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即事》
倦繡佳人幽夢長,金籠鸚鵡喚茶湯。
窗明麝月開宮鏡,室靄檀雲品御香。
琥珀杯傾荷露滑,玻璃檻納柳風涼。
水亭處處齊紈動,簾卷朱樓罷晚妝。
古代寒門學子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書」與「茶」。可能你不相信,但此二者卻是記錄、寄託著讀書人十年寒窗的生命需求和靈魂依託。書與茶在生命的靈動上,異曲同工。
飲茶的初衷在於飲水解渴之餘,能平添一絲香遠益清;至於其中趣味,主要是使人神清思明、神骨俱清。品茶可以清心,讀書得以明智。故這讀書和品茶,使讀書人在尋求心境清澈,意境衝融間悟得禪味,達到了身、心高度而和諧的統一。
飲茶是一種精神生活
超越了日常飲食範圍
古人相信自然界存在著神奇的物質,藉助某種神奇物質以滌蕩塵俗之氣,改換身心,輕身而生羽翼。
「雪藻冷梅開花暖,茶滌忙人偷清閒。」香菸濁氣飛揚,酒氣太於濃重,平生所愛,唯茶、書矣!想來也是神奇,僅僅一片葉吸日月之精華,含山川之神韻,便足以令世人為之傾倒,何況喜愛清純清苦、附庸風雅之人,豈不鍾情於這「未裁帖子試芳草,且覆茶杯覓淡歡」的超然。
人生第一境:「潔一室,橫榻陳幾其中,爐香茗甌,蕭然不雜他物。」目之所及,香爐茗碗增奇光,使圖畫書籍增活色;心之所向,聲之至清者,茶香、書聲繞梁不絕。以器裝茶,讓茶海蘊藏茶香,讓氛圍伴著茶香,茶器一體,此第一境界也。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時代,在這個日趨浮躁的喧囂時代裡,早已不復存在。其實,追根溯源,真正讓愛讀書的人感到精神享受的是,暢遊在文字構成的浩瀚深邃的思想文化長河中時,有一杯淡淡飄香的茶茗在手。
蘇軾寫「雪沫乳花浮午盛,蓼茸落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聞著清淡的甜香,哪裡是清歡,分明是醇厚的人間樂事。
在暗室喝茶,焚香以添室內悠遠境味。被淡淡的香暈染,心便如同在感知花海,一點點去尋味香裡的花名,仿佛在尋找失散了很久的舊識。沸騰的壺水澆注在汝瓷上,蒸騰的水霧,幻化出仙境般,茶香開始縷縷蕩開,深深吸口氣,慢慢釋放,山間青色,田園況味都入眼入心來。
茶可雅志,茶可修身。茶有茶性,而只有懂得它性情之人,才能坐在一起,才能共悟其中之道。一邊品茗,一邊探討著人生志趣,漫談書裡哲理,共論讀書感悟。
這流淌著自然之氣,凝結著天地精華的茶,只有真正懂它之人,才能體味其中趣意。一位喜歡茶的人,必然是淡然和諧,溫雅知禮的,正所謂茶品與人品相合。
沉思、或啜飲,茶香縈繞於心,猶如微風拂面而來。無論是獨坐陽光明媚的窗前,還是伏案燭光搖曳的燈下,任茶香和環境緩緩地交融,生活中的繁雜抽絲剝繭直至全然揮去,此刻倦意全消,剩下的只是如止水般的心境。
一室,一壺,三五好友,靜靜看著清子燙杯溫壺,洗茶衝泡。當一道道程序在那輕巧的縴手間走完,人手一杯香茗時,我們早已入定在寧靜之中,心緒,似乎遠離了紅塵,看世間淡然之色,在茗茶養杯中隱居,享人間清淨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