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狂熱粉絲」,身上刺滿30首白居易詩作,光膀走在大街

2020-12-17 執筆講史

當我們談到詩人的時候,肯定首先會想到的是享有盛譽的李白和杜甫,隨之而來的就是白居易等人,他們三個一起被世人稱為唐朝三大詩人。追星對於現代人來說可謂是非常普遍,相信不管是什麼人心裡都有自己的偶像,人們想不到的是,在唐朝時候,白居易也收穫了一名狂熱粉絲。白居易的詩大多都是平易近人一點,他在當時還跟著自己的同僚元稹一起推動了新樂府運動,可謂是十分出名,在當時也引得一些人對他也是極為欣賞,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為他迎來一大波粉絲。

白居易

我們現在追星就可以算得上是很瘋狂了,在古代的時候,他們更是不亞於我們,在唐朝段成式所寫的《酉陽雜俎》中就曾記載,有個人因特別喜歡白居易,佩服的更是五體投地,對於白居易的詩詞不僅僅是牢記於心,更是在自己的全身都刺上白居易的詩詞,在那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思想的年代,他這一舉動真的可以說得上很是震撼了,在當時也讓世人很不理解,甚至稱其為瘋子,都感到不可思議。

白居易

葛清當時在荊州,是一個打掃街道的,他從小就很是有膽識,當有人拿針刺他的皮膚,他也不為所動,絕對不用手撓一下。他從脖子以下都滿是白居易的詩詞刺青,他不僅僅是刺在身上,還能夠給別人解說,當人們談及到他背後的詩意圖的時候,他還可以清楚地指給別人看。當有人談及「不是此花偏愛菊」的時候,他就指著身上一處刻有一個人拿著本子站在菊花叢中的刺青;當有人說起「黃夾寒有葉」的時候,他就指著自己身上的另一處圖案,上面畫的是有一顆樹,樹上飄著絲帶,就連絲帶上的花紋都看著栩栩如生,看上去很是細膩,在他的身上一共刻有白居易的詩詞有30多首。

白居易

為了證明自己並不是做戲,是真的喜歡白居易,他還經常光著膀子在街上行走,就像一本流動的白居易詩詞文集,在當時陳至就稱他為「白舍人行詩圖」,他真的算是一個狂熱粉絲了,更值得人們稱讚的是,他身上的刺青可謂是圖文並茂。在當時白居易的粉絲其實也有很多,就連唐宣宗都曾寫詩稱讚他:「童子解吟長恨歌,胡兒能唱琵琶篇」,蘇軾對白居易的詩詞也有「白公晚年詩極高妙」的評價。白居易的詩詞不僅僅是在中國受到極高的影響,在日本的評價也是很高廣為流傳。即便如此白居易也並沒有擺什麼高架子,在他晚年得的時候也極其崇拜一位晚輩詩人。

白居易

在白居易晚年的時候,認為李商隱的詩詞具有很大的內涵,所以對他也很是欽佩。在當時其實也讓人很是不解,不管是年齡還是名氣在當時李商隱都遠遠不足白居易,甚至兩人的詩詞風格都完全不同,白居易的詩大多是比較平易近人的,但是李商隱的詩就比較意味深刻讓人難以理解了。在他即將去世的時候甚至還說如果來世要是能成為李商隱的兒子就好了,在當時也是反響極大。在白居易去世不久,李商隱果然得一子,並取名白老。

李商隱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像葛清這樣狂熱的粉絲也是不多見的,雖然在大多數人呢看來這種行為並不能夠被理解,但是正所謂知己難求,所以也是可以接受的。在當時深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影響,葛清的這一行為也是十分大膽的。

相關焦點

  • 白居易不惑之年的詩作,仿佛在拉家常,讀完卻久久難忘
    白居易是中唐的偉大詩人,他的作品經常反映下層百姓生活,表達詩人的同情和憂憤。同時詩人的創作視角非常開闊,涉及的題材也很廣泛,既有諷刺意味的《長恨歌》,也有怡情養性的《憶江南》等等。他的作品膾炙人口,詩歌的語言也通俗易懂,下面介紹的是白居易不惑之年的詩作,仿佛在拉家常,讀完卻久久難忘。
  • 古詩賞析第十二首: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其詩作通俗易懂,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因編輯於唐穆宗長慶年間,遂以年號為詩集名。(杜甫)創作背景《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的成名作,作於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年),當時白居易十六歲。此詩是準備科舉考試的習作,按當時考試的規定,凡是已經限定內容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其作法與詠物詩類似。
  • 白居易的18歲
    ,他懷裡常揣著一個筆記本,走到哪,記到哪,15歲的時候,他在越中寫了一首《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這是他最早的詩作,不久,除了把詩寫好,他的人生有了另一個目標,那就是科舉,他在日記中寫道,「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
  • 白居易的詩:夜雪
    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詩中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不僅凝重古樸、清新淡雅,而且新穎別致,立意不俗。試想,雪無聲無味,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裡,雪的形象自然難以捕捉。
  • 詩壇知己:白居易與元稹·遙寄書信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白居易和元稹這對詩壇知己早期交往的日常,我們可以在白居易的詩作中窺見一斑,「月夜與花時,少逢杯酒樂」,講述了他們飲酒賞花時的酣暢;「秋風拂琴匣,夜雪卷書帷」,記錄了他們聽風賞雪時的愜意。
  • 白居易的三首冬至詩,滿滿的孤獨寂寞冷
    然而此時的白居易,卻身在邯鄲,離大唐都城長安遠在千裡之外,只能一個人抱膝獨坐燈前。想著家人此時也在家中坐到深夜,說著他這個遠行在外的人,心裡更增添了無限的孤獨和寂寞。合家團聚的時節,他一人宦遊在外,不得回家,能陪伴他的,只有燈前的影子,一如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沒想到,大詩人白居易也有顧影自憐的時候。
  • 白居易的長恨歌,白居易與湘靈35年的愛戀故事
    《長相思·汴水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詞作。詞中寫一位女子倚樓懷人,意境低徊纏綿,哀怨憂傷,這首小詞言簡意富、詞淺味深,都說人若沒有故事,是很難作出經典的情詩的。        根據相關學術研究認為這段感情與白居易寫作《長恨歌》和《長相思》有著一定關係。    白居易出生的那個年代,在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割據,連年戰亂,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唐王朝已經在走下坡路。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的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後不久,家鄉便發生了戰爭。
  • 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
    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和蘇軾,寫了兩首詩詞,描寫美麗的女子
    浪淘沙·借問江潮與海水唐代 白居易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這是白居易為婦女吶喊不平的名句,表現了詩人對封建時代下層婦女不幸命運的同情和關注。在這首原調《浪淘沙》小詞中,他又通過對一位思婦複雜微妙的內心矛盾的描繪,真實地表現了婦女對愛情的忠貞和悲慘的境遇。白居易詩並非只是如前人所批評的那樣直露無隱。
  • 白居易的這首絕句,雅致無比,短短28字寫出了傷感但又美麗的秋夜
    所謂孤獨,通常被認為是不被理解不被關注的無奈,或者遠離家鄉漂泊天涯的寂寥,其實它有很多種形式,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的反映不同罷了。如果這樣的孤獨感長期得不到紓解,那麼久而久之便會使得一個人變得冷漠孤僻,最終演變成一種常態化的心理問題。
  • 白居易筆下的《長恨歌》為什麼感人,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白居易少年時就有詩名,青年時長期輾轉漂泊,晚年時被貶江州,可以說經歷十分豐富,正是這些豐富的經歷成就了他的詩歌,為後世留下眾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在白居易的詩作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那首敘事長詩《長恨歌》。
  • 白居易有關紫藤的詩詞賞析
    然而,在白居易的詩詞中,關於紫藤的詩詞卻是另一番見解。白居易生活在唐代中晚期,那時候政治上「牛李黨爭」愈演愈烈,宦官得勢,藩鎮割據,達官貴人奢侈成性,動輒大興土木,營造園第。白居易身居兩黨漩渦之中,前期「兼濟天下」遭到排擠貶謫,而關於紫藤的詩詞大多屬於前期作品。
  • 中唐詩人白居易,為了寫詩留下一個典故、一個貢獻
    唐朝是詩的王朝,將近三百年的國祚,使得唐詩璀璨奪目,湧現出了名家無數,詩歌流派眾多,名家不計其數,甚至連販夫走卒都能吟誦一半首詩歌。也因為這樣,很多優秀的詩人被同行的光芒掩蓋,後面又被後人有意無意地遺忘。
  • 元稹和白居易的CP,磕嗎?—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白居易因為在朝堂上勇於言事被貶到了江州,做了江州司馬,江州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那個時候元稹也被貶到了通州做通州司馬,通州不是現在的北京通州,而是今天的四川達州。這兩個河南人,此前一起在長安供職三年,培養了非常深厚的同事情誼,留下了很多唱和詩作,別後寫給彼此的詩更是隨便翻一翻都驚天地泣鬼神,讓人不僅感慨這感天動地同事情,看得讓人……怪不好意思的。比如元稹說「昔作芸香侶,三載不暫離」,「願為雲與雨,會合天之垂」。
  • 白居易和他的薔薇花:4首薔薇詩,寫盡一世悲喜交織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提起白居易,大家會在第一時間想到《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在這些詩裡,我們可以發現白居易對人世間愛情的歌頌和友情的嚮往。其實,白居易除了關注人間之事,也喜歡自然界的花花草草,更是一位愛花、惜花之人。在他所有和花草有關的詩作中,「薔薇花」出現的頻率是比較高的。那麼,白居易眼中的薔薇花,對他而言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呢?
  • 白居易秋日詠懷,這首五律開篇就比喻生動,尾聯更是妙語雙關
    下面介紹的是白居易秋日詠懷,這首五律開篇就比喻生動,尾聯更是妙語雙關。秋思唐代:白居易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獸形雲不一,弓勢月初三。雁思來天北,砧愁滿水南。這首詩作於唐代太和六年秋天,當時詩人已經60歲,還在擔任河南尹。這一年他的好友元稹去世,白居易為其撰寫了墓志銘,並將元家給的潤筆費,全部布施於洛陽香山寺。元稹曾是樂天幾十年的老朋友,如今先於樂天而去,詩人悲痛交加,加上自己身體也逐漸衰弱,於是心情也非常惆悵。時值寒秋,他更加感慨秋意蕭瑟,於是詩人秋日詠懷,寫下了這首詩。
  • 舌尖上的白居易
    但如果考慮到寫作的背景,這首詩的內涵就不可輕鬆放過:元和十年(815年),四十四歲的白居易得罪權貴遭到外放處分左遷江州司馬,成為生涯和思想一大拐點,從此「換盡舊心腸」,也就是從所謂「兼濟天下」到「獨善其身」的心路轉換。
  • 白居易的這首愛情詩,開頭兩句便訴盡念與想《夜雨》
    希望你能從白居易的詩中找回最初的那份美好。白居易出生於河南的一個「世敦儒業」的小官僚家庭,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唐代藩鎮割據頻繁時期,家鄉總是遭受戰亂的侵擾,因其父白季庚立功才得以遷至宿州符離,平穩度過艱苦的童年。
  • 「初老症」患者白居易:他年紀輕輕,為啥總是唉聲嘆氣?
    只有三十歲出頭的白居易,寫下了這首詩,送給小他七歲的元稹。詩末布滿了蒼涼的氣氛,並且以「二毛」這種「年老」的字眼,來作為兩人比較的基準。兩人雖然相差了七歲,可是白居易這時候的年紀,無論如何也難以和「二毛年」捆綁在一起。
  • 詩魔白居易想喝酒了,於是寫下了這首詩,竟成了人人喜歡的一首
    劉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詩作中,提到劉十九的不多,僅兩首。但提到劉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劉二十八就是劉禹錫。劉十九乃其堂兄劉禹銅,系洛陽一富商,與白居易常有應酬。綠蟻:指浮在新釀的沒有過濾的米酒上的綠色泡沫。醅(pēi):釀造。綠蟻新醅酒:酒是新釀的酒。新釀酒未濾清時,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綠,細如蟻,稱為「綠蟻」。雪:下雪,這裡作動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