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是不是被曹丕害死的?曹植的一首詩《贈白馬王彪》露出了端倪

2020-12-26 歷史小火鍋

「英雄難過美人關」,這句話用在曹操身上正合適。曹操一生文才武略罕有其匹,是當之無愧的三國雄主,但他卻有個貪花戀色的毛病,一生妻妾如雲,這就帶來一個後果:這些妻妾們給曹操生了一大堆兒子,前前後後一共20多個。曹操實力雄厚,兒子再多也養得起,但這些兒子們卻給他帶來一個難以解決的棘手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這麼多兒子,由誰來當繼承人?曹操當時官至魏王,地位之高僅次於漢獻帝,而且實際上他已經成為無冕之皇,只是還沒有公開稱帝而已。因此魏王世子的位置,從某種意義上幾乎等同於太子,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問題。

曹操的兒子雖多,真正有實力問鼎世子之位的,也不過是較為年長的幾個。長子曹昂在宛城之戰中不幸遇害,曹丕、曹彰、曹植三人不僅年齡較大,而且文才武略各有擅長,都堪稱青年才俊,一時間讓曹操犯了選擇困難症,左右思量難以為決定。

曹彰、曹丕、曹植兄弟三人,彼此之間也心照不宣,明爭暗鬥。曹彰屢次帶兵出徵,在平定烏桓之戰中立下大功,軍功卓著,威望極高。曹植則飽讀書史,滿腹經綸,才華橫溢,詩詞歌賦無一不精,是「建安風骨」文學流派的代表人物,深得曹操欣賞。而曹丕雖然各方面都不那麼突出,但卻善於識人用人,朝中大臣紛紛奔走門下,連司馬懿這樣老奸巨猾之輩,都甘心為曹丕效力。三人各有千秋難分伯仲。

最終曹操審時度勢,認定曹丕可當大事,把曹丕立為魏王世子,成為曹魏江山繼承人。曹操死後,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自己取而代之,黃袍加身,開創大魏,成為魏國的第一任皇帝,史稱魏文帝。

曹丕當上了皇帝,那些曾與他競爭皇位的兄弟們,處境變得非常微妙而複雜。曹丕表面上對兄弟們封王封侯,內心對他們不無忌憚防範之心,生怕他們有朝一日會聯手反對自己。在此背景下,一件意外之事發生了。

黃初四年(223年),曹丕下了一道聖旨,召集遠在外地的各位皇族親王進京陛見,曹植、曹彰都奉命回到京城朝見曹丕。當年六月十七,曹彰進宮朝見曹丕,曹丕舉行酒宴招待曹彰。當天晚間,曹彰離奇暴死,年方三十五歲。

哪種曹彰之死成為魏國歷史上一樁懸案。《世說新語》記載,曹丕在宮中舉行酒宴,席間端來一盆棗子。曹丕命人在一些棗子中做了手腳下了毒。曹彰不知就裡,食用這些棗子後,當晚毒發身死。至此曹彰死因有了兩種說法,一種說他是被曹丕害死的,一種說他是急病而死。到底哪種說法才是正確的?曹彰是不是被曹丕害死的?

其實曹植的一首詩《贈白馬王彪》中,已經在不經意間露出端倪。曹植當時與任城王曹彰、白馬王曹彪一起進京陛見。曹彰死後曹植動身出京,在歸途中感時懷事,寫成了這首詩。

曹植在詩中寫道,「霖雨泥我塗,流潦浩縱橫」,「鴟梟鳴衡軛,豺狼當路衢」,「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心悲動我神,棄置莫復陳」。全詩字裡行間,處處洋溢著濃重的悲傷、絕望、恐懼等複雜心態,充分說明曹彰之死對他造成的極大刺激。從詩中隱約可以看出端倪,曹彰絕不是正常死亡。

曹植一方面為曹彰遇害感到憂傷哀痛,一方面又為自己的危險處境感到無比擔憂,擔心曹丕也會像害死曹彰那樣對自己下手。揆之當時實際情況,曹丕也完全有此動機,因為曹彰是諸位親王中軍事才能最為突出的人,在軍中威望極高,對曹丕構成的威脅也最大。結合曹植的這首詩,曹彰幾乎毫無疑義可以確定是被曹丕害死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

相關焦點

  • 後浪的曹丕和曹植問:爸爸去哪兒?曹操說:志在千裡,歌以詠志
    昨天文章簡單介紹了老曹(曹操)的一些所謂冷知識,今天加上他的兒子一起介紹,二位小曹:曹丕和曹植,因為這三個人在文學上的成就,加上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對漢魏時期的文壇大有影響,在文學史上亦有其應有的位置,是建安文學的重要代表,所以後人把他們父子兄弟合稱為「三曹」。
  • 一首《白馬篇》,盡顯曹植的少年意氣與文採飛揚
    前面說到,曹植是一位十分感性的詩人,他的喜怒哀樂都很明白地表現在他的詩裡。早期的他年輕氣盛、春風得意,所以他的詩也寫得意氣風發、神採飛揚,到得後來他連遭打壓、滿心抑鬱,所以詩風也變得筆致深婉、怨憤難平。
  • 曹植這首詩不太押韻,卻稱得上經典,最後兩句流傳上千年
    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一件事,詩並非起源於唐代,早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詩經》,據說是孔子整理而成,話句話說。早在春秋之前,古人就已經開始吟詩,像「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般優美詩句比比皆是。到了魏晉時期,詩歌迎來又一個發展高峰,遷客騷人以寫詩為樂,自然少不了相互學習、切磋,從而出現一批頗具名氣的詩人,曹植無疑是其中比較知名的一位。
  • 《燕歌行》曹丕
    因為一提起曹丕來,大家就想,想到他是怎麼去逼死他的弟弟,去對待那個美麗的甄宓,更多人所熟悉的是曹植的那首《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當然了,我說的是後來流行的簡化本,《世說新語》的原本《七步詩》比這要複雜。《世說新語》最早記載了這個故事,是曹丕當了皇帝之後,還要害死曹植,逼著他作《七步詩》,否則就要殺了他。
  • 曹植的才華究竟有多高?謝靈運這麼評價他
    說起曹植,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他的七步詩「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能在七步之內寫成一首詩,並寄託比喻,足以見其文才不凡。但曹植最著名的評價還是非才高八鬥莫屬了,現在我們稱讚一個人有才華通常會用才高八鬥來形容,其實才高八鬥的稱謂最先來自於曹植,是山水詩人謝靈運對他的評價「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什麼意思呢,石是一種計量單位,簡而言之就是曹植佔天下才華的十分之八,我佔十分之一,天下人共分剩下的十分之一,從這裡可以看出謝靈運非常自負
  • 除了七步詩,曹植還寫了一首鬥牛詩,曹丕:這次我是真的服
    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就是擁有著極高詩詞造詣的人,他就是曹操的兒子曹植。我們知道,曹操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那麼他的兒子肯定也繼承了他們父親的智慧。曹操有三個比較有名氣的兒子,分別是曹丕,曹植還有曹衝。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他們的故事吧,無論是曹衝稱象還是曹植的七步成詩,都讓人印象深刻。但是你知道嗎?除了七步詩,曹植還寫了一首鬥牛詩,曹丕表示:這次我是真的服!
  • 曹操諸子立儲奪嫡之爭,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為何得立?
    曹操諸子立儲奪嫡之爭,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為何得立? 文:枯木 卞夫人生子依次為曹丕、曹植、曹彰、曹熊(早逝),因而傳統上奪嫡只能在曹丕、曹植和曹彰之間展開。
  • 曹丕和曹植的兄弟糾葛,七步含淚成詩,兄弟倆和好如初
    曹操,他這個人比較任性,隨意,在按照一般情況下立太子都應該是以長子為重,如果曹操的大兒子很早就去世了,理所當然,太子就應該是第二個兒子曹丕,但是曹操在那個時候比較看好曹植,他認為曹植比曹丕更有能力。所以曹操曾對自己的屬下說:」我喜歡曹植,如果把它定位太子的話,你看怎麼樣呢?」但是。後來由於有人在背後說曹植的壞話,可能說曹植壞話的人就是曹丕所拍的人。
  • 曹植在宴會上作的這首五言詩,既贈友人,又勉自己,情志激昂
    曹植著有《洛神賦》、《白馬篇》等名篇,他與父親曹操、兄長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約468年-約518年)在《詩品》中把他列為品第最高的詩人。曹植出生於戰亂頻繁的東漢末年,又深受父親曹操建功立業、開創宏偉藍圖的影響,從少年時期就抱有雄心大志。在時代風氣的薰陶下,他開始蔑視世俗禮教。
  • 曹丕見兩牛打架,命曹植作詩一首,作不出來就殺頭,結果流傳千年
    創作背景是:曹丕和曹植本是親兄弟,曹丕當了皇帝以後,想到曾經與自己爭奪太子之位的曹植,怕他威脅自己的皇位,於是召他進宮,想為難他,對他說:「你不是才思敏捷嘛。那麼你走七步作詩一首,詩成則罷,詩不成別怪我將你處死。」
  • 曹操兒子中,曹植其實是文武雙全,而諸子武力最高的者,當之無愧
    剩下的16個中,比較有名的就是長子曹昂,次子曹丕,三子曹彰,以及曹植。而曹操其他的14名子嗣,除了曹彪在高平陵事件司馬懿篡權後,曾經和太尉王凌謀劃推翻司馬氏,自己稱帝意外,另外13名兒子鮮有領兵打仗的記錄。曹彪的文治武功都比較差,反叛司馬懿的消息一洩漏,就被司馬懿輕鬆平定,自殺身亡了。曹彪的武力可能都不如詩詞歌賦很厲害的曹植。
  • 曹植,一位滿腹經綸的才子為什麼會輸給曹丕?原因他的夫人是她
    其實曹操的妻妾出身都未能盡人意,況且他自己的要求並不高,所以歌妓出身的卞氏給曹操生下了曹丕、曹植、曹彰三子,歷史記載中的環夫人卻是不明來處,然而她生下了曹衝,這也足以證明環夫人的出身更是低下,為保父親曹操而自己犧牲的文武雙全才子曹昂,他的母親居然是正房夫人丁夫人的隨嫁侍女,可是曹操眾子偏偏就是這些出身低微的母親所生。那為什麼曹丕會繼承了父親的江山,德才兼備的曹植又輸在哪了?
  • 三人爭奪甄妃,曹操退出,曹植含恨作《洛神賦》,曹丕抱得美人歸
    公元204年,,曹操率大軍攻破鄴城,當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三人急匆匆衝入袁府時,只見一女子蓬頭垢面,披頭散髮,躲在一旁哭泣。曹丕上前撩起髮髻,用手巾擦拭面龐,發現她是一個絕色美女,驚為天人。父子三人均為美色所動,由此拉開了一段父子三人爭奪絕世美女的傳奇故事。原來,這位美人就是袁紹的兒媳甄宓。
  • 曹操愛而不得的女人,曹丕的女人曹植的女神,卻是三國最慘的女人
    漂亮的女人,會有很多人惦記,無論她是不是別人的妻子, 曹操攻下鄴城後,立即傳令讓人帶甄宓來見,可是沒想到甄宓已經被曹丕先行一步帶走,曹操懊惱不及卻又無可奈何
  • 曹植的悲劇:為求重用,恨不得歌功頌德主動求官,但結局仍是悲劇
    明人胡應麟在《詩藪·續編卷一》中說:「古今才人早慧者,多寡大成;大成者未必早慧。兼此二者,獨魏陳思。」這是從實際中得出的評價。《三國志·曹植傳》載,曹植「年十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操)嘗觀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雀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
  • 古詩鑑賞:曹植 · 七步詩
    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記載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學,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將被處死,而且對詩有嚴格要求:詩的主題必須為兄弟之情,但是全詩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內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曹植在秋天登高望遠,思念遠方的人,從而即興寫下一首很傷感的詩
    曹植的詩也是別具一格,一些經典的作品,那也是膾炙人口,特別是他的組詩《雜詩七首》,每一首都別具一格,寫得極為悽美,字裡行間充滿了無盡的憂愁。雖然他有著高貴的出身,但是曹操逝世之後,卻是遭受到了兄弟曹丕的打壓,連生命都遭受到了威脅,曹丕為了除掉他,還讓他七步成詩,也就有了後來名垂青史的《七步詩》。
  • 您了解與曹植有關的成語嗎?
    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建安文學代表人物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 曹植詩歌意象:三個階段,三種心態,三種意象
    可以確定的曹植在建安時期創作的詩歌作品有首,其中贈答詩有《贈丁儀》、《贈丁儀王粲》、《贈丁翼》、《朔風》、《離友詩二首》、《贈徐幹》、《贈王粲》、《送應氏二首》,宴飲詩有《侍太子坐詩》、《鬥雞詩》、《公宴詩》,有些宴飲詩與贈答詩相交叉,如《送應氏》其二、《贈丁翼》,因為設宴與送別有時是同一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