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中醫稱為」癮疹」,「鬼飯疙瘩」,「風蓓蕾」,中醫認為本病因陽氣不足,氣血兩虛,肌膚失於溫煦,復感風寒之邪,久羈肌表或因衛表不固,營衛失和,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客於肌膚腠理,使經脈結聚,營血淤滯而發病。
由於慢性蕁麻疹的病因複雜,病機多樣,個體差異變化較大,故臨床上應根據不同證型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和方藥。目前主要有中醫內治、中西醫結合、外治和針灸治療。中醫內治法主要以辨證論治:病因辨證、臟腑辨治法、六經辨治法、子午流注辨證、辨病論治等,臨床以氣血辨證和臟腑辨證為常見;配合中醫外治法:藥物燻蒸、藥浴、外敷;針灸治療:體針、耳穴埋豆、梅花針、刺絡放血、拔罐、穴位注射、電針等皆富特色,有一定的且療效。
慢性蕁麻疹的治療:目前採用益氣養血、祛風止癢及祛風固表、調和營衛治法者最為多見。較多醫家認為慢性蕁麻疹由病久氣血耗傷,或平素體弱、氣血不足所致,因血虛生風、氣虛衛外不固,營衛不和,風邪乘虛侵襲,風氣相搏於肌膚之間而發疹。故在治療中除祛風以外,重視養血、益氣、固表往往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但是臨證尚有不屬於其中的病症,依上法治療,不能湊效。歐陽恆老師結合臨床特點,獨闢溫陽散寒、養血通脈、熄風化痰之法。認為慢性蕁麻疹的發生是多由素體陽虛或久病體弱。氣血不足,以至衛氣不充,衛陽不固,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客於肌腠,寒凝血瘀,脈絡險滯,發為隱疹。皮膚為人身之藩籬,統攝營衛,衛行脈外,營行脈中,故本病的發病部位在肌表營衛無疑。肺主氣,外合皮毛;脾主運化,外應肌肉。若肺脾氣虛,則營衛不足,肌膚皮毛失於溫煦滋養,最易導致風寒溼熱外侵,發為本病。肝藏血,主疏洩,肝鬱氣滯,既可影響氣血調和,又可影響脾胃消化功能,使氣血失調、營衛不和,或氣血兩虛,肌膚失養,發為本病。腎藏精,為人身陰陽的根本,內寄真陰真陽,腎中陰陽不足,則全身陰陽亦虧,陽虛則衛外無力,陰虛則肌膚失養,均易導致體質虛弱,臟腑失調,外邪易侵,引發本病。如《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下》曰:「夫人陽氣外虛則多汗,汗出當風,風氣搏於肌肉,與熱氣並,則生疙瘩也。」又曰:「人皮膚虛,為風所折,則起癮疹。」《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也有「風邪多中表虛之人」之說。」《風瘙隱胗候》又雲;「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結聚起相連,成隱胗。」《千金要方·風毒腳氣》云:「《素問》云:風邪客於肌中則肌虛,真氣發散,又挾寒搏皮膚,外發腠理,開毫毛,淫氣妄行,則為癢也。所以有風軫瘙癢,皆由於此。」「風為百病之長」,「無風不作癢」,導致慢性蕁麻疹時發時止,纏綿難愈的伏邪即是風邪,或挾寒或挾熱,襲人之所虛處。若慢性蕁麻疹久治不愈,必入血分,風邪過極,蘊久成毒,而成風毒,因風毒之邪,初客腠理,搏於血絡,此時當須祛其外風;久戀不去,風氣內通於肝,且屢經耗散,營血內虛,肝陰暗耗,則虛風內生。外風內風相搏,則皮膚瘙癢不已。由此可見「陽虛寒凝、風邪阻絡」是蕁麻疹發病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兩大因素,治以溫陽散寒、養血通脈、熄風化痰為治療慢性蕁麻疹的基本法則。
歐陽恆老師從慢性蕁麻疹的病因病機出發,認為陽虛和風邪是本病發病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兩大因素。治擬溫經散寒,熄風養血為法則。運用經方當歸四逆散和玉真散,合為當歸玉真散,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確切。現把老師的組方與方義歸納如下:
組方分析
當歸玉真散組成:當歸12g 桂枝10g 細辛3g 白芍10g 白附子10g 天南星8g通草6g羌活10g防風8g 白芷10g天麻10g 大棗7枚 甘草6g
方義:方中當歸甘溫,養血和血;桂枝辛溫,溫經散寒,溫通血脈,共為君藥。細辛溫經散寒,助桂枝溫通血脈;白芍養血和營,助當歸補益營血,白附子、天南星祛風化痰,共為臣藥。羌活、防風疏風通絡,白芷散風止癢,天麻平肝熄風,四藥輔佐主藥疏散經絡中之風邪,以祛風止癢,為佐藥;通草通經脈,以暢血行;大棗、甘草,益氣健脾養血,共為使藥。用大棗,既合歸、芍以補營血,又防桂枝、細辛燥烈大過,傷及陰血。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本諸藥合用,全方共奏溫陽散寒、養血通脈、熄風化痰之功。
[醫案]
某xx,男,17歲,學生,初診日期:2016年8月7日。
主訴:反覆發作性風團伴瘙癢半年餘。
現病史:患者半年前無明顯誘因,皮膚出現風團,瘙癢劇烈,在外院口服抗組胺藥、鈣劑等,只能控制,停藥就發。本院喝中藥3個月,也效果不顯,其父親查閱網上得知我專治慢性蕁麻疹,帶著試試看的心態,因孩子讀高中,沒有時間過來,只帶了本病本來就診,我翻閱病例,看了前面的藥物主要以祛風清熱止癢為治法,效不顯,遂令求治法。
專科情況:患者從頭至足泛發淡紅色風團,小如米粒,大如蠶蟲,部分堆壘成塊片狀,呈豆瓣樣外觀,皮膚劃痕(+),舌淡苔白,脈沉細。
中醫辨證:陽虛寒凝證
治法:溫經散寒,和營通絡。
方藥:當歸玉真湯加減:
當歸12g、桂枝10g、細辛3g、白芍10g、白附子5g、天南星8g、通草6g、羌活10g、防風8g、白芷10g、天麻10g、大棗7枚、甘草6g、全蟲5g、地膚子10g。7劑,水煎服,每日1劑。
8月15日二診:其父代訴,仍有風團發生,但較藥前風團減少很多,瘙癢感亦相對減輕,夜間為甚。效不更方7劑,開水衝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8月23日三診:其父很高興,訴基本不起風團,效果很好。並問李教授,我查了你開的每一味藥,別人開的都是荊芥、防風、蟬衣、蜈蚣、全蟲之類,你的藥裡沒有一味是治療蕁麻疹的,確有很好的效果,怎麼回事?我說我也是從別人的治療中另闢治法。我囑他下次把兒子帶來,病治好了,還沒見到人,他答應了。
8月31日四診:他帶兒子來面子,我開了幾盒玉屏風顆粒鞏固療效,囑他少吃冷飲。追訪三個月未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