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火腿,是宣威人在數百年醃臘肉的實踐中創造出的臘肉精品。宣威火腿成品形似琵琶,只大骨小,腳細直伸,皮薄肉嫩。外觀皮面呈棕色或淡黃色,切面肌肉呈玫瑰色,骨呈深紅色,好似一股血氣凝聚在內,油潤有光澤,脂肪呈乳白色或微紅色。食之酥脆,香而甜,油而不膩,鹹淡適中。因品質優良,足以代表雲南火腿,故又稱為雲腿。
臘肉最早出現在《周禮》、《周易》等典籍中,書中記載的「肉脯」和「腊味」就是臘肉,當時,朝廷有專管臣民納貢肉脯的機構和官吏。在民間,學生用成束幹肉贈給老師作為學費或聘禮,這種幹肉稱為「束脩」(指10條臘肉)。宋代以後,臘肉成為老百姓春節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餚,所以民間有「北方吃餃子,南方吃臘肉」一說。據傳,火腿是宋朝抗金名將宗澤在行軍打仗時,將一時吃不了的豬腿醃製起來偶然發明的,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農戶宰殺的年豬,短時間內自食有餘,出售又受流通限制,便用食鹽醃製加工後貯備,以便隨時食用,這就是臘肉。經醃製的豬肉,後腿臘肉切開後香氣撲鼻,顏色嫣紅似火,故稱火腿。
宣威地處滇東北,冬季氣候寒冷,適宜醃製臘肉,醃製時間每年從霜降開始到立春結束,主要集中在冬至到小寒期間。火腿精選當地農家半散養的烏金豬和黑豬後腿為原料,擠盡淤血,放鹽揉搓,經過醃製,並在宣威那種獨特的地域地理氣候環境發酵、風乾,次年端午節後,火腿即可醃熟。成熟的宣威火腿肉質彈性滋嫩,質感油而不膩,香味濃鬱飄逸,其風味獨特與浙江金華火腿、江西安福火腿齊名媲美,被美稱為華夏三大名腿。
清光緒年間曾懿編著《中饋錄》,收有宣威火腿的製法。《宣威縣誌》載,清雍正年間,宣威火腿就以身穿綠袍,肉質厚,精肉多,蛋白豐富,鮮嫩可口而享有盛名。原來,宣威火腿多為農戶手工醃製,產量低,且多是自醃自食。20世紀初,浦在廷等人集資興辦宣和火腿公司,開始規模化和商業化醃製生產宣威火腿,並於1923年參加廣州食品賽會,孫中山先生品嘗宣威火腿後,覺其色鮮肉嫩,味香回甜,食而不膩,備加讚賞,留下了「飲和食德」的題詞,從此宣威火腿名聲大振,遠銷東南亞和港澳地區,如今還出口日本和歐美一些國家。
宣威火腿吃法多樣,可炒、蒸、煮而食,也可切塊燒烤至焦黃,以排出肉表腊味,再洗淨煮熟,切片食用,色、香、味俱佳。特別是用沙鍋煮熟而食,更能品嘗到宣威火腿的美味,其湯色清亮,味道鮮甜,肉質紅嫩細膩,肉香馥鬱,口感純美。
幾百年來,火腿伴隨著宣威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火腿的發展促進了宣威社會經濟及文化的巨大進步,火腿也融進了宣威的山山水水,成了宣威最負盛名的文化標誌。
火腿因宣威而得名,宣威也因火腿而獲火腿之鄉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