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學習必備4元素
教導者要齊心協力
從實際的手語教學過程來看,多半是媽媽學習得特別積極。其實,最好是所有照顧孩子的家中成員都參與,比如爸爸、爺爺、奶奶、保姆等,這樣孩子就有更多機會學習手語,而且一旦孩子出現正確的手語反饋時,也就是已經能了解手語含義並正確表達手勢時,不會因為身邊的大人不懂而影響交流效果。
教授時要眼光接觸
無論是多麼簡單的手勢,我們都必須確定孩子能夠看到才行。因為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時間都比較短,父母常常感覺孩子對手語沒有什麼反應,這裡面除了孩子尚未吸收、理解的原因之外,最大的可能就是孩子根本沒看到父母的手語。因此,父母比畫手語時必須和孩子有直接的眼光接觸,以確定孩子正在接收訊息。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可用聲音或其他有趣物品來吸引他的目光。否則的話,即使父母耗費再多時間,孩子學習手語的效率也不會高。
多製造表現機會
一旦開始學習嬰兒手語,父母最期待的就是孩子能夠儘快用手語來表達。可是,最初2個月也許是最難熬的時期,因為孩子正值吸收階段,基本沒有任何反饋,所以家長一定要有耐心。當然,如果確實想儘快看見成果的話,父母也可以適當製造一些表現機會,比如孩子餓了,無需直接滿足幼兒,可引導孩子利用手語來把進食的需求表達出來。
注意搭配言語和實體
在教授手語時,父母必須伴隨手勢說出動作的稱呼或拿出相應的實體物品來。千萬不要以為手勢才是嬰兒手語的惟一重點,其實「口語」更是主角。通過口語的反覆強化,可幫助孩子了解手勢含義,也有助於日後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而實體物品不但能夠幫助孩子了解手語,也是加深印象的絕佳方式。
TIPS:嬰兒手語學習4不要
1. 不要過度期盼
至少需要等待2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看見成效。
2.不要失去信心
只要持之以恆,每個孩子都能比畫出具有意義的手勢。
3.不要進度太快
一開始只教3個手勢,每過兩個星期再增加1個手勢。
4.不要強迫學習
不需要過度強迫自己和孩子,彈性教學和快樂學習才最有效果。
必學3種嬰兒手語
以下3種手語是幼兒最常使用的表意手勢,能有效提升親子之間的溝通效率,是初學手語父母的必備實典。另外這3種手語也正是孩子最有興趣學的單字,而且手語比畫的方法差異較大,即便第一次接觸手語的幼兒也不會感到混淆,學習起來的難度小得多。
吃
「吃」的手語簡單易懂,這個動作(把東西放入嘴巴)對孩子而言幾乎是與生俱來。當寶寶對「吃」和食物間的關連性有所理解之後,就會在肚子餓時用「吃」的手語來取代哭鬧。
比法
手做拿食物狀,放入口中或是靠近嘴巴。
喝奶
在孩子要喝奶之前,可先問孩子:「要喝奶嗎?」一邊說一邊比畫出手勢,重複幾遍後再開始餵食。
比法
雙手握拳,做出反覆擠捏的動作,就像擠牛奶一樣。
小提醒
如果希望孩子儘快學會使用手語,就必須讓其對需求和手勢之間的關係有更好的理解,這樣才能更積極地比畫出手勢來。不過,千萬不要以為讓孩子肚子餓,就可以一直誘導他做出手勢,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而言,滿足生理需求更加重要。如果一味讓他餓肚子,只會讓他更加專注於飢餓感的表達——哭鬧,反而不利於手語學習。
我還要
和前2個手語動作相比,「我還要」屬於比較抽象的概念,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耐心指導,孩子才能夠學習得更有成效。建議父母先營造學習氣氛,例如明知道孩子還想要,但是仍舊故意延遲一下,繼續詢問幼兒意見,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能夠體會這個手勢的含義。
比法
雙手手指併攏,並反覆觸碰。
小提醒
在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小肌肉發展尚未完全,或許無法百分百相似地完成這個動作,有可能變成雙手擊掌或是拳頭打拳頭,此時無需過度要求幼兒,畢竟手勢只是溝通工具,只要親子之間能夠互相理解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