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再次感謝大家的生日祝福,送你一根甜在心裡的棒棒糖蛋糕吧:)
這個超萌的棒棒糖蛋糕是石榴婆大人送的,別說你還沒加過她的公眾微信號啊!婆婆是我的高中死黨,微信內容從歐美明星街拍、時尚單品大集合、好萊塢娛樂八卦到美容美體。。。各種高大上應有盡有,也是我自己最愛看的公眾號之一,趕快搜索公眾號「石榴婆報告」(微信號love16po)加起來噶!
這蛋糕呢是因為我說「不要太大的,吃了還得跳半天才消耗,要小小又好看的就行了」,於是棒棒糖蛋糕就正好符合要求。外層是用翻糖做的,就是純甜味,吃起來脆脆的。裡面內容比較奇怪,我們吃了半天鑑定為像帶點奶味又很甜的綠豆糕。應該不是所有的棒棒糖蛋糕內餡都這樣哈,反正她定這個是的。
這樣小小一根吃完也能hou死人,我倆各自奮力啃完一根,然後又灌下一大杯黑咖啡才緩過來---沒有攝入太多熱量又甜進了心裡,剩下的可以插進花瓶裡保存很久作為觀賞,完美的生日蛋糕!如果你感興趣的話自己上淘寶搜「棒棒糖 蛋糕」就有了,各種造型任君選擇。
那今天的主要內容還是Dr Glam的問答專欄,這次她講了幾個大家很關心的問題,一起來看看吧~~
(林醫生Dr.G Lam 為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中文大學職業醫學文憑, 英國卡迪夫大學皮膚學文憑, 英國卡迪夫大學皮膚學碩士。 現於皮膚治療中心當顧問,主理各皮膚及醫學美容問題。)
email:info@skinfocus.com.hk
meg0702
#問DrGlam#今年24歲,手臂上有粗糙的雞皮膚,應該就是傳說中的毛囊角化症吧?這是因為身體缺乏什麼維生素嗎,應該怎麼治療,謝謝。
Meg0702你好!
毛囊角化症 (Keratosis Pilaris, KP)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皮膚問題,大約每兩個人就有一個有這種困擾。患者常常會在上手臂、大腿外側,甚至是背部、臀部、臉頰下方等地方,產生一顆顆有如起「雞皮」一般的1~2毫米大、稍微突起、紅紅的、膚色或是黑褐色、像粉刺樣的突起物。
毛囊角化症在皮膚學理上是一種毛囊過度角化所導致的問題。當毛囊附近的角質層變厚阻塞了毛孔,看起來很像粉刺一樣,大部分時間並不會有不適的狀況。病灶周圍常常合併有發炎所引起的紅斑,有時會合併小膿皰產生。
KP的原因仍不甚明朗,多數文獻認為,KP有遺傳傾向(Meg您的爸爸有這個問題嗎?),且好發於有過敏性或異位性體質、或營養不良者(特別是維生素A缺乏的人)。
治療毛囊角化症要有耐心,往往要接受多次治療才可看到改善。
方法包括
1. 醫學換膚:促使老死角質層脫落,並淡化皮膚表層上的黑色素。
2. 雷射去色素: 如KP是啡褐色的話可用色素雷射將之減淡, 令KP看起來沒那麼明顯。
3. 外用處方藥膏: 如含維化命A酸、杜鵑花酸等處方外用藥物。
4. 家用護理產品: 如含尿素、乳酸產品。普通的臉部磨砂用於KP皮膚上沒有甚麼改善作用。
至於營養方面, 最大幫助的就是服用OMEGA-3必需脂肪酸, 毛囊角化症的皮膚多數較乾, 引致角質堵塞在毛孔出口, OMEGA-3可令皮膚水油平衡, 令角質沒那麼容易堵住毛囊 (OMEGA-3要吃動物性的, 即魚油, 每天最少1G。動物性的OMEGA-3身體才用得著;植物性的OMEGA-3身體要轉化成可用的DHA和EPA不易)。
另外, 毛囊角化症患者多缺少維生素A, 平時多吃大白菜、薺菜、番茄、茄子、南瓜、黃瓜、菠菜。動物的肝臟、魚類、海產品、和雞蛋等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
薄情c
#問DrGlam# 請問外油內幹具體應該怎樣保養和改善呢,有特別推薦的護膚品嗎?
薄情c你好! 外油內幹這件事, 皮膚醫學上都沒有在教呢! 但是在的行醫經驗上就是很普遍。其實說穿了, 就是天然皮脂膜受損了, 皮膚鎖水功能受損, 令皮膚缺水乾燥。皮脂膜受損又令外來刺激物入侵皮膚, 令皮膚發炎, 刺激皮脂腺分泌皮脂。令皮膚表面油油的, 但又繃緊。
皮脂膜受損很多時都是護膚不當引起的。洗面太多、用的水太熱、 或用太強力的潔面產品; 去角質太頻繁、潤膚霜內的乳化劑, 都會引起皮脂膜受損。
另外, 玫瑰痤瘡性皮膚也容易有外油內幹的情況!因為玫瑰痤瘡皮膚經常處於發炎狀態, 就影響角質層健康, 又因發炎不停有油脂分泌。
好了, 護理方面, 首先要減少皮膚的刺激, 要用最溫和不含皂性和起泡劑的潔面產品,洗面時要用低於攝氏38度的溫水, 潔面的時間 (即潔面產品停留在面上的時間) 不要長過一分鐘。最好暫時不要去角質, 要去的話也要找圓滑的磨砂顆粒, 每星期一次就很足夠了。
之後就是抗炎, 令皮膚不要再下令分泌油脂了! 抗炎的護膚成分包括蘆薈葉汁液(Aloe Barbadensis leaf juice), 甜沒藥醇(Bisabolol), 洋甘菊萃取(Ormenis multicaulis extract), 尿囊素(Allatoin)。
最後, 就是要修補皮膚的屏障功能。要用含分子酊、卵磷脂、膽固醇及脂肪酸的產品。停止使用含很多乳化劑的乳霜!
營養方面, EPA, DHA (omega-3必需脂肪酸)及GLA(Omega-6必需脂肪酸)是令皮膚水油平衡很管用的營養素。
陳皎皎
#問DrGlam#我被痘疤問題困擾很久了。我31歲,壹年前右臉頰發閉口,屬於內分泌問題,經過調理現在基本上消停了,可是之前由於沒經驗留下不少痘疤和凹印,雖然不明顯可是自己看著好低落。想請問到底有沒有能夠緩解的醫療手段以及合適的診所推薦。我在廣州,香港澳門都很方便,國內的實在不太放心。謝謝了!
陳皎皎您好!
在我經驗看, 痘疤和凹印最好的是以微針治療,分段式雷射也可。
微針療法是籍由一個附有數行細針的滾輪,在所欲進行改善的部位的皮膚上來回的滾動,細針直接穿刺於皮膚上,能穿入皮層0.1-2mm (視乎選用的針之長度而定),產生多個微細的傷口。
微針治療一來可刺激皮膚真皮層進行自我修復,增生膠原蛋白; 二來則可以鬆開皮膚的疤痕組織改善疤痕修復。再搭配醫藥級保養品(如透明質酸、EGF表皮生長因子、高純維他命等),令皮膚真皮層吸收,加強啟動真皮層纖維母細胞的復原機制。
如果操作得宜的話,微針可以在保持皮膚表層相對完整的情況下達到刺激真皮層的作用(針剌管道會在幾小時內隨著皮膚自我修復而關閉),感染、發炎及色素沉積的機會低;而康復期亦比剝離式雷射磨皮(ablative laser resurfacing)及深層果酸換膚為短。微針對改善暗瘡疤痕、凹凸洞、收細毛孔及改善細紋都有一定效果。
微針治療涉及針刺程序及會在皮膚上製造傷口,因此過程中消毒過程十分重要。治療前微針棒要徹底消毒,治療部位皮膚也要消毒,療程中使用的保養品也必須是無菌狀態,以免造成皮膚感染。微針棒絕對不能與其他人共用,否則會有交叉感染的機會。
轉季保溼Dos and Don’ts
最近, 差不多每天都會有病人苦著臉的來找我求救:「最近天氣轉乾,我見人家都說這個時候皮膚保溼好重要,就加強保溼,每天都用保溼面膜。誰知二星期下來,皮膚更乾,還有脫皮現象!怎麼辦?」
唉,皮膚補溼,不是多擦幾層護膚品或勤做面膜就可以!皮膚保養之道,除了補水,還要鎖水,加強皮膚屏障,必要時加上適合的舒緩產品,才夠全面。
此外, 補充適當的營養素也是很重要啦!
保溼保養4 Do’s
1. 化繁為簡
選擇產品時要以「成分單純、減少保養步驟」為主,因為一瓶護膚品最少有10來種成分,擦越多皮膚敏感的風險就越大,保養不要貪多才是令皮膚換季時不敏感的上策。
2. 美白前先擦保溼
女士們一年四季也想著美白,而經過一個夏天,很多人都想趁秋天回復白皙肌膚。但切記,當肌膚出現乾癢、脫皮時要先暫停美白保養。另外像熊果素、麴酸、左旋維他命C等成分刺激性較高,敏感皮膚應儘量避免使用。可使用脂溶性維他命C、甘草、白桑根萃取。
另外,在美白前可先以保溼產品打底,也有助降低肌膚敏感。
3. 儀器保溼
以儀器將保溼成分輸送到角質層深處,令皮膚吸收更多營養,很適合轉季時做。
4. 內服保溼
其實很多營養素也被證實可以加強皮膚保溼力 --- 但膠原蛋白不在此列! 葉黃素(每日10MG)、馬尾草、燕麥分子酊、OMEGA 3必需脂肪酸等等都可加強皮膚的保溼力。
轉季抗敏保養4 Don’ts
1. 去角質
當敏感或乾燥出現,最重要的應該是加強肌膚防護屏障,而不是反過來去除它!任何去角質清潔品,或是蘊含煥膚成分(如果酸, 水楊酸, 乳酸等)的護膚品皆要停用,肌膚才能快快痊癒。
2. 片狀面膜
很多人都會以「晚晚敷面膜」作為加強保溼的方法。可是,片狀面膜在製造過程中,為了在溼潤狀態之下也保持無菌,會添加防腐劑,即使是安全劑量的,在敷面時皮膚會加強吸收這些防腐劑,仍有可能會加重過敏,甚至引起「接觸性敏感」。
3. 過激療程
有術後回復期的醫學美容療程像分段式雷射、中層醫學換膚等,對肌膚的破壞性較大 (因為這些治療會破壞保護皮膚的表皮層),對正處於脆弱狀態的皮膚是一大打擊,應在此時避免。而低濃度果酸煥膚、淨膚雷射相對較溫和,如皮膚沒大狀況的話是可以的;但敏感肌膚要小心,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才做。
==================
往期專欄索引:(回複數字編碼提取)
151 關於閉口痘和暗瘡的問答
200 痘痘暗瘡那些事
202 敏感膚質怎樣護理
209 淺談瘦臉針和玻尿酸
如果你也想向林醫生提問,請仔細閱讀以下規則,將提高問題被抽中的機率:
1.提問請加上#問DrGlam#的標籤,方便後臺整理。
2.如果皮膚問題已經很嚴重請及時就醫,不要發自己的照片來請林醫生診斷。任何有專業素養的皮膚科醫生都會堅持面診,在網上憑照片診斷是不負責任的,網絡收費診斷更是非法行醫,請各位自己也擦亮眼睛。
3.這個問答專欄純屬知識交流,不要請醫生推薦某個特定產品。醫生會告訴你用哪一類產品對某種狀況有幫助,具體的還請各位自己選擇判斷。
4.提問時請說明自己的年齡、膚質、常住地、護膚習慣和生活習慣,並詳細說明皮膚問題,這樣醫生會比較容易分析判斷。諸如「我今年18歲有痘痘怎麼破」之類籠統的問題,醫生很難進行有效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