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佳人》這首詩作於乾元二年(759年),詩人從洛陽回華州,不久之後棄官移家。
佳人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①,零落依草木。關中昔喪敗②,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③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④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合昏⑤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⑦
釋詞
① 自云:自己陳述。良家子:有身份地位的好人家的女子。古代女子也叫「子」。
② 關中:潼關以西,陝南地區。這裡指唐朝都城長安。昔:往昔,當年。喪亂:安史之亂。
③ 官高:遭殺戮的兄弟都是大官。與前句「良家」所指相呼應。我的兄弟們都慘遭殺戮,我又不幸被丈夫遺棄。但就算他們沒有遭難又能如何?喪亂中他們也無法收留我。
④ 世情的情態,本來就是厭惡衰落,萬事萬物都像移動的蠟燭,燭光隨風忽閃,隨時可能熄滅。
⑤ 合昏:即合歡花,豆科植物,夏季開花,因晨開昏合,故稱。
⑥ 盈掬:一滿把。摘了花也不會插上髮鬢來作裝飾,採摘柏樹葉則摘得一屋子都是。
⑦ 天氣寒冷,美人衣衫卻單薄。夕陽之下,她倚靠著長長的青竹。
賞析
詩中描寫的絕世佳人是虛構的形象,用以比喻安史之亂中詩人自己不幸的境況與堅貞的心志。
詩人儘管生不逢時,遭遇離亂,貶官之後窮困艱難,前途渺茫,但並不向命運屈服,而是如詩中佳人那般,立志守節,絕世獨立,清貧自持。
本詩前二十二句充滿細節描寫,佳人雖是虛構的形象,一經杜甫塑造,卻顯得處處行跡可尋,真切可信。
這首詩成功的奧妙正在於其寫實與寫意的巧妙結合,以實有之事,寫寄慨之情,最後兩句只將佳人意態寫來,神出而志遠,更是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