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原來是這些因素造成,中醫告訴你緩解面部不適的好穴位

2021-01-13 揚康之家

面肌抽搐又稱為面肌陣攣或半側顏面痙攣,為陣發性不規則的半側面積肌肉的不自覺抽搐,多種中年後發病。在中醫看來,本病的發生是由於氣血不足、外感風邪或肝風內動所致,患者會有從眼輪匝肌地間歇性抽搐,逐漸緩慢地擴散至一側面部的其他肌肉,症狀可隨疲倦、精神緊張而加劇,個別人還會出現頭痛、耳鳴的症狀。雖然本病的診斷並不困難,繼發性面肌抽搐往往伴有顱神經受損的表現;癔病性者多為雙側性,較容易鑑別。那麼,當我們確診後面肌痙攣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中醫治療面肌抽搐的穴位療法

中醫治療本病當以益氣活血,祛風止痙為原則,一般選取印堂穴、太陽穴、攢竹穴、睛明穴、四白穴、地倉穴、頰車穴、迎香穴、人中穴、承漿穴、翳風穴、風池穴等穴位治療。

操作方法

1、患者取仰臥,施術者坐在其一側,以大拇指的指腹做推法或按揉法在面部操作,以患側為主,健側做輔助治療。沿著睛明穴、魚腰穴、瞳子髎穴、四白穴在眼眶周圍操作3-5遍;自印堂穴、太陽穴、迎香穴、地倉穴、下關穴、頰車穴、人中穴至承漿穴往返操作3-5遍,配合揉擦法。

2、患者改為坐位,施術者站在其身後,用大拇指的指腹分別按揉風池穴、翳風穴,最後提拿頸項兩側,共計10分鐘左右。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採用自我保健的按摩方式。各位朋友可自行按揉痙攣的面肌,以睛明穴、四白穴、下關穴、翳風穴等穴位為重點,每日數次,每個穴位按揉1分鐘左右即可,力度以皮膚表面發熱發脹為宜。

因為本病的預後較好,所以就算因為痙攣的面肌影響到美觀,各位也不必太過緊張。另外,還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上述穴位按摩法對痙攣的面肌沒有太大改善的話,要儘可能的去醫院查明病因,對其他原因引起的繼發性面肌痙攣要治療原發病。如果手法治療無效,可考慮用酒精封閉或手術治療。

相關焦點

  • 面肌痙攣,怎麼辦?
    去醫院確診為面肌痙攣醫生:眼皮跳與運氣無關  近日張女士到醫院求醫,醫生接診後發現張女士左側面部持續不自主抽動,非常痛苦,經檢查後確診為面肌痙攣。  1、 肌肉痙攣  由於疲勞或者壓力造成的眼部周圍的肌肉痙攣出現的眼皮跳,通常會持續20秒左右,用手指輕壓眼瞼就會緩解這一症狀。
  • 「左眼跳財,右眼跳災」造成面肌痙攣的原因有哪些?
    面肌痙攣是一種常見的疾病,那麼面肌痙攣的病因有哪些呢?一起來了解一下面肌痙攣的主要誘發因素有哪些。   面肌痙攣的常見病因有哪些?   誘因一:繼發性面肌痙攣指存在明確誘發疾病者,如面神經外傷或面神經炎引起的周圍性面癱 ,在恢復期可以引起面肌連帶運動, 特點類似面肌痙攣;某些橋小腦角的腫瘤或炎症累及面神經根也可引起本病的發生。
  • 面部抽搐情況多,是面肌痙攣還是梅傑症候群?
    面部感覺抽搐,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是面肌痙攣,但還有梅傑症候群也會出現這種表現,大部分患者在起病初期會被誤診為面肌痙攣進行治療,但其實這兩種疾病的病因、臨床症狀表現還是不同的,那麼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呢?面肌痙攣,是腦神經分支功能障礙性疾病,症狀表現為一側面部不自主抽搐,往往單側起病,雙側受累少見。病程初期多為一側眼輪匝肌陣發性不自主地抽搐,逐漸緩慢擴展至一側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為人注意,嚴重者甚至可累及同側的頸闊肌,但額肌較少累及。抽搐程度不等,多為陣發性且不規則,患者不能自行控制症狀。此病多在中年後發病,女性較多見。
  • 面部痙攣影響與人交往,要了解並避開致病因素,保護面部神經健康
    並且,一些後顱窩佔位性病變也有可能會造成面部痙攣的問題。例如罕見的中間神經雪旺細胞瘤壓迫面神經引起的 HFS。小鼠局部蛛網膜增厚可能是導致 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 HFS是面肌痙攣的常見原因。(2)血管因素亦為常見面肌痙攣之病因。據了解,約80%~90%的 HFS是由面神經出腦幹區域血管受壓引起。
  • 眼皮跳是怎麼回事 要警惕「面肌痙攣」
    近日,一位63歲的大娘,就發現自己的眼皮不停的跳動,開始以為是因為太疲勞導致了,可是後來越來越嚴重,嚴重睜開和閉合都受影響,於是,到醫院看病,醫生告訴她已經患上了「面肌痙攣」。原來這位大娘和老伴給孫子帶孩子,遠離自己的家鄉。可是,大娘近幾日眼皮跳個不停,實在忍不住,大娘還去做了針灸,可是不僅沒有緩解,後來整個面部都開始抽動,眼睛閉合都非常困難,這才讓老伴帶著去醫院檢查,醫生給她下了診斷,並且告訴她這種疾病經常發生在60歲以上的女性,是因為長時間壓迫血管,引起神經敏感,千萬不要進行針灸注射,會刺激神經加重病情。
  • 恐是面肌痙攣!
    「我們非常相信陳主任,聽說是省內這一方面開刀最好的醫生,你看我現在恢復得很好,跟我同樣毛病的人很多的,有些一起打肉毒素針的才三十來歲,我回去也要告訴他們,動手術也沒那麼可怕。」面肌痙攣,是一側面神經受刺激的疾病。多在中年起病,一般病初表現為一側眼皮及眼角抽動,抽搐範圍逐步向下擴大,引起一側面部的眼周、口角及面部肌肉抽動。
  • 經常眼皮跳、面部肌肉抽動,小心患上面肌痙攣!
    這類眼皮跳,只要通過緩解壓力、適當休息就可得到恢復。此外,眼睛屈光不正、近視、遠視或散光、眼部炎症等也可引起眼皮跳。這些症狀主要是神經末梢受刺激的表現,因此往往局限於一側的上眼皮或下眼皮。如果因屈光不正出現眼皮跳動,通常視力矯正後也可得到緩解。
  • 面肌痙攣患者常常出現的誤區|面肌痙攣|精神緊張|面肌|痙攣|抽搐|...
    面肌痙攣是眾多常見病之一,通常在人的身體虛弱時產生,有多種因素可導致。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為一種半側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陣發性且不規則,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緊張及自主運動等而加重。絕大部分抽搐僅限於一側面部,因面神經出顱後分為顳支、顴支、頰支和頸支,因此主要有眨眼、眼跳、面抽、嘴角抽等四個症狀。
  • 得了面肌痙攣怎麼辦好
    很多患者在面肌痙攣初期常常採用肉毒素治療,在初期有點作用,可是一段時間之後又復發了,反覆注射肉毒素造成面部僵硬甚至面癱的症狀,危害著身體,因此要及時止損,採取科學的治療方法。
  • 顴髎穴——消除面部腫痛、過敏、痙攣、三叉神經痛!
    顴髎穴是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交會穴,能夠調和氣血、增強面部肌肉的力量,改善面部肌膚鬆弛度,消除皺紋,保持肌膚光潔、柔潤、有活力,對多種因素引起的面部疼痛、面部腫痛、面部過敏,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顴髎穴位於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額骨下緣凹陷處。
  • 面肌痙攣?幫你解決生活中「擠眉弄眼」的煩惱
    臨床上發現面肌痙攣給很多人的工作、生活、社交帶來了影響,嚴重的造成痛苦。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是指一側面部肌肉陣發性、節律性抽搐、痙攣或強直發作而導致面部肌肉不自主跳動。從眼部肌肉開始,逐步向下擴大,波及口唇部和面部表情肌,嚴重的病人可以導致面部變形,嚴重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面肌痙攣多數在中年以後發病,女性多見,起病時多為眼部肌肉間歇性抽搐跳動,逐漸擴散至一側面部的其他肌肉,跳動的程度輕重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緊張、自主運動而加劇,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
  • 扁桃體常發炎多是這些原因造成,中醫告訴你如何緩解發炎症狀
    飲食養生中醫認為扁桃體發炎多是外感風熱毒邪引起的,對於急性扁桃體炎的患者,飲食上應選擇一些可疏風清熱、消腫解毒的食材,一些清淡宜吸收的食物是最適合的,比如甘蔗、綠豆湯以及果汁等;而慢性扁桃體炎適合吃一些可養陰清熱的食物,比如豆類、青菜、番茄、胡蘿蔔、梨子、冰糖、百合等。
  • 教你一套面部肌肉體操,緩解面肌痙攣和改善口臉面!
    練習面部肌肉體操好處有很多,首先可以有效緩解面肌痙攣,也就是我們經常教面癱患者的家居訓練,更可以改善口腔機能,輔助口肌訓練。
  • 眼皮跳是面肌痙攣嗎?
    眼皮跳是面肌痙攣嗎?面神經支配面部的肌肉,它從耳朵後面出來後,從上到下依次發出:① 顳支:支配額肌和上瞼提肌、下瞼提肌;② 顴支:支配眼輪匝肌及顴肌;③ 頰支:支配頰肌,口輪匝肌及其他口周圍肌;④下頜緣支:分布於下唇諸肌;⑤ 頸支:支配頸闊肌。
  • 小心面肌痙攣~
    事實上,有部分人眼皮跳的久了,尤其是整個半邊臉都跟著一起跳了,這種情況就不可以再去八卦是「財」或「災」的「預兆」了,因為這極有可能是一個「災」——面肌痙攣。張女士就飽受這種痛苦,多年來,她的面部常常不受控制的眼皮狂跳、擠眉弄眼,影響氣質外觀不說,還給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
  • 中醫美容COCO姐分享:面部穴位圖解大全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面為五臟之華」,按摩美容即運用一定手法,作用於面部的穴位,使面部氣血流暢,達到美化容顏的目的。
  • 左眼跳財右眼跳災-No 這是面肌痙攣
    王大媽呵呵一笑,覺得眼皮跳是常事,並沒有在意,可後來眼皮跳的症狀越來越嚴重,時間也越來越長,嘴角和面部也開始跟著抽動,這下王大媽可真的害怕了,家裡人也跟著緊張起來,帶著王大媽到醫院去檢查,果然,醫生的診斷為面肌痙攣。那麼什麼是面肌痙攣呢?面肌痙攣就是面神經支配的表情肌反覆發作的不自主抽搐,多為一側面部發作,雙側發作罕見。
  • 這些穴位面部按摩,美容又治病
    信息來源:廚小寶服務號 點擊關注我關注我喲[導讀]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面為五臟之華」,按摩美容即運用一定手法
  • 針灸能治療面肌痙攣嗎
    面肌痙攣就是面部一側肌肉發生神經性的跳動.有許多人會把面肌痙攣和面癱混淆,多數的嘴歪眼斜並不是面肌痙攣,而是面癱, 面肌痙攣開始表現為面部一側抽搐,精神越緊張、激動痙攣越嚴重。由於面肌痙攣的初期症狀為眼瞼跳動,民間又有「左眼跳財,右眼跳災」之稱,所以一般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
  • 如何緩解肌肉痙攣
    肌肉痙攣(spasticity)俗稱抽筋:是上運動神經元(UMN)損傷後,由於脊髓與腦幹反射亢進而導致的肌張力異常增高狀態。痙攣經常在腦或脊髓病變後出現,但並非所有的肌張力增高均稱為肌肉痙攣。肌痙攣分類痙攣常見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兒童腦癱、腦卒中、腦外傷、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