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關於洗髮護髮,古人是這樣做的

2020-04-09 知原知學

古人有一句話叫做「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對生活在古代的人來說,頭髮是一樣很重要的東西,在一定程度上甚至等同於生命,所以不僅不能輕易斷髮,還要好好養護,不論男女。

對我們生活在現代的人來說,理髮是一件很稀鬆平常的事情,尤其是對於男性來說,更是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去理髮店一次。

而在髮型的顏色以及樣式上要求比較多的還是女性,燙染吹拉剪自不必說,有的人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地將原本的一頭秀髮給折騰成了野草,就因為燙染傷發,還不會護髮。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關於洗髮護髮,古人是這樣做的


除了在對頭髮的態度上與過去大相逕庭之外,我們洗髮的東西也變得單一了,只大兩件,洗髮露和護髮素,那麼在沒有這兩樣東西的古代,古人是如何護理自己的一頭秀髮的?

一、在介紹古人如何護髮之前,先來看一下頭髮在古代的重要性

1、斷髮輕易要不得,否則就是恩斷義絕

古代有一種人,六根清淨,他們就是和尚。出家之人剃髮之後,代表往事如雲煙,自己已經不再是凡塵中人。

而除此以外,斷髮在古人的意識中大多數是代表著發生了什麼不好的事情,當然,姑娘新婚夜裡和丈夫結髮為夫妻除外。古有「割袍斷義」之說,其實斷髮的含義和這個差不多,新婚之夜結髮為夫妻,之後選擇斷髮就是代表男女之間的訣別之意。

總之,在非常重視頭髮的古代,人們不僅不能輕易斷髮,還要仔細保護好自己的頭髮。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關於洗髮護髮,古人是這樣做的


2、柔順黑亮的頭髮在古代是非常受歡迎的,尤其是對女子而言,頭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頭柔順黑亮的長髮在古代是不是非常受歡迎?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在《太平御覽》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衛子夫)頭解,上見其髮鬢,悅之,因立為後。」

大漢的皇帝漢武帝就這樣被衛子夫的一頭柔順黑亮又充足的發亮給徵服了,除此以外這可能和衛子夫原本就擁有一副好容貌也有很大的關係。但是皇帝挑選妃子,美女肯定不在少數,所以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就成為了衛子夫的加分項,讓她一瞬間就和別的競爭者之間產生了區別。

所以說,擁有一頭漂亮柔順的頭髮,有的時候還會成為古代女子的一個閃光點和加分項。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關於洗髮護髮,古人是這樣做的


現代的姑娘和小夥子們,很多人在頭髮上都普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什麼髮際線後移,大量脫髮落髮導致發量稀疏什麼的,所以古人的那一頭秀髮簡直羨煞了如今很多姑娘小夥子。

那發量可能是他們終極一生也難以長出來的。那麼古人究竟是怎麼養發護髮,才能長出一頭質量品相都上佳的頭髮的?

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如何養發護髮?

1、關於洗頭髮的頻次

要說古人洗頭髮,那可是一件工程量浩大的活。一是因為頭髮長,清潔起來不方便,這一點現代的長髮妹妹們應該深有體會;二是因為沒有現代的太陽能熱水器電水壺等物件,所以洗頭髮就需要劈柴燒水,步驟繁雜;三則是因為頭髮量多,洗完之後沒有吹風機這類的物件,不容易幹,只能等著風乾或者拿著毛巾慢慢擦乾,這個畫面想來大家也能從不少影視劇中找到相關畫面。

但是不管怎麼說,頭髮還是要洗的,不然等它散發出「迷人」的芳香時,恐怕這個人在人群中就會難以立足,成為人人敬而遠之的對象了。

而要說到洗頭,就不得不順帶提到洗頭髮的頻次了。在達官貴人家裡,身為主子的人因為有僕人的伺候,不論是洗頭髮還是擦乾頭髮幾乎都是有一條龍服務。

所以洗頭對他們來說是一件比較容易辦到的事情,尤其是對於當時注重外在形象的女子來說,只要她們一聲令下,洗頭前的準備工作也是不過一小會的事情。但是對於古代的男子來說就沒有女子這樣幸運了。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關於洗髮護髮,古人是這樣做的


在古代,將那些需要在朝中當值的人的休息日稱之為「休沐」。顧名思義就是給你時間回家休息,在休息的時間裡順便捯飭捯飭自己,沐浴更衣洗頭髮,整乾淨了再回來繼續當差的意思。《說文解字》裡也提到過:「沐,濯發也。

漢代的時候就有了休沐的制度,當時每隔五天就會休沐一次,大小官員們就趁著這一天回家好好給自己除除塵。《鄭當時傳》記載:「每五日休沐,嘗置界馬長安諸郊存故人,請謝賓客。」而《漢書·孔光傳》又記載:「沐日歸休,兄弟妻子燕(閒)語,終不及朝省政事。

也就是說,官員每工作五天之後就可以休息一天,在這一天裡,不用處理朝中的任何事情,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可以了。而在想做的事情中,洗頭髮就是一件必須要完成的事情。

其實對於那些生性愛潔的人來說,每隔五天才洗一次頭髮可能都是一件很難讓人容忍的事情,所以這類人可能不管工作到多晚,也會選擇洗澡的時候順帶把頭髮洗了,反正有下人一條龍服務,壓根也不用主人多費心什麼。

所以,古人具體洗頭髮的頻次基本是以五為基數的,愛潔的就勤快點多洗洗,差不多的就在休沐的時候洗,而家裡情況不好的老百姓幾乎不會那麼勤快地洗頭髮。《養生隨筆》中也有記載:「發宜多櫛,不宜多洗,當風而沐,恐患頭風。」所以古人的發質能夠那麼好,和三天兩頭洗髮還是有一定關係的。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關於洗髮護髮,古人是這樣做的


2、關於洗頭髮的器具和用品

洗頭只是其中的一個步驟,想擁有一頭柔順黑亮的頭髮,關鍵還是要看如何護髮。古人用哪些東西來充當「洗髮水」呢?

洗頭用的東西自然首先要起到清潔的作用,去除油脂和灰塵,這個是最基本的。那麼我們首先從比較「平價」的「洗髮露」開始講起,第一個是草木灰。別驚訝,古人還真有用草木灰洗頭髮的經歷,並且用草木灰洗頭髮還可以達到去油的效果,方法就是將草木灰倒進水中,待它融於水的時候再用液體洗頭髮就可以了。

古人經常用的第二個洗髮用品就是淘米水。關於淘米水洗頭,《禮記》記載:「日五盥,沐稷而靧梁,櫛用樿櫛,發晞用象櫛。進禨進羞,工乃升歌。」這裡的「稷 」就是「取稷粱之潘汁用」的意思,即用洗滌穀米、高粱後留下的水來洗頭髮,俗稱為淘米水。

這種方法在現代也還是有很多人使用,我在雲南旅遊的過程中,就看過一個姑娘用淘米水洗頭,並且頭髮烏黑順直。

第三個要說到的洗髮用品就是皂莢,也就是皂角。皂角是洗滌用品的天然原材料,不僅可以用來洗頭髮,還能用來洗衣服,用處很大。皂角既然能夠去除衣服上的汙漬,那麼用於洗髮時去除頭皮汙漬自然也是小菜一碟了。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關於洗髮護髮,古人是這樣做的


說完了比較平價的洗護用品,接著再來說幾樣需要經過加工的有成本的洗護用品。

首先就是澡豆。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有關於澡豆的記載:「衣香澡豆,仕人貴勝,皆是所要。」澡豆是一種乾粉劑,用豆粉添加藥品製成,當然,這只是比較平民的做法,如果是比較講究的大戶人家,喜歡讓頭髮散發出怡人的香氣,那麼可以選擇在裡面添加一些名貴的香料,既能讓頭髮散發香氣也不會影響到效用。

接著就是在電視劇中比較常見的香胰子。香胰子主要是用豬油、豬胰、砂糖、香料等按比例混雜一起研磨,接著通過加熱定型最後製成的一種洗護用品,因為作為成分之一的內臟裡面含有可以分解油脂的酶,所以用香胰子洗頭也可以達到去除油汙的作用,也能保持頭髮的芳香。雖然說古人當時肯定不知從生物學上理解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但是正是因為完全是從零到一的發明才會讓人更加欽佩他們的智慧。

總結:

古人洗髮護髮的內容大致就是這樣,現代的小年輕們,如果想要擁有和古人一樣豐厚茂盛的發量,不妨嘗試一下他們的方法哦!


引用資料

《太平御覽》


《鄭當時傳》


《漢書》


《養生隨筆》


《禮記》


《千金翼方》

相關焦點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護髮極為精細,他們還會染髮
    所以有不少人都有疑問,難道古人都不剪頭的嗎,那樣每天生活豈不是很累?洗個頭髮都需要很長時間,其實古人是非常看重自己的頭髮的。在《孝經.開宗明義》中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簡而言之,身體任何的東西都是父母所給予的,是沒有任何權力去損傷,如果敢做損傷之事,便是不孝的行為。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不剪頭髮,怎麼護理長發
    我們都知道,古代人都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他們都不會剪頭髮。不論男女,每個人都有一頭長長的頭髮。但是古代沒有各種各樣的洗髮膏和護髮素,他們那麼長的頭髮是怎麼洗乾淨的呢?古代人是十分注重儀容儀表的,從漢代開始,政府就規定了休沐日:「休假亦曰休沐。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那如何養護呢?探索古代護髮小妙招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代人說百善孝為先,在《孝經》中也有這樣一段記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看這句話我們就知道,古代人認為自己的身體都是父母給予的,如果擅自傷害自己的身體,是對父母的不孝。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都是怎麼理髮的?
    孔子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毛髮皮膚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愛護它,(因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條件),所以珍惜它,愛護它就是行孝盡孝的開始。當然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並不是說連頭髮都不能剪了。現在有把這句話演變成古人完全不能剔頭剪髮之類的,那是誤傳了。我們現在所稱的理髮師、美容師,在古代也是有的。古時候稱作待詔、剃工、鑷工,俗呼為理髮匠、剃頭匠、整容匠等。理髮與美容從遠古就已產生了,傳說伏羲時就已開始椎髻,不再散發。
  • 去他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有質疑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學生就應該有學生的樣子,父母應該管一管」,「家裡不是開明是心大吧,就不怕孩子學壞嗎」…… 還有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搬出來的—— 身體是父母給的,所以為人子女的,做任何決定之前都要考慮到父母親,像化妝打耳洞染髮這種傷害身體的事情,是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也是沒有孝心。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仍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仍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人的身軀、四肢、毛髮、皮膚,都是從父母那裡得來的,是父母身體的一部分,不敢使之受到侮辱和損傷,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是為兒女者起碼要做到的。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個眼球我吃了!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大家一直信仰孔子說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認為自己的身體都是父母給的,不能隨意毀壞。因此也產生了不少奇葩操作。東漢末年,夏侯惇領兵去攻打呂布,路遇高順部隊。然後,只因人群中多看了彼此一眼,幹!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舊儒新說五十四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舊儒新說五十四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能隨意糟蹋!
    當然讓它的粉絲為之瘋狂,願意傾盡所有來得到一部,條件好的人想得到很簡單,但是經濟不好的人想買這部有些昂貴的手機就不那麼容易了,一時間就引發了一股賣腎潮。 而新文中的男孩就是跟風者,因為家裡沒有錢,父母就是辛辛苦苦本本分分的上班族,對於這款手機的價格,在這個家庭是不可能支付出來的。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請珍惜
    孔子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給職場打拼的親們
    這些天,網絡上瘋轉《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的演講視頻,這是北大女學生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呼籲社會上的所有兒女們,來關注和陪伴我們的父母,可是,有多少人能做到,陪著父母一起慢慢變老呢?可當我伸出手的那一刻,阿姨的眼淚就開始譁譁地往下流。我抱著她,我能感受到她那種身體的顫抖,我也能夠感受到她是多麼希望有個孩子能抱一抱她。也就是從那一刻我特別地害怕,我不是害怕父母離開我,我怕我會離開他們。而且經過這件事,我對於一句話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這樣的感覺,叫做「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原來我只覺得這句話應該是我應該珍惜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別讓爸媽擔心,對吧?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毀傷則為不孝,那麼古人為何還要「理髮」
    但是在中國古時候,《孝經·開宗明義》講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既然身體髮膚不能毀傷,那麼為何還會有理髮呢?「理髮」的由來理髮與美容護膚從遠古就有了。傳說伏羲時就已剛開始椎髻。就是在髮型上漢人已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披髮或辮髮。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竟然連剪下的指甲都要留著陪葬!
    古人剪指甲可不像我們現在這般輕易,通過對歷史長久以來的考證,我們知道古代人剪指甲的方法其實就是剪和削,並且也曾出現過很多的專用的工具。古人很重視身體的清潔, 同時也很看重指甲,在周禮中對出生和死亡的人的指甲置放都有明確的要求。對修剪指甲的也很講究,不單純是整潔衛生的要求,而是加入了很多忌諱迷信的內容。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除了要愛惜自己,還有另一層含義
    文 | 左手執筆《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以前不管是自己讀到這句話或者聽老者講起這句話的時候,我單純地認為這就是一句規勸子女要愛惜自己,好好生活,不辜負父母一番養育之恩的意思。
  • 古人也愁少白頭,天然護髮古方不了解下嗎?
    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無怪乎古人每日善事梳妝,愛護有加中醫還認為,頭髮是血之餘、腎之華,一頭秀髮不僅能為美貌加分,更是健康的象徵。尤其美女精緻起來,連頭髮絲兒都不放過!愛美之心,古今皆有,古人也是要經常洗頭髮。說到古今清洗差異,或許就在於「講究」二字。關於身體的清洗,古人區分的十分細緻,叫錯了可是要鬧笑話的。現在人可能都用「洗」來統稱了,古人則不然,洗頭髮有專屬的詞彙。
  • 儒家文化大眾讀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生命的延續
    如果說《孝經》強調孝悌的「天經地義」性,是從宇宙演化秩序、人類進步歷史中體會出來的,距離當代生活中的人還有些陌生,還不易理解的話,那麼《孝經》關於「身體髮膚」的論述,則將孝悌的必然性納入個人的切身體會之中,既具體又親切。  與神秘的宗教說人是神用泥土所造不一樣,中國聖人認為,人(包括聖人自己)都是肉身的、人性的,是有父有母的(或至少是有母的)。
  • 古人怎麼打理一頭長髮,很可能出乎我們的想像
    洗髮護髮不遺餘力,尚且日日叫人憂心。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古代,頭髮那麼長,燒個熱水又那麼麻煩 ,那麼,古人是怎麼打理那一頭長及腰身的頭髮,才能使它們始終保持烏黑油滑的良好狀態呢?
  • 文化常識——古人用什麼洗頭髮?
    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古人是不能隨隨便便剪頭髮的,所以不管是男子還是女子都有一頭長髮(清朝的「月亮頭」為特例)。 尤其在古代,有一頭秀髮是成為美女的標準之一。 漢朝的衛子夫就是因為有一頭秀髮而被劉徹喜愛帶回宮中成為皇后。
  • (4)每天讀一句聖賢書: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意思是說,人的身軀、四肢、鬚髮、皮膚等整個的身體都是父母給的,應該謹慎愛惜,不敢毀損傷殘,不敢不注意飲食穿衣而致病,這才是孝道的開始,也就是說這才是最基本的孝道啊! 有一個成語齧指痛心,說的是這樣一個故事:曾子侍奉母親非常孝順。有一天曾子上山打柴,家裡忽然來了一個客人來拜訪曾子。古時候交通不便,出門拜訪朋友很不容易,很耗費體力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