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受國務院委託作的關於今年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財政部部長劉昆受國務院委託作的關於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共有51人次發言。現根據會議發言情況,將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人員對預算執行情況報告的主要意見整理如下。
出席人員普遍認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關於預算的決議要求,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積極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經濟穩步恢復、結構持續優化,三大攻堅戰紮實推進,改革開放繼續深化,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預算執行情況總體良好。大家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下半年經濟工作更加繁重,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確保宏觀政策落地見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大局,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審議中,大家還提出了一些具體意見和建議。
一、加強預算執行和管理
有些出席人員提出,應堅定信心,認真執行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批准的中央預算,確保實現全年財政預算目標。有的出席人員提出,基層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基層「三保」支出和政府債務還本付息壓力依然較大,建議指導和督促各地方政府樹牢過緊日子的意識,對一般性支出可壓盡壓,對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減,對重點領域支出做到切實保障,同時大力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對各類結餘、沉澱資金做到應收盡收,重新安排。有的出席人員提出,落實中央關於政府過緊日子、人民過好日子的要求,必須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進一步增強績效意識,強化績效責任,逐步將績效管理覆蓋所有財政資金,延伸到基層單位和資金使用終端。
有的出席人員認為,今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下降明顯,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建議在堅持不改變用途、不挪用的原則下,適當增加地方在使用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方面的自主權和靈活性。有的出席人員提出,財政部將中央專項轉移支付提前下達到了地方,但一些地方的市級部門和單位的項目支出預算執行進度仍低於預期,主要原因在於相關資金所涉及的具體用途或任務量尚未明確,無法實際執行。建議加強對各級財政預算執行的管理、指導和監督,積極協調相關部委儘早明確中央專項轉移支付的具體用途或任務量,便於地方加快預算執行進度。
二、強化重點領域支出保障
有些出席人員提出,當前社會民生領域支出壓力很大,特別是在西部省份,一方面企業經營困難、工作崗位減少、薪酬水平降低,相應導致財政收入和社保基金徵繳收入大幅減少,另一方面教育、衛生、養老等民生保障的剛性支出呈現上升趨勢,有的西部省份上半年財政11類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1.8%,最低生活保障、扶貧等支出分別增長了13.4%和11.9%。在財政收入普遍趨緊的情況下,應進一步優化民生領域的支出結構,突出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打贏脫貧攻堅戰等重點,加大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設投入。
有的出席人員建議,應針對疫情防控暴露出來的公共衛生領域存在的短板,加大財政投入力度:(1)強化對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和公立醫院的財政支持,保障疾控中心等公共衛生隊伍薪酬,提高人員待遇,全國疾控系統隊伍約18萬多人,每人每年增加2萬元津貼,總體上增加36至38億元資金就能有效穩定人才隊伍;疫情期間公立醫院常規醫療收入銳減,部分醫院運營困難,應加大對公立醫院財政支持力度,助其渡過難關;啟動新一輪的重點專科建設,加強公立醫院特別是地市級公立醫院的感染、傳染病、呼吸及危重症科室建設,加大疫苗藥物和快速檢測技術研發投入。(2)持續深化醫保支付制度改革,總結疫情期間醫療保障有效經驗,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完善重大疫情醫療救治費用保障機制,確保醫療機構先救治後收費,健全重大疫情醫療救治醫保支付政策,完善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制度,探索建立特殊群體、特定疾病醫療費豁免制度;統籌醫療保障資金和公共衛生服務資金使用,提高對基層醫療的支付比例。
有的出席人員提出,今年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1億畝,中央財政的農田建設補助資金加上其他渠道相關資金總共超過800億元,平均一畝補助800多元,但每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際成本超過3000元,地方財政、社會資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入難以彌補資金缺口。在中央和地方財力都很緊張的背景下,應對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保障問題進行深入調研,實事求是調整建設指標,確保投資建設的每一畝農田都實實在在達到高標準;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推進農業現代化至關重要,建議對發展新型農業現代化服務體系、農村電子商務等給予更多財政支持。
有的出席人員提出,應當汲取以前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導致產能過剩等問題的教訓,加強對地方的指導,著重在補齊城市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短板上集中發力。有的出席人員認為,文化和旅遊行業是此次疫情中受影響最嚴重的行業之一,目前出臺的稅費減免、返還質保金、貸款貼息等扶持政策作用比較有限。建議對文化和旅遊行業予以適當財政補助和支持,幫助中小文化和旅遊企業復工復產。
三、嚴格政府債務管理
有的出席人員提出,今年發行了1萬億抗疫特別國債,明確了相應的投資基建項目,建議適當擴大資金使用範圍,推動儘快形成實物量,同時加強對抗疫特別國債使用管理,做到放權和問責相結合、監管全過程。有的出席人員提出,財政部加快下達了各地各批次新增專項債券額度,建議同時下達各地專項債券限額或新增專項債券限額,督促地方各級政府加強政府債務限額和餘額管理,依法管好用好債券資金。有的出席人員認為,目前基層政府已經進入政府債務償還高峰期,今年又受疫情影響,加劇了基層政府保運轉的財政壓力。建議國家層面出臺政策,指導和支持地方做好政府債務償還工作。
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有的出席人員認為,應深入推進中央和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細化、規範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管理制度,開展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定期評估,將評估結果作為清理整合、政策調整、預算安排的重要參考,及時調整完善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有的出席人員提出,從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看,財政收支整體上處於緊平衡狀態,建議加快運用「零基預算」理念改進預算編制,更好根據實際需要來科學核定、分配資金,做到能增能減,有保有壓。
有的出席人員建議,應著眼加大國民收入再分配調節力度,持續改善市場營商環境,進一步深化稅收制度改革:(1)加快完善增值稅稅制,鞏固減稅降費成果,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及時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增值稅法草案。(2)以有利於吸引人才和強化收入分配調節為導向,進一步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降低最高邊際稅率,簡化稅率分檔,適度擴大徵繳面。有的出席人員建議,加快房地產稅立法步伐,研究出臺遺產稅和贈與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