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盔甲的大發展時期,那年月流行打仗,大家你打我我打你,打的不亦樂乎,要打仗,武備自然就是重中之重,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盔甲湧現出了多種過去沒有的新樣式,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不過天天打仗,總也不是個事,南北朝最終還是統一成了隋朝,隋朝這朝代存活的時間太短,因此也沒有甲冑實物留下來,從陶俑上看,南北朝時期常見的兩檔甲,明光甲(胸前有兩片圓護的甲,俗稱明光甲,是否是史料中的明光甲則存疑)和其他樣式的鐵札甲都存在。按照歷史記錄的話,隋朝軍隊還大量裝備皮甲,例如《隋書·禮儀志》記載,大業七年,隋軍徵討遼東時的四個軍團中有兩個穿明光甲,另外兩個穿犀甲。
隋朝完蛋後,中國便迎來了最偉大的朝代唐朝。唐朝身為一個武德充沛的朝代,自然也是非常重視鎧甲這一塊。《新唐書》裡記載,軍器監下設有甲坊署,專門負責鎧甲生產。唐軍雖然還不能為士兵定製鎧甲,但是已經開始分大小號了,《唐書·馬燧傳》記載,唐軍的鎧甲分大中小三號,分別給高中矮的士兵穿著。太白陰經軍械篇記載,唐軍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配備有七千五百領甲,披甲率達到了60%。由於鎧甲這東西太重了,因此士兵的體質就很關鍵,唐軍招兵時,都要讓士兵試著穿甲,如果穿不動的那對不住,您還是回家種地吧,軍人這個職業不適合您。
▲唐代天王俑
唐代披甲率這麼高,那唐代的甲長啥樣呢?咱們先看記載。《唐六典》裡說,唐軍的盔甲有十三種,分別是:明光甲,光要甲,細鱗甲,山文甲,烏鎚甲,白布甲,阜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曰鎖子甲,馬甲。」 其中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鎚、鎖子都是鐵甲,皮甲用犀皮兕皮製作,其餘幾種甲則是根據用途和材料命名的。那麼這些甲長啥樣呢?很遺憾,不知道,國內出土的唐代甲冑實物極少,只有若干甲片和一具頭盔。
▲長樂公主墓壁畫
先說頭盔,這件頭盔出土於黑龍江寧安縣渤海墓,由十二塊鐵片組成,以圓形鉚釘加固,頂部有圓珠。渤海國是當時東北地區的一個政權,是唐朝的藩屬,渤海人積極學習唐文化,因此這件盔有可能也是唐朝樣式,不過這個說到底只是推測,具體也不好說。再說甲片,國內出土的這些甲片有皮的也有鐵的,有窄長的,也有較方正的。但是具體成品鎧甲是啥樣,那就不好說了,畢竟沒有實物,只能參考藝術形象中的唐軍來猜測一下了。
▲渤海國頭盔
如果從陶俑和壁畫中挑選一些較為接近實戰的來看的話,唐朝的札甲屬於中國的典型札甲樣式,由肩甲,胸甲,腿裙組成,部分甲還有臂甲,這些甲衣都是由小片的甲片綴成。從畫上看,唐朝的頭盔有兩種,一種由較長的圓弧甲片組成,其形制似乎接近於喇嘛洞出土的十六國時期頭盔,但和喇嘛洞不同的是,唐朝的這些頭盔都能包住臉部,這種包臉的盔最早見於隋朝陶俑,但並沒有實物出土,外國也沒類似的,你要說是畫家瞎畫的話,那畫上別的地方也畫的挺細的,總之就是,不知道什麼樣,只能暫時存疑了。
▲大英博物館唐代皮甲片
另外一種頭盔則是由小片的甲片綴成的,這種小片型盔在漢代就有了,不過唐代的小片型盔有個特點就是頂比較尖,這跟漢朝不一樣。小片型盔屬於一種較為落後的盔型,到了宋朝,這種小片盔就被基本淘汰了。除了這些實戰型盔甲外,唐朝還存在一些不可名狀的盔甲,這些盔甲是否存在本身是個迷,因為一來造型不像實戰產品,二來這類盔甲大多出現在一些藝術化比較誇張的陶俑上,因此不好說是不是真實存在的東西。其中最典型的有這麼幾種。
▲唐代壁畫
一種是南北朝時期陶俑身上的明光甲(即上文中說的帶有圓護的甲)的變種,但造型更花俏了,要知道,南北朝時候的明光甲本身是不是實戰產品,那還兩說,唐朝這個明光甲演化版看著實戰性還不如南北朝,因此更加可疑了。一種是帶有鳳翅裝飾,這種盔俗稱鳳翅盔,後代的藝術品上頻繁出現,最早便是出現於唐朝的。一種盔的護耳和腦後部分上翻,這種盔在五代和北宋時期的陶俑上十分流行,最早也是出現於唐朝。
▲新疆出土的陶俑
上面說這幾種,早些年大家都認為是實際存在的盔甲,不過現在又有了多種看法,比如有人認為,上面這幾種盔甲主要都出現在陶俑上,寫實性的壁畫中沒有出現過,而這些陶俑本身藝術化較強,受宗教藝術和外國藝術影響嚴重,因此顯然不能作為實戰盔甲的佐證。這種猜想也是頗有道理,不過說一千道一萬,這也就是個猜測,具體到底怎麼樣,那只能留待後人研究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