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位的星巴克自助,為什麼裝逼失敗了?

2021-12-22 烏鴉校尉

烏鴉校尉作品

首發於微信號 烏鴉校尉

微信ID:CaptainWuya

店大欺客的新聞不少見了,但東西差、服務爛還反過來教育客戶沒文化的,最近烏鴉可算是開了眼了。

試想,你帶著朋友花了錢,結果難吃到忍不住給了「差評」,突然就被對方找上門一頓教育,說你胡亂評判,說不看看來的都是什麼身份,了不了解本店的背景意義,讓你下次來這種文化滿滿的地方先回家做功課。

什麼感覺?

這個文化氣息逼人滾的地方,就是星巴克。

多年來,國貨不斷崛起,洋品牌紛紛退出了曾經在中國風光滋潤的市場,從家電、汽車到手機,然而在一些看似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地方,比如咖啡、飲料,洋品牌卻還擁有獨霸一方、不可撼動的話語權。

除了一些人至今對洋貨還殘存著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之外,到底是什麼在作妖?

1

8月28日,B站美食博主@王師傅和小毛毛一行六人前往上海星巴克臻選烘焙工坊,探探最新推出的自助——暢享夏夜套餐。

價格上看,這款自助套餐就沒辜負星巴克的逼格,分為358元的「沁怡」套餐和398元的「微醺」套餐,而且僅在晚上7點至9點開放兩小時,8月31日就結束,一副愛來不來的架勢。


這位博主和團隊購買了原價398的套餐,準備體驗一把滿滿逼格的時候,卻吃了一頓逼格爆棚的大虧。

首先,星巴克這個自助餐不能「自取」,只能等服務員送上餐桌。然而視頻顯示,星巴克的服務也一言難盡,人氣最高的冰淇淋一直到時間結束都沒送到,六人份的主食和火腿拼盤的量也少得可憐,每人只有薄薄一片放在小盤子裡,味道還跟超市一個樣。

其次,自助的菜品選擇相當有限,包含甜品蛋糕、沙拉水果、蔬菜湯品、麵包比薩曲奇餅乾,以及三種不同類型的火腿切片、香腸。整體上似乎只是把專業自助餐廳的輕食部分搬了過來,隨便讓你品酒嘗嘗甜點,其他東西都是聊勝於無,反正不管飽。

本質上,就是以自助餐為名,賣出400元天價的下午茶。

整個VLOG看下來,雖然某些單品不錯,但用餐過程完全沒有自助餐放開肚子大飽口福的饕餮享受,而是處處不得勁的彆扭感。衝著星巴克大名,準備喝得盡興、吃個痛快的六個人,花了2400塊錢,內心只重複著一句話——退錢!

於是,博主就發了一條探店vlog視頻——《人均400的星巴克自助?難吃到直呼退錢!》,隨著視頻播放超過400萬,星巴克遭遇罵聲一片,但星巴克擁躉們也開始了「衛道」行動。

比如這條疑似工作人員發來的私信:


一句話:評價星巴克,你配嗎?

如果只有這條私信,字裡行間烏鴉甚至懷疑有人反串黑——都2021年了,怎麼可能還有這麼裝腔作勢的人?但當微博某大V也站出來的時候,一切疑慮就都消失了。


這位大V先來一波針對博主長相的人身攻擊後,就秀起了「我們文化人」的優越感。

思考人生,這四個字一出,無盡的油膩感直衝手機屏幕。

而且這位大V思考完人生的結果就是,狠狠踩了一波喜歡99元自助餐和蜜雪冰城的「屌絲們」。

一位背後發私信責問客戶的疑似員工、一個被扒出為星巴克做營銷的美食大V,兩人用不同風格的文字,寫出了同一種不知道從哪來的「我們不一樣」的優越感。

無獨有偶,烏鴉在一篇2009年的舊文《星巴克:品牌泛濫惹的禍》裡發現,早年間的星巴克粉絲們也充斥著這股沒來由的傲慢,甚至嫌棄星巴克創始人親自推動的大規模擴張戰略。

一句「原本都是進口的」,作者筆下的星巴克迷,儼然一個個都對國貨過敏,只有靠「洋貨」才能續命的玻璃人,憤慨地指責星巴克不斷擴張汙染了他們嬌貴的優越感。

將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逼格發揮到極致的,少不了周立波那句:

如果說十年多前,走火入魔的粉絲以為星巴克的賣點在客戶體驗還有情可原,那麼多年後,隨著供應鏈本土化,原教旨主義星巴克迷們不但沒有從虛幻的優越感中醒悟,反而更沒道理地用虛無縹緲的「文化、思考」,竭力為一個徹底背棄客戶體驗的星巴克洗地.

這種弔詭現象背後,是被捧上神壇的星巴克,一方面為了利潤最大化不得不因陋就簡,另一方面卻難以放下逼格的尷尬。

2

那位博主吐槽的自助餐地點叫星巴克臻選烘焙工坊,也是疑似員工口口聲聲讓博主學習所謂特殊背景、誕生意義的「文化聖地」。

經查證,所謂星巴克臻選烘焙工坊,也就是一個2010年搞出來的新概念咖啡館,除了用錢堆起來的豪華裝修與說不清道不明的藝術品,沒什麼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特殊意義,更多的是商業考量

星巴克之所以搞出這個臻選烘焙工坊,源於咖啡界的「第三次浪潮」

有第三次,就有前兩次。

第一次是加奶加糖的速溶咖啡、第二次是星巴克為代表的重度烘焙咖啡,第三次則是講究少量供應、輕度烘焙、追求自然風味的「精品咖啡」。

為什麼星巴克要選重度烘焙呢?主要是因為工業化時代大規模生產的咖啡豆品質參差不齊,所以用重度烘焙掩蓋豆子缺點,增加風味。

與用油炸掩蓋食材不新鮮一個道理。

第三次浪潮剛好就打中了星巴克所謂高逼格文化的蛋疼之處,戳穿了咖啡品質不佳、烘焙掩蓋,最後體驗逼格來湊的畫皮,所以很多精品咖啡創業者喊的口號就是「打倒星巴克霸權」。

星巴克一想,逼格,這個我粉絲不也喜歡啊。

於是,2010年星巴克推出了「烘焙工坊」,奢華裝修、中心選址、超大門店、超高定價,以及小批量的精品咖啡,準備在第三波浪潮中,憑藉更高逼格繼續稱霸市場。

上海是星巴克海外第一家臻選烘焙工坊所在地

按道理,星巴克的粉絲們那麼講究體驗,那麼熱愛為「文化買單」,「烘焙工坊」的成功想必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星巴克高層當初也是這麼想的。

星巴克之父——霍華德·舒爾茨還說,他將開設 1000 家星巴克臻選店。幸好被其他高管給攔住了,說咱們先開30家。

結果轉眼十年過去了,30家這個「小目標」都遠遠沒開成。美國本土三家,海外上海、東京、米蘭各一家,真·屈指可數。

舒爾茨萬萬沒想到,當星巴克真正搞高逼格餐廳的時候,優雅感十足的粉絲們反而不買帳了。

只能說,那些動不動就在星巴克「思考人生」的裝逼犯,無非是借著星巴克的重金包裝逼格來為自己空空如也的腦子背書罷了。既然都是拍照曬朋友圈,比起蘋果手機、特斯拉汽車,20多元就有一杯的星巴克實在極大降低了裝逼成本。

千不該萬不該,星巴克居然把粉絲追求的虛假逼格當真了,於是「臻選烘焙工坊」作為一個商業擴張行為最終失敗也就是自然的事情.

最終,僅有的六家星巴克臻選烘焙工坊,變成了高管眼裡的雞肋,自然也就不在乎什麼實惠量大口味服務,弄點藝術品,吊起裝逼犯們胃口,讓他們來這「朝聖」就行了。

對於更加執迷不悟的腦殘粉們來說,都到聖地了,還要什麼自行車呢?畢竟,把受虐被坑當成快感是裝逼犯們常有的尷尬,前有南京暴脾氣日料店手瘡捏壽司,如今星巴克不過是打著自助餐的噱頭賣下午茶而已,吃不飽就吃不飽唄,足夠某些人「思考人生」了。

而星巴克給這套名不副實的「自助餐」定價400,不但可以篩選出死忠粉,想必也是為了防止淪為又一個廉價裝逼工具,不然本來就租金高企的場地該不夠用了。

我穩賺流量你獨享逼格,本來兩全其美。可惜,好好如意算盤撞上了B站那位過於實誠、滿腦子只想吃肉的「俗人」博主,連同星巴克腦殘粉的玻璃心,碰碎了一地。

但真正打碎腦殘粉玻璃心的,其實正是星巴克自己。

3


先看一段採訪資料。

某媒體:「星巴克的名字來自麥爾維爾的小說《白鯨》,這個名稱也暗含著星巴克對消費者的定位不是普通大眾,這種定位適合中國嗎?」

孫大偉:「我覺得這個跟《白鯨》沒太大關係,這只是藉助了裡面的一個角色,並不是我們定位在那裡。剛好許多白領的人喜歡星巴克,這符合了他們的要求,很多人早晨起來上班路過星巴克,拿一杯咖啡,吃一些糕點,很悠閒的感覺。現在慢慢演變到,儘量讓別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放一些沙發、壁爐,讓人進來會很放鬆,慢慢喜歡星巴克。」

這位孫大偉,是臺商,也是將星巴克引入大陸的第一人。


所以這段對話完全就是一個不斷用腦補神化星巴克的粉絲被打臉的翻車現場

孫大偉用「剛好」這個詞,說出了星巴克自己純營利性定位,與擁躉們強行賦予的高逼格的落差。

其實1999年之前,星巴克本沒有打算進入中國,因為高管們認為在歐美普普通通的咖啡在中國不可能替代同樣普普通通的茶。

但孫大偉太懂某些中國人了,不但說服星巴克進入中國,還讓星巴克先別急著在中國搞本土化,而是全套原料設備進口,成本高不要緊,全加在一杯實質上再普通不過的咖啡上,自然有人會買單。

也才有了後來星巴克要搞供應鏈本土化,把最早那批粉絲傷心到不行的事情。

星巴克這種盯著「慕洋犬」收割的商業模式,中國並不是第一個對象。比如在泰國,一杯星巴克一度抵得上四頓飯錢,年輕人依然趨之若鶩。

智商稅收那麼久,不是沒人管過。

2013年,兩塊錢一斤瓜要挨劈,在華洋品牌也遭遇了一次「降價風波」。國家有關部門對乳製品、製藥和汽車等行業的不公平定價進行了一輪集中整頓。一時間,許多借「三聚氰胺事件」大幅漲價的外國嬰兒配方奶粉製造商都不得不降低了在中國的售價。

一杯咖啡賣出中國人一頓午餐價格的星巴克自然也沒逃開。

央視特意製作了一檔節目,對比北京、倫敦、紐約、孟買的星巴克一款354毫升拿鐵咖啡的價格,發現北京最貴27元,孟買的最便宜,只有合人民幣14.6元,在當時平均收入高出北京幾倍的倫敦和芝加哥的,售價分別合人民幣24.25元和19.98元。

從當年截至6月30日的二季度財報看,星巴克在中國亞太地區的運營利潤率為36.2%,在美國為22.3%,在歐洲、中東與非洲利潤率為3.2%。

星巴克在中國價格最高,賺得最多,史稱「星巴克暴利門」

不出所料,央視遭遇了星巴克粉絲們的圍攻,用所謂的財務分析批評央視不懂亂評,什麼店面成本人力費用,總之星巴克不是高利潤,對得起高定價。

比如下面這張看似有模有樣的圖。

但按照圖中的比例,在其他成本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八年之後的今天,中國人均收入都已經大幅上漲,外加一大票本土咖啡甚至奶茶店蜂擁而上搶市場,按照當年那些大V的說法,沒怎麼漲價的星巴克那點利潤早該虧本關門了,為何依舊高達20%,不輸最大市場美國呢?

只能說,當年那些人拿著這張圖圍攻央視的人,要麼不懂裝懂,要麼就是純粹為星巴克高溢價站臺攪混水,幫星巴克渡過了在中國最大的一次輿論危機。

但也恰恰是這幫腦殘粉,把星巴克捧上了下不來的尷尬境地。

「暴利門」事件愈演愈烈時,時任星巴克中國與亞太區總裁的卡爾弗出面澄清星巴克成本問題,無意間爆料了一個讓星巴克粉絲蛋疼的真相:

星巴克在中國咖啡館的營業面積要遠遠大於美國,因為大多數中國客戶喜歡在店裡面逗留,一待就是幾小時,而80%的美國客戶拿到了咖啡就走。


八成美國客戶拿了咖啡就走,這句自爆家底,無意中說明哪怕在發源地美國,星巴克所謂的「體驗」也根本不是最核心的東西,更點出了中國星巴剋死忠粉們的悲哀:


你視他為聖地,他卻嫌你裝逼太過礙著財路了。

如果大家最熟知的體驗、文化不是核心競爭力,那星巴克又是靠什麼稱霸咖啡產業的呢?

4

國內某咖啡品牌就爆料過,星巴克總是利用自己的先佔優勢市場支配地位,在其進駐高端商務寫字樓,與業主籤訂「店鋪租約」時,不但壓低租金,還嚴格約定排他性條款。

即:要求出租人確保在租賃區域內,不存在任何與咖啡業務相關的商戶。不但名字裡包含"咖啡"二字不行,連咖啡豆都不讓賣。即便商戶主業不是咖啡,星巴克也要求營業額中咖啡不能超過30%,甚至還列出了「制裁」的競爭對手清單。

赤裸裸的「二選一」!

欺行霸市的風格,星巴克在很多國家都被批評過,而且完全沒有什麼中國星巴克粉眼裡的逼格可言

比如在英國,星巴克就曾用不正常的促銷手段打擊、吞併改造其他獨立咖啡館,頗有暴雷前瑞幸咖啡的影子。另一個更常用的手段與長沙滿城的茶顏悅色一樣,大量鋪門店,擠垮獨立咖啡館,然後又關閉一部分門店,讓客流匯集到一起提高單店利潤,然後繼續擴張到下一個地方。

加之星巴克本身又是做了十年咖啡豆批發商起家,在供應鏈上具有天然優勢,掌握了廉價的原料供應,自然在規模化的商業戰爭中佔據先天優勢。

掌控了從產地到銷售終端的一條龍,賣的又是咖啡這種成癮性的「必需品」,星巴克還愁趕不走對手嗎?

沒有了對手,自然是怎麼賺錢怎麼來。歐美把咖啡當水喝,那就薄利多銷,中國人把星巴克捧上神壇,那智商稅不割白不割。

總之,任何花裡胡哨的粉飾背後,都藏著一槍撂倒的真相。

這也是為什麼還有諸多洋品牌即便失去了產品和服務優勢,依舊在中國橫行無阻。

除了咖啡之外,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可樂

想必很多人還記得非常可樂,其實那些年還有天府可樂、杭州可樂、嶗山可樂、汾煌可樂、少林可樂等等,80年代光杭州一個地方,就有幾百家飲料廠,光可樂就20多種。

特別是北京北冰洋、瀋陽八王寺、天津山海關、青島嶗山可樂、武漢濱江汽水、重慶天府可樂、廣州亞洲沙士等各佔一方的地方名牌汽水,號稱「國產七子」。

但現在只剩下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兩家獨大,瓜分超過80%的中國市場,而且自非常可樂消失的過去十幾年,再也沒有一個國產飲料品牌真正有一戰之力。

一個沒有技術門檻的東西,這正常麼?

早在入華之初,在美國流行文化的包裝下可口可樂,最核心的競爭力,其實是先進的碳酸飲料灌裝產能。

1981年,可口可樂還只能在對外國人開放的商店上架,就著急忙慌地在北京郊區建廠進行本土化,後來又在上海、廣州、珠海等地相繼設立了13個裝瓶廠。晚一年入華的百事也先後在深圳、廣州、上海、福州、北京、桂林、成都、南昌建立了八家裝瓶廠和兩家濃縮液廠。

憑藉遍及全中國的布局,短短幾年可口和百事就反客為主,對地方飲料品牌形成了產能布局與銷售網絡優勢,各地飲料廠紛紛倒閉,員工下崗,逼得當時的輕工業部不得不發文禁止「兩樂」新建工廠。

至於還能夠抵抗的「國產七子」,可口和百事才不屑於進行什麼「廣告戰」、「價格戰」,而是想方設法直接收購了事。

"兩樂」許諾非常優惠的合資條件,還包含市場、技術方面的扶持,吸引渴望政績的地方有關部門允許國產品牌為其建立代工廠,從而繞過了國家新建產能的禁令。


沒想到,正是這個舉動,不但壞了國家政策,還坑了本土品牌。

比如天府可樂,一度貴為國宴飲品,被百事可樂合資後,大量技術骨幹被抽到了合資廠,但卻只為百事可樂服務,本地銷售網絡也被百事據為己有。等天府可樂反應過來,已經遲了,最終徹底從市場消失,直到二十多年後才重啟灌裝。

此後,可口與百事又靠著產能帶來的低價優勢,大打低至一元的價格戰,生生把非常可樂從好不容易打下的農村市場掃蕩一空,徹底掐滅了國產可樂的生機。

二十年下來,中國大部分碳酸飲料產能都被可口和百事控制,無論是原料還是灌裝生產線,永遠都優先供應可口和百事,任何國產碳酸飲料只要發展到一定規模,必然面臨「二選一」的枷鎖,甚至會遭遇代工廠突然停產、斷供的情況。

國產碳酸飲料要避開封鎖,只能自建工廠,可如果沒有市場規模,自建工廠無非是加速死亡罷了。

星巴克也好、可口百事也罷,洋品牌在中國橫行無阻,溫情脈脈的營銷宣傳背後,總是霸道至極的不公平競爭手段,偏偏被無腦粉絲吹捧為「文化」、「精神」甚至「神話」,養活了一大群買辦,滋生一批批腦子空空卻優越感爆棚的裝逼犯。

2021年了,今天鼓吹星巴克文化聖地的人,與當年那些把國有品牌拱手送人的買辦,何其相似。

扒開媚俗又油膩的外皮,慕洋犬們頂禮膜拜的,只剩下一灘瀰漫銅臭的腌臢罷了。

烏鴉校尉整理編輯

首發於微信公眾:烏鴉校尉(ID:CaptainWuya)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

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隨意

參考資料:

趙妍.星巴克:品牌泛濫惹的禍[J].大經貿,2009,(04):44-45.


烏鴉校尉的視頻在B站上線啦!

小夥伴們有興趣一定要去給我們捧捧場呀!

快來關注烏鴉校尉視頻號

熱點視頻推薦↓↓↓


相關焦點

  • 星巴克員工告訴你,這樣點飲料就裝逼過頭了!
    作為曾經的星巴克員工(江浙滬星巴克屬統一旗下,其他地區是星巴克直屬的,很多東西可能不一樣)表示,你們所謂的高逼格「隱藏菜單」,我們都覺得裝逼裝過頭了!
  • 星巴克不完全裝逼指南
    本文只限在星巴克店裡聊天用,只寫知識點,不多嗶嗶,無聊寫這個一是自己看,畢竟知識要有一個內化的過程,二是供爸爸們裝逼參考,高端玩家請忽略或取關,槓精自覺去工地。===正文分割線===【圍裙】星巴克圍裙顏色有:綠色,黑色,棕色,紫色 。
  • 全案解析星巴克、瑞幸、咖啡陪你、自助咖啡...
    接下來就如下問題,蛋解創業將會給你答案: 1、星巴克賺的真是賣咖啡的錢?真相是什麼? 2、星巴克真的所向披靡?擺在星巴克眼前的又是怎樣一個困局? 3、瑞幸真的是開咖啡館?到底賠了多少錢?不是迷局是敗局。 4、為什麼說瑞幸真正的對手是像7-11這樣的便利店?
  • 少年看過來// 星巴克搞裝修我們還能愉快的裝逼嗎?
    坊主聽聞去我們星巴克的有這幾種人:第一種說」爺杯子裡裝的不是starfucks,是B「;第二種是」今天去星巴克喝了咖啡,我擦,忘記拍照了!第三種是去星巴克點上一杯星冰樂,三百六十度無死角拍上幾百張,以後每天發一次。 坊主內心其實是奔潰的,你們都不是來認真喝星巴克的,你們都是來裝逼的嗎?文藝狗,二逼青年,普通少年們,為了繼續滿足你們的願望,星巴克決定再一次大裝修,7月20號開始,內部環境裝飾重新規劃設計裝修大躍進。
  • 全案解析星巴克(SBUX.US)、瑞幸(LK.US)、自助咖啡、咖啡陪你...
    星巴克真的所向披靡?擺在星巴克眼前的又是怎樣一個困局?瑞幸(LK.US)真的是開咖啡館?到底賠了多少錢?不是迷局是敗局。為什麼說瑞幸真正的對手是像7-11這樣的便利店?咖啡陪你怎麼死的?同類型的漫咖啡、動物園咖啡有多慘?自助咖啡機消費場景是偽需求?能賺錢?大多數獨立咖啡館怎麼賺錢?
  • 超厲害的星巴克完美裝逼指南 前所未有
    超厲害的星巴克完美裝逼指南 前所未有 2016年05月03日 13:22作者:泡美美精緻生活編輯:王凌雲
  • 全案解析星巴克、瑞幸、自助咖啡、咖啡陪你…揭秘咖啡投資慘狀
    接下來就如下問題,蛋解創業將會給你答案:1、星巴克賺的真是賣咖啡的錢?真相是什麼?2、星巴克真的所向披靡?擺在星巴克眼前的又是怎樣一個困局?3、瑞幸真的是開咖啡館?到底賠了多少錢?不是迷局是敗局。4、為什麼說瑞幸真正的對手是像7-11這樣的便利店?5、咖啡陪你怎麼死的?
  • 最好的杯子,能裝逼
    你裝逼用車鑰匙,我裝逼只用一個馬克杯,而且逼格比你高~馬克杯是裝逼者常用的小物件。「馬克」是英文「MUG」音譯,說白了就是帶把兒的圓筒形缸子,西洋人用它來喝咖啡和茶。茶具和咖啡具真要講究起來就沒邊兒了。人們喜歡馬克杯無非是圖個方便。但裝逼者們絕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能彰顯逼格的機會,這篇小文,我們就來談談馬克杯的裝逼之道。
  • 【星巴克裝逼指南第二彈】茶瓦納和星冰樂,這樣點單最洋氣!
    在上一期的星巴克裝逼指南中,Summer跟大家分享了星巴克一些經典咖啡和三種杯型的英文讀法,大家可以戳連結複習:【Summer聊吃喝】星巴克裝逼指南武漢最近已經飛速入夏了。西瓜、冰飲、空調房、煲劇就是夏天最完美的打開方式。今天呢,Summer就跟大家分享星巴克爆款夏日冰飲的英文名字。
  • Café Date活動∣為什麼你總是裝逼失敗?我們一起來聊聊
    所以你一天背50個英語單詞的計劃失敗了,所以你堅持了不到3天的早起習慣培養計劃失敗了,所以你下定決心1個月內瘦5斤的減肥計劃失敗了……戳中你軟肋了?擦,冤枉啊我,我煽的每一巴掌都是往我自己臉上的呀!於是我們總是「裝逼」失敗——旅行時候在青旅看到尤克裡裡,想起家裡那把尤克裡裡買了不止一年了吧,卻連一首簡單的曲子都拿不出手;夜晚在異國風情洋溢的酒吧街,就算被老外「搭訕」了實在不好意思操著一口破英語啊,只好假裝害羞地離開;
  • 星巴克為什麼沒有小杯?
    去過星巴克的人都知道,星巴克沒有明確標註的小杯,而是將最小容量的杯型稱為中杯,再大點的叫大杯,最大的叫超大杯。這在點單的時候就不可避免地會引發誤解,我們來圖解一下:除非你要超大杯,不然肯定要跟店員就杯型的正確性討論一下。要是討論不出個結果可能就得像羅老師一樣,氣的自扇耳光了。
  • 「高大上」的星巴克在北歐咋就混成無人小鋪,咖啡自助了?
    不然哪天會不會收攤難預料,因為我所在瑞典 Malmö城裡唯一的星巴克,今年 1 月底才剛收店.   查詢世界上咖啡喝最多,或是咖啡消耗量最大的國家,前十名歐洲國家佔多數,意外的是,北歐諸國人口稀稀寥寥,竟也上榜好幾名。
  • 關店又裁員,COSTA為什麼和星巴克差那麼多?
    然而,這個豪言要幹掉星巴克的品牌,卻常年掙扎在第二名、甚至爭搶第二名的路上。開店的「壯志」也一度縮水:2011年宣稱到2018年要開出2500家門店,到了2015年,目標變成了2020年開店900家。而目前,關店10%後的COSTA,在中國只剩400多家門店,僅為星巴克的10%。
  • 星巴克自助咖啡機在杭州悄悄上線 價格與門店一致或略低 你會來一...
    在COSTA和瑞幸傳出關店消息的同時,星巴克服務卻悄悄邁出了另一種形式的擴張步伐:無人售賣點。杭州地區的經銷商表示,這一模式在杭州已經運行了3個多月,目前已經有阿里巴巴園區、武林萬怡酒店和浙工大等多個網點開設。生意好的網點,一臺星巴克自助咖啡機一天能賣出200多杯咖啡。
  • 為什麼勸你們別裝逼?因為裝逼被戳穿真的很尷尬啊!
    所以哥今天決定帶你們觀賞一下眾多裝逼失敗被打臉的事例合輯,感受一下這種撲面而來大寫加粗的尷尬。觀賞第一站,咱們先從裝逼聖地朋友圈開始……「裝逼打臉術反彈啪啪啪!」 為什麼不要隨便裝逼呢?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在聽你裝逼的人是不是大神。
  • 一臺自助咖啡機讓辦公室變成「星巴克」?來看看什麼回事
    咱們茶水間早就被弄成了自助現磨咖啡機的樣子了!鼓譟的辦公環境搖身一變成為充滿「逼格」的星巴克。速溶ro膠囊or現磨?不過在如今消費升級後的中國咖啡市場,速溶咖啡的品質和口味已經不滿足於現狀的消費者;而膠囊咖啡單品價格昂貴,口味也相對固定;現磨咖啡雖然品質是一流的,不過只能在咖啡店或者自己手衝才能有機會嘗一嘗,場景限制比較大,而現磨自助咖啡機的出現成為了各位咖啡愛好者的福音,如今大多企業都配備了現磨自助咖啡機,工作時喝一杯現磨咖啡已經不是一件難事。
  • 瑞幸星巴克攻防戰:前者欲借自助咖啡機降成本 後者加碼數字創新
    不過不斷喊出超越星巴克的瑞幸咖啡也正遭受著不斷的質疑,在不到兩年開出超兩千家門店後,其淨虧損也在不斷擴大。近日傳出其正悄悄謀劃推出自助咖啡機項目,這或將有助於其門店和人員降低成本,加快盈利步伐;面對瑞幸的進攻,星巴克日前也對其中國管理團隊進行調整,增強中國區負責人的權限,同時加強數字創新的投入。雙方的攻防戰仍在繼續。
  • 星巴克的杯型,為什麼被翻譯成中杯、大杯、超大杯?
    我就說說為什麼翻譯時,要翻譯成中、大、超大杯而不是大家習以為常的小、中、大杯。星巴克向來靈活。既然開在中國,消費者是中國人。那麼,翻譯成小、中、大很難嗎?不難,但是他要逼著你學會三個詞:Tall, Grande, Venti。因為星巴克的點單環節,是一次遊戲、社交行為及表演。不信,看這個:除了『超大杯』,其餘兩種情況都會產生歧義。
  • 【攻略】你不可以不知道的星巴克點餐攻略!一起裝逼一起飛!
    每次去星巴克都系一頭霧水唔知飲乜?又或者永遠例牌淨系點住個樣?
  • 我為什麼要花星巴克的價格喝全家的咖啡
    往常到要交稿的時候,我都是背上我的小書包帶上我的小電腦去找家咖啡廳坐著,絕大多數都是去的星巴克。畢竟星巴克的環境和氛圍好,適合裝逼我只需要找一個靠窗的位置坐下,打開我的MacBook,邊上放著一杯星巴克,手託腮側臉看向窗外的風景發呆,然後咔嚓一張,我來星巴克任務就結束了。不過我大部分時候都是,把星巴克和電腦屏幕擺在一起,配上昏黃的背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