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由韓國教育部要求到2030年韓國公立大學女性教授比例必須達到25%所引發的一系列思考。
韓國教育部長Yoo Eun-hae / Yonhap
這段時間有一件看起來很神奇的事——
7月18日,韓國教育部要求,到2030年,韓國公立大學女性教授比例必須達到25%。
可能有人會疑惑,25%已經是一個很低的數字了,男女比例難道不應該是一半一半嗎?難道韓國要減少女教授比例?
真實情況是,根據去年的數據,在韓國公立大學中,女教授比例只有19%,男教授佔比81%,工科院校情況更嚴重,女教授只有17%,男教授有83%。
所以,韓國教育部此舉的目的是增加女教授比例。
其實這已經不是韓國教育部第一次提這個25%的要求了,鳳凰網2018年就報導過這一規定。
此次舊事重提,並設置了一個具體的實現日期——2030年,可見對此事的決心。
為什麼韓國教授性別比例如此懸殊?韓國又為什麼非要設定目標比例?設定比例公平嗎?是不是女性天生不如男性適合當教授?
01 亞洲女教授有多少?
亞洲性別不平等的情況,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了。
在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0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中,全球參與評估的153個國家中,中國排名第106位。鄰居韓國緊隨其後,排名108。日本排名121。真是東亞三國手牽手,百名開外一起走。
排名前十的國家基本都是歐洲國家
亞洲排名最靠前的國家是菲律賓,它也是前40名裡唯一一個亞洲國家,下一個就是排名第43的寮國。
沒想到吧?亞洲經濟最強的中日韓反而落在了比較後的位置。在倒數10個國家中,有8個都是亞洲國家。
倒數十國分別是:阿曼、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查德、伊朗、剛果、敘利亞、巴基斯坦、伊拉克、葉門——劃線的是亞洲國家。
2016年,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曾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在他統計的1000多個教授樣本裡,女教授只佔2成,即使在人們說「適合女生」的人文社科類院系,女教授也不超過3成。
可見我國女教授也很少。排在中國後面的日本情況又如何呢?
情況當然更糟。2019年,日本東京大學著名社會學教授上野千鶴子(Chizuko Ueno)表示,入學東京大學的學生中,只有20%是女性。東京大學只有8%的教授是女性;15位院長中更是只有1位女性。
在2020年TIMES世界大學排名的前200名中,只有39所由女性領導的大學,其中沒有一所是亞洲大學。
亞洲國家的整體落後是相當明顯的,亞洲高校女教授、女領導的數量在世界範圍內比都顯得非常少。
02 越往上,女性越少
我國的男女比例是相當懸殊的。根據人口統計網站countrymeters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4日,全球78億人中,男性比女性多6900萬,光中國的男性就比女性多5400萬。
在全國男性人數如此之多的情況下,我國高校中女研究生的數量在幾年前就已超過男研究生數量,而且不止超過了一點點——2020年,碩士研究生男生佔比45.02%,女生54.98%。
考上本科和研究生的女性人數遠遠超過了男性,但在學術之路上升到教授的女性卻大幅縮減。
到學術界高端地位的女性人數就更少了。中國科協數據顯示,2013年兩院院士中只有5%是女性;長江學者中,女性只有3.9%。
這種下滑不止發生在我國。
印度政府發布的調查顯示,雖然印度42%的輔導老師和實驗老師是女性,但這一比例在助理教授和講師中下滑至16%,而在正教授和同等職位中僅為8%。
職位等級越高,女性比例越低,到了金字塔頂端,女性數量少之又少。這種下滑也不是教育界的孤例,各行各業都存在這種情況。
會做飯的女性比男性多多了吧?可是在金字塔頂端的大廚基本都是男性。據2016年美國烹飪協會(American Culinary Federation)估算,全美女性主廚僅佔20%。
2016年,歐洲的導演中,女導演只佔21%。
有人說:「那是因為導演是個體力活,女性體能不如男性,就不適合當導演。」
可是在不需要什麼體力的編劇界,情況也一樣。2016年,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調查顯示,美國票房前250的電影中,女編劇只有22%,女製片人26%,女導演就更少了,只有9%。
政府首腦的女性比例更是少得可憐,全球193個國家中只有10位政府首腦是女性,佔比5%。
03 排名靠前的國家,女教授多嗎?
你也許會問,在男女更加平等的國家,女教授是不是就多很多了呢?
我們先來看看排名第53的美國的數據。2016年,美國高校終身教授中女性只有26%,雖然已經比日本東京大學2019年的8%好得多,但距離50%依然很遠。
再來看看排名更靠前的英國的數據,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2016-2017年數據顯示,全英共有20550位教授,其中女性有5050,佔比25%。
即使是在排名最前面的國家,情況依然沒好到哪裡去。
在排名第4的瑞典,2019年,全國48所大學中,女校長比例達到了42%,勉強算接近50%了,可女教授的比例只有28%。
請注意,這一數字在瑞典已經是以每年1%的速度在增長了。如果瑞典保持這個增速,實現50%的女教授比例還需要22年。
《2020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提到,從2019年算起,要徹底消除性別差距,全球還需要99.5年。說得直白一點,世界上沒有一個實現了男女平等的國家。
04 女教授到底為什麼這麼少?
首先是由於觀念上的阻礙——「女性理應花更多時間照顧家庭」。
在男權文化主導下的社會中,女性被更多地固定在家庭中,人們認為女性就應該花更多時間照顧家庭,男性應該花更多時間拼事業。
市場上與家務勞動有關的產品大多由女性代言,如奶粉、醬油、大米、廚具、洗潔精等等,而與事業相關的產品大多由男性代言,如汽車、手錶等等。
這種刻板印象和偏見就造成了這麼幾個後果:
一是女性的事業發展會受到阻礙,人們不停地告訴女性:「女孩子家的,讀這麼多書有什麼用」、「女博士沒人要」、「強勢的女人最令人討厭了」、「事業心這麼重,不顧家」、「雖然你事業好,但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就是沒一個兒女」……
要求女性承擔更多的家務勞動,不能太有事業心,不能只專注於自我發展,而且最好結婚生子,履行母職。
於是女性就被迫耗費比男性多得多的精力在家務勞動中。據美國勞工統計局(The United State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統計,女性在廚房花費的時間平均比男性多至少兩倍。
女性每天花在家務勞動上的時間遠超男性。
二是男性也承擔了過多的經濟壓力,那些不想過多地拼事業、更喜歡在家做家庭主夫的男性就會遭到汙名化。
印度阿育王大學性別與性研究中心主任馬達菲·梅農(Madhavi Menon)認為,儘管性別不平等在大學沒有別的行業嚴重,但「即使你在學術界或建築界工作,不成比例的大量家務仍由女性承擔」。
疫情期間,論文數量暴漲,相比於男性,女性研究者出版的預印本更少,啟動的研究項目也更少。
疫情把人們都固定在了家庭中,丈夫在家工作、孩子在家上網課,女性需要承擔家務勞動的時間顯著增加,能用在工作上的精力就更少了。
其次,聘用男性的默認行為非常頑固,在職場上,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獲得晉升機會。
智聯招聘發布的《2019中國職場女性現狀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女性上升通道依然狹窄,在高層管理人員中,男性比例高達81.3%,女性僅有18.7%。
一位有5年職場經驗的「職場老人」說:「我前公司同期有好幾位女同事能力都很強,但晉升的時候上面依然選擇了那個唯一的男同事,雖然他能力很一般。」
因為社會要求男性更多地承擔養家餬口的責任,因此他們也被更多地推向高薪工作。而女性則被告知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領域不適合她們,這進一步阻礙了女性在這些領域的發展。
這些原因共同導致了理工科女教授少之又少,文科女教授也沒有那麼多。
在整個社會層面上,男性工資水平明顯高於女性,即使男女做同樣的工作,依然會有同工不同酬的情況出現。2019年,我國男女職員的平均薪酬依然存在23%的差距。
05 女子天生不如男?
相信在這個年代,「女子天生不如男」這句話聽起來已經很刺耳了,但它依然存在,並且有很多變種——
對於女教授比男教授少這件事,有人說,那是因為女性做學術就是不行啊,就是不如男性做得好。也有人說,大學老師太累了,女性受不了。
可是明明還有那麼多女性講師,女性根本不是不願意當大學老師,而是當了大學老師以後難以晉升。
公安、警校一類的學校說,「女生不適合讀我們的專業,提高女生錄取分數線。」
「適合女生讀的」語言類大學說,「女生太多了,我們要平衡男女比例,提高女生錄取分數線。」
卻從未聽說有哪所學校因為覺得「男生不適合讀我們的專業」、「我們男生太多了」而要提高男生錄取標準的。
企業說,男生體能好,能做事,我們只招男生。
有人說,高校根本就不存在什麼性別歧視,要是有也是因為那是「野雞大學」——徹底暴露出了這位網友對歷史和現狀的無知。
別忘了,女性獲得同等教育機會的歷史只有短短百年。
哈佛大學在1879年,才成立了專收女生的「哈佛附校」,到了1947年才允許女生和男生坐在一間教室裡上課。而普林斯頓大學則更晚,到1969年才開始接收女學生。
毫不誇張地說,女性是從19世紀才逐漸開始獲得真正的受教育機會的。而在我國,北京大學在100年前(1920年)才正式招收了9名女學生,她們成為我們歷史上第一批跟男生一起上課的女學生。
女性獲得「同等機會」的歷史太短了,到如今,我們依然不敢說女性獲得了「平等」的機會。
而韓國此次設定的25%的目標,無疑是想促進公平,減少女性在學術之路上遇到的性別歧視與障礙。
有人會問:「設定比例,是不是女性特權?對男性是否公平?」
別忘了,目前女性比例連四分之一都達不到,而這個目標比例也僅僅是四分之一,甚至不是二分之一。
女教授比例低這個現象,背後隱藏的是歷史上長期以來的不平等,因此根本不能說女教授比例低是一個「公平制度」下的「公平結果」。
在促進平等這方面,北歐國家比韓國走得更遠。
去年,荷蘭著名理工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宣布了一項頗具爭議性的政策:從7月1日起的6個月裡,終身教職的招聘僅對女性開放,在6個月後才開始對男性開放,並且需要保證每次推舉一男一女兩名候選人。
目前這所大學只有29%的助理教授,和15%的教授、副教授是女性,通過這項政策,他們的目標是要有50%的女性助理教授和副教授,35%的女性教授。
看了這麼多數據,我們會發現,能把目標定在50%,已經是極為「激進」的政策了。
面對質疑,校長說,這項政策不會降低學校的用人標準,女性長久以來都受到歧視,況且男女至今尚未同工同酬。
他說:「如果你不大膽行動,事情就不會變好。」(If you don’t take bold action, things will not improve.)
荷蘭著名理工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校長,為這項政策發聲的Robert-Jan Sm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