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死亡詩社》又譯作《春風化雨》,是一部經典的美國校園勵志片。
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末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這裡是家長眼中的百年名校,是全美最優秀的預備學院,它所推崇的是傳統、榮譽、紀律和卓越。
然而,這裡又是學生心中的「地獄學校」,死板的教學體制禁錮著學生的思想,單調的教學模式抑制學生的渴望。
但是這一切隨著基丁老師的到來而改變:他告訴學生珍惜時間,珍惜現在,做最好的自己;他讓學生將教科書中刻板的說教撕掉,鼓勵學生做自己的思想者;他讓學生站在講臺桌上,從不同的視角審視周圍的世界;他推崇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鼓勵學生做不一樣的自己。
基丁感染著每個學生。漸漸地,查理、安德森、諾克斯、尼爾、託德等學生的內心發生了變化,他們恢復了追求夢想、做真正的自己的勇氣和激情。
然而,尼爾和基丁為此付出了痛苦的代價——尼爾在冬日的雪夜裡用一把冰冷的手槍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基丁被迫離開了學校。
影片最後,當大部分學生站在課桌上互換基丁:「Oh,captain,my captain!」(哦,船長。我的船長!)時,校長為此怒不可遏,但是基丁看到了新的希望和夢想。
片名的寓意
影片片名「Dead Poets Society」直譯為《死亡詩社》。
在影片中,死亡詩社是基丁學生時代學生自發的秘密團體,詩社的誓詞取自於梭羅的詩句「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的精華」,這也是詩社成員為之努力的方向。
基丁點燃了尼爾追求生命意義的激情,尼爾瞞著父親參加了他鍾愛的舞臺劇演出。這成為他死亡的間接導火索。
尼爾的父親沒有意識到自己才是造成兒子悲劇的罪魁禍首,卻錯誤的認為是基丁的言傳身教使兒子敢於違背自己的意願,並最終走上絕路。
與此同時,校方急於找到替罪羔羊,將尼爾的自殺歸咎於基丁的「慫恿」與「鼓動」。
無論是尼爾的離世,還是基丁的離開,都是一種結束,然而這種終結又孕育著新的開始,意味著新的憧憬。
電影中個性鮮明的託德、尼爾和基丁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表達出對人生獨特的理解。
服從命運的安排,還是聽從內心的召喚,人生會常常面臨的兩種選擇,個人的價值在這兩種抉擇中面臨考驗。
影片折射出託德、尼爾和基丁對生活的態度。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與所謂的「傳統」抗爭,他們所展現的反抗精神和生活激情無不引發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尼爾的隱忍與反抗
尼爾以全A的成績進入威爾頓預備學院,被公認為學校中最具實力的學生。他俊朗、寬容、熱情澎湃、富有理想、領悟力強、富於感召力。他鍾愛表演,而且演的惟妙惟肖。
如果生活照這樣發展下去,他會按照父親事先設定好的人生道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最好的醫科大學,畢業後會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
但是,基丁的引導使尼爾更為清楚的意識到自己一直生活在父親的陰影裡。
尼爾探尋生命意義的旅程由此開始:他第一個提議重開死亡詩社,他全身心投入的朗誦開幕詞;他鼓勵託德從高空拋掉自己不喜歡的文具盒——每年都會從父母那裡得到的相同的生日禮物;他瞞著父親參加他所喜愛的舞臺劇《仲夏夜之夢》的表演,並且飾演主要角色。
他是整部影片中最接近基丁期望的學生。
然而,在父親看來,尼爾的表現是「不務正業」,他成功的演出並沒有得到父親的鼓勵和讚美。
相反,父親三番五次的澆滅了尼爾心中的激情和夢想,而尼爾一直以一種隱忍的方式反抗父親的權威。
當父親要求尼爾辭去校刊社的工作,尼爾的眼中透露著無奈和不舍,可是他對父親的回答是:「對不起。你了解我,我總是太貪心。」
當尼爾為《仲夏夜之夢》的公開面試演員而興奮不已時,託德提醒他面對無法抗拒的現實——父親的反對,尼爾的語氣中帶著哀傷:「不告訴他至少沒有違抗他。我在心中自娛自樂片刻都不行嗎?」
當基丁詢問尼爾和父親的溝通結果時,尼爾閃爍其詞,用謊言來寬慰自己,「他『應該會』同意我繼續演出。」
當尼爾背著父親成功地完成了演出,父親嚴厲地訓斥了他,並決定讓他轉學到軍校,然後學醫學。他的一生將遠離他所熱愛的表演。
尼爾並沒有與父親發生激烈的爭執,他呆坐在沙發上,眼裡滿是絕望,喃喃自語的說:「我演的很好,我真的演得很好。」
尼爾最後一次戴上演出時的花冠,於絕望中毀滅了自己的生命。
尼爾最後的反抗也是用他一貫的方式——為了捍衛自己的理想,為了捍衛自己的人生,他默默的離開這個世界,或許在他看來,死亡才是最高形式的抗爭,但是他走的如此決絕,令人心痛和惋惜。
託德的怯懦和反抗
託德的哥哥是威爾頓的優秀學生,曾代表畢業生發言,託德的身份首先是「優秀學生」的弟弟。起初,託德膽小怯懦,眼神中透著羞怯不安。
在基丁的第一堂課後,他寫下了seize the day(只爭朝夕),然後又把它撕去了,這一細節表明了他心中的衝突和掙扎——是遵循傳統訓誡,還是接受基丁傳授的新思想,這是個問題。
當尼爾邀請他參加死亡詩社的活動時,他拒絕了;當尼爾堅持讓他只旁聽,而不用朗讀時,他憂慮重重;在死亡詩社的幾次聚會中,他害怕當中朗誦詩歌,而只是作為記錄者出席。
當基丁讓他做出原始的咆哮以釋放情感時,他屢試屢敗;而當他創作詩歌時,他苦苦吟誦卻不得要領。所有的這一切皆因他被束縛的思想和被壓抑的激情。
其實在他的內心深處,夢想和激情閃耀著別樣的光芒,只是他沒有勇氣去展示自己。在良師基丁的啟發下,在好友尼爾的鼓勵下,他經過長久的掙扎逐漸覺醒。
基丁捂住他的眼睛,讓他跟著自己的靈感說出對惠特曼的評價:
「令人齒寒的瘋子的身影在我身邊飄動,他的目光衝擊我的心靈。他的手伸出來掐住我,不斷自言自語,說真理就像讓你雙腳發冷的毯子。無論你如何抓它、拽它,永遠不夠長......從你哭著進入此生到你垂死離開此世,它都只能蓋著你的臉,任你悲痛、哭泣、尖叫。」
他的表現令同學大吃一驚,甚至連他自己也驚嘆不已。他的想像力和心中的渴望正慢慢地被激發出來。
託德主動的公開表達自己的情感是在尼爾死後:他在大雪紛飛的校園中嘔吐、痛苦、奔跑、咆哮,這時的託德已經丟棄了懦弱的一面,找回了丟失的勇氣。
尼爾死後,卡梅倫成為告密者,並且聲稱是基丁的慫恿導致了尼爾的悲劇。託德聞聽此言後的吶喊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自信、勇敢的男孩。
影片最後,託德帶頭站在桌子上向基丁告別時,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堅毅。基丁聽到了他發自內心真正的吶喊,「船長,我的船長」。
此刻的託德已經長大了,擺脫了一切束縛,學會了勇敢面對,了解到了生命的意義。
基丁笑了,疲憊卻幸福,因為他看到了託德已經敢於逆流而上,成為自己人生名副其實的主宰者。
基丁的隨和與反抗
基丁雖然顛覆著傳統,但是他所展現的並不是一位「鬥士」。無論是對同事還是學生,他一直以隨和的方式處事。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拉丁文教師發現基丁鼓勵學生將生硬的說教從教科書中撕掉,他提醒基丁不要誤導學生,基丁並沒有與其辯駁,而是用一首自創的詩微笑回應:
「唯有在夢想中,人才會得到真正的自由。以前一直如此,將來一直不變。」
另一個例子是當校長譴責基丁用非傳統的方式教育學生時,基丁面帶溫和的笑容說:
「教育的理念是學習自我思考。」
為什麼基丁表面的和藹和他骨子裡的鬥志是那麼的不和諧?從兩個細節中可以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一是學生查理以死亡詩社的名義在校刊上發表文章,並因此遭到體罰,基丁告訴他:
「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髓並不代表著要被骨頭噎死。」
二是尼爾不明白為什麼基丁以他的才華要窩在這所學校教書,基丁告訴尼爾他熱愛教書。
這兩件事表明了基丁是以現實的方式與禁錮學生思想的傳統教學方式做鬥爭。
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作為一名教師,他是先驅、是啟蒙者、是春雨,感化著學生備受壓抑的心靈。
他以更為可行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幫助他們以一種獨立思考的方式來面對世界。正如影片中基丁所說的:
「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們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激情。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理想,並且是維持生命的必須條件。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為了使生活這一出強有力的戲演下去,你應該貢獻出一篇詩歌。」
這句話對於學生來說有著無比巨大的啟示意義,同樣值得我們深思。
在《死亡詩社》中,基丁獨特的人格魅力正如春天的雨露滋潤學生乾渴的心田。學生們站在桌上向基丁做最後的告別,也是向他表達最高的敬意和感謝。
獨立的精神和反抗的精神已經在他們的心中生根發芽,他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華麗的蛻變,已經找回失去的勇氣和熱情。
雖然尼爾的離去令人痛苦不已,託德悲傷的吶喊令人潸然淚下,基丁的扼腕嘆息令人感同身受,但更為重要的是,約翰·基丁讓人們看到教育的另一條通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正如詩歌給人們帶來憧憬和希望,他的教育宛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滋潤每個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