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談:《二謝帖》與《喪亂帖》的用筆區別

2020-12-22 書法心法

《二謝帖》整體用筆多變,輕重變化的處理非常明顯,換言之是用筆節奏多變,如從整章看,則呈現一種浪形節奏。如果細化到單字,則單字中又用筆巧變,布白靈動。給人的感覺是像登華山,遠處粗見林壑壯麗,攀登起來處處險絕刺激,下山之後才顯心情愉悅,即便一天累得跟孫子一樣。

《喪亂帖》則有情緒推動,開始以厚重的鋪毫為主,逐漸加快,乃至激越,每個階段的主基調中都會夾雜一些小變化,反倒像古典音樂的表現方式。

其實整帖的精華很多,但是這種精華卻都是在變通實用的層面才容易理解,如只是單純求像,好像又摸不著這些變化。以前建議別人學二王手札,是因為聖教為碑刻,很多用筆如無墨本參照,很難把控。其實最初臨二王手札的階段,大概只求這些就夠了。

現在再臨二王,則多數要注重變化,觀盡變化為其一,知需變處與不需變處為其二,能取與己合轍處為其三,大概是這樣的。也許只有到了這種追求實用的階段,才會理解二王手札的妙處,雖數百字,卻窮盡用筆之妙,高處眾家一頭。

當然,這個階段確實不適合所有人都經歷一遍,因為好多書法愛好者為偏家,只愛後人一家之風,如此便不必學二王,專心一家則可。王字近乎道,離本質近,有博諸家之志,才能從萬王字得益,專一則不可學,學也難得一二,因為沒有博的積累做思考對比的素材。

我從討厭二王到敬佩二王,是自己能看得見,也能用得上,不代表每個人都得喜歡,專業學習必然繞不開二王,因為二王是行草的根基所在,如只是愛好,學某一家也不耽誤把字寫得不錯,看個人追求而已,一種學法一條路。


二王手札筆法結構變化50講書法心法98元購買專欄



相關焦點

  • 王羲之《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合為喪亂三帖「超清字帖」
    #書法##書法愛好者##書法欣賞##行書愛好者#《喪亂帖》創作於東晉永和年間,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草書。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喪亂帖》是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喪亂帖》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4釐米。在聖武天皇時期傳入日本。《喪亂帖》《二謝帖》用筆爽利,遒勁之力盡顯。風格與之相若的法帖有《頻有哀禍帖》。用筆之難在於筆毫於短距離內作出複雜的鋪毫、調鋒、折轉等書寫動作。
  • 書法藝考(書法史)——《二謝帖》
    藝術鑑賞:用筆《二謝帖》用筆爽利,遒勁之力盡顯。風格與之相若的法帖有《頻有哀禍帖》。用筆之難在於筆毫於短距離內作出複雜的鋪毫、調鋒、折轉等書寫動作。在《二謝帖》中,第一個「面」自第一筆開始就以方筆書寫,之後第二筆連接著第三筆為方筆,似用篆刻中的「衝刀法」寫成,勁挺峻拔。連續方筆書寫,需要在發筆處,作翻切動作,左行筆後向右下再次翻切成第三個方筆。兔起鶻落,妙在乾淨利索。王羲之書寫長線條在運動中加力,短點畫則折翻豐富,因此線型外輪廓飽滿遒勁,但羚羊掛角,不著痕跡。
  • 王羲之《雨後帖》、《二謝帖》高清大字
    王羲之《雨後帖》,紙本,行草,25.7×14.9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為五行草書尺櫝,末款「羲之」,本幅有「世南」、「貞觀」二墨印,又有「志東奇玩」、「四代相印」、「紹興」小璽及清內府諸藏印。 書法密碼微店
  • 《二謝帖》是王羲之代表作中的精品,但現已經是日本國寶
    王羲之《二謝帖》,是唐代內府的雙鉤填墨摹本,奈良時期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此帖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視為國寶,為中國書法界所知不過百餘年。書法研究的歷代名家都認為此帖的章法是研究王羲之書法的最好範本,粗細,快慢,輕重節奏,筆墨韻味等在章法上是王羲之書法中的經典代表,此帖的價值可想而知。高清放大版局部1 但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現在是日本的國寶,沒辦法回歸中國。中國政府曾交涉過很多次無果,只能享有這電子版本。
  • 王羲之草書尺牘《寒切帖》考
    《寒切帖》也是「王書」名帖之一, 北宋初年刻入《淳化閣帖》 (卷七) , 此後, 徽宗朝的《大觀帖》 (卷七) , 明代《寶賢堂帖》 (卷四) 、《玉煙堂帖》 (卷十) 、《二王帖》 (卷上) , 清朝《鄰蘇園帖》 (卷二) , 都收刻此帖, 卻稱《二書帖》。《寒切帖》卷中有晚明婁堅的題跋, 稱為《廿七帖》。唐摹本《寒切帖》的幅面不大, 縱26釐米, 橫21.5釐米。
  • 王朝賓:讀《遠宦帖》要注意摹本與刻本的區別
    《遠宦帖》是王羲之著名法帖《十七帖》中的一帖。據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載,唐太宗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關中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遠宦帖》亦輯入《十七帖》中,為《十七帖》的第十五帖。
  • 張芝《今欲歸帖》、《二月八日帖》、《終年帖》、《冠軍帖》
    二、張芝《二月八日帖》《二月八日帖》傳為張芝之作,或為唐張旭所作。選自《大觀帖》(故宮博物院藏李宗翰宋拓本) 。與《冠軍帖》及《今欲歸帖》相比,此帖縈繞的筆畫較少,獨立點畫較多,特別是點法的運用較為頻繁,顯得比較清爽。此作結字十分靈活,大小、疏密、正欹、扁狹等字形均隨手拈來,毫無造作處。更為重要的是,此帖在字的取勢上絕不平正而又能互相照應,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整體來看,此作以相對平穩的筆調開始,漸行漸活,繼之以跳蕩的連筆,字形也放開了手腳。之後,稍作收斂,結尾處乾淨利落。
  • 中華第一美帖《蜀素帖》臨摹指導!
    本文參考:書畫論壇《蜀素帖》是米芾成熟時期的作品,計71行658字,書於烏絲欄內,左右開張的幅度較小。在寫《蜀素帖》的時候,握筆可以適當的進行鬆緊調整,握筆太緊的話,會導致筆畫僵硬。同時臨帖時我們還需注意筆鋒入紙的角度,《蜀素帖》的字形變化多,需要我們注意對中鋒和側鋒之間進行轉化。用墨亦宜幹不宜溼,行筆宜快中見澀,凡出鋒處應具回鋒的意味,做到筆短意長。北宋時,蜀地(四川)生產一種質地精良的本色絹,稱為蜀素。
  • 一件藏於臺北故宮的「書法至寶」,曾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
    ,面對悽風苦雨的寒食節,寫下了傳之千古的《黃州寒食詩帖》。此外,第四是王羲之侄兒王珣的《伯遠帖》,第五乃是楊凝式的《韭花帖》,第六是柳公權的《蒙詔帖》,第七是歐陽詢的《張翰思鱸帖》,第八是米芾的《蜀素帖》,第九是黃庭堅的《松風閣帖》,第十是李建中的《土母帖》。
  • 一次說清楚 碑和帖
    離開古代名跡,便難以下筆。古代沒有照相傳真方法,只有依靠石刻、拓墨流傳。那就是碑帖。說到碑帖,種類繁多,這裡要首先說明一點,那些東西都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內容多數是不足取的。還有書法作者的歷史,也應該分析研究,區別對待。今天講碑帖,是專從書法藝術的角度講的。碑與帖是兩種東西。今天社會上看到的黑紙白字都叫「帖」,一切習字範本都叫「字帖」。這樣叫慣了,也可以。
  • 王羲之《十七帖》是小草典範作品,其「緣分」二字單字分析有高度
    試析王羲之巜十七帖》的筆法與字法作者:劉秋梅在學習古帖過程中,王羲之的《十七帖》在草書方面的基本技巧及成就,以及樸素的、流美的、俊逸的藝術風格,明顯的反映出了當時社會、人文的複雜狀況。更包含了他的情感等諸多內在因素。《十七帖》為後人樹立了小草風範。
  • 練字:古帖與今帖有什麼區別?選錯字帖容易半途而廢?
    該選古帖還是今帖?小編建議,應從古帖入手,因為即使你喜歡臨摹今帖,等你練字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再往上的空間就很小了。其次從書法文化傳承上來看,有時候你會覺得某類今帖寫得格外好看,但你再深入了解一下後,會發現這類今帖不過是某類古帖的影子。如果你覺得今帖好看,那麼請看一下那個帖子的作者是什麼人。基本上能出版今帖的作者,都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書法家了。
  • 《十七帖》筆意法式,詳解!
    長橫很醒目,如多用則與草書整篇的流動睦相牴觸。王羲之草書中的長橫起筆一般露鋒,行筆或由粗變細,或由細變粗,過渡自然。收筆或空收,或換鋒下按,再向左下方收筆。如「廿」、「一」二字。 5.短橫。《十七帖》中的豎畫也是千姿百態,如「情」字左邊的長豎呈弧形,上圓下方,並逐漸加粗,「耳」字的豎中段開始向左傾斜,收筆呈針狀。
  • 米芾37歲寫的一幅字,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如今是書壇至寶
    大約900多年前,公元1088年,這一年是北宋的元祐三年,這是一個人文薈萃的時代,也可以說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時代之一,據說宋朝的一個馬夫,所吃所用之物的價值都超過了歐洲的國王!《蜀素帖》乃是米芾信筆所作,沒有絲毫遲滯之感,一脈天然,更顯增其卓越的藝術感染力。我們縱觀歷代的千古名帖,沒有一件作品乃是精心為之的成果,都是不經意之間的自然流露。
  •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米芾書史謂「又有唐右軍帖,雙鉤蠟摹,末後一帖,是『奉橘三百顆(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詩人韋應物有詩句說:「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用的就是這件書蹟的典故。開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參軍學士諸葛穎,諮議參軍開府學士柳顧言,釋智果跋其尾。」
  • 陸機《平復帖》賞讀:唯存數行 為希代寶
    從陸機的家族遺傳、世家稟賦、人生經歷與性格基因來看,他不會選擇在松江小崑山讀書而白首遁世,他必將在亂世中進行人生的搏弈和仕途的苦旅,讓生命迸發出光彩,用熱血來書寫華章。這就是西晉之所以誕生陸機《平復帖》的時代背景和人文環境。 歷史地看,陸機入洛在廟堂官場上是不得志而失意的,但他在文壇藝苑上卻是頗受青睞。
  • 天下第一美帖:米芾行書《蜀素帖》
    縱31釐米,橫231釐米 書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 《蜀素帖》書於烏絲欄內,但氣勢絲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縱,用筆俊邁,筆勢飛動,提按轉折挑,曲盡變化。《擬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後面愈飛動灑脫,神採超逸。米芾用筆喜"八面出鋒",變化莫測。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因蜀素粗糙,書時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另外,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
  • 中國書法第一美帖
    今天書思給大家分享「中華第一美帖」-米芾《蜀素帖》(12頁放大完整版)。不少朋友心迷米芾大神,此帖更是米芾第一佳作!提醒:51M超高清全帖下載見底部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