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死亡詩社》這部電影的人定然都會被影片中那群大男孩們所感動,也都會為尼爾的死亡意難平,但是死亡背後是什麼呢?
《死亡詩社》中的死亡不是腐化成泥,而是頓悟後的破繭成蝶。
人生一世,終要歸為塵土,生命的價值遠不能用壽命來衡量,與其碌碌一生,不如去追求自己的廣闊,做自己世界的水手,把握自己的方向,去往所有自己嚮往的港口。
趁年輕何不試試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傑克·凱魯亞克的《達摩流浪者》中的一句話: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筆者自認為是一個很理性的人,但是每每讀到這句話總是會生出一股澀然。
看到《死亡詩社》中那群大男孩年輕美好的樣子,你或許會想,年輕也不過如此了吧。
他們與傳統腐朽的威爾頓教規對抗,建立了死亡詩社,這裡是他們思想碰撞的天堂,又何嘗不是每個男孩一腔熱血的保溫室。
梭羅說:
"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
現實中有多少人是在白駒過隙間感慨一句年少輕狂,有多少人是在看到生活的一角之後選擇屈服,又有多少人是永遠保持一腔熱血,不說功成名就,只認少年無悔?
現實中的我們都學會過的一件東西就是妥協,我們慢慢長大,逐漸因為適應社會而不斷扭曲自己的內心。
或許這是必然,這也是事實。但在妥協的過程中為什麼不讓它變得更加有趣?或許,結果也不算很壞。
筆者記得賈玲曾經在一個綜藝節目裡談及她的經歷,當年她報考中央戲劇學院戲劇表演專業,為確保安全同時報了相聲表演。
雖然兩個專業都考上了,但是因為媽媽把相聲專業聽成了喜劇表演的失誤而去了相聲專業,她在節目中笑著調侃自己:"我一黃花大閏女,怎麼可能會想去學相聲?"
大家都熟知相聲行業裡女生一直都是弱勢存在,生活和賈玲開了個玩笑。
她妥協了麼?妥協了,因為專業無法更改了,但是她卻別開生路,最終還是實現了自己的追求。
妥協,有時並不意味著放棄,只是在另一條路上奔跑。
值得一提的便是當今流行的「佛文化」、「喪元素」,什麼時候佛系青年變成了90、00後的代稱?
但是筆者相信,這只是一個稱呼,因為我覺得我們更像是後浪中說的那樣:「因為你們,這世上的小說、電影、音樂中表現的青春不再是憂傷、迷茫,而是善良、勇敢、無私、無所畏懼,是心裡有火,眼裡有光。」
現實或許是很殘酷的,正如尼爾在追尋夢想中死亡,基廷教師在對抗傳統的懷疑自我,有些大男孩在規矩的面前選擇妥協,但是你們發現了麼?
我們都有青春年少,時光也仿佛會為我們收拾一切爛攤子,所以,趁年輕何不去闖一闖?
不要那麼早地向現實妥協,勇敢地去追尋自己的夢想,或許就會像電影中那個勇敢追愛的大男孩納克斯一樣獲得美麗的愛情。
即便妥協了,也要繼續奔跑,不要心灰意冷。地球是圓的,萬一跑著跑著就跑回你想要的道路上了呢。
「不到黃河心不死」有時也是一種智慧
我們很多時候聽到「不撞南牆不回頭,不到黃河不死心」是作為一種貶義,但其中滋味或許只有自己知道。
筆者想,基廷教師應該是享受那個過程的。
影片中,尼爾曾問過他:「為什麼要再次來到這裡?」
他回答說:「因為我喜歡教學。」
基廷教師的言語行為或許才是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
作為榮譽畢業生的他或許並不感謝學校的傳統教育,他找到了現實與傳統的溝壑,或許也曾見識過深陷現實不復超生的云云之人,所以才選擇回來拯救那些未受荼毒的靈魂,為他們帶去救贖。
這對他來說何嘗不是一個「不到黃河心不死」的過程。
不論學生時期還是現在,他都在與傳統教育鬥爭著。
他失敗了嗎?或許是的。他成功了麼?答案也是肯定的。因為在那些男孩的眼睛裡,他得到了救贖。
有時候,你堅持的結果是失敗的話,往往會獲得別人的不贊同。
「不值得」、「浪費時間」、「死心眼」等等或許會成為你最終得到的評價,但是這沒有什麼值得傷心的。
因為在撞南牆或是到黃河的過程中,你收穫的不是失敗。
失敗只是一個表述名詞,現實生活是非常複雜的,你的一切都不能簡單地用成功或是失敗這兩個名詞來概括。
家喻戶曉的周董周杰倫也是從「死心眼」走過來的。
在成名之前,周杰倫被臺灣樂壇大哥級人物吳宗憲「相中」,進入吳的公司作音樂製片助理。
其間,他不停地寫歌,但他的歌太稀奇、太古怪,被很多歌手因不理解而拒絕。
或許就是抱著「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心態,他一直堅持創作,從未放棄。
好在終於讓世人看到了他的價值,「新一代的亞洲音樂天王」,就是他那傻傻的不被任何人看好的堅持的成果。
或許你會說,這只是少部分,的確,這真的只是少數。
大多數人到了黃河可能還是會失望,但在途中你一定遇到了從未見過的風景,這也是一種收穫。
雖然最後基廷教師被學校開除,但是他帶來的自由思想還是紮根到了那群大男孩的心中;雖然最後項羽不肯過江東,但是他「死亦為鬼雄」的英魂留在了史冊上。
或許我們會被現實的柴米油鹽所累,但其實每個人內心中都藏著一個「小人兒」。
有時候,那個「小人兒」會變得力大無窮,拉著你一去不返,但請不要怪罪他,因為那是你仍然保留的熱血因子;那是你知道,你的夢想由你自己來堅持的覺悟。
在你追尋的道路上,它們是不可或缺的。
就像愛迪生經歷1000多次失敗發明電燈,俞敏洪經歷多次高考仍然不甘平凡,白巖松堅持等中央電視臺的通知而放棄另一個勝券在握的電臺工作一樣奇妙……
不到黃河心不死,在到了黃河的那一刻,或許你是後悔的,過去了一天,或許你依然後悔。但是過去一星期,一個月,你會發現,你會感謝你曾經選擇到了黃河,甚至撞了南牆。
超越生命的桎梏
電影中尼爾之死是多少觀者心中的意難平,尼爾便是與現實傳統對抗的前鋒,但最終還是逃不過現實的迫害。
演員的夢想在面對現實的貧瘠,尼爾只能報之苦笑。
儘管最後被同意去演出,但這其中又蘊含了多少犧牲,只有他自己知道。
或許,他已經預見夢想變成泡沫,無情地在沙漠裡被蒸發的場景。
就像現實中的我們,當夢想面對金錢、物質、人脈時的無力,往往我們都會被現實磨平稜角,將曾經年少的瘋狂偷偷藏在一個角落,用灰塵掩蓋,不敢揭開,不敢面對。
然而,現實的貧瘠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在選擇的岔路口你一定會想起這樣一段話: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而鬥爭。」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或許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
對於如今的人們來說,你的一生是需要自己去上色的。那便是你的事業。
人生有很多個岔路口,筆者也不能保證在每個岔路口都選擇夢想,但是筆者至少會選擇一次。
我們都說,在有限的生命裡創造無限價值,所以我們要超越生命的桎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像尼爾一樣為夢想獻身。
電影是高於生活的,我們不可能實現,當然筆者認為如果你能自認生命無悔,那便是超越。
梵谷用繪畫成就自己的思想碰撞,列夫·託爾斯泰放棄貴族生活追求自己對人性的拷問,米開朗基羅仰斷脖子也要完成自己的作品……筆者想,他們都不曾為此而後悔過。
人的一生,終究是要自己來感受的,別人看到的都不是全部,我們的生活或許平平無奇,不如那些廣為流傳的名人般出彩,甚至你終究還是被現實所累。
但是回想你的青春年少,你會被你的瘋狂青春所感動,你會再次牽動你心中的那個小人,你會因為你的某個不計後果的選擇而熱淚盈眶,那麼你的生命已經實現了超越。
在生活的柴米油鹽之間,總是要多份感動,勇敢地去追求你所嚮往的。撞了南牆又如何,到黃河的途中你也會發現別樣的美麗。
現實與夢想的碰撞,會輸麼?嘗試了之後才知道。
願所有後浪,都能做自己世界的水手,遊遍所有嚮往的港口。
文|有葉
圖|網絡
以上為作者個人觀點,如要觀看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文刀木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