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愛美的,有些人為了更好看而染髮。那麼問題來了,古人也染髮嗎?在古代怎麼染髮?其實在古代,染髮還一度成潮流。
我們所熟悉蘇東坡,曾經寫詩對染髮這一現象進行批評:「膏面染須聊自欺。這裡的「須」,便是對鬍子和頭髮的總稱。言下之意,滿臉褶子已經是既已經成為事實,將頭髮染黑,看起來年輕點,也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可古往今來,願意「自欺的人,著實不少。
曾經的皇帝王莽,年過60的王莽,在平均壽命只有三十幾歲的古代,確實算高壽了。看著自己的滿頭白髮,王莽決定染一染髮。那時候的染髮膏,主要是用黑大豆製成。將黑大豆浸泡在醋中一到兩天,加熱煮爛,過濾掉渣子,再熬成膏狀。
用的時候,直接塗在頭髮上就可以了。除了黑豆,還有一種方法,是用覆盆子為原料,熬成膏狀塗抹。這兩種都是烏髮的良方。和如今的染髮劑相比,古人用來染髮的膏劑,無疑更天然,更無副作用。
這些染髮劑,原料都是天然之物,利用的是植物中的黑色素,所以對頭髮和頭皮的損傷都比較小。而且,像覆盆子這類植物,長期用來洗頭抹頭,不僅有染色的效果,還具有保健功效,長期使用真的有讓頭髮變黑的作用。由此可見古人也染髮,美發從不是現代人"專利"。
近年十分流行海娜粉、海娜膏,據說這種染髮劑採用傳統材料與工藝,沒有或者很少有化學成分。中國歷史上也曾有自家特色的烏髮專用材料蓮子草。蓮子草又稱「旱蓮臺」、「旱蓮草」、「猢猻頭」等,其莖梗內含有黑色汁液,一旦折斷,黑液就會流出,是最方便使用的天然染髮劑。
在唐代,十分盛行用它來染黑頭髮。唐玄宗時期權威醫書《外臺秘要》中列有幾個使用到蓮子草的美發配方,其中的「蓮子草膏」,是一款製作精良的染髮油。使用方法簡單,就是每次用熱米湯將頭髮洗淨之後,將蓮子草膏細細勻抹在髮絲上。
據史料記載,古代的埃及人、羅馬人、日耳曼人、中國人和印度人很早已開始染髮。大約在4 000年前,埃及人用散沫花的熱水提取物將頭髮染成橘紅色。羅馬人用醋酸鉛掩蓋灰發,方法是用浸醋的鉛梳子梳理頭髮,使其變黑,日耳曼人則用羊脂和植物灰汁混合將白髮染黑。
在歐洲尚有用胡桃染料將頭髮染成淡棕色,用春黃菊染料將頭髮染成黃色。古代一些書籍也記載著如何將白髮染黑,如《神農本草經》,已記載了某些能使白髮變黑的藥物,例如白蒿能「長毛髮令黑」。漢代以後,人們認識和採用的染髮劑就越來越多了。
唐代《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記載了若干染黑鬚髮的藥方,如「生油漬烏梅,常用敷頭良」;「黑椹水漬之,塗發令黑」;「以鹽湯洗沐,生麻油和蒲葦灰敷之」等。明代《本草綱目》也引述介紹了不少可供染髮的外用藥物,諸如用大麥、針砂、沒食子等「染髮黑色;婆羅勒「可染髭發令黑」;蔓荊實、熊脂等分份醋調塗之「令髮長黑」等。
由上訴可以可見古人也有染髮,美發從來不是我們現代人的"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