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時代周報記者 陳澤秀 王心昊 發自廣州
經濟下行、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疊加減稅降費,今年以來,各地稅收持續下降,完成年初制定的財政收入增長目標、實現預算平衡難度不斷加大。
據時代周報記者統計,11月以來,廣東、江蘇、山東、湖南、河北、四川、貴州、上海、北京等多地的人大常委會批准了省級預算調整方案,其中一些地方選擇了下調收入預期。
例如,廣東將今年省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年初設定的3.6%增速調降為0.5%;河北將2020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期目標,由增長6.5%調整為增長1%以上;上海市預測,2020年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完成3295億元,下降3%,比年初預算短收102億元。
也有例外。一些中西部市縣,在年初人代會批准預算數的基礎上,預算收入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出現了增加。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上級補助收入增加、地方政府一般債券收入增加、調入資金增加等非稅收收入途徑。上級的轉移支付、特別國債對當地財政收入的幫助大嗎?
「受疫情影響,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強。在這一背景下,對預算收入進行調整是很正常的事。」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新預算法》實施以來,預算收入更加強調預測功能,預測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直接影響預算支出安排。「各地的調整讓預算收入更加符合實際,也讓預算支出安排建立在更加準確的預測之上。」
12月7日,珠三角某地級市財政局工作人員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稱,在今年9月份時調整了一次預算,「我們基本上都在支援其他地區,在轉移支付以及特別國債上分配的額度相對較少,佔收入的比重也相對較小」。時代周報記者查詢數據發現,調整後,該地區的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年初增加81413萬元。
多省市下調預算收入目標
11月27日,北京出臺最新的預算調整方案。方案直言,今年,因營改增改革持續性減收、新發地聚集性疫情波動導致防控時間長等多重因素影響,北京財政收入減收規模更大:預計疫情等因素將減少本市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82億元,拉低財政收入增幅約6.6個百分點。
北京2019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0.5%,2020年預期目標下調至零增長。根據北京市財政部門的測算,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將由5817.1億元減少為5467億元,增幅由年初的零增長下降為-6%左右。
11月底,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批准了《上海市2020年市級預算調整方案(草案)》。根據目前預測數據,2020年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完成3295億元,下降3%,比年初預算短收102億元。按照收支平衡的預算編制要求,擬減少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2億元。
上海市財政局局長曹吉珍表示,今年以來,受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新增減稅降費政策和2019年深化增值稅改革措施翹尾等因素影響,上海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較去年同期下降較多。
財政大省廣東情況類似。11月26日,廣東第三次對省級財政預算進行調整,調整後,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各減少58.00億元,均從第二次預算調整後的6925.77億元調整為6867.77億元,收支平衡。
按照今年1―10月實際執行情況,預計今年廣東省本級收入執行數完成3306.90億元,增長0.5%,較今年年初預算減少102.00億元。其中,稅收收入2672.81億元,較年初預算減少320.14億元。廣東省財政廳廳長戴運龍表示:「今年以來,省級稅收收入持續負增長,雖然通過大力盤活政府資產資源等措施籌集資金彌補部分減收,但預計仍難以完成年初省級財政收入預算。」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北京、上海、廣東等地都屬於經濟發達的省市,中央對這些省市2020年財政收入的增幅應該是有期待的,這些地方在今年初制定預算目標時會偏高一點,「但受疫情影響,經濟增長不如預期,自然要相應下調收入目標」。
按照預算法的有關規定,地方各級預算在執行中,若出現下述情況時,應當進行預算調整,主要包括:需要增加或者減少預算總支出、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減預算安排的重點支出數額,以及增加舉借債務數額等情況。
據時代周報記者梳理,今年以來,有些地方對年初的預算做了不止一次調整,佛山市三水區調整五次、深圳市調整四次、廣東省調整三次、江蘇省調整兩次。
明樹數據高級研究員楊曉懌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疫情開始後,國家宏觀政策開始應對衝擊、提出一攬子政策。但疫情對現實經濟造成的影響是曲折的,並且隨著疫情在國際上蔓延後存在多次反覆調整的過程。不同地區的財政預算調整要與現實情況保持一致,因此調整比較頻繁。
「在這樣反覆調整的過程中,也可以窺見財政改革帶來的成效—地方財政預算越來越與實際情況相接軌,財政預算數與決算數相差較大的現象已經成為過去式。」楊曉懌說道。
非稅收入助力市縣增收
地方預算收入也有調增的。
11月25日,江蘇省第二次對省級預算進行調整。江蘇省財政廳廳長儲永宏介紹,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支出均增加443.8億元,保持收支平衡。預算總收入由5353.3億元調整為5797.1億元,調增主要是中央補助、市縣上解收入和調入資金增加。
不止省級層面,在市縣層面,廣西柳州市財政局11月23日發布的《關於2020年市本級財政預算調整方案(草案)》顯示,2020年柳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371.04億元,比年初預算數290.21億元增加80.82億元,增長27.8%。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增加12.87億元;轉貸收入(自治區代發一般債券)增加35.68億元;轉移性收入增加32.28億元。
柳州市財政局強調,目前各級各部門正通過清理盤活國有資源資產,努力增加非稅收入補充地方可用財力,爭取完成年度預算目標。
湖南邵陽市也出現了調增預算收入的情況。邵陽市財政局11月11日發布的消息稱: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從年初的844783萬元調至971537萬元,調增126754萬元。其中,包括調增上級補助收入17000萬元、調增市本級地方政府一般債券收入預算13500萬元、調入壓減一般性支出項目經費24279萬元等。
據時代周報記者粗略統計,雲南盈江縣、湖南漵浦縣、貴州黔東南州近期也調高今年的預算收入。這是否意味著:這些地方不缺錢,財政收入沒有那麼緊張了?
楊志勇認為,地方缺錢的問題一直存在,財政收入緊張形勢並沒有過去。在收入增加的同時,支出也相應增加,「特別是不少補助收入的增加與疫情防控支出有著密切關係,因此增加的補助收入,並不一定能增加在地方可用於其他方面的支出需要」。
林江分析,因為特殊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地方債收入等導致財政收入的增加,並不能視為地方經濟出現好轉。「這主要是因為中央擔心地方受疫情影響,財政收支嚴重失衡,增加了對地方的轉移支付或抗疫特別國債的支持。所以在一些省市的預算調整報告中,財政收入有所增加,但這是不可持續的。」
超8500億預算資金提前下達
目前,各地已經啟動2021年預算編制。為提高預算完整性,加快支出進度,12月4日,財政部官網發布了《關於提前下達2021年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預算的通知》,提前下達的資金規模合計304.84億元。
像這樣提前下達資金的通知在近期密集發布。據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11月以來,財政部提前下達的資金預算總規模超過8500億元,金額較大的有:2021年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預算,獎補資金涉及33個省(區、市),總額為2681.1億元;2021年土地指標跨省域調劑收入安排的支出預算,約875億元。
提前下達2021年的多項資金屬於正常操作,往年也同樣如此。2019年四季度,中央財政提前下達了2020年的轉移支付預算6.1萬億元;其中,在12月19日提前下達了2020年中央對地方均衡性轉移支付預算15332億元。
「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2021年轉移支付資金在今年末提前下達,大批轉移支付資金將在12月底前下達到基層政府財政帳戶。」楊曉懌預計。
上述珠三角某地級市財政局工作人員稱,2021年地方預算已經在編制之中,「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經濟實力能夠比較好對衝掉收支波動影響,基本上不會受到什麼大的影響」。
楊志勇認為,考慮到疫情的衝擊,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而且由於國際經貿規則還在重塑之中,經濟的不確定性加大。在此背景下,提前下達專項資金,可以讓財政政策效果更佳。「這些資金多多少少可以緩解地方財政壓力,對於地方落實積極財政政策,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有更實在的中央財力支持。」
林江分析,提前下達明年的預算資金主要有兩點用意:有些地方財政收支非常困難,缺口比較大,提前下達可以緩解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困境;可以營造積極財政政策的氣氛,引導地方政府做好2021年預算。
「如果地方政府預期財政收入將減少,那麼做預算時,支出規模也會縮小。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很多方面還是要有開支的。中央不希望看到預算因素影響2021年開局的經濟發展。」林江說道。
從全國來看,2020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為18萬億元,同比下降5.3%。隨著經濟穩步回升,前10個月這一收入降幅已經縮窄至5.5%,距離此前設定的預期目標僅有0.2個百分點的差距。
楊志勇認為,如果疫情防控到位,經濟恢復的同時,2021年財政收入形勢也會轉好。「考慮到2020年財政收入的基數較低,2020年疫情防控逐步走向常態化,這為2021年財政收入快速恢復增長提供了可能。」但他強調,財政收入增長具有滯後性。在這樣的背景下,財政收入預期目標要選好,要千萬百計統籌資源。
楊曉懌也認為,隨著經濟的恢復與階段性的減徵、緩徵稅費政策結束,預期明年財政收入將出現明顯的回升,至少回調到2019年的水平。但也要留意到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仍然很大,經濟周期凸顯的結構性矛盾仍在持續。因此,積極財政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地方財政仍然需要通過發行政府債券等方式補充地方政府預算、實現收支平衡。在經濟恢復的路途中,地方政府的壓力依然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