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月3日電(記者孫麗萍)元旦長假的最後一天,上海「網紅」馬路安福路上陽光溫煦、人潮湧動。穿著時尚的青年男女走進街角一條狹長的巷道。定睛細看,巷道盡頭是上海新開的一家可循環書店——「多抓魚書店」。
書店在二樓。迎面撲來的場景令人耳目一新:琳琅滿目的新書舊書,如菜場賣菜一般開架堆放在環保風格的木質籃筐裡,任人翻閱挑選。雖然也有個別讀者在一旁拍照打卡,但絕大多數人都在專注選書。
2021年1月3日,讀者在上海「多抓魚書店」選書。新華社記者 孫麗萍 攝
來自德國的潘妮扎克女士和女兒卡羅琳,站在掛著「建築設計」字樣的木頭籃筐前精挑細選,時而拿起京都建築書籍,時而又拿起中國明代家具圖錄。「這家書店真的特別有趣,因為它是完全以可持續發展和環保為理念的,鼓勵循環舊書、關愛地球……在德國我們也有一些類似的書店,不過遠遠沒有上海的書店這麼時尚、環境宜人。」她說。
12歲的女兒卡羅琳忍不住在一旁「插嘴」補充:「二樓是書店、三樓是二手衣物店,這樣的組合『很好逛』,我喜歡!再看這裡用的指示牌都是木頭而不是塑料的,這個細節讓人驚喜。」
歲末年初時節,上海再掀實體書店開業潮。包括以「環保」為理念的「多抓魚」在內,來自日本的蔦屋書店和上海本土美學書店——朵雲書院戲劇店、大隱書局豫園店等接連開張。上海這座城市中幾乎每天都有個性十足的閱讀新空間「誕生」。
業內人士指出,這些逆勢新開的滬上實體書店正跳出「顏值第一」的陷阱,走向特色化、專業化、細分化,定位愈發精準,對公眾的服務也越來越完善。此外,實體書店也紛紛回歸「用心選好書」的本職,更注重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提升其文化體驗。
讀者在蔦屋書店上海新店內選書。新華社記者 孫麗萍 攝
元旦假日,採取網上預約參觀制的日本蔦屋書店上海新店,所有名額都被提前秒殺。蔦屋書店享有「世界最美書店之一」的美譽,在上海選址於上生·新所裡的百年老建築。實體書店的進駐,讓老建築煥然一新。蔦屋書店上海負責人表示,這間書店以「美育」為特色,是一個策劃生活方式的提案型書店。
記者在店內看到,整間書店擁有美術館般的優雅氣質。高聳的書架上,從售價高達數十萬元人民幣的限量版藝術書籍,到與國際同步的期刊、雜誌,都應有盡有。漫步書店,人們還可以欣賞用玻璃罩保護起來的歷史建築細部、日本藝術家的雕塑作品展。
與舶來的蔦屋書店相比,上海本土美學書店——朵雲書院新開出的戲劇書店,則以瀰漫式的氛圍感和專業閱讀見長。下午一點,位於長樂路上的朵雲書院同樣人氣旺盛。店內背景音樂播放著歌劇選段,讀者在螺旋狀的樓梯上來來往往,令人感覺仿佛置身於一座劇院——有人離開、有人登場。
這座佔地1400平方米的戲劇主題書店由著名設計師操刀,從建築外形到推薦書目都充滿戲劇元素。
「在上海,我特別喜歡逛書店。我覺得書店就是這個城市靈魂的風景,時尚、有國際範兒,又有本土文化和創新。」來自鄭州的「00後」讀者賴同學對記者說,他近來在上海逛這些新興實體書店,發現拍照打卡的人少了,認真閱讀的人多了,令人喜悅。「這些心無旁騖讀書的人,才是上海這座城市最好看的樣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