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平臥位。囑患者睜眼,用亞甲藍沿內眥贅皮的皮緣標記Z形皮瓣中軸線AC;將內眥贅皮上方起始點設為A點,下方游離緣近終止點處設為C點;由C點距鼻側2~3mm處設為B點,以弧形連接AB線為「Z」字上臂。需行重瞼成形術者,應根據患者的眼部條件及個人要求設計重瞼切口線,寬度為6~8mm。
採用2%利多卡因加1∶10萬腎上腺素行局部浸潤麻醉。沿設計線切開皮膚、皮下組織並進行剝離,切斷內眥部眼輪匝肌,充分顯露內眥韌帶,同時松解錯位的肌纖維和筋膜組織;用7-0尼龍線,將內眥韌帶縫合固定於鼻側腱膜處。囑患者睜眼,觀察內眥是否充分顯露,再根據內眥形態、瞼裂及內眥間距的寬度調整縫合點。為固定牢靠,可加縫1針。如果內眥贅皮嚴重,內眥未完全露出,可標定新的內眥點F。在AB皮緣上確定E點,使EF處於水平方向,自E點向鼻側橫行切開皮膚達F點,去除AFE和BFE之間的皮膚,充分顯露內眥。由C點向淚阜方向,於近內眥處眼輪匝肌深層設D點,其CD線為「Z」字下臂,長度為2~3mm。用精細直剪剪開CD線,適當松解皮下組織和肌肉,使內眥下緣皮膚張力減輕。然後將修剪後的皮瓣a(BAC瓣)與皮瓣b(ACD瓣),用7-0尼龍線交叉縫合,在修剪A點和C點的「貓耳」後,縫合切口。需行重瞼成形術者,再次確認重瞼切口設計線(內眥贅皮矯正後,原重瞼設計線的內側段顯得較窄);完成內眥贅皮矯正後,常規行重瞼成形術,使重瞼線與內眥贅皮形成的切口不連接重合。術後切口無須包紮,塗金黴素眼膏;重瞼切口則加壓包紮24~48h,冰敷3d;口服抗生素3~5d,術後7d拆線。
內眥贅皮是由上下瞼眼輪匝肌於內眥韌帶起始處錯位、錯構所致,且伴有皮下組織增厚,致內眥處垂直方向上的皮膚較水平方向相對不足。目前,矯正內眥贅皮的手術方法有多種,雖各有其優缺點,但目前尚無一致公認的最佳方法。常用的手術方法有「Y-V」成形、「Z」成形、Mustarde法、雙「Z」成形術、「V-W」成形等。許多學者對其手術方法進行了改進,從而降低了術後瘢痕的發生率。內眥部的皮膚較薄弱,與其表情肌有較多的纖維連接,使內眥部皮膚受到較多的解剖結構牽拉。因此,僅對內眥區域皮膚進行局部調整,會因張力過大而致癒合後瘢痕增生。所以,對深部組織和結構的處理,才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我們採用改良Z形皮瓣轉移法矯正內眥贅皮,是將Z形中軸定在贅皮最大張力線上,通過Z形三角皮瓣轉位及內眥部皮下的分離,有效地增加了贅皮軸向長度,延長了其垂直軸,解除了垂直向皮膚的不足,同時徹底松解和切斷內側覆蓋其表面的眼輪匝肌,清除增厚的纖維組織,解除其對皮膚的牽拉張力,從解剖結構上去除了內眥贅皮形成的因素,使皮膚徹底自然回位。術中對明顯超過5mm的韌帶進行適度摺疊,也可有效地減少瘢痕形成及贅皮的復發率。
筆者認為,以傳統的方法定點切開,在充分游離內眥和上下方皮膚後,術前設計的最佳點會隨著皮膚及皮下組織的松解滑動而變形致移位,所以,應採用先定點並部分切開的方法。因術前設計的B點並非新的內眥點,而是位於內眥相對應部位的內側稍下方,在距C點2~3mm,將內眥韌帶向鼻側腱膜縫合固定,內眥會自然顯露。設計Z字上下臂的長度不對等,其下臂是在內眥韌帶向鼻側腱膜縫合固定後再剪開,應根據皮膚張力情況來決定下臂的長度和需要去除的皮膚量。術中須注意:⑴在切開AB和AC線製作a皮瓣時,要多帶一些皮下組織,以填補切開CD線松解皮下組織後遺留的空隙,避免內眥部下瞼緣處形成凹陷;⑵對內眥韌帶周邊附著的眼輪匝肌應充分游離,避免復發;⑶鼻側腱膜的質地堅韌,缺乏彈性,不易移動,必須將內眥韌帶固定於鼻側腱膜後才能剪開CD線,然後離斷部分眼輪匝肌,這樣可以明顯減輕皮膚的切口張力,必要時加固1針;⑷AB線應設計在重瞼線的延長線上,但重瞼切口和內眥切口切勿相連,這樣既能保證重瞼線向內眥過渡的線條流暢,又可避免因切口相連過長而加重內眥瘢痕;⑸使用銳利的刀片和眼科剪刀做皮膚切口,儘量縮小切口,減少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