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坦然接受自己身上的不完美

2021-02-08 博集天卷書友會


「為什麼我這麼沒用呢……」聰明、開朗、長得又不錯的人,卻深深為強烈的自卑感所苦,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無論是誰都有自卑感,為什麼呢?因為人總會無意識地抱持這樣的目標:「我想成為這樣的人,我想過著這樣的人生。」


目標往往比現狀來得高遠。即便是人們眼中一帆風順、似乎不需要再企求什麼的人,心中也抱持著更高遠的目標。也就是說,正因為目標永遠不會有達成的一天,所以自卑感油然而生。


此外,人在孩提時期也會因為與父母、哥哥姐姐做比較,而懷有自卑感。「大人可以輕鬆地做任何事,我卻什麼也不會……」小時候面對大人時懷有的自卑感,會烙印在心裡。「我是個沒用的人」「反正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追上……」長大後,心裡還是殘存著這種自卑感。


由此可見,自卑感不是「大大不如他人的人特有的東西」,其實不只你,身邊看似完美、優秀的人,大家都抱持著「主觀的認定」,這就是一種自卑感。


阿德勒將「自卑性」「自卑感」「自卑情結」三個詞做了明確的區分與使用說明。所謂「自卑性」是指長得不好看、個子矮、胃腸不好等與弱勢點有關的具體事實。「自卑感」是指自己「主觀認為」自己低劣,換句話說,就算沒有具體的「自卑性」,只要自己感到低劣,就會產生「自卑感」。相反,只要不覺得低劣,就不會產生「自卑感」。由此可見「自卑感」說穿了就是一種主觀的認定。例如,明明別人都認為你很瘦,你卻覺得「自己很胖」,這就是一種「自卑感」。


我們通常會將「自卑情結」與「自卑感」混為一談,阿德勒對此做了更為明確的區分。所謂「自卑情結」是以「自卑感」為藉口逃避人生的各種課題。若以自卑感作為發條,反而更能激勵自我的人,是懷有「自卑感」卻沒有「自卑情結」的人。


「都怪父母遺傳給我一個不夠聰明的腦袋」「因為家境不好,導致我的個性比較沉悶」……像這樣將現在的問題推給別人,放棄努力,只想逃避人生的課題,這就是「自卑情結」。所以不健全的心態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結」。



那麼,你是屬於哪一種呢?


人只要正面看待自卑感,便能成就豐功偉業。樂聖貝多芬失聰,印象派畫家馬奈的視力不佳,都沒能阻擋他們成功的步伐。不只身體上的缺陷,由於家境窮困無法完成學業,最終成就豐功偉業的人也不在少數。日本的二宮尊德(江戶時代後期的思想家)點蠟燭讀書時,被斥責:「農民讀那麼多書幹嗎?!不要浪費蠟燭!」他只好自己種油菜籽,用油菜籽油代替燈油在夜間學習。就這樣,他一邊做農事,一邊精進學問,成了名垂青史的人物。


不如他人的遺傳基因與成長環境,的確是扣分的因素,但光是這樣不能成為「做不到的理由」。以惡劣的環境作為發條,比他人更努力,還是可能做出一番成就的,阿德勒稱之為「補償作用」。因此,「以自卑感作為發條,產生補償作用,才能成就豐功偉業」的說法一點也不誇張。


或許,你會不以為然地說:「貝多芬和二宮尊德是難得的天才,我只是普通人……」這都是藉口。「因為沒有自己的房間可以安心讀書」「因為父母的學歷不高」「因為體質差」……我們不能拿這些與遺傳、生長環境有關的事當藉口,之所以做不到,真正的理由是你以環境為藉口「逃避努力」,絕對不是由於環境的影響而導致失敗的。


阿德勒認為用功讀書得到好成績與為非作歹誤入歧途,二者看似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其實追求的是同樣的目標。因為從某種意義來說,二者努力的目標都是為了得到親友和周圍人的關注。



小孩會傾全力得到父母的認同,阿德勒稱之為「追求卓越的努力」。但就算努力了,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完美的時候,小孩會轉換策略,譬如在運動方面獲得好成績。若還是不行,就轉向音樂、繪畫等藝術領域。如果還是行不通……最後就想以為非作歹的行為求得關注。


人一旦知道無法求得「受人讚賞」這種「正面關注」時,就會試圖以「遭受斥責」求得「負面關注」。特裡莎修女曾說:「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因此,小孩會想,既然被忽視,那就自討挨罵好了。


於是,長大成人後還存有這種人生態度。就算已經是大人,也會有既然得不到「正面關注」,那就求得「負面關注」的想法。


問題是,這種思考方式只會讓人生變得坎坷,無法得到幸福。我們該做的不是求得「負面關注」,而是努力贏得「正面關注」,哪怕從再瑣碎的事上獲得也沒關係。我們不該為迫使人生陷入悲慘境遇的事而努力。


自卑情結是以自卑感為藉口,試圖逃避人生的課題。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坦率表明讓自己感到自卑的事。相反,有不少人會強調自己的優越感:「才沒這回事呢!我要比別人優秀。」這就是所謂的「優越-自卑情結」,是一種變形的「自卑情結」。


真正有自信的人不會刻意誇耀自己很優秀,強調優越是自卑感的另一種表現罷了。懷有「優越-自卑情結」的人,其實不會為了能讓自己「變得很強」而努力,而是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很強」。


正因為如此,他們會頻繁做出以下行為,比如打扮華麗;明明是女人,動作看起來卻像個男人;自以為是;看不起別人;欺侮弱小;在家像只蟲,出外像條龍;以生病為理由,隨意指使家人;批判針砭別人;故意大聲喧譁;刻意強調自己具有特殊的才能;話題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這些行為都不是出於自己「很強」。


綜上來看,努力「看起來很強」的人,其實內心隱藏著強烈的自卑感。


「自己是個重要的存在。」有些人為了隱藏自卑感,強調自己的優越性,習慣輕蔑、指責對方,藉此提升自我價值。這可不是什麼單純的策略,而是人們選擇的一種更加複雜、高超的手法。


你的周圍是否有十分熱心的人呢?「要不要借你一支筆?」「用這塊手帕吧!」「你也差不多該去吃飯啦!」這種熱心絕對不是單純的體貼,而是想借著熱心這件事,讓對方依賴自己。


「要是沒有我,他根本什麼都不會」,藉此證明自己是個重要的存在,這是阿德勒的主張。


在這個方面,更高明的策略是責備自己、傷害自己。譬如,一邊傷害自己的身體,一邊以「我怎麼這麼沒用」否定自我。這種行為乍看起來似乎是在責備自己,其實目的完全相反,只是藉此指責家人和周圍的人:「都是因為你們,我才會活得這麼痛苦。」「你們卻無法為我做任何事。」……當事人只是想強調這種心情,博取同情與歉疚,才在責難自己而已。


總之,人會試圖使用一切手段,證明自己是個重要的存在。



當孩子渴求父母的關愛時,會試圖阻止父母和其他孩子說話,要求父母陪在身旁,直到睡著為止,從而達到目標—「引起注意」。


要是這一招不奏效的話,孩子就會鬧脾氣,用拒絕吃飯等各種詭計,傾盡全力引起別人注意,達到目標—「誇示權力」。


一旦遭到大人更強勢的喝阻,孩子感覺很受傷時,就會試圖報復,比如做些出格的事,故意惹父母不高興,達到目標—「報復」。


直至孩子終於放棄努力,刻意讓大人看到自己的無能與缺點,試圖逃避種種人生課題,達到目標—「逃避」。


以上是將阿德勒心理學體系化的魯道夫·德雷屈爾(Rudolfo Dreikurs)主張的「不良行為的四個目標」。這四個目標不限於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也會在親子、夫妻、上司和下屬、朋友之間一再重演。比如,對於整天埋首工作,不顧家庭生活的丈夫,妻子起初會直接要求他「晚上早點回家」,要是得不到響應,就會對丈夫發火、哭鬧。倘若這樣還是沒效,妻子就會試圖報復丈夫,丟下家事不管,自己外出找樂子。最後則是妻子拋開一切,故意向丈夫暴露自己的脆弱、無助與痛苦。


無論是誰都有自卑感,但過度的自卑感是不健全的心態,必須加以克服。那麼,什麼是過度的自卑感呢?阿德勒將與過度的自卑感有關、以自虐方式阻礙自己成長的錯誤思維稱為「基本錯誤」(Basic Mistakes)。


「這次不成功,下次肯定也不會成功。」「班上的同學都討厭我。」「朋友肯定把我當傻瓜,嘲笑我。」等等,這些想法顯然都是出於不健全的心態。


這次不成功,並不表示下次百分之百不會成功。只要冷靜地重新思考,也許就能降低一半的失敗率。班上的同學都討厭我這件事,其實並不盡然,只要冷靜想想到底有哪些人討厭自己,就會發現也許只有五六個人而已。


克服「基本錯誤」的方法,就是像這樣冷靜地舉證,用具體數字去確認才是最有效的方法。這麼一來,就會發現原來是自己多慮了。不斷重複這種方法,破除自我設置的障礙,便能慢慢克服過度的自卑感。


阿德勒認為,要想克服自卑感,必須破除自我設置的障礙,也就是克服基本錯誤。但光是這樣,仍然無法克服自卑感。


那麼,要如何思考才能克服自卑感呢?不要一味地否認自己的無能,而要接受一無是處的自己。也就是說,不求做個完美的人,而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阿德勒的得意門生魯道夫·德雷屈爾,以阿德勒的思想為本,留下了這樣的名言。


人必須「擁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一味追求完美只會伴隨痛苦,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世上沒有完美的人,要接受並喜歡有缺點、甚至一無是處的真正的自己。


「接受真正的自己」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接納自我」。「擁有認同不完美的勇氣」,這是為了接納自己最必要的東西,不是嗎?


不是ONLY IF(若能克服缺點),I’m OK(我便安好),而是要有EVEN IF(就算有缺點),I’m OK的勇氣,這就是「接受不完美的勇氣」。只有擁有這種勇氣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才能得到幸福。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帶給人勇氣的心理學

《接受不完美的勇氣》

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耐基影響至深



相關焦點

  • 伴讀 | 坦然接受不完美,是心靈的真完美
    文 | 彥輝 · 主播 | 星韻 · 攝影 | 唯一 · 編輯 | 一白沒有人會喜歡有了缺憾的人生,也沒有人會喜歡不完美的生活當我們面對不如意的種種,諸如:有缺陷的外表,破碎的家庭,不如意的學業,不順暢的工作,不滿意的婚姻……此時,該怎麼辦呢?怨天尤人、牢騷滿腹、自怨自艾都是毫無意義、且很幼稚的做法。真正成熟的人,是能夠順應現實,坦然接受,然後逐漸改變。很喜歡這樣一句話:因為有了裂縫,所以陽光可以照進來。
  • 完美主義讓人癱瘓,如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來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問:(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原問題詳情)在意的事上喜歡追求完美,如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如何讓我這個在自己在意的事情上喜歡追求完美的人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感覺自己懶惰,好高騖遠,自卑,驕傲,愛面子。
  • 你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坦然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最近這幾天接觸好幾個家長希望孩子身高體重都達到均值以上,或者比別人好些;孩子每天要好好吃飯,一旦少吃了些,你便檢討自己是不是做的飯菜不好或者孩子不聽話、大聲訓斥。字裡行間裡透露著對孩子殷切希望,也看到了你們蹙著的眉頭,煩惱、焦慮、無奈的樣子。
  • 戀人之間的最好狀態:坦然地接受對方的不完美
    這種遺憾不應該因為你的不懂相處而繼續。 很多來諮詢感情問題的人在如何與戀人相處這個方面都是有所欠缺的,要學會相處的最好方式,首先要明白戀人之間什麼樣的狀態才是最好的。
  •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2021年,重新出發
    辛棄疾有詞云:「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生路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作為一個普通且平凡的人,我們如何在這並不如意的歲月中體驗到獲得感、成就感?這是一個困擾很多人的問題,有些人窮其一生也無法得到答案。因為每個人的人生追求和價值目標不同,這個答案也因人而異。
  • 做一個堅強的人,坦然接受人生中的一切
    人生一世,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無法超前預測,我們能做的唯一就是坦然面對和接受。坦然接受才不會糾結,才能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人生沒有難過的事,只有難處理的事,預見事物的最壞結果,智慧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
  • 坦然面對挫折,勇敢接受厄運,樂觀迎接苦難
    上學時成績不理想,工作上一波三折,婚姻生活也不是很幸福,做生意也屢屢失敗,讓人覺得這人怎麼這麼倒黴。面對這些挫折,失敗和苦難,我們應該如何去做?01失敗只是暫時的莎莉·拉菲爾是美國一位著名的電臺廣播員。在她30年職業生涯中,曾被辭退18次。
  •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
    本周我們一起共讀的書籍是國內著名的心理學暢銷書作家武志紅的經典作品之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相信通過一周的閱讀,這本書會帶給你前所未有的思辯衝擊,繼而引發沉思和反省。接受不完美,學會接納自己,悅納真我是作者希望讀者可以在讀完這本書後領悟到的真諦。「我的人生就應該是盡善盡美的。」
  • 心理學家告訴你:不要害怕死亡,坦然接受死亡這件事的好處有三點
    派克在書裡面提到,勇敢地接受和坦然面對死亡這件事的好處(價值)有三點:1, 減少對死亡這件事本身的恐懼感,更加坦然地面對生活。害怕死亡,是恐懼的根源。因為我們非常害怕死亡,所以我們都不敢面對自己對死亡的恐懼;因為我們非常害怕死亡,害怕近距離面對死亡,所以我們無法像自己希望的那樣鼓起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只有勇敢地接受和坦然面對死亡後,我們才能減少對死亡這件事本身的恐懼感,更加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問題。
  • 《我的青春戀愛物語果然有問題》,能自娛自樂,能坦然接受離開
    《我的青春戀愛物語果然有問題》,能自娛自樂,能坦然接受離開雪乃之所以要單獨行動就是因為她覺得自己再這樣下去會迷失自我,況且當時想要和大老師一起追求真物的條件又太苛刻,犧牲糰子,她都不覺得能成功,所以這裡可能也是因為她覺得結局她和大老師不能在一起的可能更大,所以才提出自己單幹來慢慢脫敏
  • 情感語錄:學會愛自己,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接受自己
    小時候摔跤,總要看周圍有沒有人,有就哭,沒有就爬起來;長大後,遇到不開心的事,也要看周圍有沒有人,有就爬起來,沒有就哭。學會愛自己,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但我們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在孤獨的時候,給自己安慰;在寂寞的時候,給自己溫暖。學會獨立,告別 依賴,對軟弱的自己說再見。
  • 人生的高情商就在於,能夠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一個人過於追求完美而不能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只會讓自己的生活失去更多的可能性。而學會接受不完美,才能夠讓自己的生活擁有更廣闊的寬度,才是高情商的表現。青年人搖搖頭說,「對不起,大師,我找遍了整片蘋果林都沒有找到那個最完美的。」大師意味深長的說:「其實,世界上本沒有最完美的蘋果,於萬事萬物而言,缺憾才是它們最原本的樣子,我們要說服的是自己的心。學會接受不完美,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 接受不完美
    接受不完美,因為不完美,才美。碰巧看了本書籍稱作《不完美,才美》,是一位叫海藍博士寫的。裡面有一些名人推薦:比如,我們熟悉的周國平——人要做自己由心而發的事情, 於丹,很喜歡於丹的愛憎分明,卻總用最樸素的方式表達我對你的好:我給你做好吃的!等名人。
  • 胖胖課堂:學會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陷
    大家好,歡迎來到胖胖課堂,我們總會字啊面對自己缺陷的時候,陷入低迷的狀態,那要怎麼樣才能坦然面對呢?卡絲·黛莉天生有一副優美動聽的歌喉,但卻長著一口難看的暴牙。有一回,她報名參加歌唱比賽。上臺後,由於她只顧掩飾她的暴牙,觀眾和評委都感到很好笑,她理所當然地失敗了。
  • 所謂人生,就是坦然面對和接受一切的過程,無論是好是壞
    現實確實殘酷,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這是必然的,但理想並非過於縹緲,過於縹緲的理想都是認識不到位的後果。站在人生的高峰時,高傲又沾沾自喜,跌落在人生的低谷時,消極又怨天尤人。說到底,學會坦然面對和接受一切好壞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 自信手冊:我的未PS泳裝照,坦然接受不完美.多圖預警.
    大家都喜歡看美的東西,我們總用完美要求別人,也用完美要求自己,好像不完美就不值得分享,不完美就不值得被喜歡。我們都想活得自信,可連第一步「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都不容易做到。自信並不應完全源於外表,拿我自己說,我自身條件非常一般,個子不高,長相平平,身邊的同學朋友比我好看的一大把。可我依然不要臉的迷戀自己,經常調侃自己身上的缺點,笑笑就過去了。給你們看看這個。
  • 《不完美才美》: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會越來越幸福
    當你有缺陷的時候,生命總會給你另一半的完美,所以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吧!特別是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把我們壓得喘不過氣來,也只能強忍著,哪怕這個工作自己並不喜歡做,為了生活,還得繼續強忍著。因為你一旦停止了工作,就意味著沒有了收入。如此循環,反覆讓自己的心情越來越壓抑,該如何來釋放自己的心情呢?
  • 逐漸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但依然希望自己可以變得更好
    我相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情況接近,我們都是在新大陸上探索,有人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有人徐徐地走在後面,無論邁著何種步伐,至少我們都在努力進化自己的思想。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善良,而是囿於過去僵化的傳統觀念,我們在所難免地會受到過去認知的影響,只有不斷地提出問題,進行討論,才能看到自身的不足。至少我知道自己是一名還未畢業的小學生,還有許多要去了解和學習的地方,為了向前跋涉,必須忍受過程中的趔趄,如果還能不怕摔得頭破血流,那應該離突飛猛進不遠了。
  • 接受自己,自己的不完美才是真正的樣子
    從前自己就是一根筋,經常懟天懟地的一副憤青狀態,連自己頭髮都是堅硬的向上的,根根像灌木荊棘谷那種。道理一早就懂,可就是不甘心,三十多歲了終於做到了。頓時,覺得自己肩膀上沉甸甸感覺輕鬆了不少,心裡也較少有了之前的壓力,仿佛整個人煥然一新,重新做人的感覺。認為自己就是通天徹底之才華,之所以現在處在底層就是因為社會黑白不分。
  • 夜讀丨接受生活的不完美
    因為容不得別人的房子比自己的大,所以,它們一直在擴建巢穴,直至累死。我們看的是翠波鳥的故事,其實品的也是我們的人生。人到中年,我們身上的責任越來越大,父母、孩子、車貸、房貸.我們的欲望越來越強,升職、加薪、名利.我們越來越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想要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於是,我們努力去苛求一種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