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一個道理,中國書法的最高峰是在魏晉時期,這個時期由於獨特的文化環境和藝術成長的基本規律,產生了一大批令後人仰望的書法家,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王羲之家族。
書法不是一門靠著自學和努力就能有所成就的藝術,它更多的是靠名家的傳授。而書法的核心秘訣便是筆法,古人對於筆法往往是秘而不宣的。
在魏晉時期這種筆法的秘傳往往在高門大姓的家族當中傳播,尤其是著名的王謝家族,而王羲之家族便是得到這種秘傳的最大分支。
可惜的是,王羲之與王獻之的真跡,如今已經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當中,如今存世的「二王」法帖皆是摹本,並不是真跡,成為了書法史上最大的遺憾。
然後,在書法史上有一件僅存的魏晉法帖真跡,此作僅有50個字,堪稱「曠世奇寶」!
這件作品自成書之後,幾經輾轉,在宋代藏於皇家的宣和內府當中,後來流落民間,相繼被一些大收藏家所收藏,到了清代的乾隆時期,此帖歸乾隆皇帝所有,被列為「三希堂」法帖之一。
1924年,溥儀皇帝從清宮中出逃,帶走了一大批宮中所藏珍奇字畫,其中便有這件著名的法帖,後來此帖流落香港,被以重金購買,如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件作品就是著名的王珣《伯遠帖》。此作價值難以估量,堪稱「絕世奇珍」!
王珣是何許人也?
王珣就是王羲之的侄子,也是魏晉筆法的重要傳承人之一。為這件《伯遠帖》作為魏晉時期唯一的書法真跡,且又是極為精彩的一件作品,在書法史上的價值,沒有作品能夠超越。
王珣《伯遠帖》的內容是:
「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此作乃是王珣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來抒發自己的憤懣情緒。
王羲之有一件唐人摹本《平安帖》,被拍出了3個多億的價值,而這件《伯遠帖》又是真跡,有人估值在10億以上
這件「曠世奇寶」,從書法的技術層面來看,這本帖保留了最為原始的魏晉筆法特點,起筆的時候能夠「一搨直下」,在線條的中斷,按筆與絞轉運用自然而豐富,輾轉騰挪當中,有著漢魏以來的隸書樸茂之氣,在轉折與牽絲映帶上,又具備晉人結字的風流妍美。
從線條和筆法上所體現出來的質感來看,此帖乃是王珣一手執筆,一手執卷的自然書寫,所用的毛筆乃是中山兔毫,挺健而秀拔,所以在整體的氣勢上爽利而峭拔,這是明顯的晉人風度。
值得一提的是,王珣的筆法來自於家傳,代表了晉人最正統而最高貴的書法氣格,這種氣格從晉人之後,一代不如一代,這不僅是由於藝術發展的自然規律,也是因為這個時代所獨特的思潮有關。
我們知道,書法界有著名的「天下十大行書」之說,而這件《伯遠帖》則是位列「天下第四」,作為晉人唯一的書法真跡,這件作品乃是後人叩開魏晉大門最好的密鑰!
啟功先生曾經寫詩評價這本帖道:
「王帖惟餘伯遠真,非摹是寫最精神。臨窗映日分明見,轉折毫芒墨若新。」
意思是王珣這件唯一的晉人真跡,墨色如新,情緒平和而淡遠,間架動蕩且飄然,用筆隨意而精到,其風流韻致,乃是書法人的最高境界!
如今,我們通過努力,將藏於北京故宮的這件王珣的《伯遠帖》按照原作大小進行1:1複製,還原出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字字墨色如新。
欲購此王珣《伯遠帖》全篇長卷,請點擊下面惠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