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起二戰中的蘇聯坦克,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T-34中型坦克,畢竟這款號稱'灰色牲口'的坦克為蘇聯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憑藉數量優勢戰勝了可怕的德國裝甲動物園。但是蘇聯也通過戰爭深刻的認識到,經過四年的殘酷戰爭後,T-34中型坦克的潛能已經被挖掘殆盡,T-34中型坦克在戰爭中日漸攀升的戰損數字就是個證明。那麼答案很明顯了,面對戰後風起雲湧的時代,蘇聯急需一款新銳坦克來撐起裝甲部隊的門面。
一、新坦克時代的黎明
事實上,早在1942年的時候,蘇聯的軍工專家們就開始著手於對T-34中型坦克進行升級。不過當時的戰況十分緊張,因此T-34中型坦克運用上的新技術十分有限。在T-34中型坦克為數不多的升級項目中,真正得以將成功運用的就只有T-34/85中型坦克這一款罷了。儘管只是簡單地將炮塔重新進行設計,並且將主炮更換成85毫米坦克炮用以提升作戰能力,但在相當一段時間裡,這是蘇聯較為有效的一種可以應對德國裝甲動物的坦克。
可就和我們知道的一樣,即便是T-34/85中型坦克,在戰場上的表現也是有些差強人意,85毫米火炮對德國新銳坦克如黑豹中型坦克和虎式重型坦克的效果十分有限,往往還是要走回到以數量取勝的辦法。雖然這種亂拳打死老師傅的辦法也不是不可取,但蘇聯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只要一看自己的死傷數字,基本是看一次心裡涼一次。一句話,蘇聯還是需要更好的坦克來讓小夥子們駕駛,而不是讓小夥子們用T-34去勇敢的'淹死'敵人。
基於這個觀念,蘇聯也有著手於重型坦克的研發,IS-2重型坦克和IS-3重型坦克就是蘇聯當時用來對付德國動物園的大殺器。可這些重型坦克數量太少,進攻作戰裡大多數時候都不太夠用。這一局面迫使蘇聯開發新的中型坦克,其成果是1943年由莫洛佐夫設計局研發的T-44中型坦克,該坦克在T-34中型坦克的基礎上研發,採用了扭杆懸掛和橫列引擎,這讓其在擁有與T-34中型坦克相當的性能的同時,保證了擁有足夠的防禦力。
但它的缺點也十分明顯,那就是它的炮塔尺寸過小,在有限的空間裡只能塞進一門85毫米坦克炮,與T-34/85中型坦克沒有實際區別。故此,T-44中型坦克在蘇聯僅有小批量生產,並沒有真正達到替換T-34/85中型坦克的目的。而考慮中型坦克未來的發展趨勢,其主炮也會口徑越來越大,新一代中型坦克的開發也是勢在必行。如果蘇聯不打算讓自己在未來複雜的環境中重演坦克危機這種糟心事,新的坦克開發就必須立刻上馬。
二、T-54坦克
在1944年10月,蘇聯的OKB-50設計局基於T-44中型坦克的設計資料,研發了一款中型坦克,原型車在1945年2月完成並投入緊張的測試階段,這款坦克就是蘇聯裝甲部隊未來的主力裝備——T-54中型坦克。當時蘇聯對這款新型坦克寄予厚望,所以反覆對其進行測試和改進工作。於是這麼一款在1945年就進行原型車測試的中型坦克,最後直到1947年才正式開始在蘇軍內部服役。
T-54中型坦克數據如下,車體長度6.45米,寬度3.37米,高度2.40米,戰鬥全重37.7噸,車組成員4人。相比於T-34中型坦克,T-54中型坦克的重量有較大提升,但有賴於新的設計,尤其是採用橫列發動機等,T-54中型坦克的防護能力有較大提升。在經過多番改進之後,正式生產的T-54中型坦克的車體裝甲厚度為正面120毫米、兩側80毫米、底部20毫米、頂部33毫米、尾部45毫米,炮塔裝甲厚度為正面200毫米、兩側108毫米、後部65毫米、頂部30毫米。
在火力配置上,T-54中型坦克的研發人員原本計劃採用一門122毫米坦克炮,但經過實際測試後發現,若使用這種火炮則坦克的戰鬥射速大幅度降低,在實戰中未必是最有效的。故此,研發人員最後決定為T-54中型坦克配備一門D10T坦克炮,這種口徑為100毫米,倍徑53.5的坦克炮層配備與SU-100坦克殲擊車上,其可靠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過了考驗,如今給T-54中型坦克配備也是可堪大用。
與此同時,T-54中型坦克的動力也相對可靠,其採用的發動機是V-55 12缸柴油機,能為其提供620馬力的澎湃動力,使之在公路上飈出時速48公裡的高速,在越野狀態下也能飈出30公裡的時速。而T-54中型坦克內部的主油箱可以儲存580升油料,外部副油箱可以儲存180升油料,其後的改進型則有進一步增加,讓其續航能力可以突破600公裡。綜上所述,T-54中型坦克可以說是蘇聯經歷了東線坦克大戰後,其坦克工業累積經驗後形成的大成之作。
三、T-54/55坦克
但如果僅僅是這樣,T-54中型坦克還不可能抵達至完美,它的設計在後續又被進一步加強。比如說在量產了兩年後的1949,其炮塔從類似於T-34中型坦克的鵝卵形炮塔,變成了現在廣為人知的半球形炮塔,這一炮塔結構對於防護力有更高的提升,主炮也換成了擁有STP-1型垂直穩定器的D-10TG坦克炮。同時一堆新的裝置也都安置在T-54A中型坦克上,比如說配備了潛渡用的通氣裝置,新的觀瞄鏡、紅外潛望鏡和紅外大燈、更好的電臺、自動滅火器和多級空氣過濾器等等。
這些關鍵配件的加入大大加強了T-54A中型坦克的戰力,這也是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所致。畢竟當時T-34坦克沒少因為缺電臺和好的觀瞄設備而吃虧,後期德國的黑豹中型坦克帶了紅外大燈的時候,更是讓T-34中型坦克損失慘重。諷刺的是,蘇軍在戰前其實開發出了紅外大燈,但因價格過於昂貴而沒有配備到T-34中型坦克上,而做出此決斷的則是開戰沒多久就因指揮不力而被槍斃的巴甫洛夫大將。有了如此慘痛的教訓,現在蘇聯方面顯然是開始不遺餘力地給自家坦克裝上足夠的設備,以避免自己重蹈覆轍。
不過這種改進也不算到了極限,因為擺在蘇聯面前的還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如果爆發核戰的話,T-54中型坦克是否能夠生存下來?而測試結果是T-54中型坦克或許可以非核爆中心點倖存,可是車組成員卻會被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殺死。這一結果大大震撼了蘇聯軍方,因此蘇聯軍方要求對T-54中型坦克進行升級,以便於蘇聯陸軍在未來可能的核戰環境中能夠戰鬥下去,而不是裝甲部隊集體死於放射性物質。
基於這個要求,出現的就是T-55中型坦克,這種坦克從外觀上看與標準的T-54中型坦克沒有多少區別。但實際上T-55中型坦克加裝了一套核生化防護裝置,該裝置在探測到伽馬射線0.3秒後就會啟動,能夠保護車組成員免受放射性射線的傷害。同時該坦克還配備了新的空氣過濾系統和超壓裝置,能夠保證車組免於遭到放射性顆粒物與有毒氣體的傷害。為了保險起見,車體內部也有加裝含鉛的樹脂材料構成防輻射內襯層,進一步加強了坦克的三防能力。
結語
在經過了這一連串升級之後,T-55中型坦克已經完全符合了蘇聯軍方的需求。儘管其是T-54中型坦克的升級型號,但出於某些原因,蘇聯軍方還是為其賦予了T-55中型坦克的編號。而我們俗稱的T-54/55坦克也就是這麼來的。但就實際上而言,此時的T-54/55坦克在綜合性能上已經超過了IS-3重型坦克,蘇聯本身也對傳統的中型坦克與重型坦克失去了興趣,所以也就順應潮流將其歸類於第一代主戰坦克。從此這種蘇制坦克走向了世界,成了活躍至今的戰地老兵。
參考文獻:《Jane's Armour and Artillery》
《Tanks: Main Battle and Light Tan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