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報警後,系統自動顯示起火位置及最佳路線「請查看火警信息!」「請查看火警信息!」花果園社區第二十微型消防站中,急促的警鈴聲突然響起,系統顯示一期二棟一單元中的一個煙感報警器附近出現「煙霧」,電腦屏幕上隨即出現「事故」地點,並自動標記出最佳路線……這是花果園社區專職消防大隊大隊長馬安東為記者展示社區「智慧消防」系統時的一幕。「以前出現火警,從群眾報警、接警再到消防員出動至少需要一分多鐘的時間,而且群眾報警時也可能會因為緊張說不清具體位置,現在升級到『智慧消防』後,火警信息自動推送,從接警到出動只要十幾秒,時間上的縮短確保了出現火情後能做到『快打快捉』『打早打小』。」
「高、大、密」是花果園社區的典型特徵花果園被譽為「亞洲第一樓盤」,常駐人口50多萬,日均人流量超過百萬,消防安全「點多、面廣、戰線長」。但從2015年至今,花果園社區未發生一起較大以上火災事故,未發生一起亡人火災事故。怎麼做到的?宏立城集團智慧消防主管劉東說,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社區智慧消防管理平臺,推動「物防+人防+技防」相結合,是保護轄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一大利器。2015年起,宏立城集團投入6400餘萬元成立花果園企業專職消防隊,建立22個微型消防站,各類消防車25臺,專職消防員227人,每年投入3000餘萬元保障經費,是貴州省第一批投入執勤備戰人數最多、承擔任務最重的微型消防站,也是目前全國範圍內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社區微型消防站。
花果園社區專職消防隊而社區「智慧消防」系統則是將花果園消防自動報警系統、消防栓系統、自動噴水滅火系統、電源電壓監測等接入指揮中心平臺,在大數據指揮中心實現可視化、一體化,確保第一時間發現異常,及時調派人員進行處置。在花果園社區治理大數據中心,記者看到這裡的工作人員正在對一天的接警信息進行登記,「一天能接到100多起警情,但絕大部分都不是真實的火警。」工作人員介紹說,系統接到的警情在後臺上會標記出紅藍兩種顏色,藍色警情基本為炒菜油煙等引發煙感報警器誤報,轄區消防控制室內的工作人員會前去查看情況並向指揮中心進行匯報。而溫感報警器探測到某一地區溫度持續上升或有人按下手動報警器,系統會標記為紅色,工作人員會將火災信息進行推送,調度消防力量趕赴現場。
社區「智慧消防」系統「數百萬個煙感和溫感裝置、終端傳感器、可視化消防監控探頭、70多個消防控制室和1個大數據中心,共同組成了花果園社區智慧消防的『一張網』。」劉東說,花果園社區接警系統覆蓋了轄區內的22個微型消防站,社區70多個消防控制室由大數據中心指揮平臺統一指揮,發現火情,社區智慧消防管理平臺可以5秒鐘之內就能將情況推送給轄區的微型消防站,就近調度消防力量趕赴現場處置撲滅初期火災。「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接到報警趕到現場,業主才發現家裡著火。」馬安東回憶說,今年11月的一天,花果園社區V區的一戶居民抽完煙後隨手將菸頭扔到床頭櫃前,轉身就去廚房做飯,菸頭燃燒觸發家裡的煙感報警器自動報警,兩分多鐘後,消防員趕到現場將初期火災處置完畢,才沒有釀成大禍。
22個微型消防站覆蓋做到整個社區全覆蓋這起案例,只是花果園大力踐行「智慧消防」過程中一個應用場景。火情處置實現自動化、流程化,自2017年12月份花果園社區智慧消防系統應用以來,社區火災起數同比下降19.8%,直接財產損失同比下降30%,實現了亡人火災、人員密集場所火災和有影響的火災「零發生」。
在「智慧大腦」的指揮下出警時間大大縮短在「智慧大腦」的統一運行指揮下,花果園專職消防隊、微型消防站平均火警響應時間也由1分40秒縮短到45秒,到場時間由5分10秒縮短到2分35秒,達到了「1分鐘出警、3分鐘處置」的應急聯動要求。除此之外,花果園「智慧消防」通過開發智能分析模塊,建立數據模型,讓數據來「思考」,對消防設施運行、水電燃氣、消防管理、人員消防常識掌握情況、歷史火災等數據進行分析對比,實現平臺「研判」,並將結果運用於監管和宣傳。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杜延卿
編輯 鍾齊編審 閔捷 劉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