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警惕對雙循環經濟的錯誤理解

2020-12-23 騰訊網

IPP評論是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以內循環為主體並不表明外循環不重要了。(圖源:網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調整完善,是著眼於我國可持續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我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對於促進世界經濟繁榮,都會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雙循環戰略無疑也是粵港澳大灣區下一步發展的政策背景。大灣區不僅要配合這個國家戰略,更需要在推進雙循環戰略中扮演一個領頭羊的角色。

科學準確地理解雙循環

中央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著複雜而深刻的國際和國內背景。川普執政迄今,中美之間的新冷戰早已經不是可能與否的問題,而是已經進入一個逐漸從不明朗走向明朗、從局部走向全面的過程。美國的對華政策表現為「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美國做不到的」。中美關係因此陷入了一種「自由落體」狀態,但仍然不見底。

即使拜登順利入住白宮也很難很快改變中美關係惡化的這種大趨勢。不僅如此,在有些領域如民主、人權、意識形態等,還會有繼續惡化的可能。

川普政府致力於中美全方位的脫鉤,已經對中國和世界的經濟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如果中美脫鉤的趨勢得不到控制,那麼未來世界就會分化為「一個世界,兩種體系」和「一個世界,兩個市場」,即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體系和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體系,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市場和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市場。如果那樣,世界就會兩極化,即分化為以美國為核心的一極和以中國為核心的一極。

兩極化對我國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我國要破解美國搞兩極化的努力,接下來的關鍵在於實現內部的可持續發展和持續的對外開放。發展還是硬道理。國家間的競爭本質上是經濟的競爭,或者說經濟競爭是其他所有競爭的基礎。實際上,對所有國家來說,內部經濟發展都是重中之重。再者,我國的深度開放更是「分化」美國內部力量的最有效手段,因為深度開放至少可以促成華爾街與華合作。

從20世紀80年代到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世界經歷了一波超級全球化。超級全球化帶動了資本、技術和人才在全球範圍內的自由流動,從而為各國帶來了強勁的國際經濟大循環動力。但當今的世界則經歷著一個超級民族主義崛起的過程,表現為貿易保護、經濟民族主義、反移民等。再者,中美關係惡化也影響著中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關係,因為美國千方百計地想組建「世界隊」或者「同盟」來抗衡中國。

儘管已經不存在美蘇冷戰時代那樣的一個整體的「西方」,中國也有能力化解美國把世界「兩極化」的努力,但經濟上國際大循環的動力明顯減弱,已經遠不如超級全球化時代。

同時,國內大循環動能日益強勁。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內需求潛力巨大,表現為多個方面:(1)中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以及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2)中國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即企業)、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以及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3)中國正處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所有這些都顯示著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

國內大循環就是要把所有這些要素的作用都充分發揮出來,把潛力轉化成為實際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動力。

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的比重越來越大。在從前的「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和外貿中,投資規模很難再擴大,大規模的硬基建時代已經過去,新基建所側重的高科技(例如5G)受到西方的圍堵;外貿也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因此,內需變得更加重要。

但是,以內循環為主體並不表明外循環不重要了。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很難把兩個循環分離和對立起來。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就是在超級全球化或者國際大循環條件下實現的。中國經濟已經是世界經濟體的內在一部分了,即使轉向了國內大循環,也不會脫離國際大循環。

中國的沿海省份和城市,還是會以外循環為主。如果轉向內循環,那麼美西方和中國脫鉤的目標就有可能實現。儘管國際環境在惡化,但外貿依然是沿海省份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中國經濟本身也早已開始走向世界。儘管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但沒有困難可以阻礙中國經濟的國際化和中國企業的國際化。

另一方面,從國際關係來說,作為大國,中國擔負著提供更多國際公共品的責任,這也要求中國不僅要繼續加入國際大循環,而且還要花大力氣推動國際大循環。實際上,儘管中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但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並不會因此而減少。

大灣區是雙循環的領頭羊

粵港澳大灣區尤其需要在推進雙循環戰略中扮演一個領頭羊的角色。大灣區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大灣區是內部循環和外部循環的關聯點,既要擴大內循環,也要擴大外循環。擴大內循環就是強化廣東向周邊地區的輻射和擴散效應,外循環就是強化廣東的外部經濟。

具體地說,大灣區需要做至少三方面的事情:第一,大灣區內部強化融合和升級,把大灣區建設成「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第二,大灣區強調其輻射和擴散作用,實現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和福建—臺灣海峽兩岸經濟區的互聯互通,形成一個龐大的南方共同市場;第三,在此基礎上,協調向南推進,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連接東南亞市場和RCEP,實現國際大循環。

大灣區是南方共同市場的核心,是國內國際大循環的關聯點,因此大灣區本身的建設是關鍵。我們最近提出一個概念,即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一個「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建設對粵港澳大灣區來說意義深遠。

對國家總體來說,數量型的經濟擴張已經到了頂點,進入發達經濟體行列無疑需要依靠質量經濟,即依靠高端資本、技術和人才。就資本來說,中國需要形成數個高端產業鏈,使得這些產業鏈具有地域性,並不會因為外在形勢的變化而迅速流失。強調「地域嵌入型經濟」就是重新賦予經濟的國家主權性質。

粵港澳大灣區需要補短板

我們在觀察西方經濟現象時發現,發達國家為資本、技術和人才創造了良好的「地域性條件」,使得資本成為「嵌入地域的資本」。正是因為資本需要流動,也不會停止流動,更需要給資本創造良好的地域條件。儘管當代西方主要國家問題重重,經歷著各種危機,但並沒有出現高端資本外流的情況。

即使今天,西方社會財富分配情況日益嚴峻,但受影響的大多是底層社會,並沒有影響到上層社會,即社會的實際統治者。中、上層階級仍然和資本配合,享受資本帶來的好處,而這些群體也正是掌握資本和技術的階層。

世界上著名的三大灣區,美國的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都具有類似的特質。歐洲諸國也有很多類似的經濟平臺。優質資本、技術和人才都拼命地想進入這些平臺。在全球化時代,資本是流動的,沒有國界。人們也不能依靠政治(例如國家安全)和行政因素使資本停留。

「地域嵌入型經濟」就是提供一系列條件,使得資本都想進入,進入之後不會走、不想走、走不了。因此,我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成為地域嵌入式世界級經濟平臺,必須要補上一系列的短板。這些短板包括:

第一,研發能力和科創能力依然薄弱,原創性技術不足。香港有基礎研究和技術,但無市場;有人才,但無就業。香港的既得利益集團固若金湯,很難在短時間內打破,打破了也可能有其他負面的效應。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城市可以把香港的大學和科研體系一同考慮,尤其是和香港毗鄰的深圳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南沙、前海和橫琴可以設立一些香港的「特區」,實行香港的制度規則,和內地對接。這些「嵌入型香港特區」有助於有效吸引香港人才尤其是年輕人了解內地和融入內地。

第二,高端製造業依然缺乏。珠江三角洲曾經被稱為「世界製造業基地」,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但沒有能夠整體升級,一直維持在勞動力密集型技術的階段。2007—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儘管一些地區經過轉型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但沒有起到留住和繼續吸引優質資本應有的作用。

第三,與高層次人才配套的中小學教育環境有待改善。要想留住國際化的人才,就必須注重人才的具體需求,子女教育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本地是否已有或正在建設優質國際化的高中、初中、小學和幼兒園,是人才關注的重點。

簡言之,我們應當認真深入研究世界上各類地域嵌入型經濟平臺的細節和規則,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這樣一個超大規模的世界級經濟平臺。我們不僅要吸引到世界各地的優質資本、技術和人才,而且要促成他們在灣區內不斷提升自己。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 本文系鄭永年教授為IPP評論獨家撰寫的稿件。歡迎轉載,須註明出處。

★鄭永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

編輯:IPP傳播

關於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由華南理工大學校友莫道明先生捐資創建。IPP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係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諮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願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微信ID:IPP-REVIEW

國家高端智庫

中國情懷 國際視野

相關焦點

  • 讀懂中國|鄭永年:廣州不僅要辦雙城論壇,更要辦世界城市論壇
    今天,「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進入第二天,在「讀懂廣州」專題對話會中,鄭永年表示,廣州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要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打造世界級的貿易中心,推動大灣區打造世界級經濟平臺。而在會前,接受廣州日報記者專訪時,鄭永年說,在打造世界級經濟平臺的過程中,廣州要有自己的擔當。不久前他才參加過廣深「雙城論壇」,他認為未來國際合作中城市是重要平臺,廣州要以城市為平臺,舉辦世界城市論壇。
  • 國研東海智庫論壇舉行 鄭柵潔會見鄭永年
    中國寧波網記者張燕 王鵬/攝 8月27日,國研東海智庫論壇舉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國研經濟研究院東海分院名譽院長鄭永年作
  • 鄭永年:網絡媒體的社會責任要重新思考和定義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2020中國網絡媒體論壇責任論壇上做主題演講。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論壇上表示,網絡媒體的社會責任需要重新思考和定義。  鄭永年認為,網絡對當今社會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衝擊力,且改變每天都在發生,數字經濟、信息經濟蓬勃發展,但也造成了數字鴻溝、隱私保護等問題。未來的網絡如何發展將決定社會如何變化。
  • 雲偉宏:「大出口」時代是過去式,「雙循環」戰略是中國經濟成長的...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方方 丘眉 楊霄 實習生 李名楊 文 朱哲 攝影)中國經濟開啟「雙循環」戰略,是全球環境變化被動驅使,還是勢在必行的破局?12月4日,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院長雲偉宏在接受專訪時表示,中國的經濟體量已足夠大,如繼續放大出口導向戰略必遇天花板。
  • 深圳市國資委舉辦「雙循環下的國有經濟布局和產融合作創新發展...
    為把握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動國資國企實現更高質量創新發展,市國資委於12月15日邀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中國基金業協會母基金專委會主席、深圳市金融穩定發展研究院理事長王忠民教授,圍繞「雙循環下的國有經濟布局和產融合作創新發展」主題舉辦專題講座。
  • 日本雙循環經濟對我國的啟示
    為了應對這一問題,日本經濟政策開始從「貿易立國」向「技術立國」轉變,經濟開始切換到「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的模式。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美日貿易摩擦是日本經濟走向雙循環的重要催化劑。  日本經濟走向雙循環後,消費領域出現了長久的繁榮景象,無論是必需消費品還是非必需消費品,整個市場都呈現欣欣向榮的態勢。資金從傳統行業流向新興行業,資金利用效率變高,日本利率債也迎來一波超級長牛。
  • 中國經濟國際國內雙循環建設的重要歷程
    以下觀點節選自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0-2021)《邁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執筆人為劉元春、劉曉光、閆衍,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2、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的戰略關鍵在科技創新引領下實現中國經濟創新驅動。3、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的戰略基礎是「國民經濟循環暢通」,實現高水平動態均衡。4、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的戰略基點是擴大內需。5、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的戰略方向是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6、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的戰略支撐是以一帶一路帶動的更高水平開放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社會發展。
  • 【慶斌夜語】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鄭永年教授的態度...
    【慶斌夜語】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鄭永年教授的態度,顯然越來越悲觀了 2020-07-01 0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助力中國經濟"雙循環″
    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助力中國經濟」雙循環」2000多家企業產品入駐網上品薦展交易中心巴博會官方組委會和執委會(中國)打造國際展賽、公正評獎、品牌價值評估、智慧財產權投融資變現的創新模式,為企業搭建立足國內市場拓展國際市場的民間貿易平臺,助力中國經濟發展」雙循環」的中長期大戰略。
  • 港中大(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和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成立
    徐揚生介紹,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秉持「研究世界、探索前路、體認天理、經世治平」的理念,是一個兼容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和政策研究的綜合性、智庫型社會科學科研機構,也是兼容港深融合、國際形勢乃至全球發展研究為一體的國際性學術交流平臺,研究院的首任院長由鄭永年教授擔任。
  • 新品牌計劃助力中國經濟雙循環
    □本報評論員趙志疆    今年5月,為應對國內外複雜嚴峻的發展形勢,中國首次提出了「雙循環戰略」。為助力製造業加快形成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0月22日,拼多多宣布全面升級2018年底啟動的「新品牌計劃」。
  • 業界大咖齊聚杭州 共話中國經濟的下一程
    央廣網11月29日消息(記者範雨婷)11月28日,以聚焦「中國經濟的下一程:新理念 新徵程 新藍圖」為主題的第七屆新華網思客年會在杭州舉行,邀請政經學商的思想領袖參會,共同聚焦疫情影響下全球經濟發展,探討如何「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 中誠信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毛振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底線思維的集中...
    本網訊 見習記者張弛報導 12月15日,由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誠信國際」)舉辦的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信用市場展望」為主題的2021年信用展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誠信集團創始人、董事長、中誠信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毛振華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底線思維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經濟政策》的主旨演講。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貿易學院副院長王俊:粵要打造為雙循環新發展...
    受訪者供圖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廣東將扮演何種角色、發揮怎樣的作用?圍繞這些問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貿易學院副院長王俊教授近日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他表示,廣東經濟參與全球化程度高,內需市場規模大、潛力足,有望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節點,並發揮戰略樞紐作用。
  • 鄭永年:五方麵塑造網絡時代的中國軟實力
    圖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做主題演講。新華網 陳杰 攝9月27日,由中央網信辦、上海市委網信委、新華通訊社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網絡媒體論壇」在上海開幕。來自政府、學界、業界的嘉賓將圍繞「變局中開新局:中國網絡媒體的責任與使命」這一核心主題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
  • 「新基建」與「雙循環」的二重奏:2020服貿會靠什麼推動經濟復甦
    最近,「雙循環」也接棒「新基建」,成為金秋最火熱的詞彙。所謂「雙循環」,指的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大的語義來說,就是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都要重視、保持聯通,讓資源流動起來,充分釋放經濟驅動力。
  • 正確理解「雙循環」應把握「雙」與「循環」的深刻含義
    如何正確理解形成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筆者認為,應把握「雙」與「循環」的深刻含義。以超大內需啟動國內市場,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疏通卡點,建立強大內循環,隨之推動內外循環相互促進,達到雙循環。單獨強調「內循環」,是有偏頗的。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這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
  • ——鄭永年提示「金德爾伯格陷阱」
    文/鈕文新很早就在關注鄭永年先生,他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教授。鄭教授觀點鮮明、思維深遠、目光敏銳、論據充實,所以很喜歡,甚至將他的觀點和論據收進自己的著作。疫情全球爆發以來,鄭教授發表了許多觀點,尤其在全球經濟大格局演變方向給出了許多極具價值的判斷。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民營經濟能起到什麼作用?
    民營經濟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有多大?「56789」是近一段時間研究者的形象概括,即民營經濟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佔比超50%;GDP和固定資產投資、對外直接投資佔比均超60%;企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佔比超70%;城鎮就業佔比超80%;對新增就業的佔比貢獻超90%。
  • 鄭永年...
    張燕生認為,這標誌著佛山已經為未來30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準備好了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技術資源、資本資源和數據資源。   鄭永年:佛山擁有很大的優勢和基礎去產生更多原始創新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先進位造業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急需重大突破,以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