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金融信息的洩露,能讓那些知道你信息的機構把你刻畫得更加清晰。比如這次「流水洩露」事件,單純的看就是銀行交易記錄外洩,其實則更是消費記錄、轉帳記錄、以及銀行卡餘額的外洩。一旦掌握了這些數據,個人的消費、個人的收入的多少,以及你什麼時候發工資,信用卡還款多少錢…都能一清二楚的知道,甚至還能推斷出你下一步的動態。
作者:柒財智庫高級研究員畢研廣
脫口秀演員池子(本名王越池)通過微博反映其個人帳戶交易信息被調取一事,讓涉事方中信銀行站上風口浪尖,銀行客戶個人信息安全性問題也被廣泛討論。
雖然中信銀行已經做出了道歉,但是大眾仍然「不買帳」。
在騰訊相關話題中,有網友評論認為:銀行洩露客戶信息,這是驚天大醜聞,以後誰還能放心地相信中信甚至是整個銀行體系?這件事顯然已經給整個銀行業帶來了負面影響,不遵守規則是很可怕的。
從網友的評論中不難看出,洩露客戶隱私已經成為了行業「潛規則」。我們身邊經常出現一些騷擾電話,有的是讓你買理財的,有的是給你推薦一隻「牛」股的,相信大家對這類騷擾電話已經司空見慣。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為什麼涉及個人隱私的金融信息被洩露了?
1、個人金融信息洩露事關重大
曾有用戶接到詐騙電話 對方能完整報出其銀行卡號
此次的「池子流水洩露」事件,並不單純涉及到隱私洩露問題,而是上升到了個人金融信息洩露。
一般來講,我們的身份證號、電話號碼、家庭住址、銀行帳號等信息可以視為「隱私信息」。因為,有些信息一旦被他人知道,或者讓不法分子獲取,很容易帶來二次傷害。
例如:有人知道你家庭地址,摸清楚家裡有幾口人,趁著你家沒人搞個破壞,或者老人在家去家裡詐騙,這些現象在前幾年屢見不鮮。
此前,315曾經曝光過,電話營銷、詐騙的「黑色產業鏈」,只要有了你的手機號,一些不法之徒就通過手機聯繫,進行詐騙或者非法集資。
現在,通過社交平臺添加好友,甚至冒充你的熟人,比如某某介紹的。值得深思的是,冒充熟人,騙子是怎麼知道的?個人信息到底在哪個環節被洩露了?
個人金融信息屬於個人隱私的一部分。如果個人金融信息洩露,那將會帶來更大的傷害:比如,之前一位朋友接到過一個詐騙電話,對方裝作是公檢法人員,在對話中竟然能說出自己銀行卡號,這簡直讓人匪夷所思。
這就產生了第一個問題,騙子到底是如何知道銀行卡帳號的。一般來講,個人銀行卡信息都是完全保密的信息,之前想獲取銀行卡信息只有通過辦理相關業務時才會需要填寫。
現在只要是在任何金融機構辦理業務、電商平臺購物,都要求填入個人信息和銀行帳戶,那麼這些信息是做脫敏處理被保存了還是又轉賣了,這不得不讓人深思。
從此次事件上來看,中信銀行確實違反了相關法規,未經本人允許、授權,為了所謂的「大客戶」的利益,繞開正常流程,查詢列印他人流水。
那麼,這種洩露隱私的行為在金融機構是普遍存在的嗎?
2、同行業「飛單」問題值得關注
剛在證券公司開戶,炒股軟體推銷電話就打來了
這裡必須要說到關於金融行業的「飛單」問題。
其實在多年前,金融機構業務之間就出現了「飛單」。通俗的解釋為:我的客戶賣給你,你也做,變成了客戶共享。
很多人去銀行剛買了理財產品,沒過多久保險公司給你打電話問你買保險嗎?一開始覺得是巧合,後來這種事兒越來越多,難免不讓人產生聯想,是不是我的個人信息被轉賣了。
更為直接的是,前腳剛在證券公司開立了個人股票帳戶,過幾分鐘推薦股票的,賣炒股軟體的就直接打電話來。難道剛才開立的股票所填的信息直接就賣給了炒股軟體公司。
嚴格意義上來講,所謂的隱私洩露「黑色產業鏈」都是「利益共同體」。
個人金融信息的洩露,能讓那些知道你信息的機構把你刻畫得更加清晰。比如這次「流水洩露」事件,單純的看就是銀行交易記錄外洩,其實則更是消費記錄、轉帳記錄、以及銀行卡餘額的外洩。一旦掌握了這些數據,個人的消費、個人的收入的多少,以及你什麼時候發工資,信用卡還款多少錢…都能一清二楚的知道,甚至還能推斷出你下一步的動態。
如果你是一位企業老闆,你的流水洩露,也能夠反映出你的經營能力,償債能力,甚至掌握你信息的人能夠通過流水判斷出你未來的資金流,是否需要融資等等。
所以,個人金融信息從很大程度成了金融行業「飛單」的「必需品」:我有多少有效客戶,客戶的價值是怎麼樣的,一清二楚。把客戶的信息當成了交易的籌碼。
3、亟待監管出具更嚴厲處罰措施
個人金融信息洩露無法追溯源頭,可能洩露信息的機構來回踢皮球
2020年,央行將出臺關於《個人金融信息保護》相關條例。金融信息洩露、販賣問題已經得到了監管的重視。然而,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洩露或者未經允許私自查詢客戶信息,處罰太輕。
根據媒體報導:中信銀行一份發行文件中顯示,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三年時間內中信銀行子公司、分支機構受到銀監會、央行行政處罰的案例,多達150多起,累計罰款金額為1.1億元。
2014年,中信銀行石家莊支行因為查詢客戶關聯企業的信用報告,但未按規定取得信息主體書面授權,被罰款6萬元。
這是能夠看得見的處罰。從法律層面上來講,這種「懲戒」確實太輕,僅僅是罰款了事。
很多網友也評論到,自己的個人金融信息被洩露,還有的甚至沒在銀行提交給過任何貸款申請、信用卡申請就被莫名其妙查徵信。
說一個我現實經歷的案例:2019年,我購置了一套住房,在某銀行取得了住房貸款。住房原定在2020年4月裝修。就在不久之前,我接到一則電話,電話中聲稱,知道我在某銀行取得貸款,也知道房屋快要交付,對方自稱是我房貸放款銀行消費金融部,問我是否需要裝修貸款。
我打電話向房貸放款銀行求證,得到的答案是消費金融部門並沒有打過我電話,我問銀行為什麼詐騙電話知道我的信息和放貸額度,我的電話和信息是誰洩露的?銀行表示不知情;問售樓處,也表示不知情。
這就暴露出來的最大問題:個人金融信息洩露無法追溯源頭,可能洩露信息的機構來回踢皮球,到底是哪個環節洩露的?無從查起,都說自己是無辜的。
所以,亟待監管去解決個人金融信息洩露的問題,調整懲戒力度和懲罰措施。池子流水洩露事件,之所以引起輿論和大眾的廣泛關注,就是因為它並不是一個獨立事件,而是每個人都經歷過,都發生過的普遍事件,個人金融信息安全,關乎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