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中華手工」,進入溫暖的手工世界
你以為染髮是近代才有的風潮麼?完全不是,至少兩千年前,中國古人已經開始染髮,相比今日染髮劑的難聞有毒害,古代染髮劑可都是純天然提取,且從古代其,染髮就不再是女性專利。一起來看看古人是怎麼染髮的吧!
中國歷史上最早記錄的染髮人物,是2000多年前的王莽。西漢末,68歲的王莽冊立淑女史氏為皇后,當時他已「皓首白須」,為了掩蓋自己的老態,特地把頭髮和鬍鬚都染黑了。《漢書·王莽傳》稱他是「欲外視自安,乃染其鬚髮。」不但染頭髮,連鬍子也染了。
▲找不到圖,用陳翔飾演的「王莽」給你們示意一下,剛好他在劇中也染了發,雖然不是黑的,但是顏值高呀~
染髮討好媳婦並非王莽專用,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陸展染白髮以媚妾,寇準促白髮以求相」。陸展將白髮染成黑色,也是為討好自己的老婆。不過寇準大人卻恰好相反,他更希望黑鬍子趕快變白,顯得自己老成,從而博取皇帝信任,得到宰相的位子。
到了明朝,官場上很流行染髮染須,主要是那些年齡大了還想升官,或過了退休年齡還不想退的人。畢竟滿頭烏黑比頭髮花白看上去年輕得多。當時,染髮染須藥的小廣告都貼到吏部門前牆壁上了,可見市場需求旺盛。
近年十分流行海娜粉、海娜膏,據說這種染髮劑採用傳統材料與工藝,沒有或者很少有化學成分。中國歷史上也曾有自家特色的烏髮專用材料。
▲蓮子草
屬性:蓮子草甘酸性寒,養血烏髮
流行年代:唐代
蓮子草又稱「旱蓮臺」、「旱蓮草」、「猢猻頭」等,其莖梗內含有黑色汁液,一旦折斷,黑液就會流出,是最方便使用的天然染髮劑。在唐代,十分盛行用它來染黑頭髮。唐玄宗時期權威醫書《外臺秘要》中列有幾個使用到蓮子草的美發配方,其中的「蓮子草膏」,是一款製作精良的染髮油。
有意思的是,方子中還介紹,要想效果更好,應該用棗根白皮製作特殊的「護髮素」,即以一升棗根白皮投在三升清水中熬煮,直到只剩一升水的量時停火,把藥渣濾掉。
如此,米湯洗髮後,先用這種「護髮素」洗一遍,再用蓮子草膏塗發,二者配合,不進烏髮效果更明顯,還可以治療頭風、去白屑、促進毛髮生長。
▲五倍子
屬性:是一種囊狀聚生物蟲癭,是動物不是植物
流行年代:元代
從元代開始,百藥煎廣泛用於製作染髮油。如果說蓮子草是植物染料,那麼百藥煎久是動物染料,它的原料是五倍子。
了解染布的人都知道,五倍子是一種純天然的黑色染料,可很少有人知道,五倍子不是植物,而是動物——有一種寄生蟲「五倍子蚜」,它的雌蟲寄生在鹽膚木上,靠吸食芽、葉的汁液存活。在它的刺激之下,鹽膚木上的芽、葉的組織逐漸膨大,形成囊狀的葉癭,將雌蟲包裹在內,變為它繁育的巢穴。在小蟲破癭飛出前,採下葉癭,蒸殺小蟲,即獲得五倍子。因為內部有無數發育中的幼蟲,也被稱為「百蟲倉」。
作為古代重要染料,五倍子被拿來染髮,還需要進一步加工成「百藥煎」。把曬乾的五倍子搗成粗末,以一把五倍子粉配50g茶葉的比例,將粉末倒入茶水中煮,直到煎成濃汁。然後摻入200g酒糟,進行搗打,讓原料充分混合,再密封在容器內。最後把容器置於堆滿糧糠的大缸中,靜置發酵,待混合物充分發酵,膨脹如發麵團,便捏成一個個小餅,曬乾之後,就是成品。
在古代,女性護理頭髮、編梳髮型,都離不開頭油,每天清晨一定會用「抿子」蘸滿頭油梳理頭髮。所以她們的染髮劑一般都是如蓮子草膏那樣採用頭油的方式。
元人編刊《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所收的「烏頭麝香油方」和「金主綠雲油方」,都是以蓮子草與多種不同的中草藥在芝麻香油內熬煮,從而製成氣息芳香、具有染髮作用的頭油。
《本草綱目》中就提到,蓮子草不僅能「烏髭發」,而且「汁塗眉發,生速而繁」,還能催動毛髮快速且繁密地生長!事實上,其他染髮頭油,都有生發功能,蓮子草膏就不用說了,可以「療頭風、白屑,長發、令黑」,烏頭麝香油可「其發黑紺,光澤香滑」,金主綠雲油令「禿者生發,赤者亦黑」。比起今天染髮膏的單一功能,實在好太多。
除了蓮子草和百藥煎,古代染髮劑還有白蒿、烏梅、黑豆等,雖然使用方法各不相同,但無一例外的是,它們都沒有任何危害性,也沒有任何副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用作染髮的藥劑,在當時任何一間藥材鋪都有出售,且價格便宜。
當然,古代的染髮配方也有高、中、低不同的檔次,如烏頭麝香油,需要十五種配料,成本頗高,便非普通人家所能承擔。還有一種「搽頭竹油方」,卻完全適合平民小戶。其配料便宜,加工簡單。想來,是專為小康人家的女性所設計的吧,滿足每一個愛美的古代閨秀。
文/孟暉 圖/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可能你還想看:
《三生三世,一肩雲霞》
▼或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手工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