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月薪2萬的南京某企業一位高管人員,通過網購他人身份信息,瘋狂購買機票和延誤險,半年騙保707筆,總共涉案金額14萬餘元。這位高管本來收入不菲,但他稱自己房貸在身、孩子還小,總覺得錢不夠花,想掙更多的錢。最終,他因涉嫌保險詐騙被公安依法刑事拘留,案件目前正在進一步審理之中。
花樣翻新的詐騙手法不僅讓消費者防不勝防,這種線上的保險欺詐行為,也成了擺在保險公司面前的新課題。根據國際經驗估算,每年涉嫌保險欺詐的賠付金額佔保險賠付總額的10%—20%。
記者採訪了解到,打擊各種新型網絡詐騙犯罪已成為警方與險企攜手進行的攻堅戰。多家保險公司、網際網路企業開始通過大數據分析與追蹤鎖定證據鏈,配合警方打掉多個騙保黑產團夥。與此同時,多地監管部門也發出警示,提示防範相關騙局風險。
大數據助力保險反欺詐
今年2月,從官方的統計數據來看,部分渠道航意航延組合險賠付率異常增高,個別帳戶存在大量異常保險賠付。
「用戶人在外地,但是頻繁購買不同地區飛往特定機場的航班和延誤險,而且都是通過同一家航空公司購買。」眾安保險的理賠人員發現,這並不是簡單的巧合。隨著調查深入,利用技術手段發現了帳戶之間存在資金聯繫,疑似為同一團夥所為。
當月,眾安保險報案,警方以詐騙罪立案,抓獲犯罪嫌疑人滕某等兩人,認定涉案金額超過30萬餘元。
除了航班延誤險,也有不法分子盯上了幾十元的退貨運費險。去年8月,也有保險公司在業務梳理時發現大件退運險產品賠付率異常。經過對相關數據分析,梳理出了一批包括商家和個人帳戶在內的涉案帳戶,疑為同一團夥掌握。
據悉,黑產團夥一般通過虛假IP位址進行交易,虛假髮貨後再申請退款,從而獲得保險賠款。
除了上述的線上小額保險欺詐現象外,近幾年,保險市場上各類保險欺詐現象屢見不鮮。
比如,保險市場湧現出很多代理退保的黑產團夥,打著「專業保險維權」的名義,煽動消費者委託其代理「全額退保」事宜;偽造單據騙保,雖然發票、化驗報告單、疾病診斷證明等醫療文書和醫療費票據一應俱全,但在保險人提交的檢查報告單中,醫生籤名蓋章處並不是常規的醫生蓋章,而是「手寫體」(通過修圖方式偽造化驗單)等。
如何有效防控,切實保障用戶的正當利益,已經成為亟需解決的難題。而隨著科技發展,保險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利用智能反欺詐技術對黑產進行有效防範,做到防患於未然已非難事。
在反保險欺詐領域,數據分析是重要的環節。從企業篩查情況來看,以眾安保險為例,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僅眾安電商、航旅業務,就已經從近兩百萬條風險數據中篩查、甄別出涉嫌欺詐數據21473條,風險金額1100萬元,組織並整合線索向公安機關移送。
眾安保險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表示,在反欺詐的過程中,需發揮大數據的作用,加強欄位校驗,從產品本身去提升優化。
京東數科方面稱,當前,很多算法都依賴於大量的訓練數據才能較好地學習到知識圖譜中各類節點間的關係。黑產刻意篡改設備、IP等信息導致的關聯稀疏問題、訓練數據缺失情況普遍存在。企業提出了一種基於小樣本的知識圖譜關係學習架構來預測在知識圖譜中各類實體節點間的連接關係,通過自動對抗機器學習大幅度提高了反欺詐模型的開發效率。
警企聯合起來防範
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在滿足用戶線上、線下多場景支付需求後,給一些不法分子違法犯罪活動帶來可乘之機,網絡黑產的威脅日益嚴峻。
黑產通過批量註冊帳號、薅羊毛、盜卡盜號、刷單詐騙、買賣用戶信息等多種手段侵犯用戶的權益。這一系列欺詐背後有著一套集技術開發、信息買賣、欺詐傳播等組成的黑色產業鏈。
精準識別騙保行為,並配合公安系統進行反欺詐專項治理,監管、企業正攜手前行。
自2019年6月起,銀保監會重大風險事件與案件處置局(銀行業與保險業安全保衛局)就與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聯合開展「護航2019」反保險欺詐專項行動,充分運用保單平臺大數據,以信息技術鎖定欺詐線索。
風險處置局局長朱衍生曾公開表示,一方面,保險欺詐直接侵害了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實施保險欺詐的不法分子非法佔有屬於全體投保人共有的保險資金,擴大了正常的保險賠付支出,間接推高保險產品價格,侵害了大多數誠實守信的消費者利益;另一方面,保險欺詐侵蝕了保險公司效益,擾亂保險市場秩序,影響了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巨額欺詐造成的局部財務失衡甚至還可能危及保險公司償付能力,成為引發系統性風險的誘因。
上海原本律師事務所孫偉律師表示,保險公司在理賠過程中發現部分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提交的理賠材料存在偽造醫療票證及診療報告的情況,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提交虛假材料申請理賠保險金屬於保險欺詐行為,嚴重者甚至可能構成保險詐騙罪,將面臨嚴厲的刑事處罰。
孫偉稱,騙保行為嚴重侵犯了國家保險制度,擾亂了保險市場的正常經營秩序,違背了保險法律制度的誠實信用原則。保險公司也應對涉嫌保險詐騙罪的相關人員將報送公安機關,打擊保險詐騙的犯罪行為,切實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保障正常的經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