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16日一篇報導提到,由於規劃上過於注重「宏大敘事」,各地有些資源條件很好的公園綠地可達性、體驗感差,少人問津,一些貼近百姓的公園卻大受歡迎。這啟示我們,辦民生實事,抓民生工程,必須少些「宏大敘事」,多些「生活視角」。
公園被視為「城市會客廳」,是屬於市民的休閒娛樂場所,通常不僅要風景優美,還需要交通便利、配套齊備。在公園設計建設中,如果過於講究「宏大敘事」「貪大求洋」,但選址不科學、細節不精緻、配套服務跟不上,也不見得能帶來人氣和流量。相比之下,那些街角公園、口袋公園,因為深度嵌入人們生活,下樓即達、隨時可逛,老人可鍛鍊、小孩有得玩,更具有鮮活氣息。這告訴我們,建設民生工程還是要少些「宏大敘事」,多些「生活視角」,堅持以人為本,一切從群眾需要出發。
民生工程體現城市形象,是城市建設的「硬指標」,比如有多少家公園、綠地面積多少等,通過這些數字衡量一座城市的公共設施狀況、現代化發展水平。民生工程要多些「生活視角」,就是要更關心公園周邊保障設施是否齊全,以及公園人流量、市民滿意度等「軟指標」,更注重體驗和細節。如果過於追求高標準、沉浸於規模和氣勢,就可能盲目鋪攤子、上項目,以致「形象」可能變「形式」、「風景」變成「盆景」。多一些「生活視角」,就能多一些親歷體察和設身處地,多一些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不會講了面子不講裡子、講了排場不講實惠,最大限度避免把民生工程建成「作秀工程」。
偏重「宏大敘事」、忽視「生活視角」,留下了不少教訓。比如,有的體育館「顏值」很高,但遠離居民區,市民使用率較低;有的地方住宅樓蓋得高端大氣,但生活設施跟不上,居民面臨入住難題,結果淪為「空城」……其間原因很多,有的是政績觀不正確,打著「惠民生」的幌子有意炒作以「吸引眼球」;有的是決策不科學,好高騖遠,想著「大幹快上」,不顧合理性、可行性;有的是作風不實,不願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沒有把群眾利益和訴求放在心坎上……民生工程關乎百姓幸福感和生活舒適度,只有真正走到群眾中去,多從生活本真著眼,多從人的需要發力,才能把好事辦實、辦好,得到群眾真心點讚。
多些「生活視角」,要樹立共建共享的理念。任何民生項目在規劃之初,就應進行充分論證、廣泛吸納民意,既考慮地方財力又顧及民眾感受,防止「宏大工程」成為「荒蕪風景」。應將民生工程的群眾滿意度納入考核評價體系,倒逼城市管理者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充分了解民意、聽取民聲,努力讓每一項民生工程成為人們生活中最溫暖、最有品質和最具活力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