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味使其入味,有味助其出味,煨出滷水底味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2020-12-14 冰雪冬鳴88

『煨』這種技法一般都是和鮑參翅肚這類高級的食材相關聯的,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府家宴創始時期,它的出現似乎都和街頭巷尾可見的『滷水』搭不上關係,誰也不知道其核心概念,早已被潮汕滷水所攝取,進而融合出動人味蕾的新美味。提起煨,便不得不提及鄧雲鄉先生那句名言,『無味便使其入味,有味則助其出味』,這話不僅高度的概括了煨這種技法的特性,對於我們喜歡的滷水而言,也是一個極高的指導準則。那麼應該如何著手發力呢?那便要從這個技法的烹飪目的入手。

煨的烹飪目的在於讓食材以湯水為介質,相互依靠,相互融匯滲透,以達到入味和出味之效。從滷水的發展進程中看,從最初的滷水藥材加鹽和清水,到後來的香料加醬油和調味料,再到後來有了雞骨、豬骨、精華火腿這些底湯材料的引入,這個過程中細看便能發現煨的概念被融入了滷水之中,於是便能從煨的一些經驗中來探尋滷水底湯材料,探討這些材料與不同食材、香料之間的關係,以達到更好的助其出味和入味。

煨之一法中常用的湯汁食材,如精華火腿、瑤柱、豬骨、精肉、雞肉、豬油板、田雞、水蛇、鳳爪、豬皮等,其實在我們滷水的底湯材料中也是常客,因此它和滷水底湯之間是有一定共通處的,以它的一些原則用於指導滷水底湯,那便有可行性。

如蔬菜類的一些製品,它喜歡使用雞架、精肉、田雞這類的食材製作湯汁,這種做法在滷水中也是十分值得推薦的,只要搭配上一些較為清新的香料,例如小茴香、香菜籽、蒔蘿籽這類的香料,便能較好的取得蔬菜類食材入味和出味的平衡點。

而對於鵝、鴨掌翅這類的食材,它喜歡用豬骨、豬油板、雞肉、豬皮搭配製作湯汁,在滷水中其實也是可以取用了,因為這類食材本身並不肥膩,底湯脂香濃鬱些,在搭配豬皮提升黏稠度,可以更好的賦予表皮香氣,只要搭配花椒、陳皮、丁香、砂仁、胡椒、生薑這類能助其入味的香料,那麼濃鬱且帶有黏稠的底湯還能更好的提升肉香味。

而對於較為油膩的食材,例如豬肘這類食材,它則是更為傾向於使用精華火腿、瑤柱、雞架、老雞肉這類食材來製作湯汁,以此將鮮味煨入,以達到肉香與肉鮮共存,油潤而不膩。對於滷水而言,也是可以借鑑的,例如豬腳、豬肘、五花肉這類的食材,便能以煨對於湯汁的配置來應用,同時只要配上如香葉、砂仁、山奈、草果、草蔻、陳皮、良姜、白芷這類的香料輔助,肉鮮與原本濃鬱的脂香便可匯集於一物之中。

相關焦點

  • 華胥國的故事,完美地解讀了「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老子提倡無為,其實是無所不為。「無為」,是我國先秦時期道家的主要思想,老子、列子、莊子對於「無為」都有論述。百姓沒有什麼嗜好和欲望,人們不以生存為快樂,也不認為死亡可怕,反而沒有人夭折。人們沒有私愛,也不知道疏遠外物,因而沒有什麼「可愛、可憎」;人們不懂得反對,也不懂得贊成與順從,因而沒有什麼「有利、有害」。
  • 平淡的日子,好玩的生活,「味無味」才是人間至味
    無澆頭的板面,你吃過嗎?前些日子,回新野辦事,中午吃飯點板面,忽然想到曾目睹一位老鄉要了一份素板面,吃得津津有味。「給我一碗不加臊子的板面,少放點鹽和小磨油。」飯端上來,面如白玉,清湯青菜,嘗一口,別有一番美味。「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辛棄疾的這一句,似乎就是為這碗板面和吃它的人而做。
  • 《道德經》:無味,才最有味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意思是:以無為之心去作為,以無事之心去做事,以無味之心去體味。1王弼說:「以無為為居,以不言為教,以恬淡為味。治之極也。」這是對老子「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註解。以無為之為,行不言之教,以恬淡無味作為味道。這是治理的極高境界。南懷瑾先生說:「一個人看起來什麼事情也沒有做,可是一切事情無形中已經做好了。」「世界上最好的味道,就是沒有味道的味道,沒有味道是什麼味道?就是真味、淡味,那是包含一切味道的。」君子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味無味私廚】12月菜單
    隨著2014年最後一個月的到來,【味無味私廚】Season Ⅱ也進入尾聲,具體哪一天結束並沒有想好,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味無味】本Season最後一個完整月了。至於一月份還有沒有,有幾天,我們還是秉承一貫的作風吧——看心情再說。是該早點給大廚媽媽放個大假回家過春節了。結束那天,我會在公眾號裡向大家道別的。
  • 《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 談吃——《味的道》
    物性不良,雖易牙烹之,亦無味也。指其大略:豬宜皮薄,不可腥臊;雞宜騸嫩,不可老稚;鯽魚以扁身白肚為佳,烏背者必崛強於盤中;鰻魚以湖溪遊泳為貴,江生者必槎枒其骨節;谷餵之鴨,其膘肥而白色;壅土之筍,其節少而甘鮮;同一火腿也,而好醜判若天淵;同一臺鯗也,而美惡分為冰炭;其他雜物,可以類推。大抵一席佳餚,司廚之功居其六,買辦之功居其四。
  • 飲食貴在「素其味」
    袁枚認為,菜不在多而在精,否則愈多愈壞。他參加過一個有錢人的宴席,「上菜三撤席,點心十六道,共算食品將至四十餘種」,主人欣欣得意,而客人如他者回家後卻「煮粥充飢」,其原因,「燻蒸腥穢,目亦無可悅也。」  三是戒暴殄。「暴者不恤人功,殄者不惜物力。」袁枚批評富貴之家烹甲魚專取其裙,蒸鰣魚專取其肚,醃鹹鴨蛋專取其黃。
  • 第四味 | 《上海十二味》之四喜烤麩
    >莫頓鹽業聯合冠名的《上海的味道》特別版《上海十二味—大師教你學做上海菜》第四期四喜烤麩噴香上線烤麩搭配香菇、木耳、金針菜、花生米,成四喜醬紅香醇,鮮香入味,口感有糯有脆海綿狀的烤麩孔隙裡吸滿濃鬱的汁水夾一筷入口,甜鹹鮮的醬汁湧出正是烤麩驚豔味蕾的瞬間
  • 別再概念炒作了,可可粉味,巧克力味,梅子味,都不是白茶的本味
    我們都知道泡菜之所以會帶有酸味,是因為它發酵了。茶葉會帶酸味,與之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那就是在不正常的情況下,發酵太過頭了,才會帶有酸味,也就是所謂的梅子味。這裡的不正常的情況,歸根結底是茶葉的含水量超標了。
  • 「食」光有味,其名磁州
    在物阜天華、民風淳樸的磁州,「吃」是一件毫不含糊的事。這裡的人愛吃且會吃,幾千年的歷史沉澱出了豐厚的飲食文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土生土長的草根美食,擁有了獨特的小城味道和「食」光的故事。 這份「食」光風味是御路的白蓮藕
  • 我獨愛普洱茶之味釅、陳韻,無味之味的禪妙之境.
    有人說每天八杯水可以喝出健康,而我將水換成了茶。工作時一杯清茶,提神解渴,伏案疾書,妙筆生花;空閒時一杯清茶,齒頰留香,漫看窗外,雲捲雲舒。南方嘉木之葉,可飲者甚藩,而我獨愛普洱茶之味釅、陳韻,無味之味的禪妙之境。且普洱茶健康功效特別突出,有 「 茶中之茶 」 之美譽,舊時為皇宮之貢品, 「 夏喝龍井冬喝普洱 」 是宮廷的時尚。
  • 第九味
    據說他酷愛唐魯孫先生的文章,雖然門派不同(曾先生是湘川菜而唐魯孫屬北方口味兒),但曾先生說:「天下的吃到底都是一個樣的,不過是一根舌頭九樣味。」那時我年方十歲,不喜讀書,從來就在廚房竄進竄出,我只知酸甜苦辣鹹澀腥衝八味,至於第九味,曾先生說:「小子你才幾歲就想嘗遍天下,滾你的蛋去。」據父親說,曾先生是花了大錢請了人物套交情才聘來的,否則當時「健樂園」怎能高過「新愛群」一個等級呢?
  • 南昌瓦罐煨湯之父重出江湖
    至今說起深圳開店的事,劉贛銘仍然記憶猶新當時有意思的往事。租下的店鋪是深圳賽格集團的大樓,賽格的老闆親自來勸說劉贛銘不要開酒樓,因為前面已有四位老闆在這個店鋪做餐飲都關張了,而劉贛銘是第五家,賽格老闆甚至放話,「你會站著進來,躺著出去」。劉贛銘聽了很不服氣,裝修好之後深圳的南昌瓦罐煨湯館門口擺了一排的煨湯大缸,十分氣派,開張那天呼啦啦排起了好長的隊,連他自己都驚訝哪裡來的這麼多人。
  • 年味第一彈:濟南酥鍋
    名人故事暫且不提,但這一稱呼恰好應了其酥爛濃香的口感,很快傳揚開來。酥鍋來到濟南後,在製作上有了很大的改進,做工更加精細,口味更加清淡,尤其是選材更加講究,慢慢成為濟南菜的代表之一。酥鍋口味酸、甜、微鹹,老濟南人偏愛自家的濼口醋,酸爽夠勁兒,過去每到臘八節前,醋廠門口的門市部總會排起長隊,打酥鍋非濼口醋不可。
  • 分享 第九味
    這話有時想來的確有些意思,吃在肚裡長在身上,自是一點也肥不了別人,但穿在身上,漂亮一番,往往取悅了別人而折騰了自己。父親做菜時這麼說,吃菜時這麼說,看我們穿新衣時也這麼說,我一度以為這是父親的人生體會,但後來才知道我的父親並不是這個哲學的始作俑者,而是當時我們「健樂園」大廚曾先生的口頭禪。 曾先生矮,但矮得很精神,頭髮已略顯花白而眼角無一絲皺紋。從也看不出曾先生有多大歲數。
  • 巧克力味、梅子味、焦糊味、黴味,遇到這四種氣味的老白茶,繞行
    長期產生了不良發酵的白茶,就會生出梅子味。白茶在製作過程和儲存過程沒有符合規範,其中的含水量超標,茶葉中的水分子過多,茶葉受潮,形成了不良發酵才會生出酸梅味。由此可見,生出酸梅味的白茶,就是含水量不達標,存壞了的白茶。
  • 辨其形、觀其色、聞其香、喝其味
    老話說得好,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武夷山有這樣一句老話:任你吹上天,拿出來鬥鬥,讓你無處遁形。武夷巖茶:以活為首,次為甘、清、香,多變是武夷巖茶的核心競爭力。武夷巖茶因其的多變性,才讓很多茶友喜歡上武夷巖茶,那種複雜多變的滋味,無時無刻不在挑逗著茶友們的味蕾。那麼武夷巖茶的品質如何區分呢?理論上講要從:辨其形、觀其色、聞其香、喝其味今天小周就從以上幾個方面隨意說說。
  • 蔬筍真趣:味欲其鮮,趣欲其真
    實際上,與那些珍貴的食材相比,作為最簡單的食材,一蔬一筍的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其鮮美真純的味道,就地取材的便捷,讓它們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始終佔據著一席之地。今天我們來品讀一段清代袁枚的《隨園詩話》,體會當中隱藏的哲理。
  • 你是起司味還是洋蔥味?發臭禍首不是汗
    而你對『腋下』了解多少?你知道男女腋下的味道不一樣嗎?還有,讓你腋下散發出臭味的不是汗水,禍首是『硫醇』。腋下汗腺和皮膚汗腺大不同!腋下是細菌天堂腋下汗腺和皮膚汗腺不同。皮膚有2種類型的汗腺,可以幫助身體降溫:一個是外分泌汗腺(又稱為小汗腺),另一個是頂漿腺(又稱為大汗腺)。
  • 薦讀:第九味
    「曾先生論鹹辣之理:鹹最俗而苦最高,常人曰不可無鹹但苦不可兼日,況且苦味要等眾味散盡方才知覺,是味之隱逸者,如晚秋之菊、冬雪之梅;而鹹則最易化舌,入口便覺,看似最尋常不過,但很奇怪,鹹到極致反而是苦,所以尋常之中,往往有最不尋常之處,就看你怎麼嘗它,怎麼用它。」我的父親常說:「吃是為己,穿是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