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l接近尾聲,不知道各位Jumbo們都要去哪裡浪了呢?針對馬上要回國撒野的各位朋友們,iTufts友情推薦一篇乾貨文!呈閱!
國內某著名奶蓋茶上個月終於在波士頓落戶了!這不得不說是波士頓小村兒一件盛事,直至今日,小編還被他家隨時隨刻的長長隊伍「嚇傻」……更重要的是,另外幾家奶茶店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奶蓋」茶系列。
借著地理位置優勢(學校離奶蓋茶店步行3分鐘),加上以前師妹狂推,小編忍不住品嘗了幾次不同店的奶蓋茶。第一口下去沒什麼特別感覺,但鹹鹹的味道確實特別,第二口下去濃鬱奶味混合著甜鹹的調味便盈滿味蕾,實在香醇,再配上烏龍茶或綠茶,可謂濃淡相宜,回味無窮啊!
好景不長,喝過幾次不同品牌不同口味的奶蓋茶,我發現口感差異很大。有的茶品多喝幾口就會特別膩,由於小編平時對飽和脂肪攝入控制嚴格,因此對過多的油脂攝入很敏感,於是開始對奶蓋的成分起了疑竇。
經過一番研究,我們發現,純(貴)正(的)奶蓋其實是由淡奶油、牛奶等奶製品製成的,口感細膩。但是,就像所有食品一樣,總有一款成本更低的替代品,被食品行業瘋狂使用!於是,為了降低製作成本,奶蓋粉就應運而生啦!
究竟什麼是奶蓋粉呢?經我們一番調查,這裡面除了一大堆食品添加劑,最主要的成分是植脂末。說到植脂末,這可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它也叫奶精,是non-dairy coffee creamer的主要成分! 俺們中國人親切的稱呼為:咖啡伴侶。
植脂末到底是什麼?總體來說它最重要的成分是:氫化植物油。
氫化植物油在上世紀後期逐漸出現在食品工業中,作為較昂貴且難以保存的動物奶油代替品。氫化植物油是由植物油通過氫化反應,從而變成沒有碳碳雙鍵的「飽和脂肪」。
在此過程中,不飽和的食物油結構產生了改變,可能被「部分氫化」或「完全氫化」。總之,這一過程最直觀的性質改變就是,從液態的植物油轉變成了半固態的人造黃油。
固態的氫化植物油方便運輸,節省成本
在氫化過程中,「部分氫化」的產物就變成我們所知道的「反式脂肪」。這也是反式脂肪在食品中的主要來源。此外,反式脂肪還存在於反覆使用的炸物油和一些動物製品中。
很多我們熟知的食品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反式脂肪,通常在奶茶粉,咖啡粉,一些餅乾,薯條,冰淇淋,薯片等等零食中出現。對於包裝食品,營養標籤會提到反式脂肪的含量。美國在大約十年前開始全面提倡「禁止食品中含有反式脂肪」。在美國食品營養膳食指南中也明確寫出,每日攝取反式脂肪的含量最好為零。
為什麼反式脂肪成為眾矢之的呢?簡單來說:在眾多研究中顯示,攝入過量反式脂肪會大大提高患心臟病的風險,因為反式脂肪無法在體內被正常代謝掉。
目前國內還沒有對反式脂肪有明確禁令或指標,因為國內民眾平均每天攝入的反式脂肪含量並不高。但是這並不能說明,我們能不注意這普遍存在於食物中的東西。畢竟中國人膳食也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啊!記得幾年前某國內知名蛋糕連鎖店明確提出「100%天然奶油」,言外之意就是「姆們木有反式脂肪」。
我們回過頭去看看植脂末吧。植脂末不僅用在奶蓋粉、咖啡伴侶等產品中,它還廣泛存在於很多食品中。酪梨小編這次一回家就看到家裡出現了「OOO奶茶」。一問才知道,這是我家表妹的最愛,幾乎每天都要來上一杯。我懷著好奇的心看了看成分。第一成分,如我所猜想的一樣,就是植脂末。
隨著氫化水平提高,好的植脂末可以降低反式脂肪含量,也就是「完全氫化」。但是,小夥伴們要注意的是,這也是扎紮實實的「飽和脂肪」啊!而且含有植脂末的食物,恰巧也是高油脂和高添加糖的食物。**請參考:揭秘飲料業隱藏的陰謀(中國篇)
之前文章中我們提過,每天攝入的飽和脂肪和添加糖含量,分別為小於5%和10%的每日攝入卡路裡含量。總體來說,即使這些食品中反式脂肪含量並沒有特別高,通過對其他二者的攝入控制,也能達到減少反式脂肪攝入的效果。
最後要說的是:均衡的搭配膳食,減少含糖飲料(奶茶之類的),不僅能幫助我們攝入更多的有益營養素,也自然而然減少可能對人體有害的食品,何樂而不為呢?!
有什麼好奇的話題或想問的問題就和我們說喲~ 我們也需要大家集思廣益
好了,看完了這篇文章,🐻只想說:「有回國的朋友們嗎?我們約起來!奶蓋這麼可怕,讓我喝杯喜茶壓壓驚~」
(本文為作者原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黑麥 | 酪梨 | 紅莓 | 飛魚
掃描二維碼,關注優食Baza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