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解題者"(ID:imjietizhe),作者:肖璟,連續創業者,曾供職於麥肯錫金融機構組、Google等,著有暢銷書《風口上的豬》。原文題目:《後來的我們:本想感動她,最後卻只感動了自己》,36氪經授權發布。
最近電影《後來的我們》引發的話題討論熱度不斷,電影除了講述男女主人公虐心的愛情經歷還引發了關於認識自我價值的深度思考。本文旨在通過總結影片中男主人公的經歷來談一談如何在職場中離開設定的標準路徑,更好的認識自我價值。
今天準備聊聊最近各種新聞刷屏的《後來的我們》。
看完電影,大多數人想到的是奶茶的《後來》,是某段帶著遺憾的感情,是仍有餘溫的回憶。
而我呢,打算聊聊電影裡頭更殘酷的東西——夢想與現實。
「 1 」見清是有「夢想」的——在煙花綻放的那一刻,見清竭力吼出的願望,是「衣錦還鄉」。
圖/ 《後來的我們》預告片
所以他畢業後沒有直接找工作,而是在中關村創業搞電腦組裝。和小曉在一起後,他的「夢想」清單多了一項:在北京買房買車。
於是,他工作的所有動力,都源於其背負的壓力——老家親戚朋友的評價、允諾給小曉的理想生活…
從結果看,最後見清是實現了「夢想」的——靠遊戲開發賺了筆大錢衣錦還鄉,也在北京買了套大房子。
然而,當他邀請父親和小曉搬過去時,卻碰一鼻子灰。
小曉說:「你爸養你二十多年就是圖你一套房子?我跟你在一起就是圖你一套房子?」
見清本想感動小曉,最後卻只感動了自己。
他以為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其實只是實現了別人的「期望」,而且還是他自己臆想出來的「期望」。
「衣錦還鄉」從來都不是見清真正的「夢想」。
他的夢想是遊戲,是《命令與徵服》,是伊恩與凱莉。
只不過,他沒有選擇把真正的夢想放在最前位。
他更在意的,是世俗的眼光,是叔叔阿姨的誇讚,是同學聚會掏錢請客的面子,是北京的豪車好房。
小曉一針見血:「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要為了別人想要的而活。」
「 2 」「為了別人而活」從來都是件很傻X的事情。
從過程來看,因為你不是為了自己而奮鬥,低效、不開心自然是常態。
見清的夢想是做遊戲,但他創作的動機卻是為了「衣錦還鄉」,而不是為了做好遊戲。
這種動機容易讓他感到迷茫、不堅定,也容易被其他可以「衣錦還鄉」的替代方案所分心(比如去創業開電腦組裝店)。
這樣的狀態是沒法創作出好作品的。
導演 Woody Allen 在一次訪談裡說:「你需要做的只有埋頭苦幹…不要一心想著錢,也不要渴望得到別人任何讚美。」
這也是跟小曉分手後的見清所做的——為了緩解分手之痛,見清全身心投入到遊戲開發中,而不是想著怎麼賺大錢,他做到了 stay focused,也創作出了一部大家都喜愛的遊戲。
從結果來看,就算你取得了成功,你也不見得就能滿足別人的期望。
畢竟你要滿足的是別人的期望而不是你自己的,你又不是對方肚子裡的蛔蟲,沒法 100% 地洞察對方需求。有時候就算是再精確的言語描述,你對對方需求的理解可能還是有偏差。
再者,就算你準確了解了別人的期望,伴隨著個人成長,他們的需求也很有可能會發生變化。
電影裡頭見清終於出人頭地,卻發現自己做到的衣錦還鄉,並不是爸爸和小曉所需要的。
見清很無奈:「我真的已經努力變成你想要的樣子。」
小曉說:「但我已經不是我原來的那個樣子了。」
圖/ 《後來的我們》預告片
像見清這樣最後取得成功的還是少數,更多的人陷入了迷茫。
「 3 」見清是很幸運的,因為他有得選。
爸爸給他買了第一張遊戲碟,用行動支持他的愛好。
在見清事業低迷時,爸爸也會安慰他「沒錢也不要緊」、「只希望你們能過上自己想要的日子」。
小曉在和他在一起後,也決定跟他同甘共苦。
兒時的小夥伴也深知他的不容易,主動攬下了聚會帳單。
其實見清完全沒必要跳進大家的「期望」裡,只不過,他主動選擇攬下了這些期望,就算這些期望壓根都不存在。
「不要在意別人怎麼看」真的是非常知易行難的事情。
還在麥肯錫時,同事 Audrey 跟我分享了一個故事:她在機場遇到以前做投行時的前同事,發現大家同一班飛機。上了飛機後,她的前同事在商務艙坐下了,她還要繼續往後面走。
「這才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她笑著對我說。
雖是句玩笑話,我卻笑不出來。
事實上,不單單見清,我們每一個人都很難跳出其他人的眼光。
還有更多的人是連選擇權都沒有,被動地被賦予了「期望」。
一孩政策讓我們這代人承載了幾乎所有家裡人的壓力。自小在爸媽期望下長大的我們,小學中學大學都要去最好的學校,不斷被拿來跟「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畢業了就算進不了四大投行諮詢,至少也要進個世界 500 強當 trainee,做幾年後去北美 top 10 的商學院進修,然後到更好的公司。
這是大家都羨慕的「標準路徑」。
結果呢?我們逐漸淪為「優秀的平庸者」,慢慢失去了追尋夢想的能力。
「 4 」重新見到見清後,小曉說:「你一點都沒有長大,一點都沒有讓我刮目相看。」
因為見清還是跳脫不出標準路徑,還是跳脫不出別人的期望,還是在為了別人而活,縱使他事業已經頗有成就。
為了別人期望而活,本質上是我們在為自己估值時,過度地依賴別人的評價。
這種單一的自我估值方式,讓我們的估值體系變得脆弱。
見清在同學聚會「打腫臉充胖子」失敗後的惱羞成怒,當客服時被顧客毆打後的自暴自棄,其實都是因為他意識到自己沒法滿足別人的「期望」,那些他自以為重要的「期望」。
於是他自我估值崩塌了。也因此跟小曉分開了。
之所以通過「別人的期望」來作為自我估值的主要手段,通常是因為你還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或是對自己的心之所向仍不夠堅定。所以你才會用世俗的標準化路徑來要求自己。
所以當務之急是,挖掘你真正的 passion 所在。
通過對人生目標的挖掘,你可以更深層次地認知自身價值,知道什麼對自己來說更重要,知道自己希望在哪些方面創造價值。
當然這還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克服種種阻力,是跳出你的舒適圈,是離開標準路徑,接著通過試錯、不斷堅定你的目標,追逐你的熱情。
我們便再也不會失去追求夢想的能力。
最後,照例來個圖表總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