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是一種綜合藝術,它是集合了繪畫、動漫、電影、數字媒體、攝影、音樂、文學等眾多藝術門類於一身的藝術表現形式。因此,動畫≠動畫片,動畫技術較規範的定義是採用逐幀拍攝對象並連續播放而形成運動的影像技術。不論拍攝對象是什麼,只要它的拍攝方式是採用的逐格方式,觀看時連續播放形成了活動影像,它就是動畫。動畫製作是一件精細又繁瑣的工作,通常分為前期、中期、後期三部分組成。
01
動畫前期
主要包括:劇本、故事版、攝影表。
劇本:
動畫片的劇本與電視/電影的劇本有很大不同,動畫片首要傳達的責任就是把生活卡通化,樹立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所以,動畫的劇本是通過畫面來講述一個故事,應儘量避免複雜的對話。在動畫範疇內,要逐個場地、逐個鏡頭地去寫劇本。優質的動畫是通過滑稽的動作取勝,臺詞越少,越能最大限度的激發觀眾的想像。
故事板:
導演研究文字劇本,體驗生活,收集素材,確定影片風格,產生總體構思,完成美術設計後,運用視覺手段以及自己對劇情發展的獨特理解,繪製出類似連環畫的草圖(分鏡頭繪圖劇本),將動畫劇本描述出來的連續運動畫面,針對未來影片的構思和設計藍圖(包括場景氣氛,角色表演,色彩光影,對白,音效 攝影處理)一一表現出來。
故事板在繪製鏡頭的同時,動作、臺詞、時間、攝影指示、畫面連接等,都要有相應的說明。在製作分鏡時會運用到不同的視距(攝影機鏡頭與拍攝對象之間的距離):大遠景、遠景、近景、中景、特寫、全景等。結合一些鏡頭的處理手法,可以更好地表達劇情,突出角色的表演和動作展示。
動畫攝影表:
是由導演編制的整個影片製作的進度規劃表,用來指導動畫創作的各方人員和協調工作。攝影表有統一的規範和要求,印製好的攝影表每單元為4秒(96格),專為電視臺製作節目的工作室則為每單元4秒加4格(100格)。導演在攝影表左邊的動作提示欄內,規定了動作的主要節奏,動畫設計師以此為依據,在相應的欄目內標出完成每一動作需要的畫面張數。一般1秒的動畫為24幀,即24張連續動作的草圖,在歐美一般是30幀,而日本一般是15幀。通常情況下,物體在快速運動時,人眼對其連續4幀的變化是無法識別的。在此基礎下,二維動畫的製作便有了一拍一、一拍二、一拍三的作畫方式,以節省預算。
02
動畫中期
主要包括:設計階段、動畫形式(二維動畫/三維動/定格動畫)。
設計階段:
這個部分分為動畫設計和音響。動畫設計主要是原畫設計工作,包括:角色設計、場景設計、道具設計、分鏡頭畫面設計、中間畫設計等,設計應按照嚴格的標準進行,以便下一製作環節的工作人員參考。
音響包括配音、配樂等,在動畫製作過程中相對獨立,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需要以畫面為基礎,在毫無任何聲音信息的狀態下起步,根據畫面去創造聲音。但也有些許動畫是收錄的真實聲音。
在動畫製作初期階段就已經決定了動畫輸出將採取什麼形式,一般分為三種:二維動畫、三維動畫和定格動畫。
二維動畫是一種平面動畫製作技術,是在手工傳統動畫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利用電腦技術來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維動畫又稱3D動畫,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個新興技術,利用電腦軟體或視頻工具等將三維物體運動的原理、過程等清晰簡潔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定格動畫是通過逐格地拍攝,然後使之連續反映,從而產生具有生命的人物或惟妙惟肖的任何角色。定格動畫一般都是由黏土偶,木偶或混合材料的角色來演出的,當然也有其他形式,這種動畫形式的歷史和傳統意義上的手繪動畫(Cel Animation)歷史一樣長。
03
動畫後期
後期則包括:剪輯、特效、字幕、合成、印片、發行。這裡我們著重說一下剪輯。
剪輯:
將影片製作中所拍攝的大量素材,經過選擇、取捨、分解與組接,最終完成一個連貫流暢、含義明確、主題鮮明並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
動畫剪輯並不是一個獨立於主創團隊的部門,而是幫助電影成型的重要部分;與電影相比,剪輯較為簡單,將逐個鏡頭按順序結合在一起,適當刪減沒用的部分,在各鏡頭結合處編輯結合方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