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說西方國家痛恨俄羅斯是不準確的,應該是又恨又怕。可以從民族、宗教、歷史、地緣、意識形態這五點來看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又恨又怕的心態,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民族認同、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三個方面。
一、說到底,西方世界不認為俄羅斯人是他們的同類
西方世界如果不從政治方面理解,指的就是歐洲吧,歐洲人的種族構成比較單一,基本都是白種人,屬於歐羅巴人種。俄羅斯地處歐洲北部邊緣地帶,東西橫跨歐亞大陸,在歐洲人看來這是個邊遠苦寒之地,落後與野蠻就是他們的代名詞。航海大發現時代,在海上領先歐洲其他國家的英國冒險的方向就是北方,可是在死了許多人之後,他們發現北方除了風雪寒冷幾乎什麼都沒有,只好回過頭和已經崛起的西班牙爭奪海上霸主地位。隨著歐洲文藝復興和發現新大陸新航路開闢以後,帝國主義的殖民時代到來了,歐洲以英國為主稱霸世界,歐洲的白人牛氣沖天,這時他們更加看不起落後與野蠻的俄羅斯,他們認為俄羅斯不是歐洲國家,俄羅斯人不是歐洲人。就連那個寫了《文明的衝突》的作者亨廷頓都說:如果你遇到一個俄羅斯人,用一個銅板在他身上一刮就會發現,原來他裡面是個韃靼人。
偏偏俄羅斯人就是認準了自己是歐洲人,作為一個國家,俄羅斯是一個近200個民族組成的民族國家,其中絕大部分是俄羅斯民族,俄羅斯人屬歐羅巴人種。由於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再加上歷史上俄羅斯也不是很老實,四處出擊打仗,也被蒙古騎兵橫掃統治多年,所以在歐洲人看來,俄羅斯的真正的歐羅巴人已經沒有了,他們都是混血的蒙古人、韃靼人。到了現代,世界上的人種在科學家們眼裡被分成五種:蒙古人種(黃色人種);美洲人種(紅色人種);高加索人(白色人種);馬來人(棕色人種);衣索比亞人(黑色人種)。於是,俄羅斯人被西方認為是蒙古人種,或者起碼不是真正的高加索人,最多是個貧窮落後的「表親」。
基於此,歐洲人總是以另類的目光看待俄羅斯,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俄羅斯恰好也不是個善茬。其實,不管是什麼人種,都是人類,這是不變的。而小心眼認死理的白種人卻因為自己想進入工業文明就滋生了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種族主義這東西就成了一些政客的武器和拉幫結派的工具。比如現在的美國政府有個黑人女官員,她就宣稱「···與上世紀末的美蘇爭霸這種西方文明與同一人種間的內鬥不同,中美間的爭鬥是真正的兩個文明和兩個人種間的爭鬥···」,這個黑人接著說:「這是美國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情況,這是第一次我們面臨一個非白人的強大競爭對手」。看到沒有,連黑人都學會了種族主義,並用運到政治中。順便說一句,這女的醜得驚天動地。
二、大斯拉夫主義是歐洲人頭上的陰霾
斯拉夫人在羅馬帝國時期與日耳曼人、凱爾特人一起被羅馬人並稱為歐洲的三大蠻族,現今波蘭境內的維斯瓦河河谷,被認為是斯拉夫人的故鄉,斯拉夫的含義有榮譽、光榮的意思。西斯拉夫人指中歐地區的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東斯拉夫人即東歐地區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等;南斯拉夫人在現在的巴爾幹半島和歐洲東南部,包括保加利亞人和以前的南斯拉夫等。從這個廣泛的區域我們知道,斯拉夫民族之間到現在還是有著廣泛的聯繫,所處地帶也是紛爭不斷的地方,尤其巴爾幹地區就是歐洲的火藥桶。
大斯拉夫主義產生於19世紀初,但是的歐洲斯拉夫人一方面感受到其他民族的強烈的民族意識,一方面又感受到蓬勃發展的歐洲社會,斯拉夫人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處於比較弱的地位,各地的斯拉夫人都很弱勢,不能形成合力。於是基於血脈的認同、文化的共通、語言的相近,斯拉夫人要追求一種共同的斯拉夫民族意識。尤其這個時候,在歐洲所向披靡的拿破崙被俄羅斯打敗,更加激勵鼓舞了斯拉夫人的民族情結和自豪感,斯拉夫民族獨立和民族聯合的政治思想產生了。
歐洲各國對這種斯拉夫主義非常害怕,因為一個團結聯合的斯拉夫民族一定會挑戰現在的歐洲利益格局,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奧地利人等等歐洲國家都不能放心,在他們看來聯合的斯拉夫人必將在歐洲核心地區擴張,繼而影響歐洲國家的根本和海外殖民地,也限制各國的擴張。他們甚至喊出:大斯拉夫建成時,整個歐洲都可以叫俄羅斯了。本來當時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並不喜歡這種口號與運動,尤其是像歐洲革命,更是他不願看到的景象,但歐洲國家對斯拉夫主義的恐懼和抵制卻讓他看到一種力量,這也就是說,是歐洲各國自己把斯拉夫主義和斯拉夫民族推到了俄羅斯的懷抱。
大斯拉夫主義和俄羅斯結合以後,俄羅斯對外的一切活動都被歐洲人劃歸威脅。特別是1698年彼得一世開始,俄羅斯也的確把歐洲折磨的夠嗆,他們為了出海口兩次攻打瑞典,把瑞典國王查理十二被打得跑到土耳其;俄羅斯有了出海口以後,立即建立新的首都聖彼得堡,國家強盛許多,而俄羅斯又有兩個特點,一是對領土有著無限的渴望,一是喜歡幹預別國的事物,就這樣被歐洲人封為「歐洲憲兵」。歐洲各國對他是又恨又怕又鄙視,因為打又打不過,說又說不通,苦惱得一比;再想想大斯拉夫,又害怕得一比。
三、二戰後的格局加劇了歐洲對俄羅斯的厭惡
二戰以前,在一代代沙皇不斷地努力下,他們終於把邊上的歐洲國家收拾個遍,還吞併了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等,歐洲能對他們有好感嗎?特別是英國簡直就把俄羅斯恨死了,因為俄羅斯鮮明地表示出對印度洋出海口的興趣,把英國人嚇得要死,為了限制沙俄南下搶印度,英國人未雨綢繆地打了許多次阿富汗,但阿富汗偏偏是個帝國墳場,英國人吃虧不少。二戰時希特勒公開表示支持蘇聯對南下印度洋的想法,交換條件是蘇聯不幹涉德國在歐洲的行動,後來還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二戰勝利後,蘇聯和美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陣營,在各方面互相攻擊,再加上西方不遺餘力的醜化宣傳,俄羅斯的負面形象在歐洲可謂「深入人心」,各國更加對它怨恨交加。西方不斷在意識形態領域滲透蘇聯,蘇聯當然也盡全力搞革命輸出,互相把對方當著敵人看待,心裡滿滿的恨意;蘇聯在和美國進行冷戰是,發展成和美國比肩的核大國,儘管英法都是有核國家,但他們的體量和抗打擊能力、核攻擊能力跟蘇聯沒法比呀,所以心裡充滿了恐懼不安。
當然,俄羅斯和歐洲的愛恨情仇是幾百年歷史形成的,可以說已經沁入骨髓。波蘭人有句傳言:波蘭人一出生就充滿了對俄羅斯的仇恨。其實,對俄羅斯那種又恨又怕的心態,歐洲人何嘗不是如此。至於歷史上、宗教上還有一些恩怨,和上面提到的三點來比,簡直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