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能隨意糟蹋!

2021-02-23 圖圖健康之道

有乾貨有故事,每晚9:15與你相見

文章作者:茉小梨

圖片來源:堆唐網

點擊上方音頻收聽

▼

寂靜的夜晚我和你

享受此刻的美好

晚安~

前段時間看了條新聞,內容是某手機上市了一款新型號,這款手機本來就是另年輕人追捧的品牌,如今又有新品上市。

當然讓它的粉絲為之瘋狂,願意傾盡所有來得到一部,條件好的人想得到很簡單,但是經濟不好的人想買這部有些昂貴的手機就不那麼容易了,一時間就引發了一股賣腎潮。 

而新文中的男孩就是跟風者,因為家裡沒有錢,父母就是辛辛苦苦本本分分的上班族,對於這款手機的價格,在這個家庭是不可能支付出來的。

男孩想要,又沒錢,所以選擇了賣腎。一個腎僅僅賣了兩萬元,一部分買了手機,一部分胡吃海喝了。

記者採訪男孩的時候,男孩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讓人看了真是無奈。一個年紀輕輕的孩子,為了虛榮,為了攀比,竟然用自己的身體來換取。

先不說他身體以後能不能吃的消,就論孝道就是大不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怎麼能自己隨意糟蹋。

身邊曾有一位朋友,這裡簡稱為小小吧,小小大學期間談了一個男朋友,倆人談了一段時間,男孩就和小小分手了,小小對這段感情特別認真,一時間接受不了分手的事實,極其失望,最後在宿舍割腕自殺了。

幸運的是,被同學及早的發現,送到醫院,沒丟掉性命。出了這麼大的事,學校通知了小小的父母,母親看到小小憔悴不堪的面孔,泣不成聲。父親則默默的蹲在醫院的走廊裡抽著煙。

看到此情此景,不覺得慚愧嗎?為了一個不值得的男人來傷害自己,值得嗎?糟蹋自己的身體,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傷害的不僅是自己,更是父母雙親。

娘懷兒十月辛苦不已,三個月之前胎兒不穩,母親尤為小心謹慎,天天孕吐,食不知味。四五個月的時候,胎兒長發,母親胃痛難忍,好不容易熬到七八個月,行動不便,腰酸背痛,懷滿十月,一朝分娩則是在鬼門關走上一遭。

呱呱墜地,從粉嫩嬌軟的小娃娃一直辛辛苦苦,費時費力費金錢的養到大,最後你卻因為一些不值得的人,不值得的事去傷害自己,傷透了父母的心。

不覺得自己心中有愧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怎能隨意糟蹋,父母費費勁心血養育孩子,難道就想換回白髮送黑髮的結果嗎?

在父母心中,不圖孩子能大富大貴,只願孩子能健健康康,不圖孩子多麼孝敬,只求孩子能平平安安。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等到為人父母的時候,才能體會父母的辛苦,才能深知自己虧欠父母有多麼多。才能知道父母對你的愛有多麼多。

如果愛父母,首先就愛自己的身體,這也是孝順中最重要的之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理當好好愛護。

-主播-

SOSO

-主編-

翻譯

相關焦點

  • 去他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有質疑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學生就應該有學生的樣子,父母應該管一管」,「家裡不是開明是心大吧,就不怕孩子學壞嗎」…… 還有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搬出來的—— 身體是父母給的,所以為人子女的,做任何決定之前都要考慮到父母親,像化妝打耳洞染髮這種傷害身體的事情,是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也是沒有孝心。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仍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仍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人的身軀、四肢、毛髮、皮膚,都是從父母那裡得來的,是父母身體的一部分,不敢使之受到侮辱和損傷,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是為兒女者起碼要做到的。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請珍惜
    孔子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個眼球我吃了!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大家一直信仰孔子說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認為自己的身體都是父母給的,不能隨意毀壞。因此也產生了不少奇葩操作。東漢末年,夏侯惇領兵去攻打呂布,路遇高順部隊。然後,只因人群中多看了彼此一眼,幹!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舊儒新說五十四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舊儒新說五十四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給職場打拼的親們
    這些天,網絡上瘋轉《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的演講視頻,這是北大女學生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呼籲社會上的所有兒女們,來關注和陪伴我們的父母,可是,有多少人能做到,陪著父母一起慢慢變老呢?可當我伸出手的那一刻,阿姨的眼淚就開始譁譁地往下流。我抱著她,我能感受到她那種身體的顫抖,我也能夠感受到她是多麼希望有個孩子能抱一抱她。也就是從那一刻我特別地害怕,我不是害怕父母離開我,我怕我會離開他們。而且經過這件事,我對於一句話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這樣的感覺,叫做「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原來我只覺得這句話應該是我應該珍惜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別讓爸媽擔心,對吧?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毀傷則為不孝,那麼古人為何還要「理髮」
    但是在中國古時候,《孝經·開宗明義》講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既然身體髮膚不能毀傷,那麼為何還會有理髮呢?「理髮」的由來理髮與美容護膚從遠古就有了。傳說伏羲時就已剛開始椎髻。就是在髮型上漢人已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披髮或辮髮。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都是怎麼理髮的?
    孔子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毛髮皮膚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愛護它,(因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條件),所以珍惜它,愛護它就是行孝盡孝的開始。當然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並不是說連頭髮都不能剪了。現在有把這句話演變成古人完全不能剔頭剪髮之類的,那是誤傳了。我們現在所稱的理髮師、美容師,在古代也是有的。古時候稱作待詔、剃工、鑷工,俗呼為理髮匠、剃頭匠、整容匠等。理髮與美容從遠古就已產生了,傳說伏羲時就已開始椎髻,不再散發。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除了要愛惜自己,還有另一層含義
    文 | 左手執筆《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以前不管是自己讀到這句話或者聽老者講起這句話的時候,我單純地認為這就是一句規勸子女要愛惜自己,好好生活,不辜負父母一番養育之恩的意思。
  • 儒家文化大眾讀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生命的延續
    又說:兒子對於父母來說,不過是神將幼小的生命寄放在母親懷中,就像將一朵花插在瓶中一樣,花與瓶子並無特別的關係。中國人卻與之大不一樣:人是生活於「五倫」之中,有父、母、子、兄、弟等人倫關係,也有朋友、君臣、上下、老幼等社會關係,應該處理好這種種關係。《中庸》就說:「天下之達道五……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在中國古代,如果有人說自己沒有父母、不敬父母,那是有可能被殺頭的。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關於洗髮護髮,古人是這樣做的
    古人有一句話叫做「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對生活在古代的人來說,頭髮是一樣很重要的東西,在一定程度上甚至等同於生命,所以不僅不能輕易斷髮,還要好好養護,不論男女。對我們生活在現代的人來說,理髮是一件很稀鬆平常的事情,尤其是對於男性來說,更是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去理髮店一次。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護髮極為精細,他們還會染髮
    在《孝經.開宗明義》中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簡而言之,身體任何的東西都是父母所給予的,是沒有任何權力去損傷,如果敢做損傷之事,便是不孝的行為。所以人們格外看重頭髮,還會對頭髮進行護理。最讓人驚奇的是,有人還會染髮,並且染髮與政治相關。
  • (4)每天讀一句聖賢書: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意思是說,人的身軀、四肢、鬚髮、皮膚等整個的身體都是父母給的,應該謹慎愛惜,不敢毀損傷殘,不敢不注意飲食穿衣而致病,這才是孝道的開始,也就是說這才是最基本的孝道啊! 有一個成語齧指痛心,說的是這樣一個故事:曾子侍奉母親非常孝順。有一天曾子上山打柴,家裡忽然來了一個客人來拜訪曾子。古時候交通不便,出門拜訪朋友很不容易,很耗費體力和時間。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那如何養護呢?探索古代護髮小妙招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代人說百善孝為先,在《孝經》中也有這樣一段記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看這句話我們就知道,古代人認為自己的身體都是父母給予的,如果擅自傷害自己的身體,是對父母的不孝。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談談古代女性髮飾的發展
    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所以女子對於頭髮更為看重,髮型髮飾對女性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妝容。唐代的女子髮型變化最多,樣式也非常豐富,受魏晉南北朝的影響,還是喜歡將頭髮全部都梳到頭上,然後根據各種裝飾物,來固定自己想要的髮型。如果感覺有不足,還可以用假髮來彌補,這一時期的髮飾已經非常多樣了,不管是金銀髮飾,還是木製玉制都在唐朝流行起來。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談談古代女性髮飾的發展
    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所以女子對於頭髮更為看重,髮型髮飾對女性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妝容。1.整理髮型是為了方便勞作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開始逐漸使用和磨製石器,為了方便勞作,人們開始用木棒將頭髮向後梳理,之後用植物的莖綁起來,這就是"束髮"。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不剪頭髮,怎麼護理長發
    我們都知道,古代人都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他們都不會剪頭髮。不論男女,每個人都有一頭長長的頭髮。但是古代沒有各種各樣的洗髮膏和護髮素,他們那麼長的頭髮是怎麼洗乾淨的呢?古代人是十分注重儀容儀表的,從漢代開始,政府就規定了休沐日:「休假亦曰休沐。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竟然連剪下的指甲都要留著陪葬!
    在先秦時代,人們認為指甲是凝滯之物,不勤剪會抑制體內濁氣排洩,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對指甲進行修理。許多傳統醫書、養生書也都提倡定時修剪指甲,如唐代孫思邈《保生銘》說:「寅丑日剪甲,理髮梳百度。」唐代唐臨《腳氣論》說∶「丑日手甲、寅日足甲割之。」明代高濂《遵生八箋》說:「寅日剪指甲,午日剪足甲,燒白髮,並吉。」
  • (1-30)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孩子你陽壽未盡,已魂歸地府,你可知道陽間雙親如萬箭刺心?
    所有的靈體受胎後即需受十月胎獄之苦,在母親狹小的子宮內蜷曲居住七月至十月;每個靈體居住母體的時間都不同,要看業力而定。靈體居住在此狹小之牢獄中已經很苦,還需日夜承受母體情緒變化,母體食物的冷熱都會帶給胎兒如寒熱地獄之苦。在此種種胎獄之苦中,靈體很容易忘記前世修行之咒語;除非是大修行人,住母胎時就不用受胎獄之苦。
  • 身體髮膚,不敢毀傷
    《孝經》第一章,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