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功德林」關押的一百多名國民黨戰犯中,黃維以脾氣犟、拒不接受改造而出名。
可是,黃維並不是進了「功德林」才變成這樣的,他的頑固、執拗和「書呆子氣」由來已久。
淞滬會戰時,黃維因為「羅店之戰」而成為英雄人物,當時,黃維是國民黨第18軍第67師師長。
面對日軍的兇猛進攻,黃維率領所部倔強地守住防地,手下的三個團長一死二傷,最後時刻,師部文書、炊事員都拿槍上了陣地。
即便這樣,黃維還是死守了一個星期。
戰後整編,黃維的第67師基本打殘了,活著的人湊不齊一個團。
當時,國民政府大肆宣傳黃師長的忠勇可嘉,可是也有不少人說,黃維生性太犟,指揮過於死板,不知謀略,是典型的「書呆子」。
其實,在黃埔軍校時期,黃維的性格可用一個「儒」字來形容。
他秉承了儒家「君子之道」,為人處事力求光明磊落,坦坦蕩蕩,同時,又「墨守成規」、「守舊迷信」。
黃維的同班同學陳賡大將就評價他「滿腦子書呆子氣」。
淮海戰役後期,黃維當了陳賡大將的俘虜,他竟說:「敗在陳賡手上不算冤枉,陳賡是我的同班同學,在學校裡我就比不過他!」
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黃維的「書呆子」氣可見一斑。
黃維的「犟」還體現在所謂的「信仰」上,自從進入黃埔軍校,他就認定國民黨才是「正統」,蔣介石是「三民主義」的忠實信徒,矢志不渝。
這正好跟蔣介石信奉的「君臣之道」、「忠臣良將」無縫銜接、一拍即合。
黃維也因此深得蔣介石信任,不但30歲就當上了師長,1938年,蔣介石把他的嫡系部隊、「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軍交給了34歲的黃維。
國民黨很多將領都領教過黃維「書呆子」的厲害。
1934年末,黃埔一期生劉疇西被同期同學俞濟時抓獲,俞濟時對衣衫襤褸、凍得發抖的劉疇西冷漠無情。
黃維知道此事後大為不滿,他特地跑到俞濟時那裡,當面損他:「天氣那麼冷,你也該讓他吃頓好飯,穿件棉襖嘛!大家同學一場,你也太狠心了。」
罵得俞濟時面紅耳赤,無地自容。
杜聿明率遠徵軍出兵緬甸,戰敗回國後,黃維負責對他的部隊進行點檢。
杜聿明知道這個老同學是個書呆子,做事死板教條,但希望他能夠看在同窗的面子上,給自己少定些損失,留點兒面子。
所以,杜聿明吩咐手下人擺上宴席,宴請黃維。
誰知道黃維一本正經,軟硬不吃,還大發了一場脾氣,弄的杜聿明灰頭土臉,只好自認倒黴。
不過,有道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因為又倔又犟,黃維也吃了不少苦頭。
抗戰時,黃維向軍政部舉報軍糧質量摻假,因而被人算計,事情捅到了何應欽那裡,何應欽自然很不高興。
何應欽想「殺雞儆猴」,處置黃維,以威懾各部隊不再鬧事,便派人去黃維所部檢查帳目。
黃維一向以清正廉潔自詡,他沒有按常規向檢查大員行賄,卻來了個「公事公辦」,因而得罪了「欽差大臣」。
於是,黃維非但沒有討來「公道」,反而被搜列了一大堆罪證。
認死理的黃維憤怒了,他給何應欽發了一份言辭激烈的辭職電報,氣得何應欽惱羞成怒,要對他撤職查辦。
黃維實在看不慣官場的勾心鬥角,一氣之下居然辭職回了老家。
1948年9月,「不合群」的黃維被蔣介石委任為新制軍官學校校長。
此時,淮海前線正打得如火如茶,黃百韜兵團被解放軍團團包圍,危在旦夕,蔣介石再次「重用」了黃維。
黃維雖已經厭倦徵戰,但是「領袖」委以重任,黃維抱定「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心理,帶著新組建的第12兵團,走上了萬劫不復的「不歸路」。
黃維的12兵團剛進入戰場,就落入了老同學陳賡大將的「口袋陣」。
陳賡大將對黃維這個老同學的作戰套路了如指掌,他知道黃維迷信書本教條,墨守陳規,所以,陳賡給黃維換了個「玩法」。
陳賡大將命令部隊放棄陣地,誘敵深入。
黃維果然上當,當黃維醒悟過來的時候,已為時晚矣。
這時,我地下工作者廖運周將軍火線起義,又在黃維的心臟上狠狠捅了一刀。
黃維兵團徹底陷入絕境,最後只能束手就擒。
直到此時,黃維這個「書呆子」還對廖運周的「背叛」不能理解,因為,武漢會戰期間,他曾經借了8門大炮給時任656團團長的廖運周,幫助廖運周痛殲日軍,立下大功……
從1948年被俘,直到1975年被特赦,黃維一共被關押了27年,可以這麼說,黃維在戰犯管理所中度過了人生的三分之一時間。
黃維之所以被關押這麼長時間,與他的倔、犟、認死理,以及對蔣介石無條件的「忠誠」,因而拒絕改造有直接的關係。
因為死不服輸,他曾經揚言:「放我出去,再打一場,我未必會輸」;
因為不肯「背叛」過去,黃維堅持不刮鬍子,聲稱這叫「蓄鬚明志」;
戰犯們討論蔣介石奢侈、腐敗的話題時,黃維卻說:「蔣介石吃飯很簡單,我跟他一起吃過飯」。
黃維就這麼「與眾不同」,即使他的不當言論遭到其他戰犯圍攻,他仍然我行我素,想到哪就說到哪,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無所顧忌。
黃維自始至終沒有說過一句蔣介石的壞話,他曾經這樣說:「蔣介石對我有知遇之恩,我這條命已經賣給了國民黨」。
確實,黃維作為蔣介石的學生,深受蔣介石的寵愛,黃維一直覺得「皇恩浩蕩」,銘記在心。
黃維就任第18軍軍長時,蔣介石曾經單獨召見了他,還送給黃維一張照片。
蔣介石在照片上題了「贈培我將軍」幾個字,而黃維的「字」應該是「悟我」。
從此以後,黃維將錯就錯,把自己的「字」改成了「培我」。
因為這件事,在戰犯管理所改造時,黃維沒有少被邱行湘等人嘲笑,可黃維根本不為所動。
黃維對蔣介石只有過唯一的一次評價:「他是個英雄,只是他的那一套過時了,所以他失敗了」。
攤上這麼個倔犟的男人,黃維的妻子蔡若曙也是吃盡苦頭。
當初,黃維兵敗後生死不明,蔡若曙向黃維的老長官陳誠詢問,陳誠始終沒給她一個確切的消息,卻把她帶去了臺灣。
兩年後,陳誠才告訴蔡若曙:黃維沒有死,現在被關在大陸的監獄裡呢。
蔡若曙立刻帶著孩子回到了大陸,幾經周折後來到了北京。
1956年,蔡若曙終於在功德林見到了黃維。
蔡若曙勸說黃維接受改造,爭取早日出獄,卻遭到黃維一通訓斥。
1959年12月,新中國特赦了一批戰犯,可是名單裡面沒有黃維。
蔡若曙絕望了,她選擇了自殺。雖然「自殺未遂」,蔡若曙卻從此患上了憂鬱症。
從第一次特赦開始,以後基本上是一年特赦一次,蔡若曙絕望了一次又一次,連日本戰犯都特赦了,特赦名單上就是不見黃維的名字。
黃維後來被轉移到了撫順戰犯管理所。
為了逃避「思想改造」,黃維居然迷上了「永動機」的科學研究,從此沉浸其中,一發不可收拾。
1975年3月,中國政府特赦了最後一批國民黨戰犯,黃維這才走出了監獄大門。
蔡若曙這才終於等來了夫妻團圓的這一刻。
遺憾的是,一年以後,蔡若曙便因為抑鬱病發,一時情緒失控,跳河自盡了。
事後,黃維曾悲痛地對人說:我黃維欠她太多了。
但是,黃維還是不願意承認,正是自己的「倔、犟、認死理」,還有對蔣介石毫無意義的「忠誠」,才導致了自己及其家庭的一系列悲劇。
1989年,黃維獲準前往臺灣探親,關於此行的目的,黃維告訴所在單位,他想去臺灣看看以前的老朋友。
至於是哪些老朋友,黃維沒有跟任何人提過,但是,了解黃維的人心裡都清楚,此去臺灣,黃維一定會去祭拜那幾位故人……
不過,黃維最終沒能去得了臺灣,臨行前,黃維突發心臟病,不治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