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說,「1月份決定了你的1年。」古話也說,「一年之計在於春。」
大家對於1月份的執著,全都用訂計劃、立Flag來表達了,信誓旦旦地寫了一大堆今年要完成的事。比如,每周健身5次,瑜伽5次,讀100本書,工作上晉升一個檔次,減肥,旅遊……等等。
寫的時候,好像自己超人附體,精力充沛,這張紙就如同許願清單一樣,吹口氣就能實現了。
但是,做起來,可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各種藉口拖延,今天天氣太差了,不去跑步了,躺著追個劇吧;今天心情不好,找朋友喝酒去吧,不讀書了;不管我怎麼努力,老闆就是不提拔我,不升職怪老闆有眼不識金鑲玉,不怪我。
人類天然的惰性經常出來腐化本就薄弱的意志,不能夠做到自律,所以,到了年底回看一月份制定的計劃時,除了苦澀,自責,也只好寄希望於明年自己能有所長進了。但是,沒有從根本上發現自身的問題,思維始終受限,又沒有挖掘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你的FLAG將只能是年復一年的落空。
那麼,有什麼辦法能讓你的年初勵志計劃落地實現,不是只剩下勵志呢?
有人說,我看過很多書,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沒有改變生活的現狀。也許,是沒有總結出一套適合你自己的方法。
破了麥肯錫公司最快晉升紀錄的日裔英國人服部周作,把自己從過去工作中總結出的「共性原則」集結起來,寫成了《麥肯錫晉升法則——47個小原則創造大改變》這本書,他把自身經歷提煉出個人職業成長的47個原則,用最接地氣的話,總結出了他在麥肯錫「打怪升級」的秘籍。
電影《黑客帝國》中說,「知曉路徑和親自走過那條路是不一樣的。」前人為你栽了樹,總結出了方法,你要自己親自去模仿並實踐一下,看看這本武功秘籍能幫到你多少。
畫一個「四格」待辦清單,這是你能做到的最省時省力的事情了
作者服部周作在早期當實習生的日子裡,學到的最重要的習慣之一來自一位資深董事,也是一位規劃事情的專家。
這位董事從來不會錯過客戶會議,也很少把原來約定好的電話會議改期。甚至,他會提前三個星期發電子郵件給團隊,請他們為另一個團隊成員準備生日禮物。
他靠什麼把大事小情都記得這麼清楚,並且執行得分毫不差呢?
就是這張幾條線就畫出來的「四格」待辦清單——這位規劃事情的專家總是把待辦清單分成四部分,作者服部周作也照做了,如下圖所示。
這張「四格」待辦清單,把你的待辦事項分類清晰,什麼是工作上的安排,什麼是私事範圍,一目了然。左邊聚焦於現在,右邊聚焦於未來,讓你面對事情一堆不知如何下手的局面時,能夠迅速抓取到重點,還能考慮未來發展的需求。
分成上下兩欄也很方便,可以讓你反覆思考,反省現在手上的工作跟你年初制定的目標計劃是否一致。
而將待辦清單劃分出私事部分,也是在提醒你運動健身的重要性,還有要為家庭活動所做的細節不能忽略。
「四格」清單不像其他清單一樣那樣繁瑣,簡單易懂,方便執行的才是最好的。並且,當你看到「新收穫」一欄空空如也,這就是提醒你需要加強自身成長提升的信號了。
制定完清單就一勞永逸了?不,每天早晨把最困難的事情做完
《麥肯錫晉升法則——47個小原則創造大改變》這本書不同於其他方法類書籍,作者把大問題拆解成47個日常完全可以做到的小方法,成熟可行,並非紙上談兵。
這本書分為五章,每一章節既有聯繫,也可獨立拿出來運用。
這五章分別是,「塑造更好的自己——關注自我提升,與他人一同成長——關注團隊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精通流程管理——關注效率和工具,向前多做一步——聚焦於更深入地思考,成為思考者和作家——優秀的寫作能力有助於你梳理和提煉想法。」
也許每一章的題目看起來高大上,但是聚焦到47個原則的具體內容,卻是簡潔明了的。如作者所說,「要做成大事,必須先『設置一個極低的標準』,以便一開始容易達成。」
那麼,每個早晨,是要先做簡單的事情還是先把困難的事情做了呢?
一日之計在於晨,我們能看到學戲曲的人清晨吊嗓子,也能看到學武術的人早起練功,還有準備考試的人早晨把昨天的知識拿出來再咀嚼,這也說明了一點——每個早晨要從困難的事情做起。
集中精力,把待辦清單中這些事情在早晨嘗試做完:
你最不想做的事情
可以得到長期延遲回報的事情
你總是說等到下午有三四個小時的完整時間再做的事情
那些痛苦的事情
撰寫重要的電子郵件
作者結合了職場人的心理和工作生活的節奏,詳細地給大家列出了什麼樣的工作和生活內容適合在早晨做,而諸如更改、修復、回郵件、校隊文件這樣乏味、單調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可以挪到晚上做,經歷了一天的疲憊,晚上只想放鬆一下大腦,這時候最適合做被動、不需要消耗腦力的工作。
清單之外,要懂得把「不」變成「是」
選秀出道的楊超越在火箭少女101解散的晚會上說自己,幹啥啥不行,跟老闆吵架第一名。
如日中天的楊冪說,這麼多年很多人罵我,但是我從來沒有關閉過微博的評論區,罵我的人我也不去回懟。
服部周作在看過《孫子兵法》後自己總結到:「衝突推進文明,促成進步,衝突無法避免。」的確在職場中,這種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甲乙方之間的衝突也無法避免。
但是,你可以採用一個方法來避免衝突同時又能取得卓越進步——不直接說「不」,改以「建設性提問」代之。
為什麼說「是」很重要呢?
書中一位擅長社交的董事巖谷奈央告訴大家,在多數情況下,並不需要直接駁斥任何人,除非情況緊急。通常比較好的做法是間接指出對方的錯誤,讓他自己去發現。
再一個,沒有人喜歡被否定或被別人指出錯誤,尤其是位居高位者。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對話才是最常用的溝通工具,而不是駁斥。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的作者史蒂芬·柯維也曾這樣說,「主動積極的人並非咄咄逼人的,而是聰明的、以價值為導向的,他們能解讀現實,知道什麼是真正被需要的。」
《論語》中教會我們學習的方法,"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對於職場人,也能更正確地看這本《麥肯錫晉升法則——47個小原則創造大改變》,學習書中可取的精進方法,然後隨時做好準備迎接人生的新生和重塑。