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女人錢是最好賺的。一個女人可以在衝動之下專程打「飛的」去掃蕩名牌,也可以一時興起買下上萬的穿不上的衣服。與男人相比,女人在購物時更加衝動,這從她們逛商場的勁頭就能窺探出一二。日本有機構曾做過統計,每3個女性消費者就有一個是衝動型的。
女人是典型的衝動購物者。所謂衝動購買(Impulse Buy),說白了也就是非計劃購買。比如面對一年一度的「雙十一」「雙十二」,雖然很多人是蓄謀已久,衝著全年最低價去的,但也總有沒什麼想買的,不湊湊熱鬧消費一筆又覺著虧了的主。
據說,75%的消費者的購買決定都是在見到那件商品後15秒以內下的。當你看到某件商品時,猛然間覺得那就是為你設計的,於是將其買下,但事後發現它根本用不上。這就是典型的衝動購買。
其實不必如此自責,不是財商不夠高,也不是消費觀不正確,有天性使然的原因,保守估計女性要等到更年期後才能真正進入理性消費階段。
英國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女人購物習慣與其月經周期有關。英國赫特福德郡大學研究人員表示,女性在月經周期最後10天左右更易產生購物衝動,花錢購買不必要的商品。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小組調查了443名年齡屆於18至50歲間女性過去7天的購物行為,並與她們的月經周期做對比。
研究人員發現,153名處於黃體期的女性對購物慾的控制能力減弱。黃體期為女性月經周期中排卵結束到月經開始前一天,常為月經周期的第15至28天,一般歷時14天左右。約三分之二的受調查女性承認,過去7天內曾衝動購物。57%的人承認超支25英鎊(約合35.6美元),6%的人超支250英鎊(356美元)。
該研究領導者派因說:「女性所處月經周期越靠後,她們超支的可能性越大。進入黃體期的女性在花錢方面更不節制、更衝動、超支金額更多。」
究其原因,可以歸結為女性月經周期中體內荷爾蒙的變化容易引起不良情緒。
「衝動」的主要含義就是神經受到刺激引起的興奮性反應。當我們經歷新鮮、刺激或者具有挑戰性的事情時,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大腦分泌的一種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屬於神經遞質。這種遞質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慾,感覺,將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傳遞,也與上癮有關。
越來越多的大腦研究顯示,購物能湊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購物者變得身心愉悅。你看上一件外套時,大腦中的多巴胺就會大量分泌,購買慾被大大刺激。但一旦購買行為完成,它的濃度就會下降。
科學家認為,女性月經周期中體內荷爾蒙的變化容易引起不良情緒,如抑鬱、壓力感和生氣。 「她們感到非常有壓力或沮喪,容易選擇購物這一方式,讓自己高興並調節情緒,」派因說,「相比喝酒或吸毒,這是一種社會認可的減壓方式。」
另一名研究員西蒙恩·格內森說,對許多女性而言,購物成為一種「情感上的習慣」。她們不是因為需要而購買商品,而是享受購物帶來的興奮感。
為此,科學家特地為女性劃分了一個購物生理期。所謂購物生理期,是指女性在月經周期的最後10天最容易產生購物的欲望的特殊生理期間。在這個時間段,女人們大多衝向商場,衝向專賣店,衝向欲望滿足的聖地。用光現金,用光購物券,刷爆身上所有信用卡。
女人的心中有兩個「我」,即本來的「我」和自我期望的「我」。之所以女人的求美之心如此強烈,是因為對本來的「我」不滿意,不惜金錢,是為了留住青春,追求美麗,實現自我期望的「我」。
購物生理期期間,一般情緒比較低落,自然會想通過消費來進行補償,那時的消費往往是盲目的、隨興的、不計較價格的。只要將錢花掉了,就會痛快和滿足,可能一切鬱悶的情緒會隨著購物的結束而終止。
研究同時發現,不少女性會為黃體期的衝動購物感到懊惱。35歲時的曼徹斯特大學學生塞利娜·哈爾深有體會。她說,自己一到月經周期後期,購物行為就變得怪異。 「我被購物衝動抓住,如果不買東西,我就感覺焦慮,如同不能呼吸一般。這聽起來荒唐,但這事每個月都在發生,」哈爾說。伴隨購物帶來的大額帳單讓哈爾頭疼。為此,她還去看過醫生,希望擺脫這一「毛病」。
心理學家提醒,女人通過購物放鬆心情也是社會更加認可的方式。當然,如果女人擔心自己的「消費失控」,那麼最好在月經周期即將結束的日子避免購物。
不過,避免購物衝動還有更多有效的方式。另有一項研究表明,一般人在購物23分鐘後,大腦理性估價能力就會下降,讓人逐漸失去理智,容易被特價商品給吸引,或失心瘋亂買東西。基於此結論,研究人員建議,若不想在購物時亂花錢,可以每隔半小時停下來喝杯咖啡,或休息放鬆一下,有益重振大腦功能。
這四個圖形中,哪一個不能由四根相同的輪廓線圍成?
(允許翻轉和鏡像)
公眾號對話框直接回復「線」揭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