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式書店&最繁華的路口——多抓魚地下書店真人體驗

2021-02-17 文叨叨的斜槓生活

你知道「多抓魚」嗎?

如果知道,那這是篇[多抓魚地下書店]快閃活動的真人體驗,感興趣的話,直接拉到下面跟我一起去逛逛~

如果你不知道,那可以先通過這篇文章了解一下[多抓魚]CEO貓助在一席的演講。

簡單來說,「多抓魚」是一個網上二手書店,上門收書、一鍵賣書,體驗非常流暢。我朋友圈裡有355位好友關注他們。

 

國慶前夕,他們發文說要在北京舉辦第一屆[多抓魚地下書店],我幾乎是第一時間就發給了朋友們。

這裡有個小插曲,因為想跟兩個朋友一起去,大家一直糾結到底哪天去。當我們拖拖拉拉到28號才定下來,竟然發現7天的票全部售空。

後來只好放棄了同行的打算,各自盯餘票撿漏,分別前往。

我在2號以「秒殺」的速度搶到兩張6號的票。上一次這麼搶票,可能還是10年前排隊搶火車票吧。

其實去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會是怎樣的展覽,能獲得什麼,所以,這是一次無目的,非計劃的漫遊。

接下來我將以半流水帳式的寫法,帶你逛一逛。

一開始,我是沮喪的


[多抓魚地下書店]是一個快閃店,只存在國慶7天,地點也不太好找,從地鐵大望路出來還要走個十多分鐘。

按照指示牌先去看了羊駝,把羊駝當寵物的公司,也是沒誰了。

第一次見羊駝本駝。

門口比想像得簡陋,10點開門,我們大概11點多到,竟然還遇到限流等位。

果然是地下書店,要從一個旋轉樓梯下去。

第一眼的感受是,比想像中小很多,空間侷促,略暗,有點舊書的味道。如果不是現場播放著好聽的音樂,這麼多人扎堆在地下這麼小的空間,也是挺怪的景致。

我跟樹先生一起,他是書迷,一下子就找不見人。

我習慣性拍拍拍幾張之後,決定加入選書的行列,但,看到書架的第一眼,我就驚呆了:唔,沒有分類,成堆碼放,最下排甚至需要蹲下才能看清楚。

我突然陷入了迷茫:那麼,我要買什麼書?

再看看身邊認真挑選,坐下來閱讀,甚至擺滿一筐的人,我的迷茫感就更強了。

還沒開始逛,就陡然生出一種沮喪的感覺,失去了興致——茫茫書海,全無章法,除了低頭頭選書,什麼也幹不了。

計劃外的略微失控。

但,我之前有什麼預設嗎?不知道,可能至少是,熱鬧?

正在失落皺眉之際,突然看到一本熟悉的書《我的抗戰》。

簡直是巨大的驚喜,作為這本書的操刀編輯,書海中看到,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般。

於讀者而言,它是一本等待被二次閱讀的舊書;於我而言,那是2010年近乎一年的做書時光。讀者們當然在書中讀不到我的影子,但又全是我的影子。

好像又一下子釋然了,是啊,這樣一個下午,就當成是不期而遇不好嗎?全然計劃外又怎樣?不熱鬧也好吧?

他們把一切都寫成了詩


當我放下「與預想不一樣」的包袱,全然融入其中,竟然慢慢發現了這小小會場特別的小心思們。

這是老書展覽牆,偏在一角,但被很多人駐足。

在這裡,我發現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是不是與我們現在的溝通和寫作異曲同工?

不過,那時候叫「給人能幹印象」的自我表現方法。

能幹大約等於現在的優秀?所以,文叨叨寫作班要不要了解一下,哈哈~

現場備了很多小馬扎,我一開始以為沒有人用,畢竟坐下來就會擋住別人。

但我多慮了,對於真正想選書的人來講,他們才不管這麼多。

現場密密麻麻的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絕少有人說話,工作人員也是默默的。

——像一部行為主義的默片。


(一個15秒視頻,感受下現場氛圍)

我也試著坐下來挑選,下面的空氣果然更安靜,更容易沉浸。

如果你選了又不想要的書,可以放進後悔箱。

是的,文藝青年是絕不允許它被隨便叫做什麼「回收箱」「不要的放這裡」之類的。

▲後悔箱

▲戴手套整理書架的工作人員

還有更多諸如此類有意思的細節~

▲傳記牆

▲一年老店[多抓魚]

▲老電影票模樣的入場券

▲昨日頭條

▲需要戴手套觀看的書

▲大部頭們


書的背後,是有趣的人們


[多抓魚地下書店]的書,跟他們網上店鋪風格很類似,整體會偏文藝,偏非實用主義,偏嚴肅。

如果你有賣過二手書就知道,他們家不收養生保健類圖書,不收成功勵志類的書,不收青春小說等。

可能拒絕快餐,也是一種堅守吧。

所以,我會看到有人捧回去很厚的英文詞典,有人裝了大部頭的攝影教材,等等。

在做書時,我們常常需要考慮暢銷和大眾,但,真正愛讀書的人,可能反而是這些小眾群體。

我在現場拍了一些有意思的照片,給大家看看文藝青年集體出鏡。 

▲捲髮外國人

▲把態度背在身上的帆布袋女孩,靜安區小霸王

▲背著一顆菠蘿的女孩,在看一本菜譜

▲拖著行李箱的女孩滿載而歸

▲兩位中學生,像話劇舞臺上的女主

▲破洞牛仔褲的女孩在看一本英文原著

▲在《社群主義》這本書上留下微信的同學

▲漸入佳境的我


默片式書店&最繁華的路口


最後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此次最特別的一張圖。

能看出什麼端倪嗎?

樹先生說,這張拍的真好,像是舞臺劇的感覺。

重要的不是舞臺,是後面投影的屏幕。

屏幕上實時播放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十字路口,東京澀谷斑馬線十字路口。


據說這個路口,每分鐘通過3000人,每日有250萬人經過。

密集的人群,濃濃的商業氣息,快節奏的人潮流動。

把這個最繁忙快速的十字路口,實時投射到這間只存在7天的默片式書店的一角,非常有趣。

室外的喧譁與室內的安靜,書外的世界和書內的世界,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都形成了無比巧妙的呼應。

衝突或者生活的兩面。

我專門留言問了多抓魚的工作人員,這樣設置的寓意是什麼?

得到的答案當然是開放式的。

這世界上,哪有那麼多標準答案?

我們習慣了計劃,習慣了預設,習慣了尋找標準答案,也許本就是無趣。

這也很像我這次的體驗,當放下所有的計劃和預設,懷著一顆「不期而遇」的心,反而能打開所有的感官,遇到驚喜。

在嚴絲合縫的計劃之外,可能需要多製造一些「計劃外」的美好體驗吧。

生活的兩面,都值得一試。

臨走時,我說拍一張「到此一遊」的照片,樹先生突然提醒我:你看,它尾巴還會動。



■作者| 文叨叨

■排版| 少女肖 

■圖片| 實拍+網絡



 • end • 

        

    【我的更多熱文】

裸辭100天,我所親歷的自由職業真相

拉開差距的,不是能力,而是這些常識

應聘網際網路產品運營?手把手教你改一份實習生簡歷。

我的寫作課小班,開始報名啦~

你喜歡現在的你嗎?——寫在31歲生日這一天

原來,我們都有機會過不一樣的生活

傳統行業轉行到網際網路,你需要做哪些準備?

打敗"平庸流水帳"的寫作秘籍,讓你的文字會跳舞

相關焦點

  • 網上二手書店多抓魚怎樣抓住年輕人的心?
    都說實體書店難做,二手書店更難做,但偏偏有人不僅做成了,還做得風生水起。這就是多抓魚。多抓魚最初並不是一家實體店,而是一家網上二手書店。用戶只需通過掃碼賣掉家裡的閒置書,換來的錢再買別人賣掉的書。短短兩年多的經營,如今的多抓魚已經積聚了300多萬用戶,每天賣出2萬本二手書,頗受年輕人的追捧。
  • 線上成功了落地做實體,網上二手書店多抓魚怎樣抓住年輕人的心
    因此,多抓魚由最初設想的實體店變成了線上店,而如今由線上又落地於線下,可以視為一種回歸。多抓魚線下實體店坐落在通惠河北岸的大望路電影產業園,這裡實際上是多抓魚創業初期的倉儲庫房,後來因為訂單數量的幾何式膨脹,多抓魚在天津武清搭建起了規模更大的專業倉庫,這個空間就被騰了出來成為辦公室。去年「十一」期間,多抓魚騰出了這裡的地下空間,將庫房的一些二手書碼放起來,試探性地做了一次實體店實驗。
  • 最前線|走過路過,多抓魚上海快閃書店「施工中」
    繼北京店刷屏之後,多抓魚又在還沒正式開業的上海店搞出了新花樣。上周,二手書交易平臺多抓魚宣布了一則消息:8月1日起,多抓魚將在其尚未完工的上海店鋪開展「施工中」快閃書店活動,消費者需要提前線上預約購買10元門票或現場購買15元門票即可入店購書。
  • 說說多抓魚和多抓魚第一家線下書店
    說說多抓魚和多抓魚第一家線下書店 2020-06-03 1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北京多抓魚二手書店:人和人終相遇
    想到附近有一家多抓魚二手書店,於是跟朋友道別,獨自下了車。通惠河面上清涼的風,吹在身上,愜意舒爽,我沿著河岸走,不自覺地偏離了導航上規劃的路線。直到一位看守的大爺衝我喊道,「姑娘,你要去哪裡?」我才意識到即將進入禁區。
  • 在「施工中的書店」買二手書?快去這場「多抓魚」快閃體驗一下
    周末傍晚走在梧桐掩映武康路上,穿過一如往常拍照的人群,迎面撞見手捧裝滿書的多抓魚紙盒的姑娘,會心一笑。八月的第一周,多抓魚在安福路老相機博物館原址尚在施工的毛坯工地上開快閃,簡單直接就叫「施工中書店」。
  • 全球最美書店--繁華都市中的精神避難所
    每次踏入書店給人的感覺都是神聖不可侵犯,書店是一種載體,承載了對情懷的紀念,對傳統的追憶。無論電子設備如何進步發展,書店都不會消亡,它是文藝青年的心靈渡口,繁華都市的藏經閣。這家言幾又位於來福士廣場處在杭州市錢江新城 CBD核心位置,毗鄰杭州市民中心、杭州大劇院和杭州國際會議中心。與地鐵四號線「市民中心站」 和「江錦路站」地下通道連接,貫穿於中心地帶。
  • 北京書店漫遊之旅(之三)
    碼字人書店圖為老書蟲圖為布衣書局路線四|碼字人到老書蟲這次我們從碼字人書店(和平裡北街6號院內15號樓一層)開始。碼字人剛開了兩年多,但北京的文化圈差不多瞬間就知道了這書店。這是疫情期間書店業最令人振奮的消息,朋友圈裡看著胡同每天曬古書局裡的人來人往,很是替他高興。平樂園往北一站九龍山路口,有個新開的商場叫合生匯,場內有家中信書店。然後我們去通惠河北路電影產業園內的多抓魚二手書店。多抓魚原是線上二手書平臺,也是我清理存書的主要陣地之一,做得很成功。不久前,多抓魚在辦公區開了線下二手書店,海量的二手書可以親自抓了,非常過癮。
  • 傳遞文化體驗 超越共情相逢 上海實體書店正傲然挺立
    踩著2020年尾巴開業的多抓魚循環商店,仿佛是一隻在安福路樹梢上睡覺的白貓,為街區帶來慵懶、親和、暖洋洋的色彩。  循環經濟的概念已經屢見不鮮,二手書市場卻一直不溫不火。2017年5月,多抓魚上線了。它的Slogan叫「真正的好東西值得買兩次」。每一本在多抓魚出品的書,至少都經過一個小時以上的臭氧消毒。
  • 去寧波旅遊,可以去天一廣場,體驗一下不打烊的新華書店
    去一個地方旅遊,除了享受美景和美食外,去體驗一下一些有特色的店也是不錯的選擇。許多小縣城的新華書店是街上關門最早的地方,國有單位,員工衣食不愁,早早地就關門歇業了。書店寧波的特色書店不少,坐落於鼓樓和南塘老街的書店,可以應景般地選個雨夜,坐在古式藤椅上,聽著舒緩的音樂,於激揚文字中體會劍膽琴心,閒適小品中享受林泉之樂,人生樂趣不過如此,可以笑一笑古人
  • 臺北的書店
    曾任遠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現任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臺北像個大臉盆,四面環山,淡水河貫穿而過。河左岸是新北市,發展慢些,勉強可類比為浦東;右岸的臺北城伴河而起,由西而東而北而南,不停向外擴展,直到山邊。臺北的書店發展,眾所周知的「書店街」重慶南路,雖說1930年代已算繁華的街廓所在,但除了知名的「新高堂」,書店或恐還不像戰後般密集。
  • 日本蔦屋書店:全球最火書店的秘密
    蔦屋書店的標籤有很多:森林圖書館、北野武最愛的書店、日均人流量破萬……30多年間,蔦屋書店在全世界開了1400多家店,霸佔了日本90%的圖書營業額,每月盈利上億日元,其母公司CCC旗下的「T-Card」積分卡活躍用戶更是佔到了日本人口總數的50%以上。新零售有一句戲稱:「盒馬鮮生是拿著超市的租金做餐飲,而新書店則是拿著書店的租金做零售。」
  • 繁華獅城裡的靜謐奇境:新加坡序曲書店
    今天,字裡君就帶你們逛一家特別有設計感的書店 —— 新加坡序曲書店,不同於之前介紹過的荷蘭教堂書店、阿根廷雅典人書店的典雅華麗,這家書店完全摒棄了傳統書店保守的格局和單調的顏色,利用豐富的色彩和新奇的手法為讀者呈現出一個全新的閱讀體驗空間。▲ 書店入口
  • 最乾貨丨書店復興?體驗!體驗!體驗!
    實體書店的轉型大逆襲書店的玩法早已大不同:創新業態及特色面積合作方誠品人文、藝術、創意、跨界、情懷混搭的中國最人氣書店6500-50000方政府及國資發展商方所藝術氣息濃鬱造詣重底蘊超多活動1800-4000方太古鐘書閣文創、咖啡、場景新娛樂1000方政府及國資發展商西西弗主題場景及品牌故事45-2000方華潤、大悅城貓的天空之城舒適、體驗、文藝範的年輕一代都大愛的文創情懷書店150-200方華潤、瑞安MUJI書店
  • 日本蔦屋書店:全球最火書店的秘密 | 礪石
    蔦屋書店的標籤有很多:森林圖書館、北野武最愛的書店、日均人流量破萬……30多年間,蔦屋書店在全世界開了1400多家店,霸佔了日本90%的圖書營業額,每月盈利上億日元,其母公司CCC旗下的「T-Card」積分卡活躍用戶更是佔到了日本人口總數的50%以上。新零售有一句戲稱:「盒馬鮮生是拿著超市的租金做餐飲,而新書店則是拿著書店的租金做零售。」
  • 上海再掀實體書店開業潮,超越「顏值」傳遞「文化體驗」
    定睛細看,巷道盡頭是上海新開的一家可循環書店——「多抓魚書店」。  書店在二樓。迎面撲來的場景令人耳目一新:琳琅滿目的新書舊書,如菜場賣菜一般開架堆放在環保風格的木質籃筐裡,任人翻閱挑選。雖然也有個別讀者在一旁拍照打卡,但絕大多數人都在專注選書。
  • 逛誠品書店 體驗臺北文化地標
    中國臺灣網11月25日武漢消息 臺灣流傳一個說法:如果說最高的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則是臺北的文化地標。據說,很多香港人去臺灣只是為了去一趟誠品。此次赴臺參訪,在所有活動結束以後我和友人一起逛了一趟信義路上新開的一家誠品書店,親身體驗了一次臺灣成品書店的文化氣息。
  • 二手書店的智能化轉型分析
    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以用戶體驗至上的產品理念,從2017年開始,出現了一批依託微信小程序的C2B2C經營模式的二手書電商平臺,如「多抓魚」「漫遊鯨」「熊貓格子」等。C2B2C模式是指商品由消費者出售給企業,再由企業售賣給消費者的交易模式,是近年來網際網路經濟的新型商業模式。
  • 不用羨慕百老匯、倫敦西區,一流戲劇書店就在上海
    茂名南路長樂路口,90歲的蘭心大戲院正在修繕中。一牆之隔,世紀朵雲旗下第五家書店——朵雲書院·戲劇店,12月25日將揭開紅色幕布,向讀者敞開。作為一家以戲劇為主題的複合型書店,朵雲書院·戲劇店面積1400多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三層,涵蓋圖書、文創、咖啡、餐飲、展覽與講座等業態。
  • 成都有家藏在地下的絕美「書店」!
    邵峰(榫卯建築攝影)/攝影方所旗下首家社區書店——方庭有著「全球最美書店」之稱的先鋒書店還是造型獨特的幾何書店2000冊它就是——人居·九林語文化中心這裡顏值超高成華區峨眉山路488號一棟平層的小洋房裡隱藏著九林語文化中心社區閱讀空間這是一個藏在地下的閱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