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這麼沒用呢……」聰明、開朗、長得又不錯的人,卻深深為強烈的自卑感所苦,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無論是誰都有自卑感,為什麼呢?因為人總會無意識地抱持這樣的目標:「我想成為這樣的人,我想過著這樣的人生。」
目標往往比現狀來得高遠。即便是人們眼中一帆風順、似乎不需要再企求什麼的人,心中也抱持著更高遠的目標。也就是說,正因為目標永遠不會有達成的一天,所以自卑感油然而生。
此外,人在孩提時期也會因為與父母、哥哥姐姐做比較,而懷有自卑感。「大人可以輕鬆地做任何事,我卻什麼也不會……」小時候面對大人時懷有的自卑感,會烙印在心裡。「我是個沒用的人」「反正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追上……」長大後,心裡還是殘存著這種自卑感。
由此可見,自卑感不是「大大不如他人的人特有的東西」,其實不只你,身邊看似完美、優秀的人,大家都抱持著「主觀的認定」,這就是一種自卑感。
阿德勒將「自卑性」「自卑感」「自卑情結」三個詞做了明確的區分與使用說明。所謂「自卑性」是指長得不好看、個子矮、胃腸不好等與弱勢點有關的具體事實。「自卑感」是指自己「主觀認為」自己低劣,換句話說,就算沒有具體的「自卑性」,只要自己感到低劣,就會產生「自卑感」。相反,只要不覺得低劣,就不會產生「自卑感」。由此可見「自卑感」說穿了就是一種主觀的認定。例如,明明別人都認為你很瘦,你卻覺得「自己很胖」,這就是一種「自卑感」。
我們通常會將「自卑情結」與「自卑感」混為一談,阿德勒對此做了更為明確的區分。所謂「自卑情結」是以「自卑感」為藉口逃避人生的各種課題。若以自卑感作為發條,反而更能激勵自我的人,是懷有「自卑感」卻沒有「自卑情結」的人。
「都怪父母遺傳給我一個不夠聰明的腦袋」「因為家境不好,導致我的個性比較沉悶」……像這樣將現在的問題推給別人,放棄努力,只想逃避人生的課題,這就是「自卑情結」。所以不健全的心態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結」。
那麼,你是屬於哪一種呢?
人只要正面看待自卑感,便能成就豐功偉業。樂聖貝多芬失聰,印象派畫家馬奈的視力不佳,都沒能阻擋他們成功的步伐。不只身體上的缺陷,由於家境窮困無法完成學業,最終成就豐功偉業的人也不在少數。日本的二宮尊德(江戶時代後期的思想家)點蠟燭讀書時,被斥責:「農民讀那麼多書幹嗎?!不要浪費蠟燭!」他只好自己種油菜籽,用油菜籽油代替燈油在夜間學習。就這樣,他一邊做農事,一邊精進學問,成了名垂青史的人物。
不如他人的遺傳基因與成長環境,的確是扣分的因素,但光是這樣不能成為「做不到的理由」。以惡劣的環境作為發條,比他人更努力,還是可能做出一番成就的,阿德勒稱之為「補償作用」。因此,「以自卑感作為發條,產生補償作用,才能成就豐功偉業」的說法一點也不誇張。
或許,你會不以為然地說:「貝多芬和二宮尊德是難得的天才,我只是普通人……」這都是藉口。「因為沒有自己的房間可以安心讀書」「因為父母的學歷不高」「因為體質差」……我們不能拿這些與遺傳、生長環境有關的事當藉口,之所以做不到,真正的理由是你以環境為藉口「逃避努力」,絕對不是由於環境的影響而導致失敗的。
阿德勒認為用功讀書得到好成績與為非作歹誤入歧途,二者看似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其實追求的是同樣的目標。因為從某種意義來說,二者努力的目標都是為了得到親友和周圍人的關注。
小孩會傾全力得到父母的認同,阿德勒稱之為「追求卓越的努力」。但就算努力了,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完美的時候,小孩會轉換策略,譬如在運動方面獲得好成績。若還是不行,就轉向音樂、繪畫等藝術領域。如果還是行不通……最後就想以為非作歹的行為求得關注。
人一旦知道無法求得「受人讚賞」這種「正面關注」時,就會試圖以「遭受斥責」求得「負面關注」。特裡莎修女曾說:「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因此,小孩會想,既然被忽視,那就自討挨罵好了。
於是,長大成人後還存有這種人生態度。就算已經是大人,也會有既然得不到「正面關注」,那就求得「負面關注」的想法。
問題是,這種思考方式只會讓人生變得坎坷,無法得到幸福。我們該做的不是求得「負面關注」,而是努力贏得「正面關注」,哪怕從再瑣碎的事上獲得也沒關係。我們不該為迫使人生陷入悲慘境遇的事而努力。
自卑情結是以自卑感為藉口,試圖逃避人生的課題。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坦率表明讓自己感到自卑的事。相反,有不少人會強調自己的優越感:「才沒這回事呢!我要比別人優秀。」這就是所謂的「優越-自卑情結」,是一種變形的「自卑情結」。
真正有自信的人不會刻意誇耀自己很優秀,強調優越是自卑感的另一種表現罷了。懷有「優越-自卑情結」的人,其實不會為了能讓自己「變得很強」而努力,而是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很強」。
正因為如此,他們會頻繁做出以下行為,比如打扮華麗;明明是女人,動作看起來卻像個男人;自以為是;看不起別人;欺侮弱小;在家像只蟲,出外像條龍;以生病為理由,隨意指使家人;批判針砭別人;故意大聲喧譁;刻意強調自己具有特殊的才能;話題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這些行為都不是出於自己「很強」。
綜上來看,努力「看起來很強」的人,其實內心隱藏著強烈的自卑感。
「自己是個重要的存在。」有些人為了隱藏自卑感,強調自己的優越性,習慣輕蔑、指責對方,藉此提升自我價值。這可不是什麼單純的策略,而是人們選擇的一種更加複雜、高超的手法。
你的周圍是否有十分熱心的人呢?「要不要借你一支筆?」「用這塊手帕吧!」「你也差不多該去吃飯啦!」這種熱心絕對不是單純的體貼,而是想借著熱心這件事,讓對方依賴自己。
「要是沒有我,他根本什麼都不會」,藉此證明自己是個重要的存在,這是阿德勒的主張。
在這個方面,更高明的策略是責備自己、傷害自己。譬如,一邊傷害自己的身體,一邊以「我怎麼這麼沒用」否定自我。這種行為乍看起來似乎是在責備自己,其實目的完全相反,只是藉此指責家人和周圍的人:「都是因為你們,我才會活得這麼痛苦。」「你們卻無法為我做任何事。」……當事人只是想強調這種心情,博取同情與歉疚,才在責難自己而已。
總之,人會試圖使用一切手段,證明自己是個重要的存在。
當孩子渴求父母的關愛時,會試圖阻止父母和其他孩子說話,要求父母陪在身旁,直到睡著為止,從而達到目標—「引起注意」。
要是這一招不奏效的話,孩子就會鬧脾氣,用拒絕吃飯等各種詭計,傾盡全力引起別人注意,達到目標—「誇示權力」。
一旦遭到大人更強勢的喝阻,孩子感覺很受傷時,就會試圖報復,比如做些出格的事,故意惹父母不高興,達到目標—「報復」。
直至孩子終於放棄努力,刻意讓大人看到自己的無能與缺點,試圖逃避種種人生課題,達到目標—「逃避」。
以上是將阿德勒心理學體系化的魯道夫·德雷屈爾(Rudolfo Dreikurs)主張的「不良行為的四個目標」。這四個目標不限於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也會在親子、夫妻、上司和下屬、朋友之間一再重演。比如,對於整天埋首工作,不顧家庭生活的丈夫,妻子起初會直接要求他「晚上早點回家」,要是得不到響應,就會對丈夫發火、哭鬧。倘若這樣還是沒效,妻子就會試圖報復丈夫,丟下家事不管,自己外出找樂子。最後則是妻子拋開一切,故意向丈夫暴露自己的脆弱、無助與痛苦。
無論是誰都有自卑感,但過度的自卑感是不健全的心態,必須加以克服。那麼,什麼是過度的自卑感呢?阿德勒將與過度的自卑感有關、以自虐方式阻礙自己成長的錯誤思維稱為「基本錯誤」(Basic Mistakes)。
「這次不成功,下次肯定也不會成功。」「班上的同學都討厭我。」「朋友肯定把我當傻瓜,嘲笑我。」等等,這些想法顯然都是出於不健全的心態。
這次不成功,並不表示下次百分之百不會成功。只要冷靜地重新思考,也許就能降低一半的失敗率。班上的同學都討厭我這件事,其實並不盡然,只要冷靜想想到底有哪些人討厭自己,就會發現也許只有五六個人而已。
克服「基本錯誤」的方法,就是像這樣冷靜地舉證,用具體數字去確認才是最有效的方法。這麼一來,就會發現原來是自己多慮了。不斷重複這種方法,破除自我設置的障礙,便能慢慢克服過度的自卑感。
阿德勒認為,要想克服自卑感,必須破除自我設置的障礙,也就是克服基本錯誤。但光是這樣,仍然無法克服自卑感。
那麼,要如何思考才能克服自卑感呢?不要一味地否認自己的無能,而要接受一無是處的自己。也就是說,不求做個完美的人,而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阿德勒的得意門生魯道夫·德雷屈爾,以阿德勒的思想為本,留下了這樣的名言。
人必須「擁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一味追求完美只會伴隨痛苦,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世上沒有完美的人,要接受並喜歡有缺點、甚至一無是處的真正的自己。
「接受真正的自己」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接納自我」。「擁有認同不完美的勇氣」,這是為了接納自己最必要的東西,不是嗎?
不是ONLY IF(若能克服缺點),I’m OK(我便安好),而是要有EVEN IF(就算有缺點),I’m OK的勇氣,這就是「接受不完美的勇氣」。只有擁有這種勇氣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才能得到幸福。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帶給人勇氣的心理學
《接受不完美的勇氣》
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耐基影響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