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痙攣的定義
Lance ( 1980)對痙攣的定義為:「痙攣屬於.上運動神經:元症候群的運動障礙表現之一,是一種因牽張反射興奮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賴性肌肉張力增高為特徵的運動障礙,且伴隨有腱反射的亢進」。所謂牽張反射是指外力牽伸骨骼肌時,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牽伸肌肉收縮的現象,其機制為牽伸興奮了肌梭,通過y環路引起梭外肌的收縮。
痙攣不僅僅只是運動障礙,它常常還伴隨有感覺的異常,如痙攣肢體的疼痛、對溫度異常敏感等。所以,2005年Pandyan把痙攣重新定義為:痙攣是一種由於.上運動神經元損害所致的、感覺運動控制障礙,表現為間歇性或連續性的肌肉不隨意激活。
肌肉痙攣(spasticity)俗稱抽筋:是上運動神經元(UMN)損傷後,由於脊髓與腦幹反射亢進而導致的肌張力異常增高狀態。痙攣經常在腦或脊髓病變後出現,但並非所有的肌張力增高均稱為肌肉痙攣。
肌痙攣分類
痙攣常見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兒童腦癱、腦卒中、腦外傷、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等。根據病變部位不同可分為:
①腦源性痙攣:如腦卒中、腦外傷和腦癱引起的痙攣.
②脊髓源性痙攣:根據脊髓損傷的程度不同又分為完全性痙攣和不完全性痙攣兩類.
③混合性痙攣:如多發性硬化引起的痙攣。
肌痙攣的康復治療
在臨床實踐中,單從痙攣不能決定治療,是否治療痙攣以及如何積極實施有效措施應以患者功能狀態為指導。只有當運動能力、體位擺放、照顧或舒適度等受痙攣的影響達到一定程度時,才需要進行以降低肌張力為目的的抗痙攣治療。康復治療方法包.括常見的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心理治療、康復工程矯形器的利用等。
痙攣的治療目標:包括改善活動能力、ADL、個人衛生;減輕疼痛、痙攣;增加關節活動度、擴大關節活動範圍;增加矯形器配戴的合適程度,改善矯形位置,提高耐力;改變強迫體位、改善在床或椅上體位擺放,讓患者自覺舒適;消除有害的刺激因素,預防壓瘡發生或促進更快癒合,使護理更容易;預防或減輕與肌張力異常有關的併發症如攣縮等,延遲或避免外科手術;最終提高患者及其照顧者的生存質量。
痙攣的治療原則:痙攣的表現在不同患者之間差異很大,因此治療方案必須個體化。治療計劃(包括短期、長期的目標)應清晰可見,而且患者及其家屬、照顧者必須能夠接受。
消除加重痙攣的誘發因素:
痙攣可由多種原因誘發,尤其是對於昏迷的、認知障礙和交流困難的患者。常見的原因包括尿瀦留或感染、嚴重便秘、皮膚激惹(如壓瘡或外界感覺刺激增強如不合適的支具和尿袋)等。有時痙攣的惡化意味著潛在的急腹症和下肢骨折,尤其是不能準確表達疼痛和不能指出自己不適的患者。應首先消除這些誘發因素。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方法包括神經發育技術、手法治療、運動.再學習法、功能性活動訓練和物理因子治療等,主要作用是緩解痙攣及其引起的疼痛,防止關節攣縮變形,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從而儘可能地改善痙攣患者的生活質量。
(1)神經肌肉促進技術:主要依據人體正常神經生理和發育的過程,利用多種感覺的刺激,運用誘導或抑制的方法,使得患者逐步學會如何在控制肢體痙攣的狀態下,以一種正常的運動方式去完成日 常生活動作。如Bobath技術、Bunnstrom技 術、Rood技術、PNF技術。
(2)手法治療:目前認為,對痙攣肢體的關節實施手法牽伸,可以緩解肌肉的痙攣,改善關節的活動範圍。手法牽伸時力量應緩慢增加,當感覺到肌肉等軟組織的抵抗時,在此位置上保持至少15秒,然後放鬆,反覆進行。痙攣肌肉到底牽伸多長時間比較合適還沒有共識,-般認為每24小時至少應有2小時使肌肉保持在完全伸展狀態。
(3) 運動再學習:此法主要用於腦卒中患者,也可用於其他運動障礙的患者。此方法根據分析選擇 在7個方面(. 上肢功能、口面部功能、床邊坐起、坐位平衡、站起和坐下、站立平衡、行走)中的任何一部分,設計出訓練內容,但要消除不必要的肌肉活動。
(4)物理因子治療:包括功能性電刺激、生物反饋、溫度刺激和超聲波等療法。
各種類型的直流電刺激特別是痙攣肌群和其拮抗肌群的交替電刺激、肌電生物反饋刺激、脊髓通電等,對降低痙攣肌群的肌張力均有較好的療效。
作業治療和心理治療
對患者進行床.上活動、體位轉移、平衡能力與步態. 等以及日常生活活動(ADL) 自理能力等。提高患者的ADL能力,家庭參與和社會參與能力。心理治療主要包括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康復心理指導,讓患者配合治療,儘早康復等。
矯形器的製作與應用
矯形器製作是痙攣康復治療中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在肌肉痙攣情況下,矯形器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對肌肉的持續牽伸,骨骼、關節的固定,達到減緩肌痙攣、疼痛,預防和(或)矯正畸形,防止關節攣縮,促進正常運動模式建立的作用。
為了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立足基層服務百姓健康,我院與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共建康復專科聯盟,共同開展專家坐診義診協作,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為區域內人民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郭學軍
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康復科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康復醫學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常委、河南省康復醫學會副會長。擅長頸肩腰腿痛、面癱、偏癱、四肢癱、失眠症、青春痘等疑難病症的綜合康復。
黨長林
碩士研究生,主治醫師,河南省中西醫結合疼痛學會委員,河南省針灸學會臍針專業委員會常委,新鄉市康復醫學會疼痛康復副主任委員。擅長頸肩腰腿痛、外周神經損傷、脊髓損傷、腦卒中後遺症等治療及康復。
楊致奇
醫師, 中醫骨傷專業,先後於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中心進修學習,擅長脊柱脊髓損傷、創傷及關節術後的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