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流水洩露背後:詐騙電話報出用戶完整卡號 信息洩露機構來回踢...

2020-12-11 騰訊網

個人金融信息的洩露,能讓那些知道你信息的機構把你刻畫得更加清晰。比如這次「流水洩露」事件,單純的看就是銀行交易記錄外洩,其實則更是消費記錄、轉帳記錄、以及銀行卡餘額的外洩。一旦掌握了這些數據,個人的消費、個人的收入的多少,以及你什麼時候發工資,信用卡還款多少錢…都能一清二楚的知道,甚至還能推斷出你下一步的動態。

作者:柒財智庫高級研究員畢研廣

脫口秀演員池子(本名王越池)通過微博反映其個人帳戶交易信息被調取一事,讓涉事方中信銀行站上風口浪尖,銀行客戶個人信息安全性問題也被廣泛討論。

雖然中信銀行已經做出了道歉,但是大眾仍然「不買帳」。

在騰訊相關話題中,有網友評論認為:銀行洩露客戶信息,這是驚天大醜聞,以後誰還能放心地相信中信甚至是整個銀行體系?這件事顯然已經給整個銀行業帶來了負面影響,不遵守規則是很可怕的。

從網友的評論中不難看出,洩露客戶隱私已經成為了行業「潛規則」。我們身邊經常出現一些騷擾電話,有的是讓你買理財的,有的是給你推薦一隻「牛」股的,相信大家對這類騷擾電話已經司空見慣。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為什麼涉及個人隱私的金融信息被洩露了?

1、個人金融信息洩露事關重大

曾有用戶接到詐騙電話 對方能完整報出其銀行卡號

此次的「池子流水洩露」事件,並不單純涉及到隱私洩露問題,而是上升到了個人金融信息洩露。

一般來講,我們的身份證號、電話號碼、家庭住址、銀行帳號等信息可以視為「隱私信息」。因為,有些信息一旦被他人知道,或者讓不法分子獲取,很容易帶來二次傷害。

例如:有人知道你家庭地址,摸清楚家裡有幾口人,趁著你家沒人搞個破壞,或者老人在家去家裡詐騙,這些現象在前幾年屢見不鮮。

此前,315曾經曝光過,電話營銷、詐騙的「黑色產業鏈」,只要有了你的手機號,一些不法之徒就通過手機聯繫,進行詐騙或者非法集資。

現在,通過社交平臺添加好友,甚至冒充你的熟人,比如某某介紹的。值得深思的是,冒充熟人,騙子是怎麼知道的?個人信息到底在哪個環節被洩露了?

個人金融信息屬於個人隱私的一部分。如果個人金融信息洩露,那將會帶來更大的傷害:比如,之前一位朋友接到過一個詐騙電話,對方裝作是公檢法人員,在對話中竟然能說出自己銀行卡號,這簡直讓人匪夷所思。

這就產生了第一個問題,騙子到底是如何知道銀行卡帳號的。一般來講,個人銀行卡信息都是完全保密的信息,之前想獲取銀行卡信息只有通過辦理相關業務時才會需要填寫。

現在只要是在任何金融機構辦理業務、電商平臺購物,都要求填入個人信息和銀行帳戶,那麼這些信息是做脫敏處理被保存了還是又轉賣了,這不得不讓人深思。

從此次事件上來看,中信銀行確實違反了相關法規,未經本人允許、授權,為了所謂的「大客戶」的利益,繞開正常流程,查詢列印他人流水。

那麼,這種洩露隱私的行為在金融機構是普遍存在的嗎?

2、同行業「飛單」問題值得關注

剛在證券公司開戶,炒股軟體推銷電話就打來了

這裡必須要說到關於金融行業的「飛單」問題。

其實在多年前,金融機構業務之間就出現了「飛單」。通俗的解釋為:我的客戶賣給你,你也做,變成了客戶共享。

很多人去銀行剛買了理財產品,沒過多久保險公司給你打電話問你買保險嗎?一開始覺得是巧合,後來這種事兒越來越多,難免不讓人產生聯想,是不是我的個人信息被轉賣了。

更為直接的是,前腳剛在證券公司開立了個人股票帳戶,過幾分鐘推薦股票的,賣炒股軟體的就直接打電話來。難道剛才開立的股票所填的信息直接就賣給了炒股軟體公司。

嚴格意義上來講,所謂的隱私洩露「黑色產業鏈」都是「利益共同體」。

個人金融信息的洩露,能讓那些知道你信息的機構把你刻畫得更加清晰。比如這次「流水洩露」事件,單純的看就是銀行交易記錄外洩,其實則更是消費記錄、轉帳記錄、以及銀行卡餘額的外洩。一旦掌握了這些數據,個人的消費、個人的收入的多少,以及你什麼時候發工資,信用卡還款多少錢…都能一清二楚的知道,甚至還能推斷出你下一步的動態。

如果你是一位企業老闆,你的流水洩露,也能夠反映出你的經營能力,償債能力,甚至掌握你信息的人能夠通過流水判斷出你未來的資金流,是否需要融資等等。

所以,個人金融信息從很大程度成了金融行業「飛單」的「必需品」:我有多少有效客戶,客戶的價值是怎麼樣的,一清二楚。把客戶的信息當成了交易的籌碼。

3、亟待監管出具更嚴厲處罰措施

個人金融信息洩露無法追溯源頭,可能洩露信息的機構來回踢皮球

2020年,央行將出臺關於《個人金融信息保護》相關條例。金融信息洩露、販賣問題已經得到了監管的重視。然而,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洩露或者未經允許私自查詢客戶信息,處罰太輕。

根據媒體報導:中信銀行一份發行文件中顯示,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三年時間內中信銀行子公司、分支機構受到銀監會、央行行政處罰的案例,多達150多起,累計罰款金額為1.1億元。

2014年,中信銀行石家莊支行因為查詢客戶關聯企業的信用報告,但未按規定取得信息主體書面授權,被罰款6萬元。

這是能夠看得見的處罰。從法律層面上來講,這種「懲戒」確實太輕,僅僅是罰款了事。

很多網友也評論到,自己的個人金融信息被洩露,還有的甚至沒在銀行提交給過任何貸款申請、信用卡申請就被莫名其妙查徵信。

說一個我現實經歷的案例:2019年,我購置了一套住房,在某銀行取得了住房貸款。住房原定在2020年4月裝修。就在不久之前,我接到一則電話,電話中聲稱,知道我在某銀行取得貸款,也知道房屋快要交付,對方自稱是我房貸放款銀行消費金融部,問我是否需要裝修貸款。

我打電話向房貸放款銀行求證,得到的答案是消費金融部門並沒有打過我電話,我問銀行為什麼詐騙電話知道我的信息和放貸額度,我的電話和信息是誰洩露的?銀行表示不知情;問售樓處,也表示不知情。

這就暴露出來的最大問題:個人金融信息洩露無法追溯源頭,可能洩露信息的機構來回踢皮球,到底是哪個環節洩露的?無從查起,都說自己是無辜的。

所以,亟待監管去解決個人金融信息洩露的問題,調整懲戒力度和懲罰措施。池子流水洩露事件,之所以引起輿論和大眾的廣泛關注,就是因為它並不是一個獨立事件,而是每個人都經歷過,都發生過的普遍事件,個人金融信息安全,關乎你我!

相關焦點

  • 幾百元就能查銀行流水記錄?保護個人信息你該這樣做...
    隨後,中信銀行承認洩露事實,發表道歉信,並對相應員工進行處分,支行行長予以撤職。目前,上海銀保監局已經介入調查。 △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欄目視頻事實上,近年來,個人銀行帳戶信息洩露的情況頻頻發生,網絡上不乏買賣個人銀行流水的「黑市」。那麼,花錢就真的能查到別人的信息嗎?
  • 電信詐騙背後調查:大量個人信息被肆意買賣
    李先生稱進入網站後便根據提示逐步操作,填寫了姓名、身份證號、聯繫電話、銀行卡號以及簡訊驗證碼等信息,但沒過多久就收到一條銀行卡被扣款5萬元的簡訊。此時察覺到不對勁的李先生才想起打電話報警。有同樣遭遇的還有在開福區做生意的市民劉先生,11月27日收到簡訊,提示稱劉先生的營業執照已升級,需要在指定時限內認證,否則將自動銷戶,並附加一個網站連結。
  • 脫口秀演員池子個人帳戶流水洩露,銀行沒有密碼身份證光憑卡號就能...
    那麼,在未經池子的許可之下,笑果文化是如何獲得池子的銀行帳戶交易明細的,銀行職員在沒有客戶密碼,只有卡號的情況下是否就能查詢客戶的流水明細,相關人員的操作是否違法,會得到什麼樣的懲罰?對此,投中網詢問了律師和幾個大行職員。
  • 防信息洩露,拒做「透明人」
    來源:海外網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網信辦工作人員走進叢臺小學宣傳網絡安全知識,呼籲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楊揚 攝(人民圖片)「圓通內鬼租售帳號導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相關話題日前引發熱議。數字時代,信息化、大數據極大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但稍有不慎,信息洩露讓用戶變成網際網路上的「透明人」。
  • 多家銀行客戶信息遭洩露?興業銀行回應:或為不法分子偽造
    銀行客戶信息疑似洩露 來源:社交媒體@Bank Security截圖 疑似被洩露的客戶信息包括開戶銀行、姓名、年齡、住址、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等個人基本信息
  • 個人信息洩露引熱議,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個人信息如何被洩露?  平時生活中,個人信息被洩露屢見不鮮,剛剛買了房,裝修公司的電話就打過來了;孩子剛上小學和初中,培訓機構的邀請參加培訓電話就來了;網上購物剛下訂單,無貨退款的詐騙電話就跟來了;預訂航班還沒起飛,退票改籤的詐騙電話就會緊隨而至……  鄭州警方根據偵破各類侵害公民個人信息案件,總結梳理個人信息洩露主要有5大途徑。
  • 銀行洩露個人信息的幾個真實案例 - 專注金融科技與創新 未央網
    禍起蕭牆:銀行內部工作人員洩露客戶信息1、民事糾紛:員工的爆料獵奇,侵犯客戶隱私李某與銀行籤訂《個人信用貸款合同》。在辦理個人徵信授權材料過程中,客戶經理為李某拍攝了照片(照片中李某一手持填寫完整的個人徵信授權書、另一手持身份證原件)。
  • 微信「拆紅包」會洩露個人信息?網警:不會洩露
    難道點一下你的個人信息就會被商家盜走嗎?近日,許多微信群裡流傳的一條關於「拆紅包」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恐慌。這條消息的落款為「國家網絡監管局」,其內容稱,微信中的類似連結都是「陷阱」,是商家為盜取用戶信息所設置的。對此,山東省公安廳網絡安全保衛總隊官方微博發布,並不存在「國家網絡監管局」這個部門,而且正常的「邀請好友助力拆紅包」並不會洩露個人信息。
  • 中信銀行「流水門」背後:新華社點名這些銀行裡個人信息保護也有漏洞
    QQ名為「楊大」的賣家告訴記者,被販賣的各種個人信息中,「銀行流水」等金融信息最值錢。他表示,做這行的都得在銀行等金融機構裡「有人」。銀行中仍存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漏洞據了解,2016年以來,有關部門發現並通報一大批涉及金融等重點行業信息系統及安全監管漏洞,抓獲各行業內部涉嫌違規人員3000餘名。但記者調查發現,當前銀行等金融機構中仍存一些隱患值得警惕。——為「拉客戶」「衝業績」違規洩露用戶信息成部分銀行「潛規則」。
  • 數億用戶受害!三大APP洩露客戶信息被官方約談,1元1條太廉價!
    數億用戶受害!三大APP洩露客戶信息被官方約談,1元1條太廉價!你有曾在意過自己的個人信息嗎?或者說你知道自己的個人信息有多重要嗎?也許很多人都會了解一些關於信息洩露的危害,但是這也僅限於對大家看得比較重的東西,例如支付密碼、身份證信息等等。但是筆者想說的是,你的個人信息除了這些大家影響比較重的信息之外,其它的如果被洩露了後果也很嚴重。我想大家也經常遭到陌生電話的騷擾、詐騙等等,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的個人信息洩露導致的。
  • 她的網購信息洩露產生了啥後果?
    她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圈套,又是誰洩露了她的訂單詳情?    講述:詐騙嫌疑人掌握訂單所有信息    張女士介紹,12月15日,她接到一個歸屬地顯示上海的手機號(1339109××××)打來的電話。「對方是一個男士,自稱是唯品會客服人員,核實了我10月份一個女童套裝訂單,把單號、品牌、價錢等信息說得很準確,他說這套商品有顧客投訴小孩穿後起紅疹,公司要召回,讓我申請退款。」
  • 中信銀行洩露「流水」帳單,引眾怒,公民隱私權誰來保護?
    萬萬沒想到,知名脫口秀演員在微博上吐槽「老東家」卻讓中信銀行中了槍。1、事情經過:池子在微博上發文聲討:自己的銀行流水在未經本人的同意下被洩露,當時中信銀行給當事人的解釋,竟然是「配合大客戶的需要」。銀行真的有這個權力?在未經本人未授權的情況下將個人信息傳遞他人嗎?
  • 餓了麼「信息洩露門」為何層出不窮?
    作者:高山編輯:西貝「平時總是接到一些推銷電話、廣告簡訊,我覺得我的信息洩露得太嚴重了。」」因為訂過一次外賣,我所住的酒店地址、房間號碼、聯繫電話等隱私信息成了公開的秘密。「萬物互聯時代來臨,個人信息在網際網路上裸奔已屢見不鮮,幾乎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外賣平臺成了重災區。近期,「女子未點餐被強送外賣,餓了麼騎手洩露用戶信息」事件引爆網絡。1、餓了麼騎手洩露用戶信息近日,有網友稱在南京遭遇未點餐情況下有外賣騎手上門送餐並準確報出該用戶真實姓名。根據警方通報顯示,配送員徐某在與報案人發生送餐碰撞後對周某吹噓。
  • 中信銀行就洩露帳單事件向池子道歉,但這背後真沒那麼簡單
    編者按:在昨日脫口秀演員池子在社交平臺上炮轟中信銀行洩露個人用戶帳單後,中信銀行於今日做出回應,首先向池子道歉,同時對中信銀行支行員工予以處分,支行行長予以撤職!當然,熟悉銀行業務的用戶顯然清楚,大客戶對於銀行而言,的確是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之一,但普通用戶才是銀行業務的上限,大客戶能夠最短時間為銀行帶來存儲金額,大額流水,但失去了市場的銀行,能夠僅靠大客戶活下去,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忌憚大客戶,就選擇出賣普通用戶的隱私,這其實與職業道德已經脫離關係,是赤裸裸的犯罪行為。
  • 40多萬條個人信息被洩露!圓通內鬼只為一天賺500塊
    圓通快遞5名員工利用內部員工系統帳號牟利,以每天500塊錢的價格租借給外部"黑產"團夥,造成圓通快遞40多萬條用戶信息洩露。"黑產"團夥將竊取的圓通快遞用戶信息,以1元每條的價格賣到全國及東南亞等電信詐騙高發區。
  • 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姓名、地址、電話……每條僅售1元
    雙十一之後,有人忙著(幫老婆)收快遞,一收100件,但沒有一件是自己的(回顧請戳:杭州老公控訴:雙十一老婆收了100多個快遞,沒一個是買給我的),但與此同時,也有人忙著吐槽快遞:收到刷單件、海外來的電話能清晰報出個人信息
  • 代購、網點…… 快遞業洩露個人信息漏洞無處不在
    記者根據多份公開資料發現,這些遭販賣的快遞信息最終多流向從事詐騙活動的犯罪分子手中,為其從事詐騙活動提供信息支持。  北京市安理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王新銳就此分析,個人信息被洩露的用戶有權要求收集其個人信息的快遞公司刪除其個人信息,若因個人信息洩露受到損害,可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損害賠償。
  • 信息洩露疑雲籠罩 透明人該如何自我保護?
    專家表示,一般個人信息被洩露之後,會被賣給或者是分享給一些其他的機構,這些機構做精準分析,分析用戶的消費習慣、消費偏好,然後進行精準推薦營銷。比如說發一些郵件廣告或者是營銷簡訊、營銷電話等。還有一種是把個人信息倒賣給其他的倒賣公司,倒賣本身就獲利,中間可能有若干個環節去倒賣,還有進行一些違法犯罪活動,造成財產安全的隱患等。
  • 背後真相...
    但是,很多用戶並未意識到,「神奇」的測試遊戲原來是挖了一個「坑」,個人信息很可能因此洩露。網際網路安全專家介紹說,微信上各種算命、測身價的遊戲很多,這些遊戲名義上是「預測」現在和未來,實際上很可能是在盜取個人信息;這類應用製作很簡單,成本也低,用戶參與遊戲時需要輸入姓名、手機號碼等不同信息,這些都會被存入後臺資料庫;此後,後臺資料庫可以根據零散信息,拼湊出用戶完整的個人信息;如果用戶再使用手機銀行、支付寶等,這些金融電子帳戶安全將堪憂。
  • 當心銀行卡信息洩露
    不過,這類服務在為用戶提供方便的同時,也出現了安全隱患。近日,廣發銀行、光大銀行等多家銀行陸續發出安全提示,稱有部分記帳類應用軟體,引導客戶在其應用端輸入帳號和銀行密碼等個人信息,並進行留存,存在安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