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蓋全身的哥德式鎧甲重量也只有25公斤,關節部位和肩甲裡面不再使用鋼片,使得四肢的活動空間更大。軀幹部與其他部件相連的關節部分,用鹿皮或者亞麻布作為內襯,並使用鎖子甲來進行防護。出於保險的目的,往往還會使用護腋甲來保護腋部。出於減輕重量的考慮,多數的哥德式鎧甲的大腿甲只有前半片,大腿內側則缺少防護。
由於14世紀時的鎧甲就已經在強度上達到了很高的層次,所以此後對鎧甲的純材料性能的改善是緩慢的。
雖然材料上的進步並不大,但是結構上和造型上的進步非常明顯,所謂的哥德式和米蘭式鎧甲就是從這時開始出現:因為前者是從米蘭開始流行的,而後者受哥特藝術風格影響很大,所以把這兩種鎧甲風格稱為米蘭式和哥德式。
在所有的鎧甲中,大致來分的話就是最流行的這兩種了,別的風格不是沒有,但基本都是仿造這兩種的;米蘭式的特點是線條圓潤、貼身,優美,造型漂亮;而哥德式則簡潔、充滿機能美,多稜角,運動性好。
從這時開始,鎧甲所出現的大量的稜角狀設計,可以極大地改變箭石和彈丸的彈道,避免直接的撞擊,也可以偏轉分散近戰的力度。就象坦克裝甲的傾斜角度一樣,即使在厚度材料不變的情況下,也可以增加防禦能力。
到15世紀中期為止,歐洲鎧甲的製造中心在米蘭(Milan),義大利式樣的盔甲做工過硬、造型美觀。但中世紀的領主往往去德國南部的市鎮購買裝備,因為那裡集中了更多的商人掮客。這些城鎮分布在奧格斯堡(Augurg)、慕勞(Mühlau)和倫德夏特(Landshut)等地。
德國本地產的盔甲就被稱為哥德式鎧甲,與米蘭式樣外形不同,但有著同等的質量。德國哥德式鎧甲用鋼片層疊嵌套,以此增強防護性能。就像哥德式建築那種複雜的轉角和摺邊,想必名字也由此得來。哥德式鎧甲設計時顯然充分參考了人體解剖學的依據,穿著更加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