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採訪了兩位武漢一線的攝影記者,「我媽說我出去拍攝就斷絕母子...

2020-12-21 澎湃新聞

原創 編少 米拍攝影社區

網上在流傳一份各地疫情結束的時間表,表上說武漢外的其他地區將在3月份結束,武漢的話要到4月份疫情才結束.............啊!!!快點結束吧!

你那邊現在情況怎麼樣?口罩還夠不夠用?編少這裡已經開始遠程辦公了,你如果有需要幫助的地方可以跟編少留言說一下,說不定真能幫上你呢。

我們可以在家中看新聞了解疫情動態,你一定也想知道,那新聞一線的攝影記者是怎麼工作的?我們聯繫採訪了兩位武漢抗疫一線的攝影記者 王效 和 徐楚雲 ,一起看看他們在疫區情況:

王效

王效,《成都商報》《紅星新聞》首席攝影記者。1月21日晚到達武漢,一線採訪報導至今。

王效的自拍照,拍攝於武大中南醫院。

編少:你是什麼時候接到要去武漢拍攝的任務?當時有沒有在內心做過鬥爭?

王效:1月21號上午,部門主任找到我徵求意見,說要準備下去趟武漢,1月21號晚上就到了。

也不叫猶豫,因為當時也看過一些報導,但的確不知道武漢這邊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不知道會這麼嚴重,完全超出了想像。

1月22日,武大中南醫院重症隔離病房,醫護人員正在護理病人。

編少:當時去武漢做了什麼準備?

王效:因為當時也不知道武漢情況,只從單位拿了6個3M口罩,幸好那天我老婆也買了口罩,她買的那種醫用的N95口罩,拿了10個。

1月23日,封城。

編少:封城之後的除夕你是怎麼在疫區度過的?

王效:除夕那天下午採訪完了之後,然後就回到住的地方。然後和家裡人聊了一下。

1月24日,除夕夜的武漢夜景。

1月24日,火神山開挖。

編少:你現在住在酒店裡嗎?

王效:不是,我們被酒店趕出來了,後來通過後方的關係找到一個民宿。

當時我們住的酒店應該是要歇業,也有一些酒店是被徵用的。酒店在前一天打電話說可能要第二天就搬出去,他們要關門了。

1月25日,市民進入超市。

編少:在武漢是怎麼解決吃飯問題的?

王效:吃的的話,也跟臨近春節有關,所有的館子都關了,所以每天基本上就是吃泡麵。剛到的時候便利店還有那種速熱的,後來便利店也關了,那段時間吃東西特別麻煩,包括現在也比較麻煩。只是最近一些飯館開了,可以去打包。

1月28日

編少:在疫區拍攝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王效:拍攝遇到問題很多,交通就是一方面。因為封城先是所有的公交地鐵停運了,那時候網約車和計程車也根本打不到,出行非常麻煩,武漢其實挺大的,有時候還要過江,所以經常騎共享單車騎一個多小時....

後來武漢所有的車輛限行,再後來補充消息是沒有收到簡訊的可以上路,我們就通過關係租到一輛車才好一點。現在滴滴對一些需要通勤的開通了綠色通道,情況得到了緩解。

1月28日,一位遊冬泳的武漢人。

1月30日,動物保護協會救助寵物主人不能返程,獨自在家的寵物。

1月31日,在建中的火神山醫院。

編少:有沒有現在想起來比較後怕的經歷

王效:我是21號晚上到的,然後22號早上就去了金銀潭,以及另外三家醫院。現在想起來還是挺後怕的,醫院裡排了很長的隊等輸液,整個醫院很多人,我們當時也不知道裡面什麼情況,只戴了一個口罩就進去了,護目鏡防護服這些都沒有。

2月1日,武漢紅十字會國博倉庫,醫生領取醫用物資。

2月2日,火神山醫院建成。

編少:你的身體狀況、精神狀況怎麼樣?

王效:我身體還可以,但這段時間其實狀態都不是特別好,除了自己在一線採訪外,每天也會看到很多數字,家人朋友看到的各種信息也會發過來,然後就完全就被這些信息包圍了,整個人都變得很焦慮。有事情做的時候還好,特別是到了晚上停下來的時候。

印象比較深是剛到的那一個星期,天氣也不好,非常陰霾,下雨,冷,到處灰濛濛的,街上也沒有人,醫院裡又是那種人滿為患的畫面,誰處在這樣的環境中都不會太好。

我覺得到了後期,一線工作的醫護人員以及疫區市民的心理幹預都是很有必要的。

2月3日,東湖。

2月4日,建設中的武漢客廳方艙醫院。

編少:有沒有拍到的哪張照片對你觸動比較大?

王效:我拍了這麼一張,那天正好去醫院拍照,完了之後我們走出來,然後我就看到

路邊的一排餐館都關了,只有一家賣熱乾麵的開著,裡邊只有老闆一個人,他在地上鋪了瑜伽墊,用掃把把門擋住,然後在裡面做瑜伽。武漢還有更多普通人是需要生活的......

2月5日,一位商鋪老闆在店鋪內做瑜伽。

2月5日,洪山方艙醫院投入使用。

2月7日,武漢中心醫院,地上擺放著悼念李文亮醫生的鮮花。

編少:現在過去20多天了,武漢那邊的情況是不是有一些好轉?

王效:比前段時間好一些了,火神山雷神山兩個醫院建成,收治一些重症患者。然後方艙醫院也慢慢起來,把傳播源慢慢控制住。現在也有少量餐館開門了...

2月9日

2月11日,一位外出的武漢市民。

2月11日,小區物業工作人員定時為業主配送蔬菜。

編少:情人節剛過,如果要跟家人做一個表白,你想說什麼

王效:希望他們在家裡健健康康的,我也要放心一點。前段時間小朋友手指化膿了,要去醫院,這種時候去醫院我就很擔心,但離得遠也幫不上忙,只希望他們能平平安安。

2月12日,江邊的人

徐楚雲

徐楚雲,武漢人,在《長江商報》《梨視頻》《新京報》做過攝影記者,目前是自由攝影師。

「全副武裝」的徐楚雲。

編少:作為武漢本地人,你的心情和處境肯定和我們都不一樣,介紹下你現在的工作狀況和工作節奏?身體和精神狀況又是如何?

徐楚云:這次疫情來的時候,大家其實都感覺還好,朋友圈還在嘻嘻哈哈。只到封城消息發出的時候,我預感到好像不太對。

後來前東家梨視頻聯繫了我,我目前正在給梨視頻供稿。

因為剛封城的時候很多記者進不來,基本上每天就是先從各種信息中抓取一些可視頻化的稿件,後方跟我對接的編輯也會每天給我一些線索。我再去拍攝一些常規操作的選題。每天我的動態稿件有時候都做不過來,開著車整個城市跑。拍攝結束後再用剪輯軟體把視頻素材壓縮再傳到編輯那邊,他們進行剪輯。

我的身體狀況目前我感覺很健康,最主要是心態,這裡的心態也不是說毫無畏懼的意思,而是適當的要放輕鬆,多注意平日裡外出要有無菌意識。

徐楚雲拍攝的一線工作者。

編少:在疫區你是怎麼做個人防護的?有哪些安全保障?

徐楚云:出門前就帶兩層一次性口罩,還有一次性手套。如果要去發熱門診採訪就要戴護目鏡了,獨自隔離的病患家裡就要穿防護服,最後就是進醫院icu採訪就需要全副武裝穿醫用防護服,回家之後鞋子脫在門口,外面的衣服褲子都單獨拿酒精消毒,然後我都是再去洗個澡。

編少:有沒有特別危險、緊急的時刻,你是怎麼應對的?

徐楚云:臘月二十九我第一次進icu病房,本來我是不打算進去的,因為心裡還是非常懼怕的,病毒這個東西看不見,感覺無孔不入。後來拍攝icu醫生穿防護服的時候他問我進不進去,頭一熱就跟著他一起穿了進去了。進去真的有點慌,機器拿塑膠袋包裹著,不好架麥克風不能做到很好的收音,頭戴著護目鏡,護目鏡裡全是霧氣,看不見顯示屏 構圖曝光真的一點都看不清,基本上屬於盲拍。出來之後覺得自己真的一點也不冷靜。並沒有能去從容的想到應對對策。

ECMO機器

編少:在疫區拍攝最困難的是什麼,拍攝的哪些影像最讓你印象深刻

徐楚云:在疫區拍攝最困難的目前沒有遇到太多,主要是調整自己的心態。因為你拍攝的故事就真實發生在你周圍。

拍攝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去幾家得不到治療的病患家裡去拍攝採訪,都是連續高燒了十幾天做不了核酸檢測,去不了醫院治療的家庭。其中有一家我當天拍攝完後,晚上病患的女兒很高興的跟我說他爸爸終於住上院了,第二天我去她家看望她她還跟她爸爸視頻聊天了幾句,隔天早上她告訴我她爸爸過世了。我陪她在醫院等待殯儀館的車輛,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對她說:現在你不能跟車,明天等我們通知直接來拿骨灰吧。

就這麼真實的發生了,你前兩天還在跟這個人溝通交流過,然後又這麼真實的走了。

所以我說在疫區採訪最重要的就是調整心態。

編少:家人都還好吧,他們對於你此時依然堅持工作?是怎麼看待的?而你自己又是怎麼看待的?僅僅是工作的需要,還是作為武漢人必要有對這場災難的記錄責任?

徐楚云:家人都還好,沒有被感染。我媽一開始非常反對我出去拍攝,說要是出去就永遠不要回來了,以斷絕母子關係威脅我,哈哈哈。後來我告訴我媽我只是出去用無人機拍些素材。其實我中途去了兩次ICU,好幾家醫院的發熱門診,還有四個發熱家庭。

我覺得這不僅僅是工作,而是一種記錄現在這個時代正在發生些什麼,我知道我有很多視頻素材現在肯定不會發表,而且人們都是善忘的,但我覺得這些都是這個時代的資料,不管拍的怎麼樣,我覺得都會有那麼一點價值。

編少:你這次採訪拍攝使用的什麼設備?選擇它的原因?

徐楚云:我這次採訪拍攝使用的設備是松下的

選擇它主要是因為這是一臺真正拍攝視頻很耐打的機器,一條視頻素材可以從開始一直錄到電池沒電中間不間斷。而且能拍4k50p的視頻素材對於後期剪輯二次構圖上有很大幫助。包括高幀率能達到180幀每秒,營造氛圍的慢鏡頭也很能表達故事的情感。

最最重要的是它有五軸防抖,機動性很強,拍這種紀實短片的時候推拉搖移用的非常少,在拍跟隨受訪者的鏡頭時,真實的手持感也很棒。固定鏡頭也有很好的穩定效果。

一位老人經過一路顛簸,到達了武漢市政府安排的酒店隔離點時已精疲力盡。

編少:情人節剛過,如果要跟家人做一個表白,你想說什麼

徐楚云:希望這次家人能平安安穩的度過這次疫情,畢竟留得狗命在,不怕沒柴燒。

紀念李文亮醫生。

再次向兩位攝影師表示感謝,及最誠摯的祝福。

也向所有奮戰一線的新聞工作者表示敬意。

最後提醒大家,現在是抗疫關鍵時刻,一定儘量減少外出,做好個人防護。實在閒得慌可以參加活動「我們現在的時光,與家人」,把你的家庭照拍出溫度來!

文章已於修改

原標題:《我們採訪了兩位武漢一線的攝影記者,「我媽說我出去拍攝就斷絕母子關係...」》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為了一堆衣服 婆婆要斷絕母子關係
    原來,母子衝突的導火索,就是地上這一堆衣服。梁婆婆說,這些本來是好好放在柜子裡的。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二十多年前,兒子在五歲的時候,梁婆婆和丈夫離異,兒子當時跟隨父親生活。面對記者採訪時,兒子說自己也是滿腹委屈。
  • 不畏艱險,深入一線——「武漢保衛戰」一線新聞工作者素描
    新華社發「作為一名新華社『老兵』,我再次回到『戰場』。」新華社記者王毓國18年前曾深入阿富汗反恐戰場採訪。如今,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他和他的戰友,從北京奔赴武漢。除夕夜,新華社記者熊琦進入武漢中南醫院重症隔離病房採訪,最早發回《重症隔離病房裡的除夕夜》等現場報導。2月10日,新華社記者熊琦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內採訪。
  • 斷絕煩惱,空乏我心—超獸機神斷空我攝影欣賞
    斷絕煩惱,空乏我心—超獸機神斷空我攝影欣賞 時間:2012-01-08 19:33:00   來源:   責任編輯:拉森          超獸機神斷空我
  • 記者不得離開!我說服妻子重返武漢,76天拍下數萬張照片
    其實在22號深夜,長江日報攝影記者陳卓人在荊門,提前知道了武漢將會封城的消息。趕在封城前,他回到了武漢——只是他沒料到,這一待就是兩個多月。期間,他拍了幾萬張照片,見證了武漢戰疫的整個過程。他說,「真實,不渲染,這是我的拍攝宗旨」。 這是他的疫情日記。
  • 山東臺記者張銘偉:武漢戰「疫」,我給攝像機穿上防護服
    他們跟隨醫療隊奔赴湖北疫情一線,以筆為槍,以鏡頭為盾,共同記錄醫療隊員與死神賽跑的感人故事。融媒體資訊中心記者張銘偉就是其中一位。他用文字記錄下在湖北武漢戰「疫」的日子。2月20日,濟南已經有了些許初春的感覺。下午2點,我和同事提前來到了遙牆機場,跟隨援助湖北醫療隊去武漢開展工作。
  • 現場|上海記者疫情攝影作品觀片會:細節讓時代的困境更立體
    【魔幻:前方記者的高頻詞】兩位來自解放日報的攝影師董天曄、賴鑫琳,剛剛從武漢一線回來,帶來了最接近現場及最新鮮的體驗。董天曄是一名海外留學回來的年輕攝影師,有著個人獨特的風格和影像語言。1月24日除夕夜他跟隨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進入武漢,從醫護人員學習穿防護服開始,到重點關注雷神山ICU,58天裡,不僅記錄了最初重病監護室的艱難,也時時刻刻關注著醫生與病患的個人情感。「作為紀實攝影師,去到現場是很幸運的,其實很多攝影師都想去,但是我有幸得以成行,攝影的語言,敘事的技法,平時一直在認真地練習,到了這樣的地方,拍攝這樣的題材,就是把平時的練習曲技法拿出來,好好練一首協奏曲。」他說。
  • 我採訪了為武漢奔走的外國朋友們
    1月25日,他與妻子朱莉連線採訪了德國生物化學專家希根費德先生。希根費德是病毒學的頂尖專家,也是當年SARS病毒阻滯藥物的研究者。目前,希根費德已親赴武漢,在一線協助中國對抗新冠疫情。我特地說了英語,加了德語字幕,就是希望不懂中文,不明白現在情況的人,看見後可以有正向的思考。就我所知,我身邊很多外國朋友都在想辦法幫助中國,捐贈醫務用品,拍視頻鼓勵大家,包括自覺隔離在家裡等等,我覺得他們都很棒。喬弗斯與瑪麗莎丨在武漢一線奮鬥的vloger 「喬弗斯與瑪麗莎」是一對中美跨國情侶,喬弗斯在武漢長大,瑪麗莎是英語老師。
  • 中國首位確診新冠肺炎的一線記者:除了狗,我全家都被感染了
    武漢一線記者口述實錄》,沒想到幾天之後,鳳凰衛視特約記者、武漢人敖慕麟一家三口就相繼出現新冠肺炎的病症,他本人也成為首位,從感染病毒到逐漸康復的一線新聞工作者。也就是這一天,我開始作為香港鳳凰衛視的特約記者,為他們做了一段時間的前線採訪報導,主要關注封城後,整個市面的各種情況。香港鳳凰衛視新聞中心,敖慕麟曾在此工作我是武漢人,這裡是我的家鄉。
  • 武漢記者手記:正月傷城
    1月31日,人民公安報、中國警察網的融媒體報導組4名記者出發,馳援武漢前線,用圖文影音記錄一線公安民警堅守崗位、無私奉獻,他們星夜馳援;用心記錄武漢眾志成城、同心抗疫,他們衝向一線。其中,記者張錚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了武漢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狀態。下面是他的圖片故事:正月傷城。
  • 我的新聞座右銘:兩位扶貧記者的真情告白
    作為一名融媒體時代的記者,我堅信:只要我們把新聞的根扎得越深、越牢,就能享受基層新鮮的空氣和土壤,融媒體就能枝繁葉茂;我堅信:只要我們做一名「一頭汗兩腳泥」的學習型記者,就能成為一名「既仰望星空又10萬 不斷」的專家型記者;我堅信:只要我們腳下有路,就能眼裡有光,只要我們心中有夢,
  • 「拿起筆和相機,我們就是戰士」
    一個多小時的採訪拍攝完成,走出隔離區時,他身上早已被汗水浸透。 從這天起,他就在報社附近的酒店進行自我隔離,再也沒回過家,每天扛著相機,奔赴一個又一個新聞現場。 「明天進隔離病房。」這是1月23日晚,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餘瑾毅給同事、攝影記者柯皓髮送的一條微信。
  • 「我媽偷偷把KN90口罩賣了」|武漢封城,我真的不敢哭
    作者:壹心理主筆團丨周小九來源:壹心理(ID:xinligongkaike)28 號,我們發起了徵集。有位武漢讀者留言說:看到網上說武漢人到處亂跑,給別的省份添麻煩,我真的很難過。我們武漢人真的希望他們直接回來,隔離觀察。
  • 《武漢日記2020》作者小林:「封城」這些時日,感覺像個「戰地記者」
    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專訪時小林說:封城首日,感覺武漢正在進入一個重大的歷史時刻,攝影人的本能讓我衝去了一線。記者翻開小林微博還發現,他兩次獨自在條件艱苦的國家騎摩託車旅行一個月,還勇闖過10萬人的水上貧民窟,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喜歡強烈生命體驗的人。
  • 時任八一電影製片廠戰地攝影記者黃寶善:以鋼鐵意志拍攝《鋼鐵運輸...
    時任八一電影製片廠戰地攝影記者黃寶善:以鋼鐵意志拍攝《鋼鐵運輸線》來源:解放軍報作者:王超 藺芳帥 賈鵬責任編輯:李晶2020-10-24讓我們跟隨兩位朝鮮戰場戰地記者的講述,走進戰場深處,重溫盪氣迴腸的戰爭記憶,感懷保家衛國的偉大精神。時任八一電影製片廠戰地攝影記者黃寶善——以鋼鐵意志拍攝《鋼鐵運輸線》■王 超 藺芳帥 賈 鵬
  • 你我都是衝鋒新聞一線的戰士|武立真|尚陵彬|隔離服|張賀|寧夏|新...
    年輕記者尚陵彬:我是一名記者,必須親臨一線寄語:「當人們看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在路上,當人們看不到我們的時候,新聞在路上。」2020年2月22日晚,寧夏日報記者尚陵彬走進了自治區第四人民醫院隔離病區。但因為我是一名記者,我必須親臨一線,必須不怕!」尚陵彬這樣回應大家的關心。年輕記者張賀:戰士必須出現在戰場寄語:新聞工作者就是要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去實現自己的工作志向去武漢!
  • 「湖南文藝抗疫」疫情防控攝影微展走俏 帶領網友近距離了解疫情一線
    近日,湖南省藝術攝影學會在網上推出《萬眾一心·湖南省疫情防控紀實攝影微展》,成為不少網友近距離接觸疫情一線的窗口。今天下午,記者採訪湖南省藝術攝影學會主席何東安,聊聊作品徵集的一些感悟。更多詳情請關注專題:http://zt.voc.com.cn/Topic/hnwyky/。「萌生這個微展的想法,是在疫情爆發的時候。」
  • 我在中國的2020丨真實記錄武漢的日本人 爆紅半年後這樣說 →
    一頭隨性的天然捲髮,說著相當流利的中文,竹內亮被粉絲們親切地稱為「亮叔」。當被問及為什麼喜歡竹內亮的作品,「真實」是粉絲們口中的高頻詞。 拍攝《南京抗疫故事》和 《好久不見,武漢》之前,竹內亮沒有想過會受到如此巨大的關注。「視頻播出後,很多中國人感謝我。
  • "拍攝中傳承美德是人生最大收穫" 攝影記者晏美華8年尋訪拍攝130位...
    晏美華與大家分享創作體會與人生感悟 記者劉斌 攝  長江網12月3日訊(長江日報記者餘坦坦 通訊員盧錦峰)2日上午,攝影記者晏美華登上由長江日報與市民之家聯合主辦的第189期市民大講堂她拍攝的百歲老人照片已結集《百歲老人》一書出版,其中部分作品先後獲得全國孝文化攝影大賽金獎、湖北省第23屆攝影藝術展金獎、湖北省屈原文藝獎。  為拍百歲老人自己孩子常餓肚子  「孝感以『孝』命名,以『孝』聞名,以『孝』感人,孝子層出不窮。弘揚這種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我多年來尋訪拍攝百歲老人的最大動因。」講堂開始,晏美華如是說。
  • 看了《囧媽》,更加覺得十年前在武漢拍攝的《人在囧途》是經典!
    它以探討家庭關係為核心,母子之間、夫妻之間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得到一種和諧,但到最後都並沒有把這個點講明白,最終是以徐崢自我和解的方式達到了一種融洽。3.長篇累牘。一開始看到120多分鐘的片長,我還欣喜了一下,但隨著觀看的深入,越來越想讓它早點結束,那些加入的配角都是無意義的,小插曲也沒有亮點:英雄式的與狗熊搏鬥、背媽橫穿冰河和熱氣球緊急著陸,不過都是自我感動,而觀眾看了只覺得又尬又假。
  • 最美逆行者|「我給攝像機設計防護服!」山東臺記者張銘偉講述武漢...
    下午2點,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張銘偉和同事提前來到了遙牆機場,跟隨山東援助湖北醫療隊去武漢開展工作。這次跟隨山東省第十二批援助湖北醫療隊來武漢,省委宣傳部對記者的要求是進入紅區找準典型,全面反映山東醫療隊在漢期間的工作風採和感人故事。下午五點半,飛機順利在武漢天河機場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