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離開標準路徑,深層次的認識自我價值

2021-01-14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解題者"(ID:imjietizhe),作者:肖璟,連續創業者,曾供職於麥肯錫金融機構組、Google等,著有暢銷書《風口上的豬》。原文題目:《後來的我們:本想感動她,最後卻只感動了自己》,36氪經授權發布。

最近電影《後來的我們》引發的話題討論熱度不斷,電影除了講述男女主人公虐心的愛情經歷還引發了關於認識自我價值的深度思考。本文旨在通過總結影片中男主人公的經歷來談一談如何在職場中離開設定的標準路徑,更好的認識自我價值。

今天準備聊聊最近各種新聞刷屏的《後來的我們》。

看完電影,大多數人想到的是奶茶的《後來》,是某段帶著遺憾的感情,是仍有餘溫的回憶。

而我呢,打算聊聊電影裡頭更殘酷的東西——夢想與現實。

「 1 」

見清是有「夢想」的——在煙花綻放的那一刻,見清竭力吼出的願望,是「衣錦還鄉」。

圖/ 《後來的我們》預告片

所以他畢業後沒有直接找工作,而是在中關村創業搞電腦組裝。和小曉在一起後,他的「夢想」清單多了一項:在北京買房買車。

於是,他工作的所有動力,都源於其背負的壓力——老家親戚朋友的評價、允諾給小曉的理想生活…

從結果看,最後見清是實現了「夢想」的——靠遊戲開發賺了筆大錢衣錦還鄉,也在北京買了套大房子。

然而,當他邀請父親和小曉搬過去時,卻碰一鼻子灰。

小曉說:「你爸養你二十多年就是圖你一套房子?我跟你在一起就是圖你一套房子?」

見清本想感動小曉,最後卻只感動了自己。

他以為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其實只是實現了別人的「期望」,而且還是他自己臆想出來的「期望」。

「衣錦還鄉」從來都不是見清真正的「夢想」。

他的夢想是遊戲,是《命令與徵服》,是伊恩與凱莉。

只不過,他沒有選擇把真正的夢想放在最前位。

他更在意的,是世俗的眼光,是叔叔阿姨的誇讚,是同學聚會掏錢請客的面子,是北京的豪車好房。

小曉一針見血:「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要為了別人想要的而活。」

「 2 」

「為了別人而活」從來都是件很傻X的事情。

從過程來看,因為你不是為了自己而奮鬥,低效、不開心自然是常態。

見清的夢想是做遊戲,但他創作的動機卻是為了「衣錦還鄉」,而不是為了做好遊戲。

這種動機容易讓他感到迷茫、不堅定,也容易被其他可以「衣錦還鄉」的替代方案所分心(比如去創業開電腦組裝店)。

這樣的狀態是沒法創作出好作品的。

導演 Woody Allen 在一次訪談裡說:「你需要做的只有埋頭苦幹…不要一心想著錢,也不要渴望得到別人任何讚美。」

這也是跟小曉分手後的見清所做的——為了緩解分手之痛,見清全身心投入到遊戲開發中,而不是想著怎麼賺大錢,他做到了 stay focused,也創作出了一部大家都喜愛的遊戲。

從結果來看,就算你取得了成功,你也不見得就能滿足別人的期望。

畢竟你要滿足的是別人的期望而不是你自己的,你又不是對方肚子裡的蛔蟲,沒法 100% 地洞察對方需求。有時候就算是再精確的言語描述,你對對方需求的理解可能還是有偏差。

再者,就算你準確了解了別人的期望,伴隨著個人成長,他們的需求也很有可能會發生變化。

電影裡頭見清終於出人頭地,卻發現自己做到的衣錦還鄉,並不是爸爸和小曉所需要的。

見清很無奈:「我真的已經努力變成你想要的樣子。」

小曉說:「但我已經不是我原來的那個樣子了。」

圖/ 《後來的我們》預告片

像見清這樣最後取得成功的還是少數,更多的人陷入了迷茫。

「 3 」

見清是很幸運的,因為他有得選。

爸爸給他買了第一張遊戲碟,用行動支持他的愛好。

在見清事業低迷時,爸爸也會安慰他「沒錢也不要緊」、「只希望你們能過上自己想要的日子」。

小曉在和他在一起後,也決定跟他同甘共苦。

兒時的小夥伴也深知他的不容易,主動攬下了聚會帳單。

其實見清完全沒必要跳進大家的「期望」裡,只不過,他主動選擇攬下了這些期望,就算這些期望壓根都不存在。

「不要在意別人怎麼看」真的是非常知易行難的事情。

還在麥肯錫時,同事 Audrey 跟我分享了一個故事:她在機場遇到以前做投行時的前同事,發現大家同一班飛機。上了飛機後,她的前同事在商務艙坐下了,她還要繼續往後面走。

「這才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她笑著對我說。

雖是句玩笑話,我卻笑不出來。

事實上,不單單見清,我們每一個人都很難跳出其他人的眼光。

還有更多的人是連選擇權都沒有,被動地被賦予了「期望」。

一孩政策讓我們這代人承載了幾乎所有家裡人的壓力。自小在爸媽期望下長大的我們,小學中學大學都要去最好的學校,不斷被拿來跟「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畢業了就算進不了四大投行諮詢,至少也要進個世界 500 強當 trainee,做幾年後去北美 top 10 的商學院進修,然後到更好的公司。

這是大家都羨慕的「標準路徑」。

結果呢?我們逐漸淪為「優秀的平庸者」,慢慢失去了追尋夢想的能力。

「 4 」

重新見到見清後,小曉說:「你一點都沒有長大,一點都沒有讓我刮目相看。」

因為見清還是跳脫不出標準路徑,還是跳脫不出別人的期望,還是在為了別人而活,縱使他事業已經頗有成就。

為了別人期望而活,本質上是我們在為自己估值時,過度地依賴別人的評價。

這種單一的自我估值方式,讓我們的估值體系變得脆弱。

見清在同學聚會「打腫臉充胖子」失敗後的惱羞成怒,當客服時被顧客毆打後的自暴自棄,其實都是因為他意識到自己沒法滿足別人的「期望」,那些他自以為重要的「期望」。

於是他自我估值崩塌了。也因此跟小曉分開了。

之所以通過「別人的期望」來作為自我估值的主要手段,通常是因為你還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或是對自己的心之所向仍不夠堅定。所以你才會用世俗的標準化路徑來要求自己。

所以當務之急是,挖掘你真正的 passion 所在。

通過對人生目標的挖掘,你可以更深層次地認知自身價值,知道什麼對自己來說更重要,知道自己希望在哪些方面創造價值。

當然這還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克服種種阻力,是跳出你的舒適圈,是離開標準路徑,接著通過試錯、不斷堅定你的目標,追逐你的熱情。

我們便再也不會失去追求夢想的能力。

最後,照例來個圖表總結一下——

相關焦點

  • 教科書評價標準建構:功能、路徑與展望
    這種思路抓住了「評價標準」的實踐功能,卻難免忽視評價標準研究的理論價值。因此從教科書評價研究的視角出發來分析教科書評價標準建構的定位將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此類研究的功能及可能路徑。[2]  通過「演繹法」和「歸納法」兩種路徑發展而來的兩種模型特點恰好與上文所提到的教科書評價標準的兩種不同功能形成了相對應的關係。「機理性模型」較好實現了「歸置協調」功能的需要,而「經驗統計模型」則更傾向於實現「吸納整合」功能的要求。這種對應關係提示我們,當前的教科書評價標準建構研究中也存在著兩種基本的研究路徑。
  • 人生價值的最大化路徑
    而「德」的根本是「道」,在「道」上努力,取決於我們是否找到了路徑,找到了路徑就不難,假若找不到路徑,提升「道」將又是一份千難萬險、千山萬水的艱巨事業。 「心-道-德-事」四部曲啟示我們:對於建設企業家精神而言,真正的源泉之源泉是「心」,所以我們要通過「明心」和「淨心」兩個功夫在「心」上努力。
  • 心理學:人們在認識「自我」時,總是伴隨著對他人的否定
    認識自我是尋找自己同他人共同點開始的,大部分覺得自我是區別與他人的特點,其實自我既包含了與眾不同的一面,也包含了與眾相同的一面。在與他人比較中,個體對自我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認識。個體發現自己同他人的共同點,會有一種欣喜的感覺。對他人的否定認識自我的過程,會進入一個對他人否定的階段。
  • 實現人生理想的四條路徑
    第一條路徑,天道酬勤作為研發部經理,你踐行「天道酬勤」。別人一天工作8小時,你工作10小時乃至12小時;別人一個月拜訪一次客戶,你一個月拜訪客戶三次五次乃至更多,甚至與銷售部、採購部,乃至財務部、人力資源部溝通、協調,研究什麼才是客戶真正的需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 清晰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雲南恆通汽修學校為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人生、對自我的認識,擺脫迷茫,解決心理困惑,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邀請昆明電子管廠負責人馬石富先生到校,為校內學生開展「清晰認識自我,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的主題講座。首先,馬石富先生希望同學們正確看待金錢、地位和權利,正確處理理想和現實的關係;教導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令學生受益匪淺。
  • 《後來的我們》:方小曉的決絕離開,揭示了一個感情中殘酷的真相
    01《後來的我們》火了。從電影上映開始,朋友圈就曬滿了各種情節橋段,各種拍照留言。看過電影的人,都在為男女主角沒能走到一起,感到深深的遺憾。但其實更多的人,是借著電影裡的故事,感慨著自己的青春。方小曉和林見清是一對北漂情侶,共同經歷著窮苦生活。
  • 基於「思維轉向」的教師專業知識學習路徑及策略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教師專業知識的類別更多、差異更大,這就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教師的專業知識學習觀,釐清教師專業知識學習的內在路徑。究其根源,我們重視了「學」,而忽略了「思」;重視了知識本身的傳授,但忽略了知識學習的品質及過程。  對教師而言,基於專業概念的知識結構、基於教育命題的專業判斷、符合邏輯推理的專業觀念,是提升其專業理性的關鍵所在,這不僅影響其專業觀念體系,也影響其對專業實踐的認識與思考。
  • 自我認識是轉變或新生的開端
    要認識到這是我們的責任,是你的責任、我的責任,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不管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有多小,如果我們能轉變自己,能在日常生活中徹底轉變觀念,也許我們就能影響整個世界,在大範圍內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我說過,我們要設法弄清楚了解自我的過程,那並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了解自我不是要你遺世獨立,因為孤立生活是不可能的。生活就是產生關係,並沒有孤立生活這回事。
  • 「自我選擇效應」告訴我們:不是愛拒絕了你,是你拒絕了愛
    我聽過這樣一個心理故事:事實上這告訴我們:你一開始做了什麼樣的決定,你將來會過什麼樣的生活,現在的生活狀態就是你多年前所選擇的,這就是自我選擇效應的本質。「自我選擇效應」的概念只有兩個特徵:路徑依賴和自我強化。
  • 專家齊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討會探索新思路新路徑新實踐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白雪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一項理論性強、政策性強、操作性強的系統工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探索需要社會各界聚力匯智,不斷探索新思路、新路徑,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提供新動能。
  • 直到後來,我們才真正讀懂了「後來的我們」
    十年之前,我們認識,那時候還不熟悉,只是陌生人擦肩而過,然後我們由於機緣巧合的緣分,最後相愛相戀,愛的痛徹心扉,彼此之間許下了終生承諾,承諾白首偕老,但是後面隨著歲月的敲打,生活的苦辣酸甜,我們最終還是在無情的現實面前敗下陣來,伴隨著年少的不經事和彷徨,我們最後還是分開了,十年後的街道,我們再次相遇,彼此都有了自己的家庭,我們還是認識,還是以彼此朋友想稱,只是那種見面簡單的打招呼
  • 自我堅持,是一種生命的價值內涵
    區別於抽象概念的「自我」,現實中的自我具有創造社會歷史的實踐特質,是主體性實踐中自我意識觀念與行為表現的人的實在價值關照。正如著名哲學家高清海老師提出的「人就是人」,在屬人的世界中才能真正認識到人,認識到自我與他者。
  • 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概念、價值、內容與路徑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概念; 價值; 內容; 路徑  [作者簡介] 趙剛(1971—),男,吉林鎮賚人,延邊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理論與政策筆者認為,當前應深入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概念、價值、內容與實施路徑。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概念  一般而言,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知識的宣傳和教育活動即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這是關於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通俗性理解,這種理解符合漢語概念的解構方式。
  • 認識自我是智慧之始
    自我理解是很重要的,認識自我是智慧之始。認識自我不是與某些心理學家、哲學家和書上寫的做到一致,而是要時時地去認識那如其本來的自我。你理解了嗎?
  • 《用一年時間重生》:自我認識,到底該認識什麼?
    書名《用一年時間重生》作者:娜裡跑關鍵詞:自我認識、隱秘卡點、優勢探索作者簡介: 娜裡跑,「用一年時間重生」發起人和多年踐行者,用10個月時間從公務員轉型為全球移動辦公的自由人在《用一年時間重生》中,作者提出了個人成長的三個階段,分別是深刻的自我認識、知行合一和有市場價值的成長。1.深刻的自我認識①認識人生目標: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你為什麼要達成這個目標,而不是考慮如何達成?
  • 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很低,如何做才能提高自我價值感?這幾點是關鍵
    有的孩子有著高價值感,根本就不擔心媽媽生了二寶後會不愛他了,他們會很高興地叫父母再生一個,這樣就有弟弟妹妹陪他一起玩了。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媽媽帶著一個5歲的小男孩在步行街玩。孩子在玩輪滑的時候,媽媽離開了一會。等孩子回到座位旁,發現媽媽不見了。但是他並沒有表現出很著急的樣子。旁邊有幾位認識的他們的阿姨開始逗這個孩子:你媽媽回家了,不要你了。
  • 薩提亞模式中的自我價值
    薩提亞模式中,自我價值被比作一隻裝愛的瓶子,輕盈、透明、純淨。
  • 長三角議事廳|文化與生態資源價值實現路徑
    沙龍邀請了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二級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資環學院陳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剛教授;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長三角處一級主任科員黃宇皎和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長三角辦公室副主任吳志祥共話「文化與生態資源價值實現路徑」。
  • 要自我反省,不要自我否定!用「渣女」心態拯救自己!
    通過自我反省,我不攻擊別人了,但是卻攻擊了自己。所以在很多年前狀態最差的時候,我抑鬱了。然後我迫不及待的逃走了! 後來,在不斷的學習中,我才知道了,原來我把自我反省等同於了自我否定!在之前第三篇文章裡,我們探討了貼標籤這個事。我們都有自己的價值體系,對錯觀,美醜好壞的標準。這些標準,除了對別人,對自己是不是也一樣呢?
  • 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內涵、價值與路徑
    深入理解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基本內涵、重大價值和主要路徑,有助於我們從講政治、重民生、求實效的高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切實增強人民群眾源自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