分子診斷進擊2020,如何持續領跑IVD?

2020-12-11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青桐資本

29起融資,9起金額過億,5家公司上市,2020年分子診斷方興未艾,在IVD賽道持續火熱。上遊基因測序儀迎來三、四代技術迭代,數字PCR儀優勢碾壓,中遊測序服務商激戰正酣,分子診斷格局不斷被改寫。誰將在賽道中拔得頭籌,創業公司的機會點又在哪裡?

青桐資本持續關注IVD賽道,在分子診斷領域,累計服務20+項目。今年4月,成功助力「迅敏康」完成A輪融資;7月,又與醫療類基金共同主辦IVD賽道項目專場路演,搭建醫療項目和投資機構的交流平臺。

本文將從完整的產業鏈切入,重點聚焦上遊儀器,尤其是納米孔測序儀、數字PCR儀的技術優勢、市場格局;在中遊,我們將著重分析資本對測序服務商的投資邏輯,試圖完整展現分子診斷產業鏈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

一. 分子診斷:IVD的黃金賽道

IVD,即體外診斷,是醫療器械的第一大市場,據《中國醫藥健康藍皮書》數據,2019年其市場規模達723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8.7%。它主要分為4大賽道:生化診斷、免疫診斷、分子診斷、POCT。其中,分子診斷被稱為IVD的黃金賽道

分子診斷,是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遺傳物質的結構或表達水平的變化,而做出診斷的技術。來自智研諮詢數據,2019年我國分子診斷市場規模為115.8億元,增長10.7%,預計2020年將達140.5億元

1.資本「寵兒」:29起融資事件,5家上市公司

2020年1-7月,分子診斷賽道累計發生29起融資事件,佔整個IVD賽道的70%。融資高潮主要發生在3、4月份,3月7起,4月8起。從融資金額來看,單筆融資額過億的有9起,華大智造以10億美元刷新國內基因測序最大單輪融資紀錄。累計78家投資機構入場,其中啟明創投3次出手,分別參與諾輝健康D、E輪,和天深醫療B輪融資。

從二級市場來看,短短7個月,分子診斷領域已相繼跑出5家上市公司。東方生物登陸科創板、萬泰生物成功衝擊A股、新產業生物在創業板掛牌上市。其中,萬泰生物股價一路上漲,漲幅超16倍。美股市場方面,燃石醫學、泛生子6月先後在納斯達克上市。

2. 分子診斷為何如此「吃香」?

技術驅動、需求爆發、政策支持是分子診斷持續被市場追捧的三大推手。

首先看技術,分子診斷技術,尤其是基因測序、PCR的迭代,加速了行業格局的變化。在基因測序技術領域,二代高通量測序(NGS),大幅度降低檢測成本,帶動臨床應用突破,促進腫瘤檢測、無創產檢等需求發展;尚處於研發階段的三代單分子測序、四代納米孔測序,為行業帶來更多想像空間。在PCR技術方面,二代螢光PCR已是主流,臨床應用廣泛;三代數字PCR,近年來受到科研、臨床青睞,大大推動了分子診斷在遺傳病、病原體、癌基因檢測等領域發展。

其次,從需求來看,一方面,下遊科研、臨床需求持續攀升,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我國精準醫療市場規模,2013年僅130億元,2019年已高達611億元,預計2020年將突破722億元。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催化了短期需求爆發,據國家衛健委數據,截止6月22日,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核酸檢測累計達9041萬人份。另據財報顯示,2020年Q1,華大基因營收增長了35.78%,碩世生物增長276.21%,從營收業績層面也驗證了這一現象。

另外,這與精準醫療、醫療器械等政策推動息息相關。2016-2019年先後出臺12條政策,支持精準醫療;《高端醫療器械和藥品關鍵技術產業化實施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2個政策,推動了醫療器械國產替代、審批優化發展。

3.產業鏈: 上遊儀器、中遊測序服務商最「閃亮」

縱觀整個分子診斷產業鏈,上遊以原材料供應商、儀器研發生產商為主,其中基因測序儀、數字PCR儀較熱中遊包括測序服務商、第三方獨立醫學實驗室(ICL)、試劑研發生產商,醫療機構受「兩票制」、「集採」推行的影響,勢必在需求上發生變化。

從投融資數據看,截止2020年7月,28個融資項目中,涉及儀器研發生產的項目有15個,涉及試劑的有13個,提供測序服務的項目12個。其中,艾科諾、奧然生物等兼生產儀器、試劑;迅敏康、海美康濟等既是測序服務商,又生產試劑。青桐資本觀察發現,中遊測序服務商,發展到一定規模,也會自研試劑,或向產業鏈上遊延伸。

二. 上遊:基因測序儀、PCR儀「硬核出圈」

分子診斷上遊,包括原材料和儀器。先看儀器,主要可分為5類:基因測序儀、PCR擴增儀、核酸提取儀、核酸分子雜交儀、基因晶片儀等。其中,基因測序儀、PCR儀憑藉技術迭代、應用落地備受行業關注原材料方面,由國外羅氏、Meridian life science、Solulink等巨頭壟斷,技術難度高,國內研發基本空白。

1.基因測序儀:三、四代技術有望刷新市場格局

基因測序,是通過測序設備對DNA分子的鹼基排列順序進行測定。國內基因測序市場保持穩定增長,來自智研諮詢數據,2019年中國基因測序市場規模達94億元,預計2020年將達110億元。

基因測序作為分子診斷中的前沿技術,迄今已更迭4代:

一代Sanger測序,主要應用在科研,是測序的金標準,精確度達99.99%,但其痛點在於成本過高;

二代高通量測序(NGS),技術較成熟,並且大幅降低檢測成本,是目前臨床應用最廣泛的基因測序技術。來自NIH報告顯示,2001-2017年,測序費用從1億美元降至1000美元。但二代NGS讀長較短,精確度相對低;

三、四代測序,目前尚處於研發階段,業界比較關注。青桐資本研究發現,行業內對三、四代技術分類未有統一定論,投資機構普遍認為,三代為單分子測序,包含納米孔測序;創業公司,如羅島納米,則將單分子測序/生物納米孔測序歸入三代,四代為固態納米孔測序。本文分類為,三代單分子測序、四代納米孔測序。

1)固態納米孔VS生物納米孔

從三、四代的基因測序技術來看,生物納米孔、固態納米孔是目前2大前沿技術。固態納米孔,主要在氮化矽、二氧化矽、石墨烯等絕緣材料上,利用離子刻蝕技術、電子刻蝕技術、聚焦電子束(FEB)或離子束(FIB)等,製作出納米孔洞。生物納米孔,主要採用α-溶血素,插入到純淨的雙分子層脂膜中形成蘑菇狀七聚體,組裝成跨膜通道。

相比於生物納米孔,固態納米孔在穩定性、電流噪聲、工藝集成方面具有優勢,且準確率更高,費用更低。目前,國內固態納米孔測序儀,都在研發階段,根據理論推算,羅島納米的固態納米孔測序儀,準確率可達99.99%,成本僅為5$/Gb。

由於三、四代測序儀技術壁壘較高,國內創業公司數量相對有限。來自動脈網不完全統計,截止2020年6月,國內16家測序儀廠商中,生產二代測序儀的有11家,而三代僅有1家,四代僅有3家。

2)國產替代風口持續

目前二代NGS測序儀牢牢佔據科研、臨床應用的主流,來自天風證券數據,2017年國內共1700臺NGS測序儀,其中海外品牌佔97%,國內市場基本被海外品牌壟斷。但國外測序儀價格偏高,極大拉高了國內科研、臨床成本,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市場需求角度,國產替代已成一大趨勢。

那如何實現測序儀國產化?來自青桐資本研究整理發現,主要可通過3種方式實現:一,完全自主研發,2015年華因康基因自研生產了高通量測序儀HYK-PSTAR-IIA;第二,與國外測序儀廠商合作開發。泛生子和賽默飛,自2016年起聯合開發測序儀,完善自身產品線;第三,收購國外技術內核,2013年華大基因收購美國Complete Genomics,隨後快速發展,據華大官方數據,截止2020年5月,其測序儀全球裝機量累計超過1700臺。

國產替代目前在生產、價格方面已有突破。起步較早的測序儀生產商,部分已具備成熟的產品,華大智造的三款測序儀DNBSEQ-T7、MGISEQ-2000、MGISEQ-200,分別覆蓋高中低通量場景。價格方面,來自華因康官方數據,其自研測序儀,相比國外同類產品,價格壓縮50%。

2.PCR擴增儀:數字PCR儀成為新藍海

PCR,即聚合酶鏈式反應,是用於放大擴增特定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據智銀資本《分子診斷第一賽道:腫瘤基因檢測》,PCR產品在分子診斷中,臨床應用和市場接受度最高,佔比超過60%。

1)數字PCR技術,妥妥的「斜槓青年」

在分子診斷技術中,PCR發展最成熟。PCR擴增儀根據技術不同,主要分為3代。一代標準PCR儀,包括普通PCR儀、梯度PCR儀、原位PCR儀,只能進行定性分析,目前應用場景有限;二代螢光定量PCR儀為主流,目前已廣泛應用於臨床,可實現精確定量檢測,但由於需要標品參照,存在一定誤差和非絕對定量問題;三代數字PCR儀,國內外都處於成長期,在科研、臨床應用還在早期,但由於其獨特的技術優勢,備受關注。

數字PCR儀的技術優勢,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

第一,可實現絕對定量分析。其不依賴擴增曲線的循環閾值(Ct)來定量,不受擴增效率影響,能夠直接讀出DNA分子個數,對起始樣本核酸分子絕對定量。

第二,靈敏度更高。理論上能鑑別差異小於20%的拷貝數,而螢光定量PCR在微小差異上比較無力。

第三,耐受性更高。由於數字PCR相當於稀釋樣品,目的序列被分配到多個獨立反應體系中,在反應結束時讀取數據,更能抵抗抑制劑。

2如何在數字PCR領域C位出道?

數字PCR儀無論在中國,還是全球,都處於發展早期。目前,來自Medi Research統計,國內數字PCR儀廠商僅有10餘家,包括臻準生物、銳訊生物、領航基因等。在國外,伯樂、ABI等歐美品牌是市場領跑者,據伯樂2019年財報,其全年銷售收入超23億美元,另外賽默飛、羅氏等也在數字PCR領域持續發力。

國內數字PCR儀賽道頭部尚未成型,如何跑出先發優勢,獲得資本青睞?青桐資本總結出,機構的投資邏輯,主要看兩個維度:首先,企業研發進展。國內數字PCR儀企業多數處於報證階段,率先獲批的儀器更有優勢。來自官網顯示,目前僅有4家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醫療器械註冊批文,分別是領航基因、臻準生物、新羿生物、科維思生物。其次,儀器參數水平。主要從5個方面進行考量:反應數、上樣體積、檢測螢光通道、樣本通量、試劑通用性。

三. 中遊:測序服務商群雄逐鹿

分子診斷產業鏈中遊,主要有3大類:測序服務商、第三方獨立實驗(ICL)、試劑生產研發商。其中,測序服務商形成一定規模後,也會自研試劑或儀器。而試劑一般與儀器配套,大部分儀器廠商同時也生產試劑,且基本實現國產化。

1.測序服務商:突破重圍的3大抓手

測序服務商,目前是創業公司比較集中的賽道。從應用領域角度,一方面,NIPT、腫瘤診斷治療是目前主要應用的兩大領域。國內NIPT市場接近飽和,頭部已有華大基因、貝瑞和康。腫瘤領域,滲透率不高,但玩家多,頭部公司燃石醫學、泛生子,今年6月先後在納斯達克上市。另一方面,腸道微生物、傳染病檢測是逐漸成為投資機構關注方向。迅敏康聚焦病原微生物分子診斷,擁有qPCR檢測平臺、病原耐藥全基因組測序等系列產品。

2020年迄今,提供測序服務的項目中,共有12個獲得融資。在激烈的競爭中,這些項目為何能脫穎而出,博得投資機構好感?

青桐資本研究發現,主要抓手集中在3個方面:第一,產品管線方向,腫瘤、微生物檢測是目前資本關注的領域。第二,公司規模。明顯資本更青睞中後期項目,獲得融資的思路迪、睿昂生物、諾唯贊、凱保羅等,都已成規模。第三,科研實,尤其在檢測靈敏度、生物信息服務等方面能力。以百邁客為例,它通過生物雲平臺,提供了生物信息分析、公共數據整合等服務。

2.第三方獨立醫學實驗室:4大巨頭壟斷

第三方獨立醫學實驗室(ICL)的核心商業模式為集中提供醫學檢驗服務,以規模效應實現盈利。目前國內ICL提供的項目以普檢為主,高端檢測比例較低。來自解析投資的數據,ICL僅佔體外診斷市場的3%,落後於澳洲(80%)、日本(67%)、歐洲(50%)和北美(38%)的水平。

國內ICL市場規模較小,且集中度高,目前由艾迪康、金域醫學、達安基因、迪安診斷四大連鎖ICL巨頭主導,已佔國內ICL市場份額的70%,新項目跑出的機會較低。

3.試劑:頭部成型,基本實現國產化

在分子診斷試劑領域,國內頭部基本成型,有達安基因、科華生物、復星醫藥等。據中創產業研究院,CFDA批准的15種核算提取試劑,國產佔93%,無疑,國內分子診斷試劑已基本實現國產化。

四. 下遊:醫療機構需求高達90%

分子診斷下遊覆蓋廣,包括各級醫療機構、科研機構、學校、個人患者等。其中,醫療機構是最大需求端,據貝殼社數據,醫療機構的需求佔分子診斷的90%。

「集採」和「兩票制」的推行,將對醫療機構的需求產生直接影響。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數據,截至2020年4月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為101.1萬個,其中醫院3.4萬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5.7萬個。伴隨未來分子診斷儀器、試劑單價的降低,將倒逼醫療企業營銷模式、渠道的變革。

科研機構的需求雖然零散,但極具前瞻性,能驅動臨床需求。科研項目對儀器、試劑要求較高,檢測往往需要重新開發高精尖的指標。其價值在於,科研過程中發現的新指標,能夠帶動分子診斷產品研發。目前,PCR儀是高校分子生物實驗室必備儀器,據儀器信息網數據,2019年上半年PCR儀採購,高校採購佔35%。

五. 總結

作為IVD的黃金賽道,分子診斷方興未艾,2019年市場規模達115.8億元,受到資本矚目。

縱觀整個分子診斷產業鏈,上遊儀器是行業焦點,收穫投資機構大幅關注,目前國內在三、四代基因測序,數字PCR等技術領域,實現革新突破,測序結果不劣於國外,未來進一步進口替代將是大勢所趨。

中遊服務商和ICL,過去10年迎來前所未有高速發展,貝瑞和康、燃石醫學、金域醫學、達安基因等接連上市。但相比上下遊,議價能力較弱。具備獨特產品管線、渠道能力強的企業方能出奇制勝。

下遊需求持續旺盛,科研、臨床的研發不斷驅動上遊儀器、中遊試劑的開發。

相關焦點

  • 「大健康專題」體外診斷(IVD)投資指引之如何優選投資標的
    體外診斷領域也是頗受資本親睞的行業,在進行該領域投資過程中如何優選投資標的,如何防範法律風險,本文將從行業趨勢、產業鏈現狀、公司核心競爭力、產品開發與風險控制幾大方面進行梳理和分析。可見我國體外診斷細分領域目前以生化診斷和免疫診斷為主,而分子診斷應用領域廣泛,在消費升級、技術進步、政策扶持以及資本追捧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動下,分子診斷行業也具備了一定的市場規模和基礎,行業增速約為全球增速(約為12%)的兩倍。
  • 結核病實驗室診斷技術
    曾年華等學者對此方法的應用作了探討、比較, 認為該法不但具有敏感、特異、操作簡便的優點, 而且檢測成本低廉, 在初診中具有良好效果, 適合結核病初篩及基層普及應用 。    血清學方法為結核病的快速、準確診斷提供了廣闊前景, 而尋找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高的單體蛋白作為血清學檢測結核病的特異性抗原是血清學診斷的重要研究方向。
  • 旌準醫療:專注分子診斷,聚焦血液腫瘤精準診斷
    這是分子病理學研究員葉鋒在做臨床研究時忍不住發出的感嘆。血液腫瘤類型紛繁複雜,淋巴瘤、白血病等幾十種血液腫瘤的病理診斷都不輕鬆,「不像乳腺癌、甲狀腺癌等實體瘤有專門對應的乳腺科、甲狀腺科,醫生只需要將患者的腫瘤組織手術取出來後,統一拿到病理科進行診斷即可;血液腫瘤卻是經由血液科初步臨床診療後,送到血液科自己的實驗室進行分子病理檢測與診斷。」葉鋒介紹道。
  • 近千億「體外診斷」賽道,何以多家國產IVD企業完成IPO?
    體外診斷是指在人體之外,通過對人體血液、體液、組織等樣本進行檢測而獲取臨床診斷信息,進而判斷疾病或機體功能的診斷服務,主要細分賽道包括生化檢測、免疫檢測和分子檢測。
  • IVD龍頭科美診斷科創板IPO過會 發展前景可期
    2020年接近尾聲,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也讓很多的行業一夜間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其中,體外診斷行業作為現在為大家所熟知的核酸檢測及抗體檢測等的總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 10倍業績增長「分子診斷」背後隱藏著怎樣的一條賽道?
    根據中國產業調研網數據,過去五年我國分子診斷行業的市場規模在不斷上漲,2015年為40億元,2019年達到9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4.47%。根據高禾投資研究中心預測,2020年分子診斷市場規模將達到119億元。
  • 五年匠心耕耘,奧森多醫療領跑助力中國診斷行業新高度
    上海2020年10月16日 /美通社/ -- 昨日,奧森多醫療「關注診斷,關乎生命」中國5周年品牌開放日活動,於奧森多上海學術中心成功舉辦。活動期間,奧森多醫療大中華區總裁林妍女士分享了公司自2015年獨立以來所取得的佳績,並展望了未來在中國的發展願景,承諾持續領跑助力中國診斷行業新高度。
  • 致力分子診斷試劑研發的優聖康獲Pre-A輪融資
    2020年8月,深圳市優聖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優聖康」)宣布完成Pre-A輪融資,此次融資由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領投,深圳市人才創新創業一號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合夥)和深圳市紅土天使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跟投。  優聖康致力於分子診斷試劑的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
  • 華大基因:新型分子診斷技術在診斷敏感性、特異性、時效性、信息量...
    相較於傳統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方法,以基因測序產品為代表的新型分子診斷技術在診斷敏感性、特異性、時效性、信息量等方面,尤其對於未知或者罕見的病原微生物識別具有較明顯的優勢,彌補了傳統病原微生物檢測陽性率較低的技術短板。在腫瘤防控領域,基因測序與傳統檢測手段結合,可更早發現腫瘤並根據患者個體差異高效篩選出合適藥物,最終提高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55家新型冠狀病毒檢測原料廠家匯總——分子診斷篇
    體外診斷根據檢測原理和方法可劃分為免疫診斷,分子診斷,生化診斷等,其中分子診斷產業鏈分為上中下遊。上遊是原料供應商,包括診斷酶、引物、反轉酶、探針等生物製品,高純度氯化鈉、無水乙醇等精細化學品,以及提取介質材料。
  • 科美診斷首發過會 體外診斷上市公司科創板再添一員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國內最早專業從事臨床免疫學診斷產品開發的公司之一,科美診斷是國內體外診斷行業的早期入局者,主要從事臨床免疫化學發光診斷檢測試劑和儀器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公司已建立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光激化學發光技術平臺,以及基於該技術平臺的LiCA系列「儀器+試劑」的全產業鏈產品。
  • 新冠檢測產品布局,全球IVD巨頭都走了什麼路?
    財務表現▲羅氏集團業務架構▲羅氏診斷2020年9M業績表現亮點2020年前9個月,羅氏診斷四大細分業務中,分子診斷業務暴漲(+77%),主要得益於新冠疫苗PCR檢測試劑盒的緊急獲批。表現比較突出的有:病毒學相關產品,同比+156%;LightMix系列(實時螢光PCR檢測試劑盒),同比+188%;POC分子診斷,同比+46%。
  • ...行走的防疫尖兵——記蘭大二院檢驗醫學中心分子診斷組負責人潘...
    蘭大二院檢驗醫學中心的分子診斷室是抗擊疫情的關鍵地點,主任檢驗醫師潘雲燕就是檢驗醫學中心分子診斷組負責人,這個看似外表柔弱的女子,面對新冠疫情繁重的檢驗任務,她帶領總計18人的團隊一直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10個月的堅守、300多天不間斷工作、180000多人份標本檢測,如果說這次疫情防控是一次大考,那麼潘雲燕和她的團隊所做的工作就是給出一個「參考答案」!
  • 華泰證券:地產復甦勢頭持續,二線成長領跑
    樂居財經訊 李禮7月4日,華泰證券發布百強房企 2020 年 6 月銷售數據點評。其中二線成長型房企增速領跑,累計增幅轉正後優勢進一步擴大。 二線成長型房企累計增速紛紛轉正,領跑優勢鞏固擴大 2020 年 6 月 TOP3、TOP10、TOP11-20、TOP21-30、TOP31-50、TOP51-100 單月銷售金額同比增長 14.7%、10.6%、31.9%、28.2%、13.6%、8.6%,增速較 5 月分別+5.3
  • 腫瘤生育雙線布局,優訊打造自己的IVD賽道|思宇訪談
    對於以NGS為主要平臺的基因檢測公司,LDT模式的臨床服務可以有很多,但最終只會選擇最有市場需求、最具產品力、最符合政策風向的產品完成體外診斷(IVD)產品註冊。近日,北京優迅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培新接受思宇醫械觀察訪談,分享優迅在腫瘤精準醫學和生育健康兩個領域,實現測序平臺、應用軟體、檢測試劑盒的產品布局的故事。
  • 小碼王持續領跑CSP 2020
    小碼王持續領跑CSP 2020) 中國計算機學會(CCF)非專業級別軟體能力認證(CSP-J/S 2020)第一輪認證成績和第二輪晉級名單於近日公布。
  • 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國診斷與治療指南(2020年版)
    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國診斷與治療指南(2020年版) [J] . 中華血液學雜誌,2020,41 (05): 353-364.一、診斷分期及預後分組(一)診斷分期同《中國慢性髓性白血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16年版)》[17]。
  • 中國診斷試劑行業現狀調研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
    1、分子(核酸)診斷試劑市場概況      2、分子診斷市場規模      3、分子診斷試劑地區分布      4、分子診斷試劑主要企業      5、分子診斷市場發展趨勢預測分析        (1)分子診斷去中心化的主要因素        (2)分子診斷去中心化應對策略
  • 樂普醫療拆分樂普診斷衝科創板 上下遊均依賴關聯方
    四大億元級產品線 上下遊依賴樂普醫療  樂普診斷成立於2008年,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公司從最初的單一膠體金POCT試劑產品發展至目前的膠體金和螢光POCT、凝血診斷、生化診斷、化學發光免疫診斷和分子診斷五大系列的技術與產品平臺,是國內少數技術和產品覆蓋體外診斷多個主要領域的創新型、平臺型企業。
  • 博奧晶典8億融資超募:意在布局分子診斷行業領軍者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于娜 北京報導6月29日,國內分子診斷頭部企業北京博奧晶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奧晶典」)正式對外宣布完成新一輪股權融資,實際融資金額超過了8億元人民幣的計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