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文、圖、視頻
殘缺的瓷片,如何賦予它們新生命?71歲的潘啟慧有妙招。左手扶住殘瓷,右手握刻刀,刻刀飛舞,大雁、白鷺、詩詞歌賦……在他雕刻下,每塊殘片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大美殘缺
從喜歡寫字到畫畫,從拿上刻刀雕刻印章,再到把《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等雕刻到不足1平方分米的象牙上,潘啟慧的作品驚豔了無數人。如今,他再度挑戰殘瓷碎片,通過藝術再造,賦予其新生命。
璧山秀湖公園水街,潘啟慧的工作室很好尋找,白天,他在這裡創作,寫字、作畫,會友,他最高興的是完成一件藝術品,分享至朋友圈,與好友共賞。
▲殘破的杯盞上,潘啟慧刻上詩詞
一塊藍色殘瓷片,潘啟慧小心翼翼捧在手上,無數首詩詞在腦海閃過,此時此刻,他在創作,在構思,哪一首詩詞才和眼前的瓷片氣質相符呢?「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潘啟慧敲定了,就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他拿出刻刀,在方寸之地,一氣呵成刻完這首詞。美詞還需配美景,他用刻刀在瓷片上滑動,海面煙波浩渺,一輪圓月從海上升起,眼前的殘片,格外的清新脫俗。
▲將《桃花庵歌》刻在成化年款的殘碗上
潘啟慧感嘆:這是大美殘缺。這些年,潘啟慧從各個古玩市場上淘來幾十斤陶瓷殘片,經他配詩造景再創作,每塊殘片都有了新生命。
練絕活兒
1949年出生的潘啟慧,是璧山青山機械廠子弟校的體育老師,從小酷愛寫毛筆字和畫畫,儘管工作與愛好相去甚遠,但他卻一直都沒有放棄過自己的夢想。
「那時候寫字和畫畫沒老師,完全是照著字帖來模仿,然後靠悟性一點一點悟出來。」悟的次數多了,潘啟慧寫的字也多了,對照著寫的字體也越來越多,感覺越來越好,一撇一捺總能有很多心得。與此同時,他還很喜歡收藏郵票、古錢幣,可以說興趣愛好廣泛。
▲潘啟慧書法(圖為受訪者提供)
「那時候我在想,我喜歡收藏,那能不能有一天也讓別人收藏我的作品呢。」一次偶然機會,單位組織內部展覽,其中有位同事的微刻作品讓他很受啟發。「作品要達到別人來收藏的階段,肯定首先自己要苦練絕活。」 潘啟慧於是決定學習微刻。隨後,他分別給藏友們寫信,告知以後不再交換郵票、古錢幣,要用10年時間學微刻,並承諾學成後,將贈送每人一件作品。
「那時,因為沒人教,工作之餘,就自己用刻刀在牙刷手柄上學雕刻。」潘啟慧回憶,那些年,每天晚上吃過晚飯,他就開始刻,一直刻到11時甚至更晚。白天,他也刻刀和牙刷不離身。「只要有空就練。」
▲這塊殘片經微雕,有了海上升明月的意境
頭髮絲上的《琵琶行》
一個偶然機會,朋友送給潘啟慧一把袖珍琵琶,不過成年人中指大小,色澤光亮,因為袖珍,所以連弦都沒有。這時的潘啟慧,在微刻上已有了不錯造詣,看到琵琶,突然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
「我何不在這把袖珍琵琶上雕刻一首《琵琶行》呢?」想到這裡,他開始四處給琵琶尋找弦,白頭髮是最好的選擇。終於安上弦後,潘老又開始自己創造微型刻刀,「外面根本沒有這麼細的刻刀賣,只能靠自己打磨。」
▲頭髮上的《琵琶行》
在頭髮上刻字?這在外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力度輕了,刻不起,重了頭髮絲得斷。」如何拿捏掌握,潘啟慧稱,自己從事微雕近40年,也是到了30年後才挑戰在頭髮上微刻。頭髮絲的直徑大約是6絲,刻刀刀刃只有1絲,就這樣在刀尖上拼眼力的遊戲,把他的耐性給磨了出來,最終4根頭髮上刻了630個字的袖珍琵琶問世了。回憶當時創作的感覺,潘啟慧稱:「忘我到沒感覺。」
有了第一把琵琶,潘啟慧開始謀劃把《琵琶行》這部作品做得更精美。通過多次對外交流與學習,他邀請到另外8位中國工藝品大師,一把長約12釐米,以金絲和象牙為材料的微型琵琶,這是潘啟慧迄今最深愛的作品:4根頭髮絲粗細的琴弦上,微刻有《琵琶行》,以及9位國家級大師為他以「燕京八絕」打造的琵琶女、坐凳等。
收徒弟嚴把人品關
2017年年,在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主辦、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承辦的首批「大國非遺工匠」評選活動中,潘啟慧的名字榮耀上榜。
從事微雕40年來,潘啟慧的徒弟其實並不多,總共算下來也就16人。原來,想拜潘啟慧為師,不只是喜歡微雕就可以。他選擇徒弟有門檻,首先是人品關,其次是基礎關。
「學微雕,人品首先很重要,人要老實,沉下心來,不要為了賺錢而學,學習是因為自己真正熱愛這個才行。」潘啟慧稱,除了人品,他的徒弟還要有基本功,至少是中國書協會員,在書法和繪畫上有基礎,他才肯收。在他看來,藝術品和工藝品不同,微刻藝術「小中見大,微中見藝」,藝術造詣要經得起放大欣賞。
▲微刻作品《江山如此多嬌》,刻畫面積為原作面積的百萬分之一,指甲大小
「如果僅僅是能把字刻上去,沒有書法藝術功底,只能稱之為工藝品,談不上藝術品。」
微刻是細緻的技術活兒,就連脈搏的細微跳動,也會影響到雕刻的效果。自從迷上微刻,潘啟慧不抽菸也不喝酒。練微刻前,他的酒量約有半斤。「好幾次飲酒後練習微刻,發現手不聽使喚,抖得厲害,就戒了。過年過節大家一起吃飯,只給我倒5錢。」
據了解,潘啟慧在長5.29釐米、寬0.24釐米的象牙上刻制的《清明上河圖》被國家博物館收藏。因微刻100幅中國歷代名家書畫,被聯合國教科文授予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以3.5釐米長的4根細如髮絲的金絲琴弦微刻630字的《琵琶行》,獲第14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覽會百花杯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