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鱈魚,你的感覺是什麼?是不是覺得有點洋氣?如果是個文藝吃貨,那超市裡價格不菲薄薄一片的銀鱈魚你一定不陌生。如果是個普通吃貨,KFC的鱈魚條和鱈魚漢堡你應該吃過。如果是個好學生,初中英語課本裡那個著名的小吃FISH &CHIPS你也許知道裡面的Fish就是鱈魚。而如果是個藥品說明書控,你可能發現過有些魚肝油是用鱈魚肝製成的。
所以,你有考慮過,我們吃的鱈魚是真正的鱈魚嗎?
△ 從上到下,從左至右分別為太平洋鱈魚,狹鱈,無須鱈,以及「油魚」。
事實上,鱈魚並不只是一種魚,而是一類魚的慣稱。魚類裡面有個鱈形目,鱈形目裡有個鱈科,鱈科裡有個鱈屬,鱈屬裡有三種。
對於鱈魚的總結,好奇實驗室還對對於真正的鱈魚還做過這樣定義的:
狹義的來說,鱈魚有三種:太平洋鱈、大西洋鱈、格陵蘭鱈
這三種才是真正的鱈魚,屬於鱈屬、鱈科、鱈形目
——好奇實驗室
既然如此,
我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常見的各種鱈魚,他們都是什麼鬼?
額(⊙o⊙)… 是什麼魚!
大西洋鱈魚
(真鱈魚 / 挪威鱈魚)
這種魚生活在大西洋北部,這是最為著名、最早被開發、也是最為大家認可的鱈魚。這種魚的蛋白質含量非常高,是一種冷水魚,最大可以長到近兩米長,一兩百斤重。鱈魚肉質細嫩,體型大,產量又很可觀。
其中,還有一段歷史故事,從維京時代開始,北歐的漁夫們就開始成規模的捕撈大西洋鱈魚。鱈魚乾、鹹鱈魚一度是北歐和北美的重要貿易商品。19世紀製冷技術得到發展,炸鱈魚配薯條成了新興且忙碌的英國工人階級鍾愛的快餐食品。到了20世紀,隨著捕撈技術也越來越先進,漁民們發現鱈魚漸漸不夠捕了!為爭奪鱈魚資源,同為北約成員國的冰島和英國甚至多次發生了互相炮擊的事件!最後英國人居然輸了。冰島獨佔了北海的鱈魚漁場,還為全世界沿海國家爭取到了一個200海裡專屬經濟圈的概念,或許這就是吃貨的力量吧!
大西洋鱈魚分布區域,可以看到大西洋鱈魚有明顯的兩大分布區域,分別是東北產區和西北產區
但是,隨著漁業捕撈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大西洋鱈魚的捕撈量越來越大,鱈魚資源可有點承受不了嘍,尤其是北大西洋東北產區,鱈魚的捕撈量迅速下滑,90年代之後,近乎到了絕產的程度。不過,西北產區的產量還是比較樂觀的,現在我們吃的大西洋鱈魚,大部分都是來自這個產區。
太平洋鱈魚
鱈魚成名於歐洲,但是咱們太平洋沿岸也有,個頭普遍比大西洋鱈魚小,但外形看上去跟大西洋鱈魚沒什麼差別,口感也難分伯仲,由於太平洋沿岸國家沒有歐洲那樣的鱈魚情結,所以它一直比較默默無聞。在我國的黃渤海也是太平洋鱈魚的產地,每年的漁獲量也很多,然而沿海居民對它卻一直不太感冒。而更多的太平洋鱈魚被用來製成冷凍魚片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有人說「真鱈魚」和「假鱈魚」區別看價格高低,便宜的都是假的,但是太平洋鱈魚告訴我們正統出身,也是有便宜的「真鱈魚」。
格陵蘭鱈魚
格陵蘭鱈魚因為產量少,僅在格陵蘭周邊海域才有,因為當地也有大西洋鱈魚,而且格陵蘭鱈魚比大西洋鱈魚小的多,所以一般沒有人會專門的捕撈格陵蘭鱈魚,所以市面上比較少。
如果一定要定義鱈科鱈屬才是鱈魚的話,那以上三種就是。但我們平時食用最多的鱈魚,可能並不是以上三種。
最平民化的鱈魚食品,比如:KFC和漢堡王的鱈魚產品、低價西餐廳的鱈魚排之類的,大多是用阿拉斯加鱈魚(黃線狹鱈)來做的,這種魚有一個別名,近幾年在中國逐漸為人熟知,就是明太魚。明太魚經常出現在韓日料理裡,比如明太魚乾、明太魚子、明太魚湯之類,還有我們常吃紅白相間的蟹肉棒裡大部分是狹鱈碎肉,紅色是染上去的。
但請留意,阿拉斯加鱈魚(明太魚)現已重裝升級,在去年被正式從鱈科狹鱈屬更改為——鱈科鱈屬了,所以「真鱈魚」組的成員又多了一位,誰都不能說它不是鱈魚了。
明太魚
(阿拉斯加鱈魚 / 黃線狹鱈)
但真正讓鱈魚變得高大上的,並不是以上這些以「鱈魚」命名的魚,而是另外兩種價格昂貴,但根本不是鱈魚的魚:裸蓋魚(銀鱈魚)和狹鱗庸鰈(冰島鱈魚)。其中的裸蓋魚的化名還有黑鱈和藍鱈;
銀鱈魚
(裸蓋魚)
冰島鱈魚其實是一種比目魚,因為其扁扁的體形,長得跟鱈魚實在天差地別,所以也叫扁鱈。這種體型巨大的比目魚,在市面上所能見到的切片是側扁的。
△ 扁鱈(冰島鱈魚)
它們甚至都不是鱈魚,但是他們卻是我們平時叫慣了的真正的高檔「銀鱈魚」,在任何超市賣場裡,標價最貴的就是它們。它們在各國市場上俗稱都有不同,有:犬牙魚、智利海鱸魚、美露鱈等等,在我國則以「法國銀鱈魚」聞名。我國雖然不是裸蓋魚的傳統消費國,近些年進口量也在迅速攀升,從某種程度來說,這種所謂的銀鱈魚,已經成為了人們心目中鱈魚的真正形象。
△ 法國銀鱈魚
為什麼總喜歡叫法國銀鱈魚?
雖然叫做法國銀鱈魚,但其實它們並不是法國沿海生長的,這種魚近生活在南極周邊水域。那為什麼要和法國牽上關係呢?
這是因為南印度洋有兩個島嶼:Kerguelen lslands and Crozet lslands屬於法國南方領土,圍繞兩個島嶼附近的捕撈權,就只能是法籍漁船,註冊的有6條漁船。捕撈之後加工和包裝工作,就在數千公裡之前的非洲東南角另一個法屬「留尼旺島」上完成。(所以你會看到一些高端銀鱈魚的產地會標註為:法屬留尼旺)
除了法屬的這兩個島嶼附近海域以外,在全世界還有一些「法國銀鱈魚」的捕撈海域,分別是:英屬馬島海域、澳大利亞的麥誇裡島海域、赫德島麥克唐納群島海域;阿根廷、智利附近海域等等,全部是在南極周邊海域,所以也可以叫做「南極銀鱈魚」.
高端鱈魚為什麼價格那麼貴?
冰冷純淨海域野生魚種都是「低產量高需求」。自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被發現之後,銀鱈魚就被瘋狂捕撈,嚴重影響了它們的生存和生態平衡。
經過國際合作努力,目前銀鱈魚受到「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委員會」的公約管理,進行可持續性的有限捕撈。現在全球——注意是全球——只有20多艘船被許可在每年的部分月份捕撈,而且捕撈方式和捕撈量也被嚴格管控。所有註冊的漁船年捕撈配額總量只有2萬多噸。2萬多噸經過全世界的市場一分配,能吃到的實屬不易。
仿冒李鬼的李鬼李鬼的名氣如此之大,就怪不得有人要仿冒它了。說到這裡,大家最關心的演員才剛剛登場——所謂的「油魚」。一般來說,可能仿冒鱈魚(實際上是裸蓋魚),又很多油的,是兩種叫做蛇鯖(qīng)的魚——異鱗蛇鯖(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和棘鱗蛇鯖(Ruvettus pretiosus)。這兩個李鬼就更鬼的沒邊了,前面的庸鰈或者裸蓋魚好歹還是冷水魚,而這兩位則是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洋裡的深水魚。其實在歐美,這種被稱作Escolar或者Oilfish的魚並不是鱈魚的李鬼,而是金槍魚的李鬼,在那裡,它偶爾會被奸商稱作white tuna,也就是白色金槍魚。
蛇鯖,也就是最近引發巨大關注的「油魚」。左為棘鱗蛇鯖的切片魚肉,右為異鱗蛇鯖。
之所以說「油魚」很「油」,是因為它們體內肌肉和骨骼含有近20%的油脂,其中又以一種被稱作蠟酯的物質為多。這些蠟酯來自於蛇鯖的食物,也就是各種小魚,同時對於維持它們的身體機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卻不能消化這種物質。人若是不能消化一種東西,只好原樣把它再排出來——可以潤腸通便的纖維素就是這樣的。而這種蠟酯不但不能被消化,還是油質的。所以如果一次攝入過多的話,就有可能會引起腹瀉。如果你吃了挺多的這兩種魚,請謹慎放屁,以及,隨身多帶一套內外褲。除了腹瀉,它還可能造成腹痛、噁心和嘔吐,這些症狀都是一過性的,不會對你造成除了尊嚴之外的永久性傷害。奇怪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對蛇鯖蠟酯這樣敏感,有的人就吃了沒事兒。目前國際市場上這兩種魚的價格相當或者稍稍高於真鱈魚,大約是每千克5美元。
這就讓人糾結了,這二位的賣相、口感乃至營養都不錯,經檢驗還是一種汞含量很低的魚類,而且便宜,可就是這可能讓人大出洋相實在是有點過分。因此,有的國家,比如日本和義大利,就明令禁止這兩種魚的進口;我國,以及大部分東南亞國家,不限制這種魚的貿易和食用。還有的國家,比如美國,曾經禁止過這種魚的進口(1990年),而後又解除了貿易限制。更主流的做法是允許食用,但必須經過包裝;包裝的標籤上必須詳細列出其商品名和學名,不得與其他魚類混淆;還要在包裝上提示食用的風險和後果,並給出食用建議(通常建議首次食用量不超過6盎司,也就是大約三兩)。
說了這麼多你凌亂了吧!
【一張圖搞懂「鱈魚」家族】
(點擊看大圖)
所以大家會發現,我們在超市或者市場上看到的各類鱈魚?銀鱈魚?X鱈魚?Y鱈魚?Z鱈魚...讓我們傻傻分不清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個命名混亂。
因為鱈魚的單價較高,其體重又大,一條魚售價會達上千元。普通市民買不起也吃不完,因此鱈魚都是以切片形式銷售。一旦把鱈魚去了頭,切成片,甚至剁碎,那就幾乎無法直接用感官加以區分了。
那麼如何在購買時區分這幾種魚呢?
最重要的是價格。雖然有可能便宜的魚賣很貴來騙人,但是好的魚一定不會虧本賣。這幾種魚的基礎價格是這樣排序的:
銀鱈魚 > 冰島鱈魚 >> 真鱈魚 > 阿拉斯加狹鱈魚 ≈ 油魚
冰島鱈魚和銀鱈魚的市場價格一般是在一斤100-200元,價格低於這個太多就要小心一些。真鱈魚售價一般在每斤80元,而油魚和其他鱈魚一般在30-50元一斤。
海魚,尤其是深海魚,相比淡水魚有不少優勢,比如DHA含量稍微高一些,比如生存水體相對乾淨一些,而且刺也少一點。
銀鱈魚適不適合寶寶吃?
對於寶寶來說:
1. 銀鱈魚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富含天然維生素A、維生素D、DHA和優質蛋白質;
2. 維生素A可促進寶寶的視力發育,維生素D能幫助鈣吸收,促進寶寶牙齒、骨骼的生長;
3. DHA能促進嬰幼兒智力和視力的發育;
4. 優質的魚肉蛋白易消化,能增強寶寶體質;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無論是真鱈魚、銀鱈魚還是冰島鱈魚,都是食物鏈中比較高級的捕食者。這意味著海魚中比較普遍的含汞問題,在這些魚裡面更加嚴重。而且不是價格昂貴的海魚含汞量就少,比如快餐店鱈魚漢堡和鱈魚條中使用的阿拉斯加狹鱈,比銀鱈魚便宜不少,但是汞含量還低一些。所以,即使你再壕,也應該把一個月給寶寶吃銀鱈魚的頻率,控制在4、5次以下。
/ 結 語 /
真正進口的鱈魚要上百甚至幾百元一斤,所以一般靠價格分辨,或通過分裝廠家的知名度和包裝的正規度辨別。同時,現在也有科學家在推廣食品(特別是漁獲)的DNA條碼識別系統,通過檢測某種水產品的特徵DNA來確定它們的身份。我國的科學家們也在做同樣的工作,只是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一工程很難覆蓋城鄉每個有水產品的角落。
特別感謝
@一個男人在流浪
科學松鼠會成員 @瘦駝
@月光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