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護髮極為精細,他們還會染髮

2020-12-26 山中一隻鶴

通過很多影視劇人們都有所了解,古時候人們的頭髮都是很長的。所以有不少人都有疑問,難道古人都不剪頭的嗎,那樣每天生活豈不是很累?洗個頭髮都需要很長時間,其實古人是非常看重自己的頭髮的。

在《孝經.開宗明義》中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簡而言之,身體任何的東西都是父母所給予的,是沒有任何權力去損傷,如果敢做損傷之事,便是不孝的行為。所以人們格外看重頭髮,還會對頭髮進行護理。最讓人驚奇的是,有人還會染髮,並且染髮與政治相關。

古人洗髮

染髮並非現代人專利,古人保護頭髮,也會染髮

因為古人極其愛護頭髮,所以平時會用一些護理頭髮的產品,而他們護理頭髮,最主要的目的是讓頭髮看起來更有光澤,在梳頭髮的時候會更加的順暢。而且還會用一些帶有香味的髮油,但是絕大多數都是貴族人能夠用得起的。一般情況下護髮的產品都是由香料或植物提取製成的。古人所使用的染髮劑是純天然的,像現如今人們的染髮劑有很多的化學添加劑。

古代女子護理頭髮

古時候人們常會用木槿葉、米汁、皂莢等染髮。在東晉時期,有一位醫學家編著了一本書,當中有記載一些植物染髮的配方。可以將黑豆加入米醋當中浸泡,然後用小火熬成黏糊狀,將渣過濾掉之後就變成了染髮膏。這種染髮膏在隋朝時期,在皇帝的後宮之中被廣泛的應用。而到了唐朝,繼承了隋朝的很多制度,同時這種染髮的方法也流傳下來了,並且在唐朝社會環境穩定之下,染髮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

古人梳頭

古人染髮並不單純,與政治掛鈎

雖說古人很用心的在照顧頭髮,但是按照自然規律,人有生老病死,頭髮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白,這是內部因素,無法控制。但是卻可以從外部因素進行改變,去歷史資料記載,歷史當中的染髮第1人便是2000多年之前的王莽。很多人都說王莽是一個現代人,因為在他奪取了漢朝之後,就開始推行一系列政策。但是並沒有受到百姓的歡迎,在公元二三年的時候,陸林軍要擁立劉玄為皇帝。他知道這件事情以後徹夜難眠,也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操辦大婚,終於選定了皇后。但是那時候的他已經60歲了,頭髮都已經白了。所以為了顯得自己很年輕,便想出了染髮的辦法,所以才有了人們說的古人染髮與政治掛鈎。

王莽

總結

古時候人們保養頭髮的房子可是有很多,貴族有貴族的辦法,平民也有平民的辦法。而且他們所使用的辦法是沒有任何副作用的,因為裡面無任何的加工程序和添加劑。而且護理頭髮也成為了他們生活當中的一種樂趣,染髮也為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

參考文獻:《孝經.開宗明義》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系山中一隻鶴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相關焦點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關於洗髮護髮,古人是這樣做的
    古人有一句話叫做「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對生活在古代的人來說,頭髮是一樣很重要的東西,在一定程度上甚至等同於生命,所以不僅不能輕易斷髮,還要好好養護,不論男女。對我們生活在現代的人來說,理髮是一件很稀鬆平常的事情,尤其是對於男性來說,更是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去理髮店一次。
  • 去他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有質疑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學生就應該有學生的樣子,父母應該管一管」,「家裡不是開明是心大吧,就不怕孩子學壞嗎」…… 還有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搬出來的—— 身體是父母給的,所以為人子女的,做任何決定之前都要考慮到父母親,像化妝打耳洞染髮這種傷害身體的事情,是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也是沒有孝心。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不剪頭髮,怎麼護理長發
    我們都知道,古代人都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他們都不會剪頭髮。不論男女,每個人都有一頭長長的頭髮。但是古代沒有各種各樣的洗髮膏和護髮素,他們那麼長的頭髮是怎麼洗乾淨的呢?古代人是十分注重儀容儀表的,從漢代開始,政府就規定了休沐日:「休假亦曰休沐。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那如何養護呢?探索古代護髮小妙招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代人說百善孝為先,在《孝經》中也有這樣一段記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看這句話我們就知道,古代人認為自己的身體都是父母給予的,如果擅自傷害自己的身體,是對父母的不孝。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都是怎麼理髮的?
    孔子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毛髮皮膚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愛護它,(因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條件),所以珍惜它,愛護它就是行孝盡孝的開始。當然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並不是說連頭髮都不能剪了。現在有把這句話演變成古人完全不能剔頭剪髮之類的,那是誤傳了。我們現在所稱的理髮師、美容師,在古代也是有的。古時候稱作待詔、剃工、鑷工,俗呼為理髮匠、剃頭匠、整容匠等。理髮與美容從遠古就已產生了,傳說伏羲時就已開始椎髻,不再散發。
  • 古人也染髮?古人:論染髮與護髮,我們可是專業的
    二、漢朝的染髮行業根據《漢書》記載,其實漢王朝最早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剪頭髮的人。記得之前在看《百家講壇》紀錄片的時候裡面就提到了一段漢朝,不知是什麼原因,居然率先出現了所謂的託尼老師。這些人他們專門針對古人的頭髮進行護理。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仍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仍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人的身軀、四肢、毛髮、皮膚,都是從父母那裡得來的,是父母身體的一部分,不敢使之受到侮辱和損傷,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是為兒女者起碼要做到的。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個眼球我吃了!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大家一直信仰孔子說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認為自己的身體都是父母給的,不能隨意毀壞。因此也產生了不少奇葩操作。東漢末年,夏侯惇領兵去攻打呂布,路遇高順部隊。然後,只因人群中多看了彼此一眼,幹!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舊儒新說五十四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舊儒新說五十四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竟然連剪下的指甲都要留著陪葬!
    古人剪指甲可不像我們現在這般輕易,通過對歷史長久以來的考證,我們知道古代人剪指甲的方法其實就是剪和削,並且也曾出現過很多的專用的工具。古人很重視身體的清潔, 同時也很看重指甲,在周禮中對出生和死亡的人的指甲置放都有明確的要求。對修剪指甲的也很講究,不單純是整潔衛生的要求,而是加入了很多忌諱迷信的內容。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請珍惜
    孔子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毀傷則為不孝,那麼古人為何還要「理髮」
    但是在中國古時候,《孝經·開宗明義》講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既然身體髮膚不能毀傷,那麼為何還會有理髮呢?「理髮」的由來理髮與美容護膚從遠古就有了。傳說伏羲時就已剛開始椎髻。就是在髮型上漢人已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披髮或辮髮。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能隨意糟蹋!
    當然讓它的粉絲為之瘋狂,願意傾盡所有來得到一部,條件好的人想得到很簡單,但是經濟不好的人想買這部有些昂貴的手機就不那麼容易了,一時間就引發了一股賣腎潮。 而新文中的男孩就是跟風者,因為家裡沒有錢,父母就是辛辛苦苦本本分分的上班族,對於這款手機的價格,在這個家庭是不可能支付出來的。
  • 古人也染髮?美發從不是現代人「專利」,看古人如何青絲不換滿頭烏
    並且,在古代,人們十分的愛重自己鬚髮,雖崇尚"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一說,但是他們卻不迂腐死板,並不會終生不修剪頭髮,就連孔夫子也會經常的修理頭髮,來讓自己保持最好的精神面貌。除此之外,在漢朝時期已經出現了專職的"理髮師",不過在這個時候的"理髮師"更偏向的是一個"護髮師"的角色,因為古人蓄髮並不剃頭,所以人們理髮的時候更多的會是針對頭髮的保養和染髮,當時的油膏、香澤等是人們最常用的護髮產品,使用之後能使頭髮光澤潤滑易打理,讓人們更容易梳起髮髻。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給職場打拼的親們
    作為兒女,對於剛畢業的,可能剛剛參加工作,為了讓父母過上更好更優越的生活,而在外面拼搏奮鬥著,能夠一年回家一次兩次的也已經不錯了。對於已婚的,因為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的壓力,不辭辛苦的賺錢,養家餬口,忙碌的生活,甚至會讓他們短暫的忘記父母的存在,有時候電話都難得打一個,這就是所謂當今社會空巢老人的孤獨和寂寞。孝固然重要,但父母心裡所想的不只想跟自己的兒女經常相聚,他們最大的願望到底是什麼?
  • 古人也染髮?美發從不是現代人"專利",看古人如何青絲不換滿頭烏
    並且,在古代,人們十分的愛重自己鬚髮,雖崇尚"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一說,但是他們卻不迂腐死板,並不會終生不修剪頭髮,就連孔夫子也會經常的修理頭髮,來讓自己保持最好的精神面貌。就像詩經中記錄的那樣,當自己的頭髮蓬亂不堪的時候,要及時的將其梳洗、打理一番,在這個時候,人們已經開始重視自己的鬚髮形象了。《詩經》:予發曲局,薄言歸沐。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除了要愛惜自己,還有另一層含義
    文 | 左手執筆《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以前不管是自己讀到這句話或者聽老者講起這句話的時候,我單純地認為這就是一句規勸子女要愛惜自己,好好生活,不辜負父母一番養育之恩的意思。
  • 儒家文化大眾讀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生命的延續
    中國人特別強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關係,特別尊重父母的養育之恩。  《詩經·蓼莪》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這正是對父母生育長養之恩的深情歌頌。  《孝經》說:「父母生之,續(或作績)莫大焉!」「父子之道,天性也!」  父母給我們以生命,給我們以養育,這種親情是天生的。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談談古代女性髮飾的發展
    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所以女子對於頭髮更為看重,髮型髮飾對女性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妝容。唐代的女子髮型變化最多,樣式也非常豐富,受魏晉南北朝的影響,還是喜歡將頭髮全部都梳到頭上,然後根據各種裝飾物,來固定自己想要的髮型。如果感覺有不足,還可以用假髮來彌補,這一時期的髮飾已經非常多樣了,不管是金銀髮飾,還是木製玉制都在唐朝流行起來。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談談古代女性髮飾的發展
    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所以女子對於頭髮更為看重,髮型髮飾對女性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妝容。1.整理髮型是為了方便勞作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開始逐漸使用和磨製石器,為了方便勞作,人們開始用木棒將頭髮向後梳理,之後用植物的莖綁起來,這就是"束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