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勸酒」的?現代人根本招架不住

2020-12-21 弋說歷史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增廣賢文》

中國酒文化可以說是源遠流長,自商周以來,美酒便與人產生了不可分割的關聯。將軍出徵臨別時要喝酒,文人墨客遊園賞月時也要喝酒,同樣,無論是歡聚離別亦或者是吟詩作畫都要喝酒助興。

可見,對於古人來說,喝酒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正因如此,文人墨客筆下的詩酒文化讓人為之沉醉。同樣,因古人嗜酒的緣故,使得飲酒成為宴請賓客時,不可獲缺的一部分。當然,在飲酒文化中,「勸酒」便又算得上其中一枝永不凋零的奇葩了。

那麼,對於古人來說,又是如何「勸酒」的呢?

事實上,對於古人中的那些文人墨客來講,勸酒是非常講究文雅和風度的。

一、文雅風度

春秋戰國時期,在禮崩樂壞的情況下,一種叫做「飲酒投壺」的小遊戲出現。司馬遷在《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載了戰國時期這樣的趣味遊戲。隨著時間的發展,「曲水流觴」、「擊鼓傳花」、行酒令、吟詩作對等等花樣繁多的助興節目隨之出現。

時移世易,遙想詞人歐陽修當年在醉翁亭附近曲水流觴的情境,便忍不住讓人心生嚮往。儘管歐陽修在政治生涯中並不如意,但能和一眾知己行酒助興,倒也說得上愜意和輕鬆。

如此,詞人勸酒「遙知湖上一樽酒,能憶天涯萬裡人。」如此深切真摯的勸酒方式,作為知己難能拒絕呢?

當然,說到詩酒文化,那無論如何也繞不過詩仙李白這個人物了。余光中在《尋李白》中贊李白是「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如此豪情實在是冠絕天下,令後人無不景仰。

正如李白豪情萬丈一般,說到勸酒的方式時,他的《將進酒》絕對是文人墨客史上最巔峰的「扛鼎」之作。如此一篇「勸酒詩」,讀之便覺得即激蕩起伏、一波三折又驚心動魄、豪情沖天。

「會須一飲三百杯」不虧李白有「酒仙」的稱號,同樣,他更會勸酒,而且勸出了史無前例的巔峰水平:「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有此豪情沖天的勸酒方式,聞之便讓人心緒激蕩難休。唯有飲酒方能流傳美名,連古今聖賢都不能相比,如此勸酒恐怕沒人能拒絕吧。

可能是李白勸酒水平太過高超的緣故,致使後來很多酒家都使用「太白遺風」這樣的招牌來招攬客人。畢竟,李白在酒樓酒家的眼中,不僅是詩仙,更是酒仙。以李白的名頭來招攬客人,更容易勸客人「豪飲」一番。

當然,除了李白豪氣沖天的勸酒之外,王維充滿真情的勸酒更是讓人回味無窮。他在《送二元使安西》中道了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如此依依惜別、殷切祝願的真摯感情,都化作一杯酒,讓人說不出拒絕的話來。

由此可見,在文人墨客之間,若是通過這番即文雅又風度並且感情真摯的勸酒方式來勸酒,那麼現代人是根本無法招架的。

可能有很多人好奇,這不過是文人墨客之間風雅的勸酒方式,那麼古人一些將軍或者「粗鄙者」又是如何勸酒的呢?

跟文人墨客的勸酒方式不同,一些「大老粗」的勸酒方式實在殘酷而又殘忍,聞之便令人咂舌。

二、殘酷殘忍

說起曹操這個人,大家都有所了解。他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將軍,還是一個「愛酒」的文人。稍一對他有所了解的人,便知其留下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詩名。然而曹操勸酒真的就這般「文雅」、「幽怨」嗎?事實上當然不是了。

在《三國志·典韋傳》中記載的一段事情,暴露了曹操的「真面目」。上面記載,在張繡投降於曹操之後,曹操非常高興,於是便舉了一個宴會用來慶祝自己大業又進一步。忍不住心中喜悅之情,曹操一杯一杯向眾人敬酒,曹操在前敬酒,便讓典韋在身後拿一大斧跟隨。

被敬酒者看到曹操背後指向自己的大斧,心中無不戰戰兢兢,心想自己這杯酒是無論如何也推脫不得了。

如此可見,面對曹操這種殘酷的勸酒方式,恐怕對於現代人來說,誰都無法拒絕了。當然,對於曹操來說,這次勸酒無疑是成功的,儘管只是一次宴會,只是一次勸酒,但無疑樹立了自己的威嚴。

然而,對於另外一個統治者來說,其「勸酒」的方式便太過委婉,以至於沒起到什麼效果。譬如說,項羽在鴻門宴「請」劉邦時,就絲毫沒有曹操的那種梟雄之氣,來了一個「扭扭捏捏」的項莊舞劍。

可惜的是,如此宴會上酒是被劉邦喝了,但是沒有什麼效果。最終,項羽和虞姬在帳中飲酒悲歌,留下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的慷慨悲歌,隨後在烏江自刎。

當然,說到底,任誰在鴻門宴中,面對所謂的「勸酒」恐怕也會心驚膽戰。但劉邦能夠忍辱負重,最終反敗而勝,實在是讓人欽佩。

不過說到勸酒,想來看過《楚喬傳》的朋友應該記得一幕,宇文懷欲效仿石崇,若是敬酒不喝便殺掉美人以逼迫宇文玥來喝酒。這裡說的便是史上最殘忍的勸酒方式了。

據說魏晉時期有個叫石崇的富人,此人通過「劫遠使商客」惡劣手段奪取了大量財富之後,偏喜歡與人鬥富,喜歡炫耀自己的財富。於是他便經常通過宴請賓客的方式來展示自己。

他宴請賓客的時候會安排美人勸客人飲酒,若是客人不勝酒力或拒絕敬酒的話,石崇便將其罪責全部歸咎于美人身上,然後令人斬之。

如此殘忍的勸酒方式,讓石崇這一個惡霸一下子「名流千古」了。但無論怎麼說,這種勸酒方式對於現代人來說,都是 難以想像的。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好奇,對於現在人來說,勸酒已然成為一種不可取的敬酒方式,倘若因勸酒導致他人出事的話,可能還要承擔法侓責任。那麼,古人勸酒有沒有勸出「事故」呢?

事實上,在歷史上還真發生過因勸酒而勸出來的「事故」。

三、勸酒出「事故」

漢獻帝建安三年,曹操大軍將呂布困在下邳,在無外援的情況下,呂布似乎已然到了彈盡糧絕的境地。此前,呂布部下的將領侯成因一匹名馬失而復得高興萬分,遂在軍中大宴幾個關係不錯的將領。

說實話,侯成確實有一番心思,他在宴請眾位將領時,將最好的美酒和肉食分開欲進獻給呂布。但沒想到呂布不僅沒有大力讚賞他,還把他訓斥了一頓。呂布稱自己在軍中下了禁酒令,沒想到侯成居然帶頭違反。也許是呂布因被聞困而焦頭爛額的緣故,致使他訓斥的狠了一些。

於是一不做二不休,侯成帶上幾個平時關係較為親近的將領,直接發動了軍事政變,將呂布的心腹陳宮和高順拿捏在了手中,直接向曹操投降了。曹操那邊樂得合不攏嘴,呂布這邊只能無奈乖乖低下頭顱。

由此可見,侯成這一出「勸酒」的戲碼,居然勸出了「事故」。若是呂布知道這個後果,不知他還會不會拂了侯成的「美意」。

結語:

古代勸酒文化興盛而又顯得奇葩,今人觀之,便讓人感覺一種難以言喻的風採讓人神往。或許很多人對於現在的「禁止勸酒」規定感覺不可思議,但在這個時代發展迅速的社會中,勸酒確實是一種「不友好」的行為,倘若因勸酒引發了不好的後果,那就讓人無法接受了。

說起來,大家可能不相信,早在西周推翻商朝的時候,我國就發布了第一條禁酒令《酒誥》。其中規定平時不能喝酒,只有祭祀的時候可以喝一點。這明確通過立法的形式使天下人遵守其相關法規。

可見,古人早早就知飲酒的「壞處」。

參考資料:《史記》、《三國志》、《增廣賢文》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通過古人是如何養金魚的,來反觀現代人的「作」
    古人養觀賞魚與現代人有很大不同,比如飼養品種,現在可以說你想養世界各地的什麼品種都可以,咱們古人則主要集中在如繡球、珍珠、蝶尾等傳統觀賞魚品種上。咱們今天不聊這些,單純從飼養方式上來反觀一下,現代人是如何"先破後立"的。至於被"破"的好些,還是新"立"的好些,那就見仁見智了。
  • 古人智慧讓人受用無窮,只要能坐冷板凳,現代人就會更智慧
    還有無論是書法藝術、還是詩詞還沒有現代人能夠超越古人的,難道說古人就比現代人更為聰明, 更為有智慧嗎?古人的智慧,讓我們受用無窮。一個人不博讀也就不知古人的智慧,一個人不深鑽也就不知古人之聰明。一個人越是善於學習,才知曉中華5000年悠久歷史文化的精深博大,人越是學習才深感自已的無知和渺小。
  • 古人也染髮?美發從不是現代人「專利」,看古人如何青絲不換滿頭烏
    《倩女幽魂》小倩洗頭圖除了修剪頭髮,染髮和固發也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這股時髦的風潮早在數千年就已經興起,在醫學典籍中記錄了各種各樣的染髮、固發方法和產品也在當時十分的的受歡迎。古人重視自身的清潔,將自身鬚髮、皮膚的整潔也看作是禮儀的重要部分,每當人們在會見客人、或者是參加重要場合例如祭祀的時候均要沐浴更衣,以此表達自己對人、對事的重視與尊重。
  •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東晉之後,古人「以令勸酒」逐漸興起,歷朝歷代發明的「酒令」遊戲可謂五花八門,從雅到俗各有千秋。從古代文人雅士留下的無數詩詞中,我們依稀看到古人與朋友相逢或是送別之時的風雅、煽情勸酒場面。每每讀來,均讓人仿佛置身於當時的真實場景之中,在體會古人詩酒風流的同時,也感受到朋友之間的真情切意,更感慨於古人勸酒之風雅和高超功力。
  •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被勸酒怎麼辦?不備點「解酒神器」怎麼行?
    當然,對於飲酒來說,是「小酌怡情」,所以難免會有人勸酒。而且最令人無法拒絕的是一些比較煽情的勸酒詞,讓你即便不想喝,也「撇不下面子」,不得已喝上幾杯。比如常見的「感情淺,舔一舔;感情深,一口悶」,當然,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你酒量不錯,可能會摩拳擦掌,「東風吹,戰鼓擂,今天喝酒誰怕誰」;但如果你酒量小,該怎麼辦?
  • 雍正王朝:如何拒絕「勸酒」?壓根用不著吃頭孢,學學胤禛的辦法
    而且後面還有很多人等著「勸酒」挖坑呢,如果胤禛一上來就和胤禔幹起來了,後面的人該如何對付?為了暫時保護胤禛,也為了讓局勢不至於太過尷尬,皇十三子胤祥立馬站了出來:「唉,這次皇阿瑪沒有給我加封,諸位阿哥敬我一杯如何啊?」
  •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那古人是如何禦寒的?古人的智慧讓現代人嘆服
    鴨和鵝的絨毛比棉花還保暖,古時候又沒有化工產品冒充,古人蓋的才是百分之分的鴨絨被鵝絨被,讓現代人都羨慕了。古人這些禦寒方法我們現在還在用,看完之後不得不佩服他們太有智慧!
  • 古人把一天中最養生分2個時辰,不是早晨,現代人只有少數知道
    其實在古代古人就把一天分置為12個時辰,每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那麼你知道究竟是什麼時間,是最佳的養生階段嗎?一天中最養生的2個小時通過古書的古典得知,古人在那個時候認為亥時是最養生的時間點兒,也就是我們現在晚上9:00~11:00。
  • 古人和現代人的高矮對比,為啥古人的實際身高和記載的不一樣呢?
    他們是古人中的「巨人」呢?還是古代人普遍都是高個子呢?據我國最早的醫學著作《靈樞·骨度篇》中記載:「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我國最早的一本字典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說:「人長八尺,故曰丈夫。」由此看出古人是以七尺五寸或八尺為一般人的高度。這豈不是古人要比現代人高半截子嗎?
  • 古人也染髮?美發從不是現代人"專利",看古人如何青絲不換滿頭烏
    《倩女幽魂》小倩洗頭圖除了修剪頭髮,染髮和固發也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這股時髦的風潮早在數千年就已經興起,在醫學典籍中記錄了各種各樣的染髮、固發方法和產品也在當時十分的的受歡迎。由於古人是蓄長發的,那麼木梳就是一個很好的清潔頭髮的工具,木梳按照梳齒的疏密與功能有梳與篦的區別,梳,梳齒比較稀疏,用於平時梳妝、整理頭髮的時候,那麼篦的齒就相對密很多,用於人們理淨髮絲上附著的汙物。古人重視自身的清潔,將自身鬚髮、皮膚的整潔也看作是禮儀的重要部分,每當人們在會見客人、或者是參加重要場合例如祭祀的時候均要沐浴更衣,以此表達自己對人、對事的重視與尊重。
  • 古人寫錯字怎麼辦?古籍記載兩種方法,現代人想不到
    古人書寫古代沒有橡皮擦,寫錯字怎麼辦?絕對不是得,古人的智慧很多時候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即便是使用墨水,寫錯字都是能夠塗改的。對於如何塗改,在古籍中記載了兩種方法,這兩種方法其實比橡皮擦都好用。第一種記載於《古今秘苑》,在這本古籍中記載用「蔓荊子、龍骨、南粉、百草露、鳥屎」,將他們研成粉末就可以了。使用的時候先將錯字用水滴溼,然後將這粉末,放在字跡上,這字自然就消失了。
  • 勸酒
    我是一直喝酒的,但只喜歡三兩好友一起小酌,因為這種場合說話方便,喝酒也自由,很少有強人所難的勸酒。卻因能自由喝酒,於是心情舒暢,反而會有超常發揮,論起來並不比那種大場合少喝多少。我喝酒不喜歡勸人,也反感人勸我,尤其是那些一旦喝多就控制不了四肢和情緒的人來勸酒。
  • 古人取表字有何講究,為何現代人沒有表字了?
    古人取表字有何講究,為何現代人沒有表字了?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我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在古代,「禮儀」體現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而「姓名」便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古人的名字分為「名」與「字」兩部分,「名」即本名,「字」是表字。
  • 古代女子髮型百變,沒有髮膠如何定型?古人的黑科技讓現代人嘆服
    在很多古裝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髮型各異的古代女子,而這些髮型的華麗程度甚至不輸現代人。譬如電視劇《紅樓夢》裡,賈府裡金陵十二釵和各路丫環的髮型直叫人眼花繚亂。尤其是清朝滿清貴族婦女的旗頭,光是看就覺得工序相當複雜。
  • 現代人,根本離不開VC
    現代人,根本離不開VCVC真的是個好東西!其實整個維生素家族都是好東西,它們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必須的一類有機物質,同時由於我們的人體不能合成或者說合成量不足以維持健康所需,所以每個人都需要補充維生素,其中尤以VC最關鍵,若你不想老,就一定需要VC!
  • 俄羅斯小夥在東北吃飯,回國後坦言:中國人的熱情讓人招架不住
    俄羅斯小夥在中國遊玩了一圈之後,回國後直言:中國人的熱情讓人招架不住!原來,俄羅斯小夥在中國遊玩的時候,並沒有選擇太遠的地方,而是選擇了東北,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俄羅斯跟東北的距離是非常近的,所以他覺得自己跟東北應該是比較和的來的,但其實,他還是低估了文化上面的差異!
  • 染髮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古人染髮這些事你知道嗎?
    我們一直以為,古代人鍾愛滿頭青絲,其實不然,愛美這事兒,古今皆然,只不過現代人通過各色頭髮來彰顯年輕個性,而古人更多是染成黑髮,或者反其道而行之,使得「朝如青絲暮成雪」的。古人染髮這些你知道嗎?染髮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其實在古代,人們十分的看中自己鬚髮
  • 夏季飲食寶典:現代人夏天能吃「涼食」,那古人怎麼飲食避暑呢?
    這種神仙一般的小日子,是現代人對抗酷暑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幾千年前的古代社會,由於生產力較低及物質資源匱乏,根本沒有空調和電風扇。生活在這種條件下的古代人,如何度過酷熱難耐的夏季呢?其實,對於生存能力特別強的古人而言,為了可以更有力的對抗高溫,他們也發明了很多避暑神器。其中,較為實用的方法除了待在陰涼處之外,還可以一邊搖著扇子一邊吃避暑飲食。
  • 專家:古人的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只不過,懸崖如此陡峭,棺材如此厚重,究竟古人是如何將它放上去的呢?1978年,專家們對中國著名的懸棺遺址武夷山進行了考察,他們使用現代工具,將洞穴中的一具懸棺取出來,企圖以此揭開懸棺的奧秘。雖然他們並沒有取得明顯的進展,不能解答這個疑問,但是他們提出了幾點見解。
  • 古人也喜歡染髮?淺談古人如何青絲不換滿頭烏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也染髮嗎?在古代怎麼染髮?其實在古代,染髮還一度成潮流。我們所熟悉蘇東坡,曾經寫詩對染髮這一現象進行批評:「膏面染須聊自欺。這裡的「須」,便是對鬍子和頭髮的總稱。言下之意,滿臉褶子已經是既已經成為事實,將頭髮染黑,看起來年輕點,也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可古往今來,願意「自欺的人,著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