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染髮?美發從不是現代人「專利」,看古人如何青絲不換滿頭烏

2020-12-21 史學先驅

引言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我國古代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能夠豐衣足食,有剩餘的生產資料的時候,人們的審美也在不斷的提高。

並且,在古代,人們十分的愛重自己鬚髮,雖崇尚"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一說,但是他們卻不迂腐死板,並不會終生不修剪頭髮,就連孔夫子也會經常的修理頭髮,來讓自己保持最好的精神面貌。

就像詩經中記錄的那樣,當自己的頭髮蓬亂不堪的時候,要及時的將其梳洗、打理一番,在這個時候,人們已經開始重視自己的鬚髮形象了。

《詩經》:予發曲局,薄言歸沐。

《倩女幽魂》小倩洗頭圖

除了修剪頭髮,染髮和固發也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這股時髦的風潮早在數千年就已經興起,在醫學典籍中記錄了各種各樣的染髮、固發方法和產品也在當時十分的的受歡迎。

這點古代和現代的審美是一致的,擁有一頭烏黑亮麗又濃密的長髮是很多人的追求,能夠看起來更加的年輕化,更有市場。

烏髮如雲——來自古人的洗護"大法"

雖然那個時候沒有五顏六色的化學製劑的洗護產品供人們選擇,人們用的更多都是純天然的產品,其中最經常用的就是米汁、皂莢、木槿葉、茶枯了,但這些天然的洗護用品是大自然最好的饋贈,使用它們都能有效的去除上的油脂、脫落的皮屑以及灰塵

由於古人是蓄長發的,那麼木梳就是一個很好的清潔頭髮的工具,木梳按照梳齒的疏密與功能有梳與的區別,梳,梳齒比較稀疏,用於平時梳妝、整理頭髮的時候,那麼篦的齒就相對密很多,用於人們理淨髮絲上附著的汙物。

古人重視自身的清潔,將自身鬚髮、皮膚的整潔也看作是禮儀的重要部分,每當人們在會見客人、或者是參加重要場合例如祭祀的時候均要沐浴更衣,以此表達自己對人、對事的重視與尊重。

除此之外,在漢朝時期已經出現了專職的"理髮師",不過在這個時候的"理髮師"更偏向的是一個"護髮師"的角色,因為古人蓄髮並不剃頭,所以人們理髮的時候更多的會是針對頭髮的保養和染髮,當時的油膏、香澤等是人們最常用的護髮產品,使用之後能使頭髮光澤潤滑易打理,讓人們更容易梳起髮髻。

理髮師的祖師爺羅祖

《晉書》:溫後諸安,值其理髮。

並且,一些有經濟實力的人們還會在洗髮、潤發之後,又多了一重的保養步驟,塗抹髮油。髮油不僅能潤澤頭髮,還能留下一股沁人心脾的芳香,這種髮油是由植物構成的,蘭草、鬱金香、薔薇等是最常見的製作材料。

如果經濟實力再強一點的人家,使用的髮油自然就比普通的髮油要高級很多,這種髮油是由多種香料植物在一起混合製作出來的"合香"在滋養頭髮的基礎上更有留香豐富的味覺效果

《急就篇》:膏澤者,雜聚取眾芳以膏煎之,乃用塗發使潤澤也。

成熟or年輕?是染髮附加的"政治buff"

雖然平時對自己頭髮盡力呵護,但是人類的衰老卻是始終不能夠避免的,當人們年齡漸長,即便是調養身體也不能使秀髮保持烏黑的時候,僅需要藉助一些外界因素,此時的"染髮"就應運而生。

最早染髮的第一人(有據可查的)中就是距今有2000多年前的王莽了,自從他取代漢朝自立之後,就開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由於不按當時的具體實情有所變通,導致上至地主豪強下至黎民百姓都十分的牴觸,他的這些只有自己爽,讓所有人都不爽的改革也激起了民變,各地起義層出不窮。

在公元前23年的時候,綠林軍擁立劉玄為帝年號更始,王莽得知這一情況後晝夜難安,於是思索良久想出一個可以迷惑眾人的法子,操辦大婚,於是經過層層的篩選,最終選擇了杜陵史家的女兒,立她為後。

王莽

可是,這個時候的王莽已然六十有八,早已是皓首白須的老者了,那麼如何掩飾自己的老態龍鍾、讓自己看起來很精神,很年輕呢?

何以解憂?唯有染髮!

於是,在三月大婚這天,王莽為了穩定局勢,想掩飾自己的衰老之象和岌岌可危的局勢,就將自己花白的頭髮和鬍子一起染成黑色,打扮成了一個看似很精壯的小夥子,用來穩定軍心,粉飾太平。

《漢書·王莽傳》:欲外視自安,乃染其鬚髮。

除了王莽為了"討好"自己的媳婦而染黑鬚髮,陸展為了討好自己的老婆也做了同樣的事情。

《菽園雜記》:陸展染白髮以媚妾,寇準促白髮以求相。

不過,寇準與他們恰恰相反,他不染黑髮,卻希望自己的鬚髮能夠趕緊變白,能使自己看起來很穩重、老成,從而博取到皇帝的信任,能夠坐上宰相的位置此時的染髮就附加了"政治buff"

對於那些身居高位的王侯將相來說,他們的一言一行、舉止的細枝末節竇娥能和政治掛鈎,染髮同樣也是如此,所以有一部分人就會通過內服藥的方式來使自己的鬚髮變白,是自己看起來十分的老練、成熟,從而獲取到穩固的政治地位。

但是,有些官員卻並不是這麼想的,例如明朝時期,官場的染髮染須之風盛行,這股風潮的興起主要是那些年齡較大的官員還有升遷之意或者到了退休年齡不想隱退的人帶起來的

這樣做也是為了告訴皇帝,自己年輕,還能夠為朝廷效力,畢竟黑須黑髮總比皓首白須看起來要年輕的多。

事實上,這股染髮之風的盛行已經在唐朝時期普遍存在,大詩人蘇東波就非常的看不慣這種行為,曾經寫詩批評"膏面染須聊自欺",稱他們染髮是自欺欺人。

蘇東坡

但是批評歸批評,染髮行業還是火的一塌糊塗。

正是這股流行風的盛行,宣傳染髮的小廣告都已經貼到了吏部門前牆壁上,染髮已經算是很有"錢途"的行業了。

古人:論染髮與護髮,我們可是專業的

那麼,問題來了,古代並沒有現代的染髮試劑,又是如何實現染髮的呢?

在當時一些權威醫書中如《外臺秘要》、《本草綱目》等都有關於利用中草藥來染髮的方法。

蓮子草是唐朝時期非常流行的用來保養頭髮的材料有著養發、烏髮的作用,折斷它的莖梗,就會有黑色的汁液流出,這邊是當時最好的天然染髮劑,人們通常準備兩斤蓮子草,取出黑色汁液,混合五升地黃汁,再將松葉、防風、白芷等多種中草藥浸泡在混合液體中長達數日,隨後將浸泡好的藥液中加入芝麻香油、熊脂等,微火慢熬,直至其中的白芷顏色慢慢變成黃色,隨後,將其中的藥渣過濾,這便是成品"蓮子草膏"了。

蓮子草

使用的時候,先用熱米湯水洗淨頭髮,隨後將膏油細細的塗勻髮絲,不僅能使頭髮變黑,還能治療白屑,促進自身的頭髮再次生長。

在女性護理頭髮的時候,會在每天清晨使用"頭油"仔細的梳滿頭髮,這就是她們所用的染髮劑的形式了。其中的"烏頭麝香油方""金主綠雲油方"都是以蓮子草為主混合多種材料製成的頭油不僅使用方便,味道芳香四溢,而且無毒害。

"烏頭麝香油方"和"金主綠雲油方"的作用可比單純的染髮膏要實用的多,不僅可使"其發黑紺,光澤香滑","禿者生發,赤者亦黑"還能塗抹眉毛,促進毛髮的快速生長,又濃又密

除此之外,能用來染髮的材料還有五倍子和黑豆,黑豆染髮劑可是隋唐時期常見的美發形式,將黑大豆浸泡在醋中兩天,之後加熱搗爛,過濾豆渣熬成粘稠的膏狀,使用的時候也是非常的簡單,只用將頭髮洗乾淨,晾乾後塗上藥膏即可,每日一次。

染髮膏

這個染髮秘方被記錄在了《隋煬帝後宮諸香藥方》中,據記載,黑大豆是黑髮的好幫手,健脾補腎,味甘性平,配上米醋,就能染黑白髮。

古人:沒想到吧?我們還有假髮!

那麼,問題又來了,染髮的前提是要有頭髮,如果這個人先天不足、沒有頭髮怎麼辦呢?

自己沒有,可是別人有啊!

所以,假髮之風早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興起,漢代之後,假髮風潮日益盛行,甚至達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西漢時期有位官員看上了當地人的一頭漂亮秀髮,於是就直接命人剪下來為自己製作假髮,遭到了當地人的強烈反抗,結果導致喪權失地,因頭髮失地,也算是一大奇聞了

結語

古代的烏髮良方眾多,除了蓮子草和黑豆之外,甚至烏梅也能被用來染髮,它們的共同點都是沒有任何副作用的,並且,當時關於護髮的"產業鏈"已經相當的成熟,這些藥劑在隨意一家藥材鋪都能購買,價格還十分的親民。

不過,那些染髮的配方卻有高低之分,針對不同經濟狀況的人們提供了不同的檔次,比如製作烏頭麝香油就需要用到多達十五種配料,又是易消耗品,這是普通人所不能負擔的。

而搽頭方就是平民的首選,配料、加工簡單,同樣能滿足愛美的人護髮的需求。

參考文獻:《菽園雜記》《漢書·王莽傳》《急就篇》《晉書》《詩經》

相關焦點

  • 古人也染髮?美發從不是現代人"專利",看古人如何青絲不換滿頭烏
    《倩女幽魂》小倩洗頭圖除了修剪頭髮,染髮和固發也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這股時髦的風潮早在數千年就已經興起,在醫學典籍中記錄了各種各樣的染髮、固發方法和產品也在當時十分的的受歡迎。王莽可是,這個時候的王莽已然六十有八,早已是皓首白須的老者了,那麼如何掩飾自己的老態龍鍾、讓自己看起來很精神,很年輕呢?何以解憂?唯有染髮!
  • 古人也喜歡染髮?淺談古人如何青絲不換滿頭烏
    人都是愛美的,有些人為了更好看而染髮。那麼問題來了,古人也染髮嗎?在古代怎麼染髮?其實在古代,染髮還一度成潮流。我們所熟悉蘇東坡,曾經寫詩對染髮這一現象進行批評:「膏面染須聊自欺。看著自己的滿頭白髮,王莽決定染一染髮。那時候的染髮膏,主要是用黑大豆製成。將黑大豆浸泡在醋中一到兩天,加熱煮爛,過濾掉渣子,再熬成膏狀。用的時候,直接塗在頭髮上就可以了。除了黑豆,還有一種方法,是用覆盆子為原料,熬成膏狀塗抹。這兩種都是烏髮的良方。和如今的染髮劑相比,古人用來染髮的膏劑,無疑更天然,更無副作用。
  • 青絲不換滿頭烏,古人比我們還愛染髮
    完全不是,至少兩千年前,中國古人已經開始染髮,相比今日染髮劑的難聞有毒害,古代染髮劑可都是純天然提取,且從古代其,染髮就不再是女性專利。一起來看看古人是怎麼染髮的吧!中國歷史上最早記錄的染髮人物,是2000多年前的王莽。西漢末,68歲的王莽冊立淑女史氏為皇后,當時他已「皓首白須」,為了掩蓋自己的老態,特地把頭髮和鬍鬚都染黑了。《漢書·王莽傳》稱他是「欲外視自安,乃染其鬚髮。」
  • 染髮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古人染髮這些事你知道嗎?
    我們一直以為,古代人鍾愛滿頭青絲,其實不然,愛美這事兒,古今皆然,只不過現代人通過各色頭髮來彰顯年輕個性,而古人更多是染成黑髮,或者反其道而行之,使得「朝如青絲暮成雪」的。目的也類同於通過染髮變年輕者,都是為了政權、政治地位而為之。他們兩人由於年紀輕輕,難免會被看輕,被認為自己沒有把持政權的能力。通過白髮使自己看起來穩重、老成,從而博取到皇帝的信任。
  • 美發並不是現代人"專利",在古代也是一種潮流,他們用的啥產品
    可大部分的人只要上了年紀,黑色素就會產生非常少,白頭髮也就長了出來,這樣一來,就不美麗了,現代人憑藉先進的技術,可以去理髮店染髮,可以自己購買工具在家染髮,古人也不例外,為了美麗,古人也發明了一些各種各樣的染髮技術,美發從來不是現代的專利,且看古人如何青絲不換白頭。
  • 談資青絲不換滿頭烏
  • 古人也染髮?古人:論染髮與護髮,我們可是專業的
    不得不說當年看到這一段格外的驚奇,原來古人也流行染髮,而且往往更是玩出了新的花樣。在現代社會,我們現代人經常想要染個頭髮什麼的。但是染髮的目的卻並不是像王莽一樣,我們往往都是為了讓自己表現得更潮流一些,所以赤橙紅綠青藍紫我們似乎樣樣都想接觸。等到了老年人的時候,雖然偶爾有一些染髮的現象,但是染髮的數量還是遠遠少於年輕人。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護髮極為精細,他們還會染髮
    最讓人驚奇的是,有人還會染髮,並且染髮與政治相關。古人洗髮染髮並非現代人專利,古人保護頭髮,也會染髮因為古人極其愛護頭髮,所以平時會用一些護理頭髮的產品,而他們護理頭髮古人梳頭古人染髮並不單純,與政治掛鈎雖說古人很用心的在照顧頭髮,但是按照自然規律,人有生老病死,頭髮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白
  • 通過古人是如何養金魚的,來反觀現代人的「作」
    古人養觀賞魚與現代人有很大不同,比如飼養品種,現在可以說你想養世界各地的什麼品種都可以,咱們古人則主要集中在如繡球、珍珠、蝶尾等傳統觀賞魚品種上。咱們今天不聊這些,單純從飼養方式上來反觀一下,現代人是如何"先破後立"的。至於被"破"的好些,還是新"立"的好些,那就見仁見智了。
  • 古人是如何「勸酒」的?現代人根本招架不住
    可見,對於古人來說,喝酒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正因如此,文人墨客筆下的詩酒文化讓人為之沉醉。同樣,因古人嗜酒的緣故,使得飲酒成為宴請賓客時,不可獲缺的一部分。當然,在飲酒文化中,「勸酒」便又算得上其中一枝永不凋零的奇葩了。那麼,對於古人來說,又是如何「勸酒」的呢?
  • 古代女子髮型百變,沒有髮膠如何定型?古人的黑科技讓現代人嘆服
    在很多古裝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髮型各異的古代女子,而這些髮型的華麗程度甚至不輸現代人。譬如電視劇《紅樓夢》裡,賈府裡金陵十二釵和各路丫環的髮型直叫人眼花繚亂。尤其是清朝滿清貴族婦女的旗頭,光是看就覺得工序相當複雜。
  • 古人如何看時間呢?
    古人如何看時間呢?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看時間已經不叫做問題了,手錶、手機、電腦甚至是電視早已被設置好了,時間我們一看便知。那麼對於古人來說,他們又是如何看時間的呢?其實古人很早就有了時間概念,從日出到日落以及天色變化,從樹樁的年輪到後來的圭表、日晷,最後衍生出了一套完整記錄時間的日曆。計算時間的工具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發展。最開始,能看到日出就算到新的一天,從此開始感知到日落,就意味著這一天將要落下帷幕。而年輪是在日誌上記錄著更長的時間單位年,這都是最原始的記錄時間的方法。
  • 古人智慧讓人受用無窮,只要能坐冷板凳,現代人就會更智慧
    還有無論是書法藝術、還是詩詞還沒有現代人能夠超越古人的,難道說古人就比現代人更為聰明, 更為有智慧嗎?古人的智慧,讓我們受用無窮。一個人不博讀也就不知古人的智慧,一個人不深鑽也就不知古人之聰明。一個人越是善於學習,才知曉中華5000年悠久歷史文化的精深博大,人越是學習才深感自已的無知和渺小。
  • 古人為了變美,連蚯蚓、螞蟥都往頭上抹......
    不過,事實上不僅是現代人熱衷美容,古人對美貌的追求那也是不逞多讓,《清平樂》中略顯獵奇的「珍珠妝」就是證明。古人為了追求美,還有不少足以讓現代人驚掉下巴的奇葩之舉!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古代美容塑形騷操作,保證讓各位讀者大開眼界。
  • 知常識 | 古人為了變美,連蚯蚓、螞蟥都往頭上抹......
    不過,事實上不僅是現代人熱衷美容,古人對美貌的追求那也是不逞多讓,《清平樂》中略顯獵奇的「珍珠妝」就是證明。古人為了追求美,還有不少足以讓現代人驚掉下巴的奇葩之舉!今天,蝌蚪君就帶大家看看古代美容塑形騷操作,保證讓各位讀者大開眼界。
  • 金屬、植物、還有燒焦的螞蟻卵,為染髮,古人也曾腦洞大開
    染料如此之「洋氣」,女性除了用它染指甲外,還用來染髮,男性也會用其染鬍鬚。但與現代人染髮不同,她們很少對正在生長的頭髮「下手」,而是將頭髮剃光後做成假髮,染色、編織再戴於頭頂。那是色彩稀缺的時代,只有貴族階層才能穿上染色布料,從自然界提取色彩是當時唯一的途徑。說起染髮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為了獲得一個新的發色,他們不惜嘗試各種不斷變化的配方,有的甚至算得上稀奇古怪。
  •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那古人是如何禦寒的?古人的智慧讓現代人嘆服
    棉花傳入中國前,人們用木棉填充被褥,明朝時期,朱元璋看很多老百姓在冬天凍死,就強制要求全國老百姓用棉花做棉被,棉被才走入尋常百姓家,幫助老百姓度過冬季。鴨和鵝的絨毛比棉花還保暖,古時候又沒有化工產品冒充,古人蓋的才是百分之分的鴨絨被鵝絨被,讓現代人都羨慕了。古人這些禦寒方法我們現在還在用,看完之後不得不佩服他們太有智慧!
  • 古人和現代人的高矮對比,為啥古人的實際身高和記載的不一樣呢?
    他們是古人中的「巨人」呢?還是古代人普遍都是高個子呢?據我國最早的醫學著作《靈樞·骨度篇》中記載:「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我國最早的一本字典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說:「人長八尺,故曰丈夫。」由此看出古人是以七尺五寸或八尺為一般人的高度。這豈不是古人要比現代人高半截子嗎?
  • 古人也瘋狂,為了使頭髮變黑,心思費盡
    染髮看上去像是現代人的一種時尚標誌,但縱觀歷史你會發現,染髮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屬,其實古時候就有染髮的風氣了,不過他們所使用的染髮劑更貼近於天然。唐代詩人施肩吾在自己的詩作《觀美人》中這樣讚美長發飄飄的女孩:「漆點雙眸鬢繞蟬,長留白雪佔胸前。」可見女孩子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頭髮可以讓自己看上去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