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在這裡出發——宜賓市敘州區鳳儀鄉民族小學開展傳統文化藝術...

2020-12-21 四川民生報導網

四川民生報導網宜賓訊(龔敏 楊德蓮 劉漢莉)2020年10月28日,宜賓市敘州區鳳儀鄉民族小學開展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活動——扎染。學校四、五年級學生,在學校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楊德蓮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扎染。

"扎結的時候,先把布料摺疊成手風琴狀,在另一側做同樣的步驟,交錯扎節。然後繼續用橡皮筋從每個節向內不斷綑紮布料,直到沒辦法再綑紮了。最後用額外的橡皮筋使織物包更加緊實,再放到染料裡。"楊老師一邊示範,一邊講解。

"哇!哇!老師,快看,染上顏色了!"苗族學生王世豪跟著老師講的步驟,專心致志地打節,下缸。看到自己的"作品"後,迫不及待地舉給老師看,一不小心,手上、額頭上都沾上了顏料,把自己變成了一隻"花臉貓",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民族小學位於宜賓市敘州區鳳儀鄉民族村,是苗族聚集村。隨著資訊時代到來,村裡苗漢文化愈發融合,民族小學更是苗漢文化交融的代表。為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民族小學依託鄉村少年宮,開設了蘆笙、苗族歌舞、苗文、苗繡、蠟染、手工編織等特色課程,培養學生得到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相關焦點

  • 感悟「盡孝心·傳孝道」的傳統文化 「傳承的力量」重陽節特別節目...
    今天,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主辦,中國青年報社承辦的「第三屆《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2020年重陽節特別節目播出。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橫涇實驗小學「蘇扇工坊」的同學們帶來制扇技藝展示;在陝西省楊凌高新小學,同學們用五穀雜糧做原材料,製作五穀畫;南京市溧水區實驗小學的師生,將蠶桑之鄉的養蠶傳統演繹為現代美術課堂的教學內容,蠶繭創意掛件、精美的刺繡作品在課堂中誕生;安徽師範大學徽州三雕工作坊,具有徽派風格的木雕、石雕、磚雕在這裡製作完成……  四川省宜賓市南廣鎮中心小學的師生帶來巴蜀大地的傳統技藝糖畫
  • 傳承手作,體驗扎染,科普傳統文化別有樂趣
    近日,杭州市下城區科協聯合區科普教育基地杭州市求知小學在新華坊社區開展「傳承手作 意韻扎染」扎染藝術體驗活動。當社區居民們看到自己的成品後,都表示非常有成就感。   此次活動邀請杭州市求知小學老師為轄區內社區居民講解扎染的歷史與發展,介紹扎染工藝的主要流程和基本技法。在隨後的絲綢扎染體驗活動中,參加活動的人員仔細聆聽了老師對扎染技巧和手法的講解,並動手進行了實踐。
  • 宜賓市敘州區中醫醫院將新建門診和住院綜合大樓,項目招標開啟
    宜賓市,位於四川盆地南緣,長江上遊,敘州又名僰道,歷史悠久,自西漢高后六年(前182年)建城已有2000多年歷史,湧現出抗日民族女英雄趙一曼(原宜賓縣人)、近代工人運動領袖劉華、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原宜賓縣人)、川南農王鄭佑之
  • 宜賓市敘州區:從三個「維度」看中心城區「十三五」之變
    「在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的創業之路很成功,還帶動了周邊300餘農戶就業、創業致富,合作社成員人均年增收約2萬元……」說這句話的是宜賓市敘州區雙龍鎮返鄉創業青年段釗,返鄉創業以來,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家鄉
  • 樂享傳統文化,喜迎美好新年,青島寧安路小學開展傳統手工製作活動
    為弘揚傳統文化,感受傳統節日魅力,青島寧安路小學開展了「樂享傳統文化 喜迎美好新年——傳統手工製作」活動。一張張喜慶的年畫、一幅幅美麗的扎染作品、一件件生動的手繪葫蘆……同學們自己動手製作各種民俗工藝品,品味濃鬱的中國風情結,寧安校園裡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傳統文化紮根於同學們的心中。一年級:活字印刷一年級的小隊員在老師的講解下,學習了活字印刷術的相關知識。
  • 宜賓市敘州區行政審批和非公經濟發展局赴泥溪鎮開展脫貧攻堅再排查
    中國網5月20日訊 近日,宜賓市敘州區行政審批和非公經濟發展局扶貧工作組成員一行在黨委書記唐益禮、局長冉三川的帶領下,乘車趕赴泥溪鎮松林村,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退出」和國家脫貧攻堅普查有關要求,對聯繫貧困戶開展全覆蓋再排查工作
  • ...宜賓市敘州區趙場街道崇文社區開展獻禮建黨100周年主題黨日...
    為了更好地創新基層治理,發揮社區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凝聚更多的人民群眾力量,宜賓市敘州區趙場街道崇文社區黨委和同舟設計院共同開展"不忘初心築黨魂,牢記使命展風採"獻禮建黨100周年主題黨日活動,活動以小組登山比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關活動、重溫入黨誓詞等形式進行,共48名同志參與。
  • 非遺文化進機關:感受扎染的藝術與魅力
    扎染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它的特殊工藝性能突出表現在手扎製作方面,是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為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工藝,豐富幹警文化生活,9月9日上午,鳳凰縣檢察院在七樓檢察文化活動室開展了「感受扎染的藝術與魅力」為主題的手工扎染活動,讓幹警們親自體驗動手的快樂。
  • 中南民族大學開展扎染科普惠民活動
    中新網·湖北中南民族大學開展扎染科普惠民活動 發布時間:2020年08月25日 16:42 來源:中新網湖北今日熱點:「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走進湖北發放8000萬文旅消費券 武漢重磅舉措支持文旅產業
  • 「傳承的力量」重陽節特別節目邀你感悟「盡孝心·傳孝道」的傳統...
    今天,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主辦,中國青年報社承辦的「第三屆《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2020年重陽節特別節目播出。天津少年兒童活動中心通過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積極開拓實踐領域,充分發揮美術社團優勢,讓少年兒童進一步了解中國民間剪紙所呈現的造型規律、吉祥寓意以及剪紙背後所承載的生命故事,增強少年兒童對民族文化的了解與熱愛。四川省宜賓市南廣鎮中心小學的老師和同學們帶來巴蜀大地的傳統技藝「倒糖餅兒」——糖畫展示。
  •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欄目劇《油樟村的克莉絲汀娜》在宜賓市敘州區...
    四川新聞網宜賓12月19日訊(胡先映 陳憶)12月19日,四川首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欄目劇《油樟村的克莉絲汀娜》在經過歷時近兩個月的緊張籌備後,在宜賓市敘州區世界樟海正式開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欄目劇《油樟村的克莉絲汀娜》由宜賓市敘州區與四川公共鄉村頻道聯手打造,該系列欄目劇為鄉村方言喜劇,以宜賓市敘州區世界樟海、橫江古鎮等地作為故事發生地,根據四川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進程中湧現的的先進事跡為原型改編,講述了油樟村村民在脫貧致富道路上面臨困難毫不氣餒,最終找到發展路子,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 成都市龍泉驛區實驗小學:傳承非遺文化 扎染特色課程成學校名片
    近日,成都市龍泉驛區實驗小學參加四川省教育國際文化體驗系列活動之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第六屆「一帶一路」國際文化藝術周。​活動中,由學校教師汪燕擔綱的鳳儀扎染藝術工作坊送展的《蝴蝶之戀》《天使的翅膀》和《愛成都迎大運》作品,吸引了各參展單位和許多藝術愛好者、在校大學生和市民們駐足欣賞。
  • 【安全生產月】宜賓敘州區柏溪土地小學開展6月防泥石流應急演練
    這是宜賓市敘州區柏溪土地小學開展的2020年6月應急演練。
  • 流光溢彩 超級秀場—邯鄲叢臺區廣安小學工會開展扎染活動
    為豐富教職員工們的生活,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工藝的結合,增加大家對扎染知識的了解,7月7日,邯鄲市叢臺區廣安小學工會組織全體教職工開展了以「流光溢彩情醉廣安」為主題的扎染活動。扎染工藝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古時候染料一般用植物染料,亦稱草木染。常用的染料有紅花,紫草,藍靛等。根據設計圖案的效果,用線或繩子以各種方式綁紮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綁紮處因染料無法滲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圖案的一種印花方法。
  • 織物上的調色板——我國傳統民間扎染藝術
    扎染藝術的工序扎染藝術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後進行染色,形成暈化的圖案色彩和豐富的褶皺肌理。扎染工藝中最為主要的兩道工序就是扎結和染色。扎 結紮結的傳統方法主要有線縫法、線捆法、打結法、縫扎結合法、器具輔助法等。
  • 手工扎染藝術進校園
    隨著美術老師一幅幅扎染作品的展示,同學們不禁嘖嘖稱奇。近日,城廂區文獻小學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扎染非遺進校園展評活動(如圖),讓孩子們感受扎染藝術魅力,在體驗中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據介紹,扎染古稱所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獨特的染色工藝,也是中國傳統手工染色技術之一,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負責人表示,將扎染引進學校第二課堂,給了同學們與傳統文化藝術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加深了同學們對非遺文化的認識。
  • 第三屆《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節目項目」旨在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以及《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文件要求,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 四川宜賓市趕集時間表,宜賓市鄉鎮擺地攤趕集時間表
    在城市待久了 去宜賓的鄉鎮趕趕場 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 淘到很多實惠的好東西~ 宜賓市轄10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宜賓市(翠屏區 南溪區 敘州區 江安縣 長寧縣 高縣 珙縣 筠連縣 興文縣 屏山縣 )
  • 雲南大理|周城被譽為「白族扎染之鄉」這裡的扎染文化十分悠久
    在周城,還可以看到豐富的民族扎染製品。扎染是周城白族人民明末清初以來的民間傳統工藝,扎染工藝品集文化、藝術為一體。扎染布由手工針縫線扎,反覆冷染浸制而成,顯色青裡帶翠,凝重素雅。用扎染布製作的工藝品既充滿濃濃的民族風味,也很具現代韻味,已有300餘年歷史的扎染手工藝在新時期大放異彩。圖中是當地老人在家縫製染布,看得出他們穿針引線。
  • 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扎染工藝
    為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扎染工藝。6月29日至7月4日,池州學院赴孝肅社區扎染文化展示宣傳實踐團的志願者們在孝肅社區居委會開展了為期七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讓更多社區居民了解古老的技藝,體驗傳統文化魅力。    扎染,起源於黃河流域,早在公元408年東晉時期扎染工藝就已成熟,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手工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