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戰後的新銳坦克,T34坦克的後繼者,T54/55系列坦克

2020-12-23 歷史皇太后

如果說起二戰中的蘇聯坦克,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T-34中型坦克,畢竟這款號稱'灰色牲口'的坦克為蘇聯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憑藉數量優勢戰勝了可怕的德國裝甲動物園。但是蘇聯也通過戰爭深刻的認識到,經過四年的殘酷戰爭後,T-34中型坦克的潛能已經被挖掘殆盡,T-34中型坦克在戰爭中日漸攀升的戰損數字就是個證明。那麼答案很明顯了,面對戰後風起雲湧的時代,蘇聯急需一款新銳坦克來撐起裝甲部隊的門面。

一、新坦克時代的黎明

事實上,早在1942年的時候,蘇聯的軍工專家們就開始著手於對T-34中型坦克進行升級。不過當時的戰況十分緊張,因此T-34中型坦克運用上的新技術十分有限。在T-34中型坦克為數不多的升級項目中,真正得以將成功運用的就只有T-34/85中型坦克這一款罷了。儘管只是簡單地將炮塔重新進行設計,並且將主炮更換成85毫米坦克炮用以提升作戰能力,但在相當一段時間裡,這是蘇聯較為有效的一種可以應對德國裝甲動物的坦克。

可就和我們知道的一樣,即便是T-34/85中型坦克,在戰場上的表現也是有些差強人意,85毫米火炮對德國新銳坦克如黑豹中型坦克和虎式重型坦克的效果十分有限,往往還是要走回到以數量取勝的辦法。雖然這種亂拳打死老師傅的辦法也不是不可取,但蘇聯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只要一看自己的死傷數字,基本是看一次心裡涼一次。一句話,蘇聯還是需要更好的坦克來讓小夥子們駕駛,而不是讓小夥子們用T-34去勇敢的'淹死'敵人。

基於這個觀念,蘇聯也有著手於重型坦克的研發,IS-2重型坦克和IS-3重型坦克就是蘇聯當時用來對付德國動物園的大殺器。可這些重型坦克數量太少,進攻作戰裡大多數時候都不太夠用。這一局面迫使蘇聯開發新的中型坦克,其成果是1943年由莫洛佐夫設計局研發的T-44中型坦克,該坦克在T-34中型坦克的基礎上研發,採用了扭杆懸掛和橫列引擎,這讓其在擁有與T-34中型坦克相當的性能的同時,保證了擁有足夠的防禦力。

但它的缺點也十分明顯,那就是它的炮塔尺寸過小,在有限的空間裡只能塞進一門85毫米坦克炮,與T-34/85中型坦克沒有實際區別。故此,T-44中型坦克在蘇聯僅有小批量生產,並沒有真正達到替換T-34/85中型坦克的目的。而考慮中型坦克未來的發展趨勢,其主炮也會口徑越來越大,新一代中型坦克的開發也是勢在必行。如果蘇聯不打算讓自己在未來複雜的環境中重演坦克危機這種糟心事,新的坦克開發就必須立刻上馬。

二、T-54坦克

在1944年10月,蘇聯的OKB-50設計局基於T-44中型坦克的設計資料,研發了一款中型坦克,原型車在1945年2月完成並投入緊張的測試階段,這款坦克就是蘇聯裝甲部隊未來的主力裝備——T-54中型坦克。當時蘇聯對這款新型坦克寄予厚望,所以反覆對其進行測試和改進工作。於是這麼一款在1945年就進行原型車測試的中型坦克,最後直到1947年才正式開始在蘇軍內部服役。

T-54中型坦克數據如下,車體長度6.45米,寬度3.37米,高度2.40米,戰鬥全重37.7噸,車組成員4人。相比於T-34中型坦克,T-54中型坦克的重量有較大提升,但有賴於新的設計,尤其是採用橫列發動機等,T-54中型坦克的防護能力有較大提升。在經過多番改進之後,正式生產的T-54中型坦克的車體裝甲厚度為正面120毫米、兩側80毫米、底部20毫米、頂部33毫米、尾部45毫米,炮塔裝甲厚度為正面200毫米、兩側108毫米、後部65毫米、頂部30毫米。

在火力配置上,T-54中型坦克的研發人員原本計劃採用一門122毫米坦克炮,但經過實際測試後發現,若使用這種火炮則坦克的戰鬥射速大幅度降低,在實戰中未必是最有效的。故此,研發人員最後決定為T-54中型坦克配備一門D10T坦克炮,這種口徑為100毫米,倍徑53.5的坦克炮層配備與SU-100坦克殲擊車上,其可靠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過了考驗,如今給T-54中型坦克配備也是可堪大用。

與此同時,T-54中型坦克的動力也相對可靠,其採用的發動機是V-55 12缸柴油機,能為其提供620馬力的澎湃動力,使之在公路上飈出時速48公裡的高速,在越野狀態下也能飈出30公裡的時速。而T-54中型坦克內部的主油箱可以儲存580升油料,外部副油箱可以儲存180升油料,其後的改進型則有進一步增加,讓其續航能力可以突破600公裡。綜上所述,T-54中型坦克可以說是蘇聯經歷了東線坦克大戰後,其坦克工業累積經驗後形成的大成之作。

三、T-54/55坦克

但如果僅僅是這樣,T-54中型坦克還不可能抵達至完美,它的設計在後續又被進一步加強。比如說在量產了兩年後的1949,其炮塔從類似於T-34中型坦克的鵝卵形炮塔,變成了現在廣為人知的半球形炮塔,這一炮塔結構對於防護力有更高的提升,主炮也換成了擁有STP-1型垂直穩定器的D-10TG坦克炮。同時一堆新的裝置也都安置在T-54A中型坦克上,比如說配備了潛渡用的通氣裝置,新的觀瞄鏡、紅外潛望鏡和紅外大燈、更好的電臺、自動滅火器和多級空氣過濾器等等。

這些關鍵配件的加入大大加強了T-54A中型坦克的戰力,這也是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所致。畢竟當時T-34坦克沒少因為缺電臺和好的觀瞄設備而吃虧,後期德國的黑豹中型坦克帶了紅外大燈的時候,更是讓T-34中型坦克損失慘重。諷刺的是,蘇軍在戰前其實開發出了紅外大燈,但因價格過於昂貴而沒有配備到T-34中型坦克上,而做出此決斷的則是開戰沒多久就因指揮不力而被槍斃的巴甫洛夫大將。有了如此慘痛的教訓,現在蘇聯方面顯然是開始不遺餘力地給自家坦克裝上足夠的設備,以避免自己重蹈覆轍。

不過這種改進也不算到了極限,因為擺在蘇聯面前的還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如果爆發核戰的話,T-54中型坦克是否能夠生存下來?而測試結果是T-54中型坦克或許可以非核爆中心點倖存,可是車組成員卻會被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殺死。這一結果大大震撼了蘇聯軍方,因此蘇聯軍方要求對T-54中型坦克進行升級,以便於蘇聯陸軍在未來可能的核戰環境中能夠戰鬥下去,而不是裝甲部隊集體死於放射性物質。

基於這個要求,出現的就是T-55中型坦克,這種坦克從外觀上看與標準的T-54中型坦克沒有多少區別。但實際上T-55中型坦克加裝了一套核生化防護裝置,該裝置在探測到伽馬射線0.3秒後就會啟動,能夠保護車組成員免受放射性射線的傷害。同時該坦克還配備了新的空氣過濾系統和超壓裝置,能夠保證車組免於遭到放射性顆粒物與有毒氣體的傷害。為了保險起見,車體內部也有加裝含鉛的樹脂材料構成防輻射內襯層,進一步加強了坦克的三防能力。

結語

在經過了這一連串升級之後,T-55中型坦克已經完全符合了蘇聯軍方的需求。儘管其是T-54中型坦克的升級型號,但出於某些原因,蘇聯軍方還是為其賦予了T-55中型坦克的編號。而我們俗稱的T-54/55坦克也就是這麼來的。但就實際上而言,此時的T-54/55坦克在綜合性能上已經超過了IS-3重型坦克,蘇聯本身也對傳統的中型坦克與重型坦克失去了興趣,所以也就順應潮流將其歸類於第一代主戰坦克。從此這種蘇制坦克走向了世界,成了活躍至今的戰地老兵。

參考文獻:《Jane's Armour and Artillery》

《Tanks: Main Battle and Light Tanks 》

相關焦點

  • 蘇德戰爭的中流砥柱T34坦克,為何二戰結束後就被T54代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車幾乎橫掃整個歐洲,在蘇德戰爭中,蘇聯傷亡慘重,但是最後在衛國戰爭中蘇聯人阻止住了德軍的步伐。衛國戰爭的勝利除了蘇聯的氣候因素寒冷外,蘇聯的T-34坦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T-34坦克是蘇聯在二戰中的主戰坦克,素來以經濟實惠著稱,在蘇德戰爭中蘇聯生產了多達6萬輛T-34坦克,成了蘇德戰爭勝利的中流砥柱。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這款戰功顯著的坦克在二戰末期其地位就被T-44坦克威脅,二戰結束後很快就被T-54坦克代替。
  • 二戰日軍坦克有多小?蘇軍繳獲94式輕型坦克後,發現鑽不進去
    正因為面對這樣的國家,就算坦克工業不發達的日本,對於先進坦克的需求也就不大了。日本的94式坦克作為二戰中墊底的坦克,一樣能在中國戰場控制戰場,而當面對德國投降後進攻日本的蘇聯時,94式坦克在T34面前就好比向寵物一樣乖巧。不說其他,就是噸位都直接被碾壓,小道出奇。那當時日軍的坦克有多小呢?蘇軍繳獲94式輕型坦克後,發現根本鑽不進去!
  • 二戰末期推出的百夫長坦克,如何成為英國戰後第一代主戰坦克?
    但實際上英國在二戰末期設計出了英國第一代主戰坦克——百夫長坦克,也是這款百夫長坦克,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輛挨了核爆後,還能繼續服役的主戰坦克。 一、英國的新坦克?不同於過去開發的英國巡洋坦克,A-41巡洋坦克將防禦和火力擺在了第一位,而非是過分的強調速度。在吸收了諸多巡洋坦克的失敗經驗後,由英國政府直屬的坦克設計局終於完成了他們心目中的'通用坦克'——百夫長坦克(另一翻譯為遜邱倫坦克)。
  • 蘇聯重型坦克的巔峰之作,I S系列坦克,過時20年後尚可一戰
    到了戰爭後期,更是有「史達林」系列坦克的誕生,俄語縮寫為「ИС」,現在普遍習慣使用英語音譯的叫法,即是「I S」坦克。蘇聯對重型坦克的更新換代早在二戰之前,蘇聯就已經開始了重型坦克的研發與使用,只不過思路有些跑偏。
  • 戰後,蘇聯在德國留下了什麼?30多萬大兵8千坦克
    成排的坦克編隊整裝待發,威風凜凜,看起來像是開赴戰場,氣定神閒一臉輕鬆的士兵表情卻並不相稱。實際上,這不是戰鬥開拔,而是撤離行動。其根源,則是二戰時期極為慘烈的蘇德戰爭。眾所周知,蘇德戰爭耗時數年,最終以蘇聯的獲勝德軍的失敗而告終。損兵折將籤訂無條件投降書,首都柏林遭到戰火洗禮之後,蘇德之間的恩怨並未至此終結。戰後,蘇軍在德國留下了什麼呢?
  • 《坦克世界》還原英國第一款主戰坦克的升級之路
    1943年8月,英國戰爭辦公室為研製A-41坦克擬訂了主要性能指標,由英國坦克設計局負責研製,AEC公司負責生產。百夫長坦克早期MK1型和MK2型安裝1門76.2毫米火炮,第一次改進MK3型為提高火力換裝83.4毫米火炮,83.4毫米火炮裝有抽氣裝置。後來從MK5-2型坦克開始又採用105毫米口徑L7式火炮。該炮可以發射脫殼穿甲彈,有效射程為1800米,發射碎甲彈時有效射程為3000~4000米,訓練有素的炮長裝填手可使射速達到10發/分鐘。
  • 日本戰後第一種主戰坦克「61式」,曾想用其對抗蘇聯10萬輛T55!
    日本戰後為何要研製「61式」主戰坦克【每點新防務(626期) 12月17日】:昨天《每點新防務》介紹了德國在戰後研製的第一種主戰坦克——豹1,今天來看看同為戰敗國的日本在戰後研製的第一種主戰坦克「61式」到底如何,是否可以很好的擔負起為美國頂在第一線的、與蘇聯T-54正面衝突的「
  • 1943年德軍西塔代勒攻擊行動埃米爾中士使用T34坦克擊毀23輛坦克
    從骷髏旗隊轉調至帝國師後,埃米爾在該師的裝甲殲擊營屬第3排擔任一名普通的摩託化傳令兵,後來因為優異的表現被提拔為其中一輛突擊炮的車長。,如果當時他沒有坦克,就得帶著他乘員拿著槍向前衝了,但幸運的是庫爾斯克戰役打響後,戰場上到處都是蘇軍可以修復的T34坦克,於是埃米爾中士最終拿到了一輛蘇聯1942年型T34.76坦克。
  • 二戰蘇聯kv85重型坦克和德軍虎式坦克性能上為什麼有天壤之別
    說到二戰初期的蘇聯的kv1重型坦克,在東線戰場上曾經有一段時間是無敵般的存在,而比較出名的還有KV2型重型坦克,這個型號的KV坦克裝備一門152毫米24倍徑榴彈炮,採用的KV1坦克的底盤大多來自1940年蘇聯的生產原型車底盤,其車身裝甲80毫米左右,在德軍閃擊蘇聯時期曾經發生一過一輛
  • 魔鬼火焰製造器蘇聯TO-55噴火坦克: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68期
    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68期今天的主角是TO-55噴火坦克。TO-55噴火坦克是著名的T-55坦克的改進型,成為一種噴火坦克。而噴火坦克是特種坦克,多用於攻堅作戰。而坦克的防禦力較強,可以對付敵人的輕武器和輕型反坦克武器,比噴火兵安全多了。蘇聯用T-54和T-55分為改造為TO-54和TO-55噴火坦克。蘇聯方面總共製造了110輛TO-54噴火坦克,830輛TO-55噴火坦克。
  • 最後的重甲騎士,美國唯一大規模量產的重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
    M103重型坦克誕生的背景——德國「鼠」式重型坦克和蘇聯IS-3重型坦克的雙重刺激之所以當時美國陸軍會對重型坦克,甚至是超重型坦克感興趣。原因之一是在德國戰敗投降後,美國陸軍就接觸到了「鼠」式重型坦克的相關資料。出於對德國裝甲技術的信任,美國陸軍認為重型坦克和超重型坦克在未來將具備相當的作戰優勢。
  • 蘇聯時期的幾種重型坦克,機動性槓槓的
    蘇聯大搞重工業後,正是世界坦克裝甲車輛快速發展的時期,因此蘇聯也開始研發包括重型坦克在內的一系列重型裝甲車輛。 比如T100、T35、SMK等多個型號,這個時期的重型坦克普遍擁有多個炮塔。其中最大的就是T35重型坦克,其擁有5個炮塔,裝備有數挺機槍以及1門76毫米火炮、2門45毫米火炮,體積噸位極大,不過這種武器雖然看似威猛,但是實際表現卻十分糟糕,實戰使用記錄很少。而像SMK則是擁有2個炮塔,火力同樣較強,但是後被史達林否決而停止發展。
  • 《坦克世界》中國新10級坦克 5.28新版公測_網路遊戲新聞_17173...
    與《坦克世界》中已有中國戰車不同,121B和59-巴頓,是中國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在軍工技術方面做出的大膽嘗試,值得每一個中國玩家關注和玩味。【戰後強國夢未停滯 北極熊威脅下誕生的121B】121B是一輛在火力上與以往C系坦克風格迥異的中坦:配備仿製105毫米皇家兵工廠主炮。
  • 電影《獵殺T34》:T-34坦克大顯身手,是俄羅斯的精神圖騰
    從當時的歷史角度去分析,當時蘇聯經過了長期的大清洗運動,多數基層指揮的水平非常差,坦克兵的訓練程度也低,非常多的T-34坦克是作為秘密武器被嚴格封存在倉庫內的,在戰爭爆發後才提供給一線的坦克兵使用,可以這樣說當時很多蘇聯的坦克兵是駕駛的一款陌生的坦克去參戰的,在1941年損失的T-34有百分之50是因為操作不當和機械故障導致的,蘇聯當時的後勤保障很不完善漏洞百出,部分T-34因為機械故障只能拋棄在路邊或者自行摧毀
  • 在坦克對戰中大放異彩的「刺客」,MK系列巡洋坦克
    不久後,英軍專門為這種負責純裝甲作戰的坦克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分類——專門負責純坦克作戰的巡洋坦克。一、大蕭條背景下的設計與研發在結合此前英軍多種輕型坦克優點的基礎上,經濟危機大背景下誕生的MK坦克在設計過程中還使用了很多節省成本的方法——這種坦克搭載了包括勞斯萊斯製造的被廣泛使用在汽車上的發動機(後來更換為AEC公司生產的公交車發動機)在內的很多不同製造商生產的零件。
  • 冷戰時期德國另類的坦克設計,雙主炮無炮塔的VT坦克
    戰後雖然因為戰敗的原因在一段時間內德國鮮有作品問世,但從1965年德國設計的豹1坦克和1972年的豹2坦克相繼推出,德國坦克再一次引領世界! 戰後德國的第一款國產坦克豹1 在豹1坦克問世後不久,西德就開始著手下一代坦克的設計工作,如此快的更迭速度主要是因為豹1雖然用著不錯,但是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它似乎還是顯的欠缺一些火候
  • 再也不是豆戰車了 二戰後日本第一代國產坦克
    61式坦克戰後初期,日本陸上自衛隊的裝甲力量主要由美國提供的M24、M41和M4A3坦克組成,這些坦克的性能都已經比較落後,為了替換這些老舊的坦克,提高日本陸自的作戰能力,日本開始尋求研製國產坦克。而日本研製的第一代國產坦克就是今天要介紹的61式坦克。
  • 戰後美軍第一款坦克M48巴頓:性能平平但橫掃中東越南
    1978年9月10日,當時的蘇聯紅軍裝甲坦克總局決定,在莫斯科郊外的庫賓卡訓練基地建立坦克博物館。勃列日涅夫時代是冷戰的高潮時期,要求什麼都不能落後於西方。該博物館從一開始,就力爭壓倒西方同行。不僅當地政府無償出讓土地,而且紅軍近衛坦克師還出動大批工程車輛幫助修建展覽館。謝謝美女攝影師的幫忙,薩沙搞到了博物館的全部照片。
  • 電影《獵殺T34》:坦克天才以少敵多,一發炮彈打掉兩輛坦克
    忽然,耳邊傳來了轟隆隆的聲音,女人驚喜地抬起頭,一輛蘇聯的坦克遠遠地開來,在前方停住了。艙門打開了,男人笑著對女人伸手,女人莞爾一笑,揚了揚手中偷來的地圖,美豔不可方物,他們越獄成功了。這個男人叫尼古拉,是蘇軍的一個坦克指揮官,1941年的他也就是開著這樣一臺T34坦克面對著由德軍耶格爾帶領的一整個德軍坦克連,以少敵多,以一敵六。最後,德軍只剩下耶格爾的一輛坦克。雙方利用坦克進行著最直接的搏殺,兩輛坦克都喪失了戰鬥力。尼古拉打開了艙門,把駕駛員拉了出來,耶格爾趁著這個機會,在他身後開槍。
  • 二戰中的德國四號中型坦克,如何從支援坦克變成了德國主力坦克
    當時英法都把坦克的職能拆開看,對付坦克是一種目的,支援步兵是另一種目的,這就需要兩種不同思路的坦克。於是英國人就劃分出了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法國也劃分出了騎兵坦克和突破坦克,用來滿足這兩種不同的目的。古德裡安看了一眼英法的思路,覺得這個思路不錯,然後自己也鼓搗出一個戰鬥坦克和支援坦克的劃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